《羅馬石棺浮雕》
【名稱】羅馬石棺浮雕
【類別】雕塑、石刻
【年代】公元205年
【原屬】羅馬
【簡介】
全長2.73米,高1.52米。
古羅馬從哈德良時期(公元117年-138年)以來,喪葬習慣開始以土葬代替原先的火葬。權貴與豪門的喪葬則采用起石棺來,因而石棺上面也成了雕塑傢的用武之地。隨着年代的發展,這種石棺後來製作得越來越考究;石棺上的雕刻也愈來愈繁復,它給後世留下了許多與墓葬有關的浮雕藝術品。這一件大理石石棺浮雕,就是屬於公元3世紀時期的棺槨石刻浮雕之一。
這件大理石石棺浮雕,出土於羅馬的聖洛倫佐門外,由於後來一直被保存在魯多維奇宮內,故又稱魯多維奇石棺浮雕 ,現保存在羅馬國立美術館。浮雕上描繪的是3世紀中葉羅馬人與蠻人(即凱爾特人)在多瑙河下遊浴血奮戰的一個戰爭場面。
蠻族 ,是古羅馬奴隸製時期的統治階級對一些鄰族,即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以及其他亞洲民族的一種總的衊稱。在古羅馬史上,凱爾特人曾多次與羅馬人發生戰爭。這塊浮雕上所描寫的戰鬥場面,可能是作為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績的。但浮雕人物處理得太密了,既見不到背景,也缺乏空間深度感,見到的衹是一堆密不透風的重疊的人馬形象。構圖過於擁塞,戲劇性的戰爭情節變成了一種圖案構成:橫七竪八的死傷者,搏鬥的武士與被殺戮者交錯在一起;一個騎在馬上的年輕將領,好象是全局的指揮者,他被處理在中心位置,由於人物太密,這位將領也並不很醒目。它給人唯一的印象衹能是一種裝飾,而且,浮雕上所有的形象,其比例是失調的,混亂的,缺乏藝術的節奏感。 在公元3世紀,羅馬的外部世界確處在一種紛亂時期,政治與軍事都充滿着騷動和危機感。這可能正是作者的主要構思。由於社會動蕩,政局不穩,這口棺槨的主人究竟是誰,至今仍難以考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