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亞綱 : 不全變態類 : 多新翅總目 > 缺翅目
目錄
No. 1
  缺翅目
  zoraptera
  有翅亞綱的1目。小型稀見昆蟲。頭三角形,觸角念珠狀,口器咀嚼式,無翅或有翅。翅膜質,脈少,後翅小於前翅。尾須不分節、短小。本目昆蟲通稱缺翅蟲,種類稀少,僅缺翅蟲科1科、缺翅蟲屬1屬。目前,全世界已知不足30種。中國已知2,分佈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1913年意大利昆蟲學家f.西爾韋斯特裏首先報道缺翅昆蟲,描述了加納、斯裏蘭卡和印度尼西亞爪哇的種類。
  由於最初發現的缺翅蟲均為缺翅型,所以定名為缺翅目。1920年,А.n.考迪爾在美洲得到這類昆蟲的有翅類型。從此,人們明確了缺翅目昆蟲有缺翅和有翅兩個類型。
  形態  缺翅蟲成蟲的體長一般不到 4毫米。有翅型翅展約7毫米。缺翅型體褐色,頭近三角形,觸角9節。念珠狀。無單眼和復眼。口器咀嚼式。胸部發達,前胸背板近方形,中、 後胸背板後緣稍大,成梯形。6足粗壯,適於奔跑。後足腿節下側緣有一列從基部開始的由長到短、整齊排列的剛刺。腹部前8節構造相似。雄蟲第9節背板後緣中央有棒狀突出,最後一節背板後緣中央有一片狀結構,在第9節棒狀突出下面。腹末節腹板因種類不同而各異,有不同的毛序。尾須不分節,乳頭狀。有翅型體色暗黑,頭額部兩側有黑色復眼,中部有 3個單眼。胸部有2對狹長的翅,翅面密佈絨毛,前翅長於後翅,翅脈簡單,僅有徑脈(r、rs)、中脈(m)和肘脈(cu);後翅脈更少,僅有人字脈縱貫其間。
  習性  發育為漸變態。卵為卵圓形,胚胎後期由於膨脹,頭上胚膜突然爆破而孵化成第一齡若蟲。缺眼。觸角8節。周身密佈短毛。有翅型若蟲在老熟期,觸角可達9節;頭部兩側有復眼,額面有3個單眼;中、後胸各有1對翅芽,深褐色,密佈小毛,翅脈簡單,隱約可見。成蟲和若蟲有集群性。有翅成蟲雙翅脫落後也能殘留翅基。這些特點與白蟻相似,但無社會性組織結構和品級分化。缺翅蟲一般生活在常緑闊葉林中,多發現於楠木樹皮下、朽木或腐殖土內,有時可生活在白蟻巢附近,在消化道內可找到真菌孢子和蟎類殘片。
  演化與分佈  多數學者認為缺翅目與嚙蟲目有比較密切的親緣關係。缺翅蟲主要分佈在南北回歸綫之間的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內,就整個類群而言,它是一個廣布的目,東西半球各有十幾個分佈區;但就各個種來說,卻是典型的窄分佈,90%以上的種僅出現於某一特定的地區。這種廣布目和窄布種的現象表明缺翅蟲是一個相當古老的類群。大陸和島嶼上的缺翅蟲的起源和進化可能與大陸漂移有關。在原始的同一個大陸上,缺翅蟲有共同的起源。隨着原始大陸的解體和漂移,缺翅蟲的祖先也分離、解散,並且在新的條件下生活、繁殖、發展與進化。
  中國已知 2種缺翅蟲的分佈區域十分接近,相距僅200多公裏,但並不互相重疊,分別生活在各自的分佈區內。由於形態特徵十分相象,雄性外生殖器同屬一個類型,它們顯然是來自同一祖先的近緣種。它們的祖先類群生活在低海拔的闊葉林內,並與南亞原始缺翅蟲有着密切聯繫。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發生的時候,第四紀曾經出現多次冰期,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缺翅蟲在高原的庇護下避免了嚴寒的襲擊而被保存下來,形成東半球缺翅蟲最北的分佈區。隨着造山運動的繼續發展,西藏地區的原始缺翅蟲又被分隔,在漫長的進化道路上形成同一地域的兩個近緣種。
  缺翅目(zoraptera)小型昆蟲,身長僅三毫米左右。頭大,活動自如;觸角九節,呈念珠狀。翅細長,前翅大於後翅;也有無翅的種類。成群生活於樹皮下或土中。種類甚少,僅一科約22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我國於1973年在西藏初次發現,命名為“中華缺翅蟲”。
英文解釋
  1. lat.:  Zoraptera
相關詞
動物節肢動物昆蟲自然生物昆蟲綱
包含詞
缺翅目(zoraptera)
分類詳情
缺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