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縮小膜殼縧蟲病
目錄
疾病名稱
  縮小膜殼縧蟲病
疾病概述
  又稱長膜殼縧蟲,是鼠類常見的寄生蟲。該蟲偶然寄生於人體,引起縮小膜殼縧蟲病
  感染者大多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或僅有輕微的神經和胃腸癥狀,如頭痛、失眠、磨牙、惡心、腹脹和腹痛等。嚴重感染者可出現眩暈、貧血等。
  註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積極消滅倉庫害蟲等中間宿主和作為保蟲宿主的鼠類,杜絶傳染源。治療同微小膜殼縧蟲。
疾病分類
  消化內科
疾病描述
  縮小膜殼縧蟲[hymenolepis dibinuta (rudolphi,1819)blanchard,1891]又稱長膜殼縧蟲,屬膜殼科、膜殼屬由olfters在1766年從南美洲的鼠體內首次檢獲,是鼠類常見的寄生蟲。grassi and rovelli(1892)首先證明多種指翅目甲蟲作為中間宿主。此後,nicoll and minchin(1911)在英國,nickerson(1911)在美洲,johoston(1913)在澳洲,joyeux(1920)在法國以及本鄉玄一(1925)在日本等地區正式各種鼠蚤、米蟲等昆蟲是中間宿主,該蟲偶然寄生無人體,引起一縮小膜殼縧蟲病。人體感染首先是由rudolphi(1805)報告,後來palmer(1824)又報告一個19個月大小的病例。blanclard(1891)考證本蟲時正式定名為hymenolnpis dgminuta。
  形態:成蟲與微小膜殼縧蟲基本相同,但較長大,大小為200-600mm×3.5-4.0mm,800-1000個節片,全部節片都是寬度大於長度頭節呈球形,直徑0.2-0.5mm,頂突凹人,不易伸縮,無小鈎,吸盤4個,較小。生殖孔開口於鏈體一側邊緣的中央,大多位於同側。成熟節片有睾丸3個偶有3個或多至4、5個者。孕節內的子宮呈袋狀,邊緣不整齊,充滿蟲卵。 蟲卵圓形或類圓形,黃褐色,大小為60-79m×72-86m,卵殼較厚,胚膜兩端無極絲,胚膜與卵殼之間充滿透明的膠狀物。內含一個六構蚴。
  生活史:生活史微小膜殼縧蟲相似,但發育必須經過昆蟲中間宿主,中間宿主包括蚤類(如具帶病蚤、印鼠客蚤)、甲蟲、蟑螂、倍足類和鱗翅目昆蟲等20餘種,以大黃粉蟲、𠔌蛾多見。
癥狀體徵
  感染者無體內重複感染情況,寄生蟲數一般較少,故大少無明顯的臨球癥狀。或僅有輕微的神經或胃腸癥狀,如頭痛,失眠、磨牙、惡心、腹脹和腹痛等。嚴重感染者可出現眩暈、貧血等。
疾病病因
  孕節或蟲卵隨終宿主糞便排出體外,被中間宿主吞食,在其消化道內孵出六鈎蚴,然後穿過腸壁進入血。
診斷檢查
  用定量透明法(即改良加藤氏厚塗片法)易檢出。且可定性和定量。
治療方案
  治療同微小膜殼縧蟲。
疾病預防
  縮小膜殼縧蟲主要寄生於鼠類,包括各種傢鼠,田鼠等。縮小膜殼縧蟲病的流行於具有廣泛的中間宿主有重要關係,人主要是因誤食了混在糧食中的昆蟲而受到感染,因此,應註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積極消滅倉庫害蟲等中間宿主和作為保蟲宿主的鼠類,杜絶傳染源。
安全提示
  國外由rudolpli於1805年首次報道人體感染,至今已300餘例,病例分佈於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國內人體病例報道日漸增多,至1995年綜合國內文獻統計達100餘例,這些病例多為救發病例,分佈在江蘇湖北、廣西、雲南、鎮江,湖南,臺灣、廣東、四川、上海山東、安徽、北京、福建,江西,河南,新疆,西藏、寧夏、遼寧、河北,貴州,陝西和海南等24個省(市、區)其中報道的病例數以江蘇、河南最多,其次,為湖北廣西等,1988-1992年全國人體寄生蟲分佈調查結果,共查到全國感染人數15萬,西藏0.116%最高;其海南0.088%臺灣省1977-1990年全省小學生調查21個省、市除臺北市和南投縣未查外,其他19縣、市都也感染者,感染率為0.1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