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
|
①形容感情深厚:感君纏綿意,係在紅羅襦。
②形容歌聲宛轉動聽:“信天遊”唱起來高亢、悠遠,“藍花花”唱起來纏綿、哀怨。
③糾纏不已;縈繞不止:纏綿床褥|情思纏綿。 |
|
牢牢纏住,不能解脫,指久病 |
|
纏綿日久不愈。——《西遊記》 |
|
委宛動人 |
|
情意纏綿 |
|
說話糾纏不清 |
|
不知寶玉口內還說些什麽,衹覺口齒纏綿,眼眉愈加餳澀。——《紅樓夢》 |
|
亦作“ 纏綿 ”。 1.情意深厚。 晉 陸機 《文賦》:“誄纏緜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 唐 張籍 《節婦吟》:“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元 丁鶴年 《採蓮麯》:“採蓮復採蓮,藕亦不可棄。中有不斷絲,似妾纏綿意。” 蠡勺居士 《<昕夕閑談>小序》:“邪正之辨不可混,善惡之鑑不可淆,使徒作風花雪月之詞,記兒女纏綿之事,則未免近於導淫,其蔽一也。”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一對男女從互相吸引到終於戀着,中間總不免說些應有的近於癡迷又像有點兒肉麻的纏綿話,他們卻缺漏了那一段。” |
|
引申為愛悅;親近。 清 程麟 《此中人語·廣寒宮掃花女》:“遂與 鄭 為夫婦,纏綿數十年。”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八章:“兩個人從此便纏綿起來,也無話不說。” |
|
固結不解;縈繞。 晉 潘嶽 《寡婦賦》:“思纏緜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 晉 葛洪 《抱樸子·任命》:“禍福交錯乎倚伏之間,興亡纏綿乎盈虛之會。”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詩:“苟非同根蒂,纏綿安得固?”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辭·聞笛動情》:“幽恨纏綿,思之成疾。” 冰心 《往事(二)》三:“抑鬱纏綿,作繭自縛的情緒,總是太‘人間的’了。” |
|
糾纏。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餘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 宋 蘇軾 《和陶<飲酒>》之一:“我不如 陶生 ,世事纏緜之。” 元 李文蔚 《蔣神靈應》第三折:“他退一步非災怎免,退一步橫禍纏綿。”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三:“ 劉三金 越討厭他,他越是纏綿,越是不丟手。” |
|
病久不愈。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凝圓寺》:“ 宋雲 遠在絶域,因矚此芳景,歸懷之思,獨軫中腸,遂動舊疹,纏綿經月。” 五代 齊己 《荊州新秋病起雜題》詩之九:“開時聞馥鬱,枕上正纏綿。” 明 張居正 《給假治疾疏》:“病根未除,纏綿至今。” 茅盾 《一個女性》六:“母親的病衹是不輕不重的纏綿着。” |
|
猶綿綿。連續不斷。 孫中山 《建國方略·動議》:“時間動議,最妙能發於開始之前,其用處一面在防止纏綿之討論,而同時又使能得適度之討論。” 蘇曼殊 《無題》詩:“羅幙春殘欲暮天,四山風雨總纏綿。” 劉大白 《我願》詩:“當你一心念我的時候,念一聲‘我愛’,掐一粒念珠;纏綿不絶地念着。” |
|
亦作“纏緜”。
chán mián
1.情意深厚。“感君纏綿意,係在紅羅襦。”
2.引申為愛悅;親近。
3.固結不解;縈繞。
4.糾纏不已;縈繞不止:纏綿床褥|情思纏綿。
5.病久不愈。
6.猶綿綿。連續不斷。
7.形容歌聲宛轉動聽:“信天遊”唱起來高亢、悠遠,“藍花花”唱起來纏綿、哀怨。
纏綿
劉德華
雙手輕輕捧着你的臉
吹幹你的淚眼
夢還有空間我還在你身邊
不曾走遠
把愛倒進你的心裏面
陪你醉一千年
醒來後感覺一如從前
我和你和命運之間
註定了不能改變
我的情感熱且危險
多看你一眼就會點燃我心中
無法撲滅的火焰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會不會讓天紅了眼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不問有沒有明天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再多給我一點時間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能不能再見你這最後一面
雙手輕輕捧着你的臉
吹幹你的淚眼
夢還有空間我還在你身邊
不曾走遠
把愛倒進你的心裏面
陪你醉一千年
醒來後感覺一如從前
我和你和命運之間
註定了不能改變
我的情感熱且危險
多看你一眼就會點燃我心中
無法撲滅的火焰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會不會讓天紅了眼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不問有沒有明天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再多給我一點時間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能不能再見你這最後一面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會不會讓天紅了眼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不問有沒有明天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再多給我一點時間
愛得越深越濃越纏綿
能不能再見你這最後一面
纏綿:1.糾纏不已,不能解脫(多指病或感情)2.婉轉動人 |
|
- vi.: linger
|
|
- adj. touchant, mélodieux;
tourmenté, inextricabl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