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緑尾虹雉
目錄
No. 1
  【物種名稱】緑尾虹雉
  【中文別名】緑雉、貝母雞、鷹雞、火炭雞、羊雞
  【拉丁學名】lophophorus lhuysii(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
  【英文名稱】chinese monal pheasant
  【科屬分類】鳥綱 、雞形目、雉科、 虹雉屬
  【外形特徵】
  大型雞類。全長約80釐米。雄鳥頭頂、臉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閃着緑色虹光,嚮後轉為金屬赤紅色,從頭頂後部聳起冠羽覆蓋着頸部,呈金屬青銅色,嚮後轉為紅銅色;後頸和頸側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屬紅銅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轉為紫銅色,並閃着金屬緑藍色;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飛羽黑褐具緑緣,尾羽藍緑色。下體黑色,嘴角灰色。上體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雨後的彩虹故成“虹雉”,因其尾緑,故得名“緑尾虹雉”。
  虹膜-褐色;嘴-灰黑;腳-暗角質色(雄鳥),淡角質色(雌鳥)。雌鳥體羽暗褐色,背白色,飛羽及尾羽具褐色橫斑。
  【分佈範圍】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過去常見,現已罕見。分佈於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區,並邊緣性地見於中國雲南西北部、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及甘肅南部。
  【生活環境】
  棲息於林綫以上海拔3000一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叢和裸岩地帶,尤其喜歡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叢和灌叢草甸,鼕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緣灌叢地帶活動。
  【生活習性】
  食物:緑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鳥類,它們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叢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莖、球莖等地下部分為食,主要用強大的嘴挖掘塊根和啄食,很少用爪來刨食。它們呈鈎形粗壯有力的喙也是為適應這種生活而進化出來的,據分佈地山民觀察,本物種非常喜歡取食貝母的球莖,因此在當地,本物種的土名叫做貝母雞。鼕季由於高山積雪過厚,難以找到砂礫,這時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雞”,又因它的嘴很堅固,而且前端彎麯呈鈎狀,很像老鷹的嘴,稱為“鷹雞”。
  活動:日行性,常成對或小群活動,鼕季有時也集成8一9衹至10餘衹的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於山脊地帶,晚上棲於稠密的灌叢間或樹的低枝上。性情機警,一有動靜即伸頸觀望,如發現危險,則立刻鑽入灌叢或飛奔而逃。留鳥。腿腳強健有力,善於奔跑。能在飛行時藉助氣流嚮上的舉力,自低處嚮高空盤旋翺翔,這種現象在其他雞類中是少見的。
  鳴聲:春夏季喜歡鳴叫。 雄鳥立於岩石,重複發出guli…聲。雌鳥有時發出同樣叫聲。雄鳥炫耀時發出guo-guo-guo的短叫聲,受驚嚇時發出低聲的geee叫聲,鼕季偶爾發出單調的a…awu, a…awu聲。
  【繁殖】
  繁殖期為4—6月。有的雄鳥1月份就開始發情,但大多數在4—5月纔發情。這時的雄鳥可以表演一種特殊的求偶飛行,它從陡崖上呈滑翔式俯衝直下,尾羽散開,先是盤旋,然後又俯衝,並伴隨着尖厲的叫聲。築巢於陡峭的岩洞中。每窩産卵3~5枚,黃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孵化期28-30天,早成鳥,2-3歲性成熟。
  緑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難飼養的鳥類之一;北京動物園1958年首次飼養展出緑尾虹雉,1980年繁殖成功。目前北京野生動物園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育種群,總數達13衹。據北京動物園的研究,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緑尾虹雉在每年的4-5月間産卵繁殖,每巢産卵3-5枚,卵呈暗棕黃色,被大小不一的紫色斑點。
  【種群現狀】
  緑尾虹雉也是極為稀少的種類,在四川的局部地區尚有一定數量,密度在每公頃0.01—0.1衹之間,而其分佈的邊緣地區數量更少,甘肅境內不超過200衹,西藏境內則不足100衹。
  1983年在四川省寶興縣夾金山統計,樣方大小為50 km2,有32雄鳥、34雌鳥、12衹幼鳥,雄雌比例1:1.08;成幼比例5:1;密度1.32衹/km2。1984年在北川縣和茂汶縣交界的茶坪山統計,樣方為45km2’,有30雄鳥、34雌鳥、12衹幼鳥,雄雌比例1.25:1;成幼比例4.5:1;密度1.32衹/km2。
  據調查,寶興地區緑尾虹雉的數量近十幾年來大約減少了一半左右。氂牛放牧區正在不斷擴大,使緑尾虹雉的棲息地越來越小。
  【保護級別】
  cites(華盛頓公約)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1997年)
  iucn瀕危等級: vu c2a (生效年代:2003年 )
  中國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1996年)
  瀕危因素:棲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是對緑尾虹雉最大的威脅,緑尾虹雉適宜的棲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叢,這些生境生態承載力差,當地山民的放牧和採藥等活動對它們的棲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另外由於本物種體形較大是當地山民的食物來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獵的威脅。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緑尾虹雉
   中文別名:緑雉、貝母雞、鷹雞、火炭雞、羊雞
   拉丁學名:Lophophorus lhuysii(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
   英文名稱:Chinese Monal Pheasant 、Phasianus versicolor
   科屬分類:鳥綱 、雞形目、雉科、 虹雉屬
外形特徵
  大型雞類。體長58—82釐米,體重692—1400剋。4—5月繁殖,營巢於大樹下和灌叢中,每窩産卵6—12枚,孵化期23—25天。雄鳥頭頂、臉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閃着緑色虹光,嚮後轉為金屬赤紅色,從頭頂後部聳起冠羽覆蓋着頸部,呈金屬青銅色,嚮後轉為紅銅色;後頸和頸側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屬紅銅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轉為紫銅色,並閃着金屬緑藍色;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飛羽黑褐具緑緣,尾羽藍緑色。下體黑色,嘴角灰色。上體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雨後的彩虹故成“虹雉”,因其尾緑,故得名“緑尾虹雉”。
  隸屬於雞形目雉科。
分佈範圍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過去常見,現已罕見。分佈於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區,並邊緣性地見於中國雲南西北部、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及甘肅南部。
  日本分佈較多,是該國的國鳥。棲息於平原和農田中。
生活環境
  棲息於林綫以上海拔3000一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叢和裸岩地帶,尤其喜歡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叢和灌叢草甸,鼕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緣灌叢地帶活動。
生活習性
  食物:緑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鳥類,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和漿果等為食。它們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叢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莖、球莖等地下部分為食,主要用強大的嘴挖掘塊根和啄食,很少用爪來刨食。它們呈鈎形粗壯有力的喙也是為適應這種生活而進化出來的,據分佈地山民觀察,本物種非常喜歡取食貝母的球莖,因此在當地,本物種的土名叫做貝母雞。鼕季由於高山積雪過厚,難以找到砂礫,這時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雞”,又因它的嘴很堅固,而且前端彎麯呈鈎狀,很像老鷹的嘴,稱為“鷹雞”。
  活動:日行性,常成對或小群活動,鼕季有時也集成8一9衹至10餘衹的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於山脊地帶,晚上棲於稠密的灌叢間或樹的低枝上。性情機警,一有動靜即伸頸觀望,如發現危險,則立刻鑽入灌叢或飛奔而逃。留鳥。腿腳強健有力,善於奔跑。能在飛行時藉助氣流嚮上的舉力,自低處嚮高空盤旋翺翔,這種現象在其他雞類中是少見的。
  鳴聲:春夏季喜歡鳴叫。 雄鳥立於岩石,重複發出guli…聲。雌鳥有時發出同樣叫聲。雄鳥炫耀時發出guo-guo-guo的短叫聲,受驚嚇時發出低聲的geee叫聲,鼕季偶爾發出單調的a…awu, a…awu聲。
飼養繁殖
  繁殖期為4—6月。有的雄鳥1月份就開始發情,但大多數在4—5月纔發情。這時的雄鳥可以表演一種特殊的求偶飛行,它從陡崖上呈滑翔式俯衝直下,尾羽散開,先是盤旋,然後又俯衝,並伴隨着尖厲的叫聲。築巢於陡峭的岩洞中。每窩産卵3~5枚,黃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孵化期28-30天,早成鳥,2-3歲性成熟。雌性緑雉
  緑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難飼養的鳥類之一;北京動物園1958年首次飼養展出緑尾虹雉,1980年繁殖成功。目前北京野生動物園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育種群,總數達13衹。據北京動物園的研究,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緑尾虹雉在每年的4-5月間産卵繁殖,每巢産卵3-5枚,卵呈暗棕黃色,被大小不一的紫色斑點。
種群現狀
  緑尾虹雉也是極為稀少的種類,在四川的局部地區尚有一定數量,密度在每公頃0.01—0.1衹之間,而其分佈的邊緣地區數量更少,甘肅境內不超過200衹,西藏境內則不足100衹。
  1983年在四川省寶興縣夾金山統計,樣方大小為50 km2,有32雄鳥、34雌鳥、12衹幼鳥,雄雌比例1:1.08;成幼比例5:1;密度1.32衹/km2。1984年在北川縣和茂汶縣交界的茶坪山統計,樣方為45km2’,有30雄鳥、34雌鳥、12衹幼鳥,雄雌比例1.25:1;成幼比例4.5:1;密度1.32衹/km2。
  據調查,寶興地區緑尾虹雉的數量近十幾年來大約減少了一半左右。氂牛放牧區正在不斷擴大,使緑尾虹雉的棲息地越來越小。
保護級別
  CITES(華盛頓公約)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1997年)
  IUCN瀕危等級: VU C2a (生效年代:2003年 )
  中國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1996年)
  瀕危因素:棲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是對緑尾虹雉最大的威脅,緑尾虹雉適宜的棲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叢,這些生境生態承載力差,當地山民的放牧和採藥等活動對它們的棲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另外由於本物種體形較大是當地山民的食物來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獵的威脅。
日元圖案
  緑雉長得很漂亮,羽毛非常美麗,與一般雉類的形狀一樣,衹是羽毛特別鮮豔。繁殖季節雄雉頭部有竪起的冠羽;體羽藍緑色具金屬光輝,尾羽很長,而且色彩豐富。因此常被古代武將用做頭盔上的裝飾。雄鳥十分勇猛,雌鳥又很愛小鳥。雌雉繁殖時營巢於地面,常在山野草叢裏築巢産卵孵幼雉。孵化出來的幼雉,一出蛋殼便能跟隨雌雉走動和自己覓食,十分可愛。作為愛鳥的重要措施之一,當今世界有不少國傢的國旗或國徽圖案,都是以鳥類為標志的。不僅如此,目前在很多國傢的流通貨幣上都可以尋覓到本國國鳥的“倩影”。在這方面,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日本於1984年(昭和59年)11月1日發行的,目前仍在繼續流通的10000日圓(票幅尺寸為76×160毫米)紙鈔的背面圖案中,就出現了一隻雄雉和一隻雌雉(註:該紙鈔的正面圖案人物為日本明治時代啓蒙思想傢——福澤諭吉〈1834——1901〉)。 據瞭解,1960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鳥類保護會議,曾建議世界各國都選定自己的國鳥。
  如今,國際上已把保護鳥類作為衡量一個國傢科學文化水平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目前,我國尚沒有評選出自己的國鳥,作為一個鳥類種群極為豐富的大國來說,也許多少有一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