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舊稱維他命”。維持人和動物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須由外界供給。已發現的有二十餘種,分脂溶性維生素 和水溶性維生素 兩類,前者有維生素 a、d、e、k等,後者包括b族維生素 和維生素 c等。 wéi shēng sù wéi shēng sù 人和動物營養、生長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機化合物,對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健康有極重要作用。現在發現的有幾十種 維生素 (vitamin)又名維他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一類有機物質,也是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維生素 在體內的含量很少,但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卻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各種維生素 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雖然不同,但它們卻有着以下共同點:①維生素 均以維生素 原(維生素 前體)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②維生素 不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它也不會産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③大多數的維生素 ,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經常通過食物中獲得④人體對維生素 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剋(mg)或微剋(ug)計算,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 缺乏癥,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維生素 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3大物質不同,在天然食物中僅占極少比例,但又為人體所必需。維生素 大多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 本身不提供熱能。 有些維生素 如 b6、k等能由動物腸道內的細菌合成,合成量可滿足動物的需要。動物細胞可將色氨酸轉變成煙酸(一種b族維生素 ),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維生素 c除靈長類(包括人類)及豚鼠以外,其他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數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維生素 ,不必由體外供給。許多維生素 是輔基或輔酶的組成部分。 維生素 的發現是20世紀的偉大發明之一。1897年,c.艾剋曼在爪哇發現衹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1911年c.豐剋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一類含氮的化合物),它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所以建議命名為“ vitamine”。即vital(生命的)amine(胺),中文意思為“生命胺”。以後陸續發現許多維生素 ,它們的化學性質不同,生理功能不同;也發現許多維生素 根本不含胺,不含氮,但豐剋的命名延續使用下來了,衹是將最後字母“e”去掉。最初發現的維生素 b後來證實為維生素 b復合體,經提純分離發現,是幾種物質,衹是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佈類似,且多數為輔酶。有的供給量須彼此平衡,如維生素 b1、b2和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維生素 b 復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 b1(硫胺素)、維生素 b2(核黃素)、吡哆醇(維生素 b6)和氰鈷胺(維生素 b12)。有人也將膽鹼、肌醇、對氨基苯酸(對氨基苯甲酸)、肉毒鹼、硫辛酸包括在b復合體內。 維生素 是人體代謝中必不可少的有機化合物。人體有如一座極為復雜的化工廠,不斷地進行着各種生化反應。其反應與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關係。酶要産生活性,必須有輔酶參加。已知許多維生素 是酶的輔酶或者是輔酶的組成分子。因此,維生素 是維持和調節機體正常代謝的重要物質。可以認為,維生素 是以“生物活性物質”的形式,存在於人體組織中。
食物中維生素 的含量較少,人體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卻是絶不可少的物質。膳食中如缺乏維生素 ,就會引起人體代謝紊亂,以致發生維生素 缺乏癥。如缺乏維生素 a會出現夜盲癥、幹眼病和皮膚乾燥;缺乏維生素 d可患佝僂病;缺乏維生素 b1可得腳氣病;缺乏維生素 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陰囊炎;缺乏pp可患癩皮病;缺乏維生素 b12可患惡性貧血;缺乏維生素 c可患壞血病。
維生素 是個龐大的傢族,就目前所知的維生素 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詳見下表)有些物質在化學結構上類似於某種維生素 ,經過簡單的代謝反應即可轉變成維生素 ,此類物質稱為維生素 原,例如 β-鬍蘿蔔素能轉變為維生素 a;7-脫氫膽固醇可轉變為維生素 d3;但要經許多復雜代謝反應才能成為尼剋酸的色氨酸則不能稱為維生素 原。水溶性維生素 從腸道吸收後,通過循環到機體需要的組織中,多餘的部分大多由尿排出,在體內儲存甚少。脂溶性維生素 大部分由膽????幫助吸收,循淋巴係統到體內各器官。體內可儲存大量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 a和d主要儲存於肝髒,維生素 e主要存於體內脂肪組織,維生素 k儲存較少。水溶性維生素 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脂溶性維生素 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 脂溶性視黃醇類(維生素 a)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間發現。並不是單一的化合物,而是一係列視黃醇的衍生物(視黃醇亦被譯作維生素 a醇、鬆香油),別稱抗幹眼病維生素 魚肝油、緑色蔬菜
水溶性硫胺(維生素 b1)由卡西米爾•馮剋在1912年發現(一說1911年)。在生物體內通常以硫胺焦磷酸????(tpp)的形式存在。酵母、𠔌物、肝髒、大豆、肉類
水溶性核黃素(維生素 b2)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發現。也被稱為維生素 g酵母、肝髒、蔬菜、蛋類
水溶性煙酸(維生素 b3)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發現。也被稱為維生素 p、維生素 pp、菸礆酸、尼古丁酸酵母、𠔌物、肝髒、米糠
水溶性泛酸(維生素 b5)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發現。亦稱為遍多酸酵母、𠔌物、肝髒、蔬菜
水溶性吡哆醇類(維生素 b6)由paul gyorgy在1934年發現。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酵母、𠔌物、肝髒、蛋類、乳製品
水溶性生物素(維生素 b7)也被稱為維生素 h或輔酶r酵母、肝髒、𠔌物、
水溶性葉酸(維生素 b9)也被稱為蝶酰𠔌氨酸、蝶酸單麩胺酸、維生素 m或葉精蔬菜葉、肝髒
水溶性鈷胺素(維生素 b12)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發現。也被稱為氰鈷胺或 肝髒、魚肉、肉類、蛋類
水溶性膽鹼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發現。維生素 b族之一肝髒、蛋黃、乳製品、大豆
水溶性肌醇環己六醇、維生素 b-h心髒、肉類
水溶性抗壞血酸(維生素 c)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發現。亦稱為抗環血酸新鮮蔬菜、水果
脂溶性鈣化醇(維生素 d)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發現。亦稱為骨化醇、抗佝僂病維生素 ,主要有維生素 d2即麥角鈣化醇和維生素 d3即膽鈣化醇。這是唯一一種人體可以少量合成的維生素 魚肝油、蛋黃、乳製品、酵母
脂溶性生育酚(維生素 e)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發現。主要有α、β、γ、δ四種雞蛋、肝髒、魚類、植物油
脂溶性萘醌類(維生素 k)由henrik dam在1929年發現。是一係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統稱,主要有天然的來自植物的維生素 k1、來自動物的維生素 k2以及人工合成的維生素 k3和維生素 k4。又被稱為凝血維生素 菠菜、苜蓿、白菜、肝髒 維生素 的定義中要求維生素 滿足四個特點纔可以稱之為必需維生素 :
外源性:人體自身不可合成(維生素 d人體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於較重要,仍被作為必需維生素 ),需要通過食物補充;
微量性:人體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調節性:維生素 必需能夠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或能量轉變;
特異性:缺乏了某種維生素 後,人將呈現特有的病態。
根據這四個特點,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3種必要維生素 。
(1)維生素 a
不飽和的一元醇類,屬脂溶性維生素 。由於人體或哺乳動物缺乏維生素 a時易出現幹眼病,故又稱為抗幹眼醇。 已知維生素 a有 a1和 a2兩種,a1存在於動物肝髒、血液和眼球的視網膜中,又稱為視黃醇,天然維生素 a主要以此形式存在。a2主要存在於淡水魚的肝髒中。維生素 a1是一種脂溶性淡黃色片狀結晶,熔點64℃,維生素 a2熔點17~19℃,通常為金黃色油狀物。維生素 a是含有β-白芷酮環的多烯醇。維生素 a2的化學結構與a1的區別衹是在β-白芷酮環的3,4位上多一個雙鍵。維生素 a分子中有不飽和鍵,化學性質活潑,在空氣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綫照射而破壞,失去生理作用,故維生素 a的製劑應裝在棕色瓶內避光保存。不論是a1或a2,都能與三氯化銻作用,呈現深藍色,這種性質可作為定量測定維生素 a的依據。許多植物如鬍蘿蔔、番茄、緑葉蔬菜、玉米含類鬍蘿蔔素物質,如α、β、γ-鬍蘿蔔素、隱黃質、葉黃素等。其中有些類鬍蘿蔔素具有與維生素 a1相同的環結構,在體內可轉變為維生素 a,故稱為維生素 a原,β-鬍蘿蔔素含有兩個維生素 a1的環結構,轉換率最高。一分子β鬍蘿蔔素,加兩分子水可生成兩分子維生素 a1。在動物體內,這種加水氧化過程由 β鬍蘿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動物小腸粘膜內進行。食物中,或由β-鬍蘿蔔素裂解生成的維生素 a在小腸粘膜細胞內與脂肪酸結合成酯,然後摻入乳糜微粒,通過淋巴吸收進入體內。動物的肝髒為儲存維生素 a的主要場所。當機體需要時,再釋放入血。在血液中,視黃醇(r)與視黃醇結合蛋白(rbp)以及血漿前清蛋白(pa)結合,生成r-rbp-pa復合物而轉運至各組織。
它是1913年美利堅合衆國化學家臺維斯從鱈魚肝中提取得到的。它是黃色粉末,不溶於水,易溶於脂肪、油等有機溶劑。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但易為紫外綫破壞,應貯存在棕色瓶中。維生素 a是眼睛中視紫質的原料,也是皮膚組織必需的材料,人缺少它會得幹眼病、夜盲癥等。通常每人每天應攝入維生素 a2~4.5mg,不能攝入過多。近年來有關研究表明,它還有抗癌作用。動物肝中含維生素 a特別多,其次是奶油和雞蛋等。
維生素 a的主要作用是:①維持一切上皮組織健全所必需。缺乏時,上皮組織乾燥、增生、過度角化,抵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降低。例如淚腺上皮分泌停止,能使角膜、結膜乾燥,發炎,甚至軟化穿孔。皮脂腺及汗腺角化時,皮膚乾燥,容易發生毛囊丘疹和毛發脫落。②促進生長、發育及繁殖。缺乏維生素 a時,兒童生長發育不良,骨骼成長不良,生殖功能減退。③構成視覺細胞內感光物質的成分。維生素 a在脫氫酶作用下可氧化生成視黃醛,視黃醛與光感受器(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中不同的視蛋白結合産生各種不同吸收光譜的視色素,如視紫紅質、視紫質等。視色素為感光物質,它們吸收光子會引起一連串的物理化學變化,産生感受器電位。這種感受器電位通過視網膜上各種神經細胞轉變為脈衝形式的神經衝動,傳至大腦,産生視覺。現已知道,視網膜中的視紫紅質可以在感光過程中不斷地分解與再生並且構成動態平衡。視色素在暗處時,其中的視黃醛以11-順構型存在,稱為11-順視黃醛,而在感光後則迅速轉變為全反型視黃醛。伴隨構型的改變,視色素出現褪色反應,並分解為反式視黃醛和視蛋白。反式視黃醛經微光照射,又可重新轉變為11-順視黃醛,並與視蛋白結合形成視紫紅質,從而保證視桿細胞能持續感光,出現暗視覺,也就是在微弱光綫下可以看到事物的輪廓和形狀。但是,組成視紫紅質的視蛋白和視黃醛經常不斷地進行分解代謝,因此需要不斷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 a。倘若維生素 a供應不足,桿狀細胞中視紫質合成減少,會導致暗視覺障礙──夜盲癥。
每天的需求量:
婦女需要0.8毫剋。即80剋鰻魚65剋雞肝,75剋鬍蘿蔔,125剋皺葉甘藍或200剋金槍魚。
功效:增強免疫係統,幫助細胞再生,保護細胞免受能夠引起多種疾病的自由基的侵害。它能使呼吸道、口腔、胃和腸道等器官的黏膜不受損害,維生素 a還可明目。
副作用:每天攝入3毫剋維生素 a,就有導致骨質疏鬆的危險。長期每天攝入33毫剋維生素 a會使食欲不振、皮膚乾燥、頭髮脫落、骨骼和關節疼痛,甚至引起流産。
(2)維生素 b b族維生素 富含於動物肝髒、瘦肉、禽蛋、牛奶、豆製品、𠔌物、鬍蘿蔔、魚、蔬菜等食物中。它是一類水溶性維生素 ,大部分是人體內的輔酶,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維生素 b1
b1是最早被人們提純的維生素 ,1896年荷蘭王國科學家伊剋曼首先發現,1910年為波蘭化學家豐剋從米糠中提取和提純。它是白色粉末,易溶於水,遇鹼易分解。它的生理功能是能增進食欲,維持神經正常活動等,缺少它會得腳氣病、神經性皮炎等。成人每天需攝入2mg。它廣泛存在於米糠、蛋黃、牛奶、番茄等食物中,目前已能由人工合成。因其分子中含有硫及氨基,故稱為硫胺素,又稱抗腳氣病維生素 。它主要存在於種子外皮及胚芽中,米糠、麥麩、黃豆、酵母、瘦肉等食物中含量最豐富,此外,白菜、芹菜及中藥防風、車前子也富有維生素 b1。提取到的維生素 b1????酸????為單斜片晶;維生素 b1硝酸????則為無色三斜晶體,無吸濕性。維生素 b1易溶於水,在食物清洗過程中可隨水大量流失,經加熱後菜中b1主要存在於湯中。如菜類加工過細、烹調不當或製成罐頭食品,維生素 會大量丟失或破壞。維生素 b1在鹼性溶液中加熱極易被破壞,而在酸性溶液中則對熱穩定。氧化劑及還原劑也可使其失去作用。維生素 b1經氧化後轉變為脫氫硫胺素(又稱硫色素),後者在紫外光下可呈現藍色熒光,利用這一特性可對維生素 b1進行檢測及定量。 維生素 b1在體內轉變成硫胺素焦磷酸(又稱輔羧化酶),參與糖在體內的代謝。因此維生素 b1缺乏時,糖在組織內的氧化受到影響。它還有抑製膽鹼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維生素 b1時此酶活性過高,乙酰膽鹼(神經遞質之一)大量破壞使神經傳導受到影響,可造成胃腸蠕動緩慢,消化道分泌減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礙。
②維生素 b2
b2又名核黃素。1879年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化學家布魯斯首先從乳清中發現,1933年美利堅合衆國化學家哥爾倍格從牛奶中提取,1935年德國化學家柯恩合成了它。維生素 b2是橙黃色針狀晶體,味微苦,水溶液有黃緑色熒光,在鹼性或光照條件下極易分解。熬粥不放鹼就是這個道理。人體缺少它易患口腔炎、皮炎、微血管增生癥等。成年人每天應攝入2~4mg,它大量存在於𠔌物、蔬菜、牛乳和魚等食品中。
③維生素 b5
b5又稱泛酸。抗應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術後腹脹。
④維生素 b6
它有抑製嘔吐、促進發育等功能,缺少它會引起嘔吐、抽筋等癥狀。包括三種物質,即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吡哆醇在體內轉變成吡哆醛,吡哆醛與吡哆胺可相互轉變。酵母、肝、瘦肉及𠔌物、捲心菜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b6。維生素 b6易溶於水和酒精,稍溶於脂肪溶劑;遇光和鹼易被破壞,不耐高溫。維生素 b6在體內與磷酸結合成為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它們是許多種有關氨基酸代謝酶的輔酶,故對氨基酸代謝十分重要。
每天的需求量:
人體每日需要量約 1.5~2毫剋。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b6,且腸道細菌也能合成,所以人類很少發生維生素 b6缺乏癥。
副作用:日服100毫剋左右就會對大腦和神經造成傷害。過量攝入還可能導致所謂的神經病,即一種感覺遲鈍的神經性疾病。最壞的情況是導致皮膚失去知覺。
⑤維生素 b12
1947年美利堅合衆國女科學家肖波在牛肝浸液中發現維生素 b12,後經化學家分析,它是一種含鈷的有機化合物。它化學性質穩定,是人體造血不可缺少的物質,缺少它會産生惡性貧血癥。
維生素 b12,即抗惡性貧血維生素 ,又稱鈷胺素,含有金屬元素鈷,是維生素 中唯一含有金屬元素的,抗脂肪肝,促進維生素 a在肝中的貯存;促進細胞發育成熟和機體代謝。它與其他b族維生素 不同,一般植物中含量極少,而僅由某些細菌及土壤中的細菌生成。肝、瘦肉、魚、牛奶及雞蛋是人類獲得維生素 b12的來源。商品可從製造某些抗生素的副産品或特殊的發酵製得。維生素 b12是粉紅色結晶,水溶液在弱酸中相當穩定,強酸、強鹼下極易分解,日光、氧化劑及還原劑均易破壞維生素 b12。它經胃腸道吸收時,須先與胃幽門部分泌的一種糖蛋白(亦稱內因子)結合,才能被吸收。因缺乏“內因子”而導致的b12缺乏,治療應采用註射劑。脫氧腺苷鈷胺素是維生素 b12在體內主要存在形式。它是一些催化相鄰兩碳原子上氫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換的酶的輔酶。體內另一種輔酶形式為甲基鈷胺素,它參與甲基的轉運,和葉酸的作用常互相關聯,它可以增加葉酸的利用率來影響核酸與蛋白質生物合成,從而促進紅細胞的發育和成熟。
缺乏維生素 b12時會發生惡性貧血,人體對b12的需要量極少,人體每天約需12μg(1/1000mg),人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缺少。
⑥維生素 b13
(乳酸清)。
⑦維生素 b15
(潘氨酸)。主要用於抗脂肪肝,提高組織的氧氣代謝率。有時用來治療冠心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⑧維生素 b17
劇毒。有人認為有控製及預防癌癥的作用。
除此之外,膽鹼和肌醇也往往歸於必需維生素 類,它們兩是維生素 b族的成員。
(3)維生素 c
能夠治療壞血病並且具有酸性,所以稱作抗壞血酸。在檸檬汁、緑色植物及番茄中含量很高。抗壞血酸是單斜片晶或針晶,容易被氧化而生成脫氫壞血酸,脫氫壞血酸仍具有維生素 c的作用。在鹼性溶液中,脫氫壞血酸分子中的內酯環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這種化合物在動物體內不能變成內酯型結構。在人體內最後生成草酸或與硫酸結合成的硫酸酯,從尿中排出。因此,二酮古洛酸不再具有生理活性。
1907年挪威化學家霍爾斯特在檸檬汁中發現,1934年纔獲得純品,現已可人工合成。維生素 c是最不穩定的一種維生素 ,由於它容易被氧化,在食物貯藏或烹調過程中,甚至切碎新鮮蔬菜時維生素 c都能被破壞。微量的銅、鐵離子可加快破壞的速度。因此,衹有新鮮的蔬菜、水果或生拌菜纔是維生素 c的豐富來源。它是無色晶體,熔點190~192℃,易溶於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學性質較活潑,遇熱、鹼和重金屬離子容易分解,所以炒菜不可用銅鍋和加熱過久。
植物及絶大多數動物均可在自身體內合成維生素 c。可是人、靈長類及豚鼠則因缺乏將l-古洛酸轉變成為維生素 c的酶類,不能合成維生素 c,故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如果在食物中缺乏維生素 c時,則會發生壞血病。這時由於細胞間質生成障礙而出現出血,牙齒鬆動、傷口不易愈合,易骨折等癥狀。由於維生素 c在人體內的半衰期較長(大約16天),所以食用不含維生素 c的食物3~4個月後纔會出現壞血病。因為維生素 c易被氧化還原,故一般認為其天然作用應與此特性有關。維生素 c與膠原的正常合成、體內酪氨酸代謝及鐵的吸收有直接關係。維生素 c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人體完成氧化還原反應,提高人體滅菌能力和解毒能力。長期缺少維生素 c會得壞血病,。多吃水果、蔬菜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 c的需要。維生素 c在促進腦細胞結構的堅固、防止腦細胞結構鬆弛與緊縮方面起着相當大的作用,並能防止輸送養料的神經細管堵塞、變細、弛緩。攝取足量的維生素 c能使神經細管通透性好轉,使大腦及時順利地得到營養補充,從而使腦力好轉,智力提高。據諾貝爾奬獲得者鮑林研究,服大劑量維生素 c對預防感冒和抗癌有一定作用。但有人提出,有鐵離子(fe2+)存在時維生素 c可促進自由基的生成,因而認為應用大量是不安全的。
每天的需求量:成人每天需攝入50~100mg。即半個番石榴,75剋辣椒,90剋花莖甘藍,2個獼猴桃,150剋草莓,1個柚子,半個番木瓜,125剋茴香,150剋菜花可200毫升橙汁。
功效:維生素 c能夠捕獲自由基,在此能預防像癌癥、動脈硬化、風濕病等疾病。此外,它還能增強免疫和,對皮膚、牙齦和神經也有好處。
副作用:迄今,維生素 c被認為沒有害處,因為腎髒能夠把多餘的維生素 c排泄掉,美國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體內有大量維生素 c循環不利傷口愈合。每天攝入的維生素 c超過1000毫剋會導致腹瀉、腎結石的不育癥,甚至還會引起基因缺損。
(4)維生素 d
為類固醇衍生物,屬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 d與動物骨骼的鈣化有關,故又稱為鈣化醇。它具有抗佝僂病的作用,在動物的肝、奶及蛋黃中含量較多,尤以魚肝油含量最豐富。天然的維生素 d有兩種,麥角鈣化醇(d2)和膽鈣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麥角固醇(24-甲基-22脫氫-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綫激活後可轉化為維生素 d2。在動物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綫照射也可以轉化為維生素 d3,因此麥角固醇和7-脫氫膽固醇常被稱作維生素 d原。在動物體內,食物中的維生素 d2和d3可在小腸吸收,經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肝髒攝取,然後再儲存於脂肪組織或其他含脂類豐富的組織中。在人體中的維生素 d主要是d3,來自於維生素 d3原(7-脫氫膽固醇)。因此多曬太陽是預防維生素 d缺乏的主要方法之一。維生素 d2及d3皆為無色結晶,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破壞,不論維生素 d2或d3,本身都沒有生物活性,它們必須在動物體內進行一係列的代謝轉變,才能成為具有活性的物質。這一轉變主要是在肝髒及腎髒中進行的羥化反應,首先在肝髒羥化成 25-羥維生素 d3,然後在腎髒進一步羥化成為1,25-(oh)2-d3,後者是維生素 d3在體內的活性形式。1,25-二羥維生素 d3具有顯著的調節鈣、磷代謝的活性(圖11)。它促進小腸粘膜對磷的吸收和轉運,同時也促進腎小管對鈣和磷的重吸收。在骨骼中,它既有助於新骨的鈣化,又能促進鈣由老骨髓質遊離出來,從而使骨質不斷更新,同時,又能維持血鈣的平衡。由於1,25-二羥維生素 d3在腎髒合成後轉入血液循環,作用於小腸,腎小管,骨組織等遠距離的靶組織,基本上符合激素的特點,故有人將維生素 d歸入激素類物質。維生素 d有調節鈣的作用,所以是骨及牙齒正常發育所必需。特別在孕婦、嬰兒及青少年需要量大。如果此時維生素 d量不足,則血中鈣與磷低於正常值,會出現骨骼變軟及畸形:發生在兒童身上稱為佝僂病;在孕婦身上為骨質軟化癥。1剋維生素 d為 40000000國際單位。嬰兒、青少年、孕婦及喂乳者每日需要量為400~800單位。
維生素 d於1926年由化學家卡爾首先從魚肝油中提取。它是淡黃色晶體,熔點115~118℃,不溶於水,能溶於醚等有機溶劑。它化學性質穩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破壞,因此,含維生素 d的藥劑均應保存在棕色瓶中。維生素 d的生理功能是幫助人體吸收磷和鈣,是造骨的必需原料,因此缺少維生素 d會得佝僂癥。在魚肝油、動物肝、蛋黃中它的含量較豐富。人體中維生素 d的合成跟曬太陽有關,因此,適當地光照有利健康。
每天的需求量:0.0005至0.01毫剋。35剋鯡魚片,60剋鮭魚片,50剋鰻魚或2個雞蛋加150剋蘑菇。衹有休息少的人,纔需要額吃些含維生素 d的食品或製劑。
功效:維生素 d是形成骨骼和軟骨的發動機,能使牙齒堅硬。對神經也很重要,並對炎癥的抑製作用。
副作用:研究人員估計,長期每天攝入0.025剋維生素 d對人體有害。可能造成的後果是:惡心、頭痛、腎結石、肌肉萎縮、關節炎、動脈硬化、高血壓、輕微中毒、腹瀉、口渴,體重減輕,多尿及夜尿等癥狀。嚴重中毒時則會損傷腎髒,使軟組織(如心、血管、支氣管、胃、腎小管等)鈣化。
(5)維生素 e
又名生育酚,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 ,主要存在於蔬菜、豆類之中,在麥胚油中含量最豐富。天然存在的維生素 e有8種,均為苯駢二氫吡喃的衍生物,根據其化學結構可分為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二類(圖12),每類又可根據甲基的數目和位置不同,分為α-、β-、γ-和δ-四種。商品維生素 e以 α-生育酚生理活性最高。β-及γ-生育酚和 α-三烯生育酚的生理活性僅為α-的40%、8%和20%。維生素 e為微帶粘性的淡黃色油狀物,在無氧條件下較為穩定,甚至加熱至200℃以上也不被破壞。但在空氣中維生素 e極易被氧化,顔色變深。維生素 e易於氧化,故能保護其他易被氧化的物質(如維生素 a及不飽和脂肪酸等)不被破壞。食物中維生素 e主要在動物體內小腸上部吸收,在血液中主要由β-脂蛋白攜帶,運輸至各組織。同位素示蹤實驗表明,α-生育酚在組織中能氧化成α-生育醌。後者再還原為 α-生育氫醌後,可在肝髒中與葡萄糖醛酸結合,隨膽汁入腸,經糞排出。其他維生素 e的代謝與α-生育酚類似。維生素 e對動物生育是必需的。缺乏維生素 e時,雄鼠睾丸退化,不能形成正常的精子;雌鼠胚胎及胎盤萎縮而被吸收,會引起流産。動物缺乏維生素 e也可能發生肌肉萎縮、貧血、腦軟化及其他神經退化性病變。如果還伴有蛋白質不足時,會引起急性肝硬化。雖然這些病變的代謝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是維生素 e的各種功能可能都與其抗氧化作用有關。
人體有些疾病的癥狀與動物缺乏維生素 e的癥狀相似。由於一般食品中維生素 e含量尚充分,較易吸收,故不易發生維生素 e缺乏癥,僅見於腸道吸收脂類不全時。維生素 e在臨床上試用範圍較廣泛,並發現對某些病變有一定防治作用,如貧血動物粥樣硬化,肌營養不良癥、腦水腫、男性或女性不育癥、先兆流産等,近年來又用維生素 e預防衰老。維生素 e於1922年由美利堅合衆國化學家伊萬斯在麥芽油中發現並提取,本世紀40年代已能人工合成。1960年我國已能大量生産。它是無臭、無味液體,不溶於水,易溶於醚等有機溶劑中。它的化學性質較穩定,能耐熱、酸和鹼,但易被紫外光破壞,因此要保存在棕色瓶中。維生素 e是人體內優良的抗氧化劑,人體缺少它,男女都不能生育,嚴重者會患肌肉萎縮癥、神經麻木癥等。維生素 e廣泛存在於肉類、蔬菜、植物油中,通常情況下,人是不會缺少的。
每天的需求量:成人每天的維生素 e需要量尚不清楚,但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每天食物中有50毫剋即可滿足需要。妊娠及哺乳期需要量略增。4匙葵花油,100毫剋橄欖油,100剋花生或30剋杏仁加70剋核桃含有一天所需的維生素 e。
功效:維生素 e能抵抗自由基的侵害,預防癌癥的心肌梗死。此外,它還參與抗體的形成,是真正的“後代支持者”。它促進男性産生有活力的精子。維生素 e是強抗氧化劑,維生素 e供應不足會引起各種智能障礙或情緒障礙。小麥胚芽、棉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豌豆、紅薯、禽蛋、黃油等含維生素 e較豐富。
副作用:每天攝入200毫剋的維生素 e就會出現惡心,肌肉萎縮,頭痛和乏力等癥狀。每天攝入的維生素 e超過300毫剋會導致高血壓,傷口愈合延緩,甲狀腺功能受到限製。
(6)維生素 k
屬脂溶性維生素 。由於它具有促進凝血的功能,故又稱凝血維生素 。常見的有維生素 k1和k2。k1是由植物合成的,如苜蓿、菠菜等緑葉植物;k2則由微生物合成。人體腸道細菌也可合成維生素 k2。現代維生素 k已能人工合成,如維生素 k3,為臨床所常用。維生素 k均為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維生素 k1是黃色油狀物,k2是淡黃色結晶,均有耐熱性,但易受紫外綫照射而破壞,故要避光保存。人工合成的k3和k4是水溶性的,可用於口服或註射。臨床上使用的抗凝血藥雙香豆素,其化學結構與維生素 k相似,能對抗維生素 k的作用,可用以防治血栓的形成。維生素 k和肝髒合成四種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Ⅶ,Ⅸ及Ⅹ)密切相關,如果缺乏維生素 k1,則肝髒合成的上述四種凝血因子為異常蛋白質分子,它們催化凝血作用的能力大為下降。人們已知維生素 k是𠔌氨酸γ羧化反應的輔因子。缺乏維生素 k則上述凝血因子的γ-羧化不能進行,此外,血中這幾種凝血因子減少,會出現凝血遲緩和出血病癥。此外,人們公認維生素 k溶於綫粒體膜的類脂中,起着電子轉移作用,維生素 k可增加腸道蠕動和分泌功能,缺乏維生素 k時平滑肌張力及收縮減弱,它還可影響一些激素的代謝。如延緩糖皮質激素在肝中的分解,同時具有類似氫化可的鬆作用,長期註射維生素 k可增加甲狀腺的內分泌活性等。在臨床上維生素 k缺乏常見於膽道梗阻、脂肪痢、長期服用廣譜抗菌素以及新生兒中,使用維生素 k可予糾正。但過大劑量維生素 k也有一定的毒性,如新生兒註射30毫剋/天,連用三天有可能引起高膽紅素血癥。
維生素 k於1929年丹麥化學家達姆從動物肝和麻子油中發現並提取。它是黃色晶體,熔點52~54℃,不溶於水,能溶於醚等有機溶劑。維生素 k化學性質較穩定,能耐熱耐酸,但易被鹼和紫外綫分解。它在人體內能促使血液凝固。人體缺少它,凝血時間延長,嚴重者會流血不止,甚至死亡。奇怪的是人的腸中有一種細菌會為人體源源不斷地製造維生素 k,加上在豬肝、雞蛋、蔬菜中含量較豐,因此,一般人不會缺乏。目前已能人工合成,且化學家能巧妙地改變它的“性格”為水溶性,有利於人體吸收,已廣泛地用於醫療上。
(7)維生素 h
生物素,又稱維生素 h、輔酶r,也屬於維生素 b族,它是合成維生素 c的必要物質,是脂肪和蛋白質正常代謝不可或缺的物質。為無色長針狀結晶,具有尿素與噻吩相結合的駢環,並帶有戊酸側鏈,能溶於熱水,不溶於有機溶劑,在普通溫度下相當穩定,但高溫和氧化劑可使其喪失活性。它存在於肝、蛋黃、奶、酵母等食物中。生物素與酶結合參與體內二氧化碳的固定和羧化過程,與體內的重要代謝過程如丙酮酸羧化而轉變成為草酰乙酸,乙酰輔酶a羰化成為丙二酰輔酶a等糖及脂肪代謝中的主要生化反應有關。它也是某些微生物的生長因子,極微量(0.005微剋)即可使試驗的細菌生長。例如,鏈孢黴生長時需要極微量的生物素。人體每天需要量約100~300微剋。生雞蛋清中有一種抗生物素的蛋白質能和生物素結合,結合後的生物素不能由消化道吸收;造成動物體生物素缺乏,此時出現食欲不振、舌炎、皮屑性皮炎、脫毛等。然而,尚未見人類生物素缺乏病例,可能是由於除了食物來源以外,腸道細菌也能合成生物素之故。維生素 h具有防止白發和脫發,保持皮膚健康的作用。如果將生物素與維生素 a、b2、b6、煙酸(維生素 b3)一同使用,相輔相成,作用更佳。在牛奶、牛肝、蛋黃、動物腎髒、水果、糙米中都含有生物素。在復合維生素 b和多種維生素 的製劑中,通常都含有維生素 h。
(8)維生素 p
維生素 p是由柑桔屬生物類黃酮、芸香素和橙皮素構成的。在復合維生素 c中都含有維生素 p,也是水溶性的。它能防止維生素 c被氧化而受到破壞,增強維生素 的效果。能增強毛細血管壁,防止瘀傷。有助於牙齦出血的預防和治療,有助於因內耳疾病引起的浮腫或頭暈的治療等。許多營養學家認為,每服用500毫剋維生素 c時,最少應該同時服用100毫剋生物類黃酮。以增強它們的協同作用。在橙、檸檬、杏、櫻桃、玫瑰果實中及蕎麥粉中含有維生素 p。
(9)維生素 pp
抗癩皮病維生素 即維生素 pp,也稱煙酸,化學命名為尼剋酸或尼剋酰胺,兩者能在體內相互轉化。煙酸為白色針狀結晶,微溶於水;尼剋酰胺為白色結晶,易溶於水。藥用者一般為尼剋酰胺,因尼剋酸有一時性血管擴張作用。這種維生素 較為穩定,一般烹調不致失活。尼剋酰胺在體內與核糖、磷酸、腺嘌呤組成脫氫酶的輔酶Ⅰ及輔酶Ⅱ。這兩種輔酶結構中的尼剋酰胺部分具有可逆的加氫和脫氫的特性,在生物氧化中起着遞氫的作用。糖、脂肪及蛋白質代謝中均需要此類輔酶參加。酵母、花生、肝、魚及瘦肉中含量豐富,也可工業合成。人體每日需約20毫剋。人缺乏此種維生素 時,表現為神經營養障礙,初時全身乏力,以後在兩手、兩頰、左右額及其他裸露部位出現對稱性皮炎。大劑量的尼剋酸能擴張小血管和降低血膽固醇的含量;臨床上常常用以治療內耳眩暈癥、外周血管病、高膽固醇血癥、視神經萎縮等。
(10)維生素 m
也稱葉酸,抗貧血;維護細胞的正常生長和免疫係統的功能,防止胎兒畸形。由喋呤、對氨基苯甲酸及𠔌氨酸結合而成,富含於蔬菜的緑葉中故名。葉酸是黃色結晶,微溶於水,在酸性溶液中不穩定,易被光破壞。食物在室溫下儲存,其所含葉酸也易損失。葉酸在體內轉變成四氫葉酸,後者是許多種酶的輔酶。四氫葉酸傳遞一碳基團在化合物之間的交換,這些一碳基團包括甲基(-ch3)、羥甲基(-c啹oh)、甲氧基(-och3)、亞胺甲酰基 (-co-nh)。一碳基團的轉換是膽鹼、絲氨酸、組氨酸、dna等生物合成時的必需步驟。人體缺乏葉酸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紅細胞的體積變大,發生巨細胞性貧血。中性白細胞的分葉數不是正常時平均2~3葉,而是5葉以上的白細胞數顯著增加。 人的腸道細菌能合成葉酸,故一般不易發生缺乏病。但當吸收不良,代謝失常或組織需要量過高以及長期使用腸道抑菌藥(如磺胺類)等時,皆可引起葉酸缺乏。人體每日需要量約400微剋。
(11)維生素 t
幫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12)維生素 u
名稱: 維生素 u;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vitamin u
資料: 分子式c6h14no2is,分子量291.2。學名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存在於甘藍、萵苣、苜蓿和其它緑葉蔬菜中。有特殊氣味,味鹹苦。光照或久置空氣中都不穩定。易溶於水,不溶於乙醇和乙醚。水溶液呈酸性。主要用於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可由蛋氨酸與碘甲烷反應製得。
水溶性維生素 (water-soluble vitamins)
在理想狀態,人們從膳食中獲得需要的維生素 。在下面情況造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 缺乏。所有水溶性維生素 都參與催化功能,b族維生素 是許多種輔酶的組成成分,這些輔酶擔負着氫、電子或基團的轉移。它們參與由酶催化的糖、脂肪、蛋白質及核苷酸等的代謝,維生素 c參與許多羥化反應。水溶性維生素 在動植物細胞中廣泛存在。 脂溶性維生素 的功能沒有 b族維生素 那樣清楚。維生素 k參與一些蛋白質中𠔌氨酸的羧化,維生素 d促進鈣的吸收,維生素 a為視紫蛋白的組成部分。
1.食物匱乏,食物運輸、儲藏、加工不當,造成食物中的維生素 丟失,結果造成維生素 攝入不足。
2.當人們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如咀嚼不足、胃腸功能降低、膳食中脂肪過少、纖維素過多等會造成維生素 消化吸收率下降。
3.不同生理期的人群,如妊娠授乳期的婦女,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疾病、手術期的人群對維生素 的需要量相對增高。
4.特殊環境下生活、工作的人群,由於精神壓力或環境污染的緣故,對維生素 的需要量相對增高
往往是由於某種維生素 的缺乏癥引起人們的註意,接着發現補充某種食物後,癥狀就消失了,再從此種食物種提取出有效成分,接着以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這種物質,並加以更加深入的研究。
“偽”維生素
在維生素 的發現過程中,有些化合物被誤認為是維生素 ,但是並不滿足維生素 的定義,還有些化合物因為商業利益而被故意錯誤地命名為維生素 :(表二)
維生素 b族中有一些化合物曾經被認為是維生素 ,如維生素 b4(腺嘌呤)等。
維生素 f——最初是用於表示人體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因為脂肪酸的英文名稱(fatty acid)以f開頭。但是因為它其實是構成脂肪的主要成分,而脂肪在生物體內也是一種能量來源,並組成細胞,所以維生素 f不是維生素 。
維生素 k——氯胺酮作為鎮靜劑在某些娛樂性藥物(毒品)的成分中被標為維生素 k,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維生素 k,它被俗稱為“k它命”。
維生素 q——有些專傢認為泛醌(輔酶q10)應該被看作一種維生素 ,其實它可以通過人體自身少量合成。
維生素 s——有些人建議將水楊酸(鄰羥基苯甲酸)命名為維生素 s(s是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首字母)。
維生素 t——在一些自然醫學的資料中被用來指代從芝麻中提取的物質,它沒有單一而固定的成分,因此不可能成為維生素 。而且它的功能和效果也沒有明確的判斷。在某些場合,維生素 t作為睾丸酮(testosterone)的俚語稱呼。
維生素 u——某些製藥企業使用維生素 u來指代氯化甲硫氨基酸(methylmethionine sulfonium chloride),這是一種抗潰瘍劑,主要用於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它並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維生素 v——這是對治療ed的藥物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商品名:萬艾可/威而鋼/viagra)的口語稱呼。
在實際生活中,維生素 經常被泛指為補充人體所需維生素 和微量元素或其他營養物質的藥物或其他産品,如很多生産多維元素片的廠商都將自己的産品直接標為維生素 。
維生素 作用圖: 維生素 又名維他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一類有機物質,也是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維生素 在體內的含量很少,但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卻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各種維生素 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雖然不同,但它們卻有着以下共同點:①維生素 均以維生素 原(維生素 前體)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②維生素 不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它也不會産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③大多數的維生素 ,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經常通過食物中獲得④人體對維生素 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剋(mg)或微剋(μg)計算,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 缺乏癥,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維生素 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3大物質不同,在天然食物中僅占極少比例,但又為人體所必需。有些維生素 如 B6、K等能由動物腸道內的細菌合成,合成量可滿足動物的需要。動物細胞可將色氨酸轉變成煙酸(一種B族維生素 ),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維生素 C除靈長類(包括人類)及豚鼠以外,其他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數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維生素 ,不必由體外供給。許多維生素 是輔基或輔酶的組成部分。
人和動物營養、生長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機化合物,對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健康有極重要作用。如果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 ,就會引起生理機能障礙而發生某種疾病。一般由食物中取得。現在發現的有幾十種,如維生素 A、維生素 B、維生素 C等 脂溶性 抗幹眼病維生素 (維生素 A),亦稱美容維生素 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間發現。並不是單一的化合物,而是一係列視黃醇的衍生物(視黃醇亦被譯作維生素 A醇、鬆香油),別稱抗幹眼病維生素 魚肝油、緑色蔬菜
水溶性 硫胺素(維生素 B1) 由卡西米爾•馮剋在1912年發現(一說1911年)。在生物體內通常以硫胺焦磷酸????(TPP)的形式存在。 酵母、𠔌物、肝髒、大豆、肉類
水溶性 核黃素(維生素 B2) 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發現。也被稱為維生素 G 酵母、肝髒、蔬菜、蛋類
水溶性 煙酸(維生素 B3) 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發現。也被稱為維生素 P、維生素 PP、包括尼剋酸(煙酸)和尼剋酰胺(煙酰胺)兩種物質,均屬於吡啶衍生物。菸礆酸、尼古丁酸 酵母、𠔌物、肝髒、米糠
水溶性 泛酸(維生素 B5) 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發現。亦稱為遍多酸 酵母、𠔌物、肝髒、蔬菜
水溶性 吡哆醇類(維生素 B6) 由Paul Gyorgy在1934年發現。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酵母、𠔌物、肝髒、蛋類、乳製品
水溶性 生物素(維生素 B7) 也被稱為維生素 H或輔酶R 酵母、肝髒、𠔌物
水溶性 葉酸(維生素 B9) 也被稱為蝶酰𠔌氨酸、蝶酸單麩胺酸、維生素 M或葉精 蔬菜葉、肝髒
水溶性 氰鈷胺素(維生素 B12) 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發現。也被稱為氰鈷胺或[[輔酶B12]] 肝髒、魚肉、肉類、蛋類
水溶性 膽鹼 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發現。維生素 B族之一 肝髒、蛋黃、乳製品、大豆
水溶性 肌醇 環己六醇、維生素 B-h 心髒、肉類
水溶性 抗壞血酸(維生素 C) 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發現。亦稱為抗壞血酸 新鮮蔬菜、水果
脂溶性 鈣化醇(維生素 D) 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發現。亦稱為骨化醇、抗佝僂病維生素 ,主要有維生素 D2即麥角鈣化醇和維生素 D3即膽鈣化醇。這是唯一一種人體可以少量合成的維生素 魚肝油、蛋黃、乳製品、酵母
脂溶性 生育酚(維生素 E) 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發現。主要有α、β、γ、δ四種 雞蛋、肝髒、魚類、植物油
脂溶性 萘醌類(維生素 K) 由Henrik Dam在1929年發現。是一係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統稱,主要有天然的來自植物的維生素 K1、來自動物的維生素 K2以及人工合成的維生素 K3和維生素 K4。又被稱為凝血維生素 菠菜、苜蓿、白菜、肝髒
特點維生素 的定義中要求維生素 滿足四個特點纔可以稱之為必需維生素 :
外源性:人體自身不可合成(維生素 D人體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於較重要,仍被作為必需維生素 ),需要通過食物補充;
微量性:人體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調節性:維生素 必需能夠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或能量轉變;
維生素 特異性:缺乏了某種維生素 後,人將呈現特有的病態。
根據這四個特點,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3種必要維生素 。 不飽和的一元醇類,屬脂溶性維生素 。由於人體或哺乳動物缺乏維生素 A時易出現幹眼病,故又稱為抗幹眼醇。 已知維生素 A有 A1和 A2兩種,A1存在於動物肝髒、血液和眼球的視網膜中,又稱為視黃醇,天然維生素 A主要以此形式存在。A2主要存在於淡水魚的肝髒中。維生素 A1是一種脂溶性淡黃色片狀結晶,熔點64℃,維生素 A2熔點17~19℃,通常為金黃色油狀物。維生素 A是含有β-白芷酮環的多烯醇。維生素 A2的化學結構與A1的區別衹是在β-白芷酮環的3,4位上多一個雙鍵。維生素 A分子中有不飽和鍵,化學性質活潑,在空氣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綫照射而破壞,失去生理作用,故維生素 A的製劑應裝在棕色瓶內避光保存。不論是A1或A2,都能與三氯化銻作用,呈現深藍色,這種性質可作為定量測定維生素 A的依據。許多植物如鬍蘿蔔、番茄、緑葉蔬菜、玉米含類鬍蘿蔔素物質,如α、β、γ-鬍蘿蔔素、隱黃質、葉黃素等。其中有些類鬍蘿蔔素具有與維生素 A1相同的環結構,在體內可轉變為維生素 A,故稱為維生素 A原,β-鬍蘿蔔素含有兩個維生素 A1的環結構,轉換率最高。一分子β鬍蘿蔔素,加兩分子水可生成兩分子維生素 A1。在動物體內,這種加水氧化過程由 β鬍蘿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動物小腸粘膜內進行。食物中,或由β-鬍蘿蔔素裂解生成的維生素 A在小腸粘膜細胞內與脂肪酸結合成酯,然後摻入乳糜微粒,通過淋巴吸收進入體內。動物的肝髒為儲存維生素 A的主要場所。當機體需要時,再釋放入血。在血液中,視黃醇(R)與視黃醇結合蛋白(RBP)以及血漿前清蛋白(PA)結合,生成R-RBP-PA復合物而轉運至各組織。
它是1913年美利堅合衆國化學家臺維斯從鱈魚肝中提取得到的。它是黃色粉末,不溶於水,易溶於脂肪、油等有機溶劑。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但易為紫外綫破壞,應貯存在棕色瓶中。維生素 A是眼睛中視紫質的原料,也是皮膚組織必需的材料,人缺少它會得幹眼病、夜盲癥等。
維生素 A的生理功能 維生素 A是復雜機體必需的一種營養素,它以不同方式幾乎影響機體的一切組織細胞。儘管是一種最早發現的維生素 ,但有關它的生理功能至今尚末完全揭開。
維生素 A是復雜機體必需的一種營養素,它以不同方式幾乎影響機體的一切組織細胞。儘管是一種最早發現的維生素 ,但有關它的生理功能至今尚末完全揭開。就目前的知識而言,維生素 A(包括鬍蘿蔔素)最主要是生理功能包括
1. 維持視覺
維生素 A可促進視覺細胞內感光色素的形成。全反式視黃醛可以被視黃醛異構酶催化為4-順-視黃醛,4-順-視黃醛可以和視蛋白結合成為視紫紅質(rhodopsin)。視紫紅質遇光後其中的4-順-視黃醛變為全反視黃醛,因為構像的變化,引起對視神經的刺激作用,引發視覺。而遇光後的視紫紅質不穩定,迅速分解為視蛋白和全反視黃醛,重新開始整個循環過程。維生素 A可調試眼睛適應外界光綫的強弱的能力,以降低夜盲癥和視力減退的發生,維持正常的視覺反應,有助於對多種眼疾(如眼球乾燥與結膜炎等的治療)。維生素 A對視力的作用是被最早發現的、也是被瞭解最多的功能。
2. 促進生長發育
與視黃醇對基因的調控有關.視黃醇也具有相當於類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促進糖蛋白的合成。促進生長、發育,強壯骨骼,維護頭髮、牙齒和牙床的健康。
3. 維持上皮結構的完整與健全
視黃醇和視黃酸可以調控基因表達,減弱上皮細胞嚮鱗片狀的分化,增加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數量。因此,維生素 A可以調節上皮組織細胞的生長,維持上皮組織的正常形態與功能。保持皮膚濕潤,防止皮膚黏膜乾燥角質化,不易受細菌傷害,有助於對粉刺、膿包、癤瘡,皮膚表面潰瘍等癥的治療;有助於祛除老年斑;能保持組織或器官表層的健康。缺乏維生素 A,會使上皮細胞的功能減退,導致皮膚彈性下降,乾燥粗糙,失去光澤。
4. 加強免疫能力
維生素 A有助於維持免疫係統功能正常,能加強對傳染病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及寄生蟲感染的身體抵抗力;有助於對肺氣腫、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的治療。
5. 清除自由基
維生素 A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有害的自由基。
另外,許多研究顯示皮膚癌、肺癌、喉癌、膀胱癌和食道癌都跟維生素 A的攝取量有關;不過這些研究仍待臨床更進一步的證實其可靠性。
每天的需求量:
正常成人每天的維生素 A最低需要量約為3500國際單位(0.3微剋維生素 A或0.332微剋乙酰維生素 A相當於1個國際單位),兒童約為2000~2500國際單位,不能攝入過多。近年來有關研究表明,它還有抗癌作用。動物肝中含維生素 A特別多,其次是奶油和雞蛋等。
婦女需要0.8毫剋。即80剋鰻魚65剋雞肝,75剋鬍蘿蔔,125剋皺葉甘藍或200剋金槍魚。
功效:增強免疫係統,幫助細胞再生,保護細胞免受能夠引起多種疾病的自由基的侵害。它能使呼吸道、口腔、胃和腸道等器官的黏膜不受損害,維生素 A還可明目。
副作用:每天攝入3毫剋維生素 A,就有導致骨質疏鬆的危險。長期每天攝入大於3毫剋維生素 A會使食欲不振、皮膚乾燥、頭髮脫落、骨骼和關節疼痛,甚至引起流産。
⒉維生素 B的生理功能
(2)維生素 B B族維生素 富含於動物肝髒、瘦肉、禽蛋、牛奶、豆製品、𠔌物、鬍蘿蔔、魚、蔬菜等食物中。它是一類水溶性維生素 ,大部分是人體內的輔酶,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維生素 B1
B1是最早被人們提純的維生素 ,1896年荷蘭王國科學家伊剋曼首先發現,1910年為波蘭化學家豐剋從米糠中提取和提純。它是白色粉末,易溶於水,遇鹼易分解。它的生理功能是能增進食欲,維持神經正常活動等,缺少它會得腳氣病、神經性皮炎等。成人每天需攝入2mg。它廣泛存在於米糠、蛋黃、牛奶、番茄等食物中,目前已能由人工合成。因其分子中含有硫及氨基,故稱為硫胺素,又稱抗腳氣病維生素 。它主要存在於種子外皮及胚芽中,米糠、麥麩、黃豆、酵母、瘦肉等食物中含量最豐富,此外,白菜、芹菜及中藥防風、車前子也富有維生素 B1。提取到的維生素 B1????酸????為單斜片晶;維生素 B1硝酸????則為無色三斜晶體,無吸濕性。維生素 B1易溶於水,在食物清洗過程中可隨水大量流失,經加熱後菜中B1主要存在於湯中。如菜類加工過細、烹調不當或製成罐頭食品,維生素 會大量丟失或破壞。維生素 B1在鹼性溶液中加熱極易被破壞,而在酸性溶液中則對熱穩定。氧化劑及還原劑也可使其失去作用。維生素 B1經氧化後轉變為脫氫硫胺素(又稱硫色素),後者在紫外光下可呈現藍色熒光,利用這一特性可對維生素 B1進行檢測及定量。 維生素 B1在體內轉變成硫胺素焦磷酸(又稱輔羧化酶),參與糖在體內的代謝。因此維生素 B1缺乏時,糖在組織內的氧化受到影響。它還有抑製膽鹼酯酶活性的作用,缺乏維生素 B1時此酶活性過高,乙酰膽鹼(神經遞質之一)大量破壞使神經傳導受到影響,可造成胃腸蠕動緩慢,消化道分泌減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障礙。
②維生素 B2
B2又名核黃素。1879年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化學家布魯斯首先從乳清中發現,1933年美利堅合衆國化學家哥爾倍格從牛奶中提取,1935年德國化學家柯恩合成了它。維生素 B2是橙黃色針狀晶體,味微苦,水溶液有黃緑色熒光,在鹼性或光照條件下極易分解。熬粥不放鹼就是這個道理。人體缺少它易患口腔炎、皮炎、微血管增生癥等。成年人每天應攝入2~4mg,它大量存在於𠔌物、蔬菜、牛乳和魚等食品中。
③維生素 B3 是 B 族維生素 中人體需要量最多者。它不但是維持消化係統健康的維生素 ,也是性荷爾蒙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質。對生活充滿壓力的現代人來說,煙酸維係神經係統健康和腦機能正常運作的功效,也絶對不可以忽視。
建議日攝取量:成人的建議每日攝取量是 13 ~ 19mg。孕婦(孕婦産品,孕婦資訊)為20mg;哺乳期婦女則為22mg。
缺乏癥: 糙皮病。
食物來源: 全麥製品、糙米、緑豆、芝麻、花生、香菇、紫菜、無花果、乳品、蛋、雞肉、肝、瘦肉、魚等。
需要人群:
因膽固醇而煩惱的人增加煙酸的攝取量會有所助益; 當皮膚(皮膚産品,皮膚資訊)對太陽光綫特別敏感時,常常是煙酸不足的早期癥狀;皮炎、脫皮、皮膚粗糙的人需要煙酸; 體內缺乏維生素 B 1 、 B 2 、 B 6 的人因不能由色氨酸自行合成煙酸而需要額外補充; 經常精神緊張、暴躁不安,甚至患精神分裂者補充維生素 B 3 有好處; 糖尿病患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也需要煙酸。
④維生素 B5
B5又稱泛酸。抗應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術後腹脹。
⑤維生素 B6
它有抑製嘔吐、促進發育等功能,缺少它會引起嘔吐、抽筋等癥狀。包括三種物質,即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吡哆醇在體內轉變成吡哆醛,吡哆醛與吡哆胺可相互轉變。酵母、肝、瘦肉及𠔌物、捲心菜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B6。維生素 B6易溶於水和酒精,稍溶於脂肪溶劑;遇光和鹼易被破壞,不耐高溫。維生素 B6在體內與磷酸結合成為磷酸吡哆醛或磷酸吡哆胺。它們是許多種有關氨基酸代謝酶的輔酶,故對氨基酸代謝十分重要。
每天的需求量:人體每日需要量約 1.5~2毫剋。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B6,且腸道細菌也能合成,所以人類很少發生維生素 B6缺乏癥。
副作用:日服100毫剋左右就會對大腦和神經造成傷害。過量攝入還可能導致所謂的神經病,即一種感覺遲鈍的神經性疾病。最壞的情況是導致皮膚失去知覺。
⑥維生素 B7
維生素 B7(也稱為生物素)是B族復合維生素 的一部分。“Vincent DuVigneaud”在1940年首先發現了這種生物素。B7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人體細胞把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轉換成它們可以使用的能量。然而,這衹是其許多功能之一。
1、它是水溶性纖維: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不同類型的維生素 。首先,脂溶性維生素 非常穩定,難以摧毀。水溶性維生素 則更為敏感,很容易被強大的熱和光摧毀。其次,脂溶性維生素 可以儲存在體內,而水溶性維生素 不能。
維生素 B7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 ,這意味着你每天需要攝入一定的數量,建議量是男子0.03mg,女性0.01mg。此外,還要確保適當的保存和烹飪含有該維生素 的食物,確保其B7成分完好無損。
2、幾乎所有食物中都包含它:幾乎所有的糧食至少含有微量的維生素 B7。然而,某些食物的含量更為豐富。如蛋黃,肝,牛奶,蘑菇和堅果是最好的生物素來源。因此,應該是飲食中包含這些食品。
3、有很多因素可以導致維生素 B7缺乏:不同於大多數維生素 ,B7攝入量不足不是唯一導致缺乏癥的原因。酗酒會妨礙對這種維生素 的吸收,一些遺傳性疾病也會要求你提高B7的攝入量。因此,應該根據上述因素適當考慮采取更多的補充。
4、有助於控製糖尿病:研究表明,維生素 B7的作用還包括幫助糖尿病患者控製血糖水平,並防止該疾病造成的神經損傷。
⑦維生素 B9
在細胞中有多種輔脢形式,負責單碳代謝利用,用於合成嘌呤和胸腺嘧啶,於細胞增生時作為DNA復製的原料,提供甲基使半同胱胺酸合成甲硫胺酸,協助多種胺基酸之間的轉換。因此葉酸參與細胞增生、生殖、血紅素合成等作用,對血球的分化成熟,胎兒的發育﹙血球增生與胎兒神經發育﹚有重大的影響。避免半同胱胺酸堆積可以保護心髒血管,還可能減緩老年癡呆癥的發生。
⑧維生素 B12
1947年美利堅合衆國女科學家肖波在牛肝浸液中發現維生素 B12,後經化學家分析,它是一種含鈷的有機化合物。它化學性質穩定,是人體造血不可缺少的物質,缺少它會産生惡性貧血癥。
維生素 B12,即抗惡性貧血維生素 ,又稱鈷胺素,含有金屬元素鈷,是維生素 中唯一含有金屬元素的,抗脂肪肝,促進維生素 A在肝中的貯存;促進細胞發育成熟和機體代謝。它與其他B族維生素 不同,一般植物中含量極少,而僅由某些細菌及土壤中的細菌生成。肝、瘦肉、魚、牛奶及雞蛋是人類獲得維生素 B12的來源。商品可從製造某些抗生素的副産品或特殊的發酵製得。維生素 B12是粉紅色結晶,水溶液在弱酸中相當穩定,強酸、強鹼下極易分解,日光、氧化劑及還原劑均易破壞維生素 B12。它經胃腸道吸收時,須先與胃幽門部分泌的一種糖蛋白(亦稱內因子)結合,才能被吸收。因缺乏“內因子”而導致的B12缺乏,治療應采用註射劑。脫氧腺苷鈷胺素是維生素 B12在體內主要存在形式。它是一些催化相鄰兩碳原子上氫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換的酶的輔酶。體內另一種輔酶形式為甲基鈷胺素,它參與甲基的轉運,和葉酸的作用常互相關聯,它可以增加葉酸的利用率來影響核酸與蛋白質生物合成,從而促進紅細胞的發育和成熟。
缺乏維生素 B12時會發生惡性貧血,人體對B12的需要量極少,人體每天約需12μg(1/1000mg),人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缺少。
⑨維生素 B13
化學名:乳酸清
尚未有建議每日攝取量。可防肝病及未老先衰,有助於對多種硬化癥的治療。研究尚未發現有關維生素 B13的缺乏癥。
富含維生素 B13的食物:
根莖類蔬菜、乳漿、酸奶或煉乳的液態部分。
營養補品
市場上有含有維生素 B13的補品。
副作用
目前為止,人們對維生素 B13的瞭解有限,因此尚沒有有關例證指引。
維生素 B13之敵
水、陽光
建議
人們對維生素 B13瞭解有限,未能作出建議,遵照醫囑或營養醫師。
⑩維生素 B15
(潘氨酸)。主要用於抗脂肪肝,提高組織的氧氣代謝率。有時用來治療冠心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11維生素 B17
劇毒。有人認為有控製及預防癌癥的作用。
除此之外,膽鹼和肌醇也往往歸於必需維生素 類,它們兩是維生素 B族的成員。
維生素 C的生理功能
維生素 C又叫L-抗壞血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 ,能夠治療壞血病並且具有酸性,所以稱作抗壞血酸。在檸檬汁、緑色植物及番茄中含量很高。抗壞血酸是單斜片晶或針晶,容易被氧化而生成脫氫壞血酸,脫氫壞血酸仍具有維生素 C的作用。在鹼性溶液中,脫氫壞血酸分子中的內酯環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這種化合物在動物體內不能變成內酯型結構。在人體內最後生成草酸或與硫酸結合成的硫酸酯,從尿中排出。因此,二酮古洛酸不再具有生理活性。
1907年挪威化學家霍爾斯特在檸檬汁中發現,1934年纔獲得純品,現已可人工合成。維生素 C是最不穩定的一種維生素 ,由於它容易被氧化,在食物貯藏或烹調過程中,甚至切碎新鮮蔬菜時維生素 C都能被破壞。微量的銅、鐵離子可加快破壞的速度。因此,衹有新鮮的蔬菜、水果或生拌菜纔是維生素 C的豐富來源。它是無色晶體,熔點190~192℃,易溶於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學性質較活潑,遇熱、鹼和重金屬離子容易分解,所以炒菜不可用銅鍋和加熱過久。
植物及絶大多數動物均可在自身體內合成維生素 C。可是人、靈長類及豚鼠則因缺乏將L-古洛酸轉變成為維生素 C的酶類,不能合成維生素 C,故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如果在食物中缺乏維生素 C時,則會發生壞血病。這時由於細胞間質生成障礙而出現出血,牙齒鬆動、傷口不易愈合,易骨折等癥狀。由於維生素 C在人體內的半衰期較長(大約16天),所以食用不含維生素 C的食物3~4個月後纔會出現壞血病。因為維生素 C易被氧化還原,故一般認為其天然作用應與此特性有關。維生素 C與膠原的正常合成、體內酪氨酸代謝及鐵的吸收有直接關係。維生素 C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人體完成氧化還原反應,提高人體滅菌能力和解毒能力。長期缺少維生素 C會得壞血病,。多吃水果、蔬菜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 C的需要。維生素 C在促進腦細胞結構的堅固、防止腦細胞結構鬆弛與緊縮方面起着相當大的作用,並能防止輸送養料的神經細管堵塞、變細、弛緩。攝取足量的維生素 C能使神經細管通透性好轉,使大腦及時順利地得到營養補充,從而使腦力好轉,智力提高。據諾貝爾奬獲得者鮑林研究,服大劑量維生素 C對預防感冒和抗癌有一定作用。但有人提出,有亞鐵離子(Fe2+)存在時維生素 C可促進自由基的生成,因而認為應用大量是不安全的。
每天的需求量:成人每天需攝入50~100mg。即半個番石榴,75剋辣椒,90剋花莖甘藍,2個獼猴桃,150剋草莓,1個柚子,半個番木瓜,125剋茴香,150剋菜花可200毫升橙汁。
功效:維生素 C能夠捕獲自由基,在此能預防像癌癥、動脈硬化、風濕病等疾病。此外,它還能增強免疫和,對皮膚、牙齦和神經也有好處。
副作用:迄今,維生素 C被認為沒有害處,因為腎髒能夠把多餘的維生素 C排泄掉,美國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體內有大量維生素 C循環不利傷口愈合。每天攝入的維生素 C超過1000毫剋會導致腹瀉、腎結石的不育癥,甚至還會引起基因缺損。
服用維生素 C的不良反應
據國內外研究表明,隨着維生素 C的用量日趨增大,産生的不良反應也愈來愈多。
腹瀉。每日服用1~4剋維生素 C,即可使小腸蠕動加速,出現腹痛、腹瀉等癥。
胃出血。長期大量口服維生素 C,會發生惡心、嘔吐等現象。同時,由於胃酸分泌增多,能促使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加劇,嚴重者還可釀成胃黏膜充血、水腫,而導致胃出血。
結石。大量維生素 C進入人體後,絶大部分被肝髒代謝分解,最終産物為草酸,草酸從尿排泄成為草酸????;有人研究發現,每日口服4剋維生素 C,在24小時內,尿中草酸????的含量會由58毫剋激增至620毫剋。若繼續服用,草酸????不斷增加,極易形成泌尿係統結石。
痛風。痛風是由於體內嘌呤代謝發生紊亂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血中尿酸濃度過高,致使關節、結締組織和腎髒等處發生一係列癥狀。而大量服用維生素 C,可引起尿酸劇增,誘發痛風。
嬰兒依賴性。懷孕婦女連續大量服用維生素 C,會使胎兒對該藥産生依賴性。出生後,若不給嬰兒服用大量維生素 C,可發生壞血病,如出現精神不振、牙齦紅腫出血、皮下出血;甚至有胃腸道、泌尿道出血等癥狀。
兒童骨科病。兒童大量服用維生素 C,可罹患骨科病,且發生率較高。
不孕癥。育齡婦女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 C(如每日劑量大於2剋時),會使生育能力降低。
免疫力降低。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 C,能降低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
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皮疹,惡心,嘔吐,嚴重時可發生過敏性休剋,故不能濫用。
維生素 D的生理功能
為類固醇衍生物,屬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 D與動物骨骼的鈣化有關,故又稱為鈣化醇。它具有抗佝僂病的作用,在動物的肝、奶及蛋黃中含量較多,尤以魚肝油含量最豐富。天然的維生素 D有兩種,麥角鈣化醇(D2)和膽鈣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麥角固醇(24-甲基-22脫氫-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綫激活後可轉化為維生素 D2。在動物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綫照射也可以轉化為維生素 D3,因此麥角固醇和7-脫氫膽固醇常被稱作維生素 D原。在動物體內,食物中的維生素 D2和D3可在小腸吸收,經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肝髒攝取,然後再儲存於脂肪組織或其他含脂類豐富的組織中。在人體中的維生素 D主要是D3,來自於維生素 D3原(7-脫氫膽固醇)。因此多曬太陽是預防維生素 D缺乏的主要方法之一。維生素 D2及D3皆為無色結晶,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破壞,不論維生素 D2或D3,本身都沒有生物活性,它們必須在動物體內進行一係列的代謝轉變,才能成為具有活性的物質。這一轉變主要是在肝髒及腎髒中進行的羥化反應,首先在肝髒羥化成 25-羥維生素 D3,然後在腎髒進一步羥化成為1,25-(OH)2-D3,後者是維生素 D3在體內的活性形式。1,25-二羥維生素 D3具有顯著的調節鈣、磷代謝的活性(圖11)。它促進小腸粘膜對磷的吸收和轉運,同時也促進腎小管對鈣和磷的重吸收。在骨骼中,它既有助於新骨的鈣化,又能促進鈣由老骨髓質遊離出來,從而使骨質不斷更新,同時,又能維持血鈣的平衡。由於1,25-二羥維生素 D3在腎髒合成後轉入血液循環,作用於小腸,腎小管,骨組織等遠距離的靶組織,基本上符合激素的特點,故有人將維生素 D歸入激素類物質。維生素 D有調節鈣的作用,所以是骨及牙齒正常發育所必需。特別在孕婦、嬰兒及青少年需要量大。如果此時維生素 D量不足,則血中鈣與磷低於正常值,會出現骨骼變軟及畸形:發生在兒童身上稱為佝僂病;在孕婦身上為骨質軟化癥。1剋維生素 D為 40000000國際單位。嬰兒、青少年、孕婦及喂乳者每日需要量為400~800單位。
維生素 D於1926年由化學家卡爾首先從魚肝油中提取。它是淡黃色晶體,熔點115~118℃,不溶於水,能溶於醚等有機溶劑。它化學性質穩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破壞,因此,含維生素 D的藥劑均應保存在棕色瓶中。維生素 D的生理功能是幫助人體吸收磷和鈣,是造骨的必需原料,因此缺少維生素 D會得佝僂癥。在魚肝油、動物肝、蛋黃中它的含量較豐富。人體中維生素 D的合成跟曬太陽有關,因此,適當地光照有利健康。
每天的需求量:0.0005至0.01毫剋。35剋鯡魚片,60剋鮭魚片,50剋鰻魚或2個雞蛋加150剋蘑菇。衹有休息少的人,纔需要額吃些含維生素 D的食品或製劑。
功效:維生素 D是形成骨骼和軟骨的發動機,能使牙齒堅硬。對神經也很重要,並對炎癥的抑製作用。
副作用:研究人員估計,長期每天攝入0.025毫剋維生素 D對人體有害。可能造成的後果是:惡心、頭痛、腎結石、肌肉萎縮、關節炎、動脈硬化、高血壓、輕微中毒、腹瀉、口渴,體重減輕,多尿及夜尿等癥狀。嚴重中毒時則會損傷腎髒,使軟組織(如心、血管、支氣管、胃、腎小管等)鈣化。
維生素 E的生理功能
維生素 E又名生育酚,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 ,主要存在於蔬菜、豆類之中,在麥胚油中含量最豐富。天然存在的維生素 E有8種,均為苯駢二氫吡喃的衍生物,根據其化學結構可分為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二類(圖12),每類又可根據甲基的數目和位置不同,分為α-、β-、γ-和δ-四種。商品維生素 E以 α-生育酚生理活性最高。β-及γ-生育酚和 α-三烯生育酚的生理活性僅為α-的40%、8%和20%。維生素 E為微帶粘性的淡黃色油狀物,在無氧條件下較為穩定,甚至加熱至200℃以上也不被破壞。但在空氣中維生素 E極易被氧化,顔色變深。維生素 E易於氧化,故能保護其他易被氧化的物質(如維生素 A及不飽和脂肪酸等)不被破壞。食物中維生素 E主要在動物體內小腸上部吸收,在血液中主要由β-脂蛋白攜帶,運輸至各組織。同位素示蹤實驗表明,α-生育酚在組織中能氧化成α-生育醌。後者再還原為 α-生育氫醌後,可在肝髒中與葡萄糖醛酸結合,隨膽汁入腸,經糞排出。其他維生素 E的代謝與α-生育酚類似。維生素 E對動物生育是必需的。缺乏維生素 E時,雄鼠睾丸退化,不能形成正常的精子;雌鼠胚胎及胎盤萎縮而被吸收,會引起流産。動物缺乏維生素 E也可能發生肌肉萎縮、貧血、腦軟化及其他神經退化性病變。如果還伴有蛋白質不足時,會引起急性肝硬化。雖然這些病變的代謝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是維生素 E的各種功能可能都與其抗氧化作用有關。
人體有些疾病的癥狀與動物缺乏維生素 E的癥狀相似。由於一般食品中維生素 E含量尚充分,較易吸收,故不易發生維生素 E缺乏癥,僅見於腸道吸收脂類不全時。維生素 E在臨床上試用範圍較廣泛,並發現對某些病變有一定防治作用,如貧血動物粥樣硬化,肌營養不良癥、腦水腫、男性或女性不育癥、先兆流産等,近年來又用維生素 E預防衰老。維生素 E於1922年由美利堅合衆國化學家伊萬斯在麥芽油中發現並提取,本世紀40年代已能人工合成。1960年我國已能大量生産。它是無臭、無味液體,不溶於水,易溶於醚等有機溶劑中。它的化學性質較穩定,能耐熱、酸和鹼,但易被紫外光破壞,因此要保存在棕色瓶中。維生素 E是人體內優良的抗氧化劑,人體缺少它,男女都不能生育,嚴重者會患肌肉萎縮癥、神經麻木癥等。維生素 E廣泛存在於肉類、蔬菜、植物油中,通常情況下,人是不會缺少的。
每天的需求量:成人每天的維生素 E需要量尚不清楚,但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每天食物中有50毫剋即可滿足需要。妊娠及哺乳期需要量略增。4匙葵花油,100毫剋橄欖油,100剋花生或30剋杏仁加70剋核桃含有一天所需的維生素 E。
功效:維生素 E能抵抗自由基的侵害,預防癌癥的心肌梗死。此外,它還參與抗體的形成,是真正的“後代支持者”。它促進男性産生有活力的精子。維生素 E是強抗氧化劑,維生素 E供應不足會引起各種智能障礙或情緒障礙。小麥胚芽、棉籽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豌豆、紅薯、禽蛋、黃油等含維生素 E較豐富。
副作用:每天攝入200毫剋的維生素 E就會出現惡心,肌肉萎縮,頭痛和乏力等癥狀。每天攝入的維生素 E超過300毫剋會導致高血壓,傷口愈合延緩,甲狀腺功能受到限製。
維生素 K的生理功能
屬脂溶性維生素 。由於它具有促進凝血的功能,故又稱凝血維生素 。常見的有維生素 K1和K2。K1是由植物合成的,如苜蓿、菠菜等緑葉植物;K2則由微生物合成。人體腸道細菌也可合成維生素 K2。現代維生素 K已能人工合成,如維生素 K3,為臨床所常用。維生素 K均為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維生素 K1是黃色油狀物,K2是淡黃色結晶,均有耐熱性,但易受紫外綫照射而破壞,故要避光保存。人工合成的K3和K4是水溶性的,可用於口服或註射。臨床上使用的抗凝血藥雙香豆素,其化學結構與維生素 K相似,能對抗維生素 K的作用,可用以防治血栓的形成。維生素 K和肝髒合成四種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Ⅶ,Ⅸ及Ⅹ)密切相關,如果缺乏維生素 K1,則肝髒合成的上述四種凝血因子為異常蛋白質分子,它們催化凝血作用的能力大為下降。人們已知維生素 K是𠔌氨酸γ羧化反應的輔因子。缺乏維生素 K則上述凝血因子的γ-羧化不能進行,此外,血中這幾種凝血因子減少,會出現凝血遲緩和出血病癥。此外,人們公認維生素 K溶於綫粒體膜的類脂中,起着電子轉移作用,維生素 K可增加腸道蠕動和分泌功能,缺乏維生素 K時平滑肌張力及收縮減弱,它還可影響一些激素的代謝。如延緩糖皮質激素在肝中的分解,同時具有類似氫化可的鬆作用,長期註射維生素 K可增加甲狀腺的內分泌活性等。在臨床上維生素 K缺乏常見於膽道梗阻、脂肪痢、長期服用廣譜抗菌素以及新生兒中,使用維生素 K可予糾正。但過大劑量維生素 K也有一定的毒性,如新生兒註射30毫剋/天,連用三天有可能引起高膽紅素血癥。
維生素 K於1929年丹麥化學家達姆從動物肝和麻子油中發現並提取。它是黃色晶體,熔點52~54℃,不溶於水,能溶於醚等有機溶劑。維生素 K化學性質較穩定,能耐熱耐酸,但易被鹼和紫外綫分解。它在人體內能促使血液凝固。人體缺少它,凝血時間延長,嚴重者會流血不止,甚至死亡。奇怪的是人的腸中有一種細菌會為人體源源不斷地製造維生素 K,加上在豬肝、雞蛋、蔬菜中含量較豐,因此,一般人不會缺乏。目前已能人工合成,且化學家能巧妙地改變它的“性格”為水溶性,有利於人體吸收,已廣泛地用於醫療上。
維生素 H的生理功能
生物素,又稱維生素 H、輔酶R,也屬於維生素 B族,它是合成維生素 C的必要物質,是脂肪和蛋白質正常代謝不可或缺的物質。為無色長針狀結晶,具有尿素與噻吩相結合的駢環,並帶有戊酸側鏈,能溶於熱水,不溶於有機溶劑,在普通溫度下相當穩定,但高溫和氧化劑可使其喪失活性。它存在於肝、蛋黃、奶、酵母等食物中。生物素與酶結合參與體內二氧化碳的固定和羧化過程,與體內的重要代謝過程如丙酮酸羧化而轉變成為草酰乙酸,乙酰輔酶A羰化成為丙二酰輔酶A等糖及脂肪代謝中的主要生化反應有關。它也是某些微生物的生長因子,極微量(0.005微剋)即可使試驗的細菌生長。例如,鏈孢黴生長時需要極微量的生物素。人體每天需要量約100~300微剋。生雞蛋清中有一種抗生物素的蛋白質能和生物素結合,結合後的生物素不能由消化道吸收;造成動物體生物素缺乏,此時出現食欲不振、舌炎、皮屑性皮炎、脫毛等。然而,尚未見人類生物素缺乏病例,可能是由於除了食物來源以外,腸道細菌也能合成生物素之故。維生素 H具有防止白發和脫發,保持皮膚健康的作用。如果將生物素與維生素 A、B2、B6、煙酸(維生素 B3)一同使用,相輔相成,作用更佳。在牛奶、牛肝、蛋黃、動物腎髒、水果、糙米中都含有生物素。在復合維生素 B和多種維生素 的製劑中,通常都含有維生素 H。
維生素 P的生理功能
維生素 P是由柑桔屬生物類黃酮、芸香素和橙皮素構成的。在復合維生素 C中都含有維生素 P,也是水溶性的。它能防止維生素 C被氧化而受到破壞,增強維生素 的效果。能增強毛細血管壁,防止瘀傷。有助於牙齦出血的預防和治療,有助於因內耳疾病引起的浮腫或頭暈的治療等。許多營養學家認為,每服用500毫剋維生素 C時,最少應該同時服用100毫剋生物類黃酮。以增強它們的協同作用。在橙、檸檬、杏、櫻桃、玫瑰果實中及蕎麥粉中含有維生素 P。
維生素 PP的生理功能
維生素 PP,抗癩皮病維生素 ,也稱煙酸,化學命名為尼剋酸或尼剋酰胺,兩者能在體內相互轉化。煙酸為白色針狀結晶,微溶於水;尼剋酰胺為白色結晶,易溶於水。藥用者一般為尼剋酰胺,因尼剋酸有一時性血管擴張作用。這種維生素 較為穩定,一般烹調不致失活。尼剋酰胺在體內與核糖、磷酸、腺嘌呤組成脫氫酶的輔酶Ⅰ及輔酶Ⅱ。這兩種輔酶結構中的尼剋酰胺部分具有可逆的加氫和脫氫的特性,在生物氧化中起着遞氫的作用。糖、脂肪及蛋白質代謝中均需要此類輔酶參加。酵母、花生、肝、魚及瘦肉中含量豐富,也可工業合成。人體每日需約20毫剋。人缺乏此種維生素 時,表現為神經營養障礙,初時全身乏力,以後在兩手、兩頰、左右額及其他裸露部位出現對稱性皮炎。大劑量的尼剋酸能擴張小血管和降低血膽固醇的含量;臨床上常常用以治療內耳眩暈癥、外周血管病、高膽固醇血癥、視神經萎縮等。
維生素 M的生理功能
也稱葉酸,抗貧血;維護細胞的正常生長和免疫係統的功能,防止胎兒畸形。由喋呤、對氨基苯甲酸及𠔌氨酸結合而成,富含於蔬菜的緑葉中故名。葉酸是黃色結晶,微溶於水,在酸性溶液中不穩定,易被光破壞。食物在室溫下儲存,其所含葉酸也易損失。葉酸在體內轉變成四氫葉酸,後者是許多種酶的輔酶。四氫葉酸傳遞一碳基團在化合物之間的交換,這些一碳基團包括甲基(-CH3)、羥甲基(-C啹OH)、甲氧基(-OCH3)、亞胺甲酰基 (-CO-NH)。一碳基團的轉換是膽鹼、絲氨酸、組氨酸、DNA等生物合成時的必需步驟。人體缺乏葉酸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紅細胞的體積變大,發生巨細胞性貧血。中性白細胞的分葉數不是正常時平均2~3葉,而是5葉以上的白細胞數顯著增加。 人的腸道細菌能合成葉酸,故一般不易發生缺乏病。但當吸收不良,代謝失常或組織需要量過高以及長期使用腸道抑菌藥(如磺胺類)等時,皆可引起葉酸缺乏。人體每日需要量約400微剋。
維生素 T的生理功能
幫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維生素 U的生理功能
名稱: 維生素 U;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vitamin U
資料: 分子式C6H14NO2IS,分子量291.2。學名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存在於甘藍、萵苣、苜蓿和其它緑葉蔬菜中。有特殊氣味,味鹹苦。光照或久置空氣中都不穩定。易溶於水,不溶於乙醇和乙醚。水溶液呈酸性。主要用於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可由蛋氨酸與碘甲烷反應製得。
水溶性維生素 (water-soluble vitamins)
在理想狀態,人們從膳食中獲得需要的維生素 。在下面情況造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 缺乏。所有水溶性維生素 都參與催化功能,B族維生素 是許多種輔酶的組成成分,這些輔酶擔負着氫、電子或基團的轉移。它們參與由酶催化的糖、脂肪、蛋白質及核苷酸等的代謝,維生素 C參與許多羥化反應。水溶性維生素 在動植物細胞中廣泛存在。 脂溶性維生素 的功能沒有 B族維生素 那樣清楚。維生素 K參與一些蛋白質中𠔌氨酸的羧化,維生素 D促進鈣的吸收,維生素 A為視紫蛋白的組成部分。
1.食物匱乏,食物運輸、儲藏、加工不當,造成食物中的維生素 丟失,結果造成維生素 攝入不足。
2.當人們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如咀嚼不足、胃腸功能降低、膳食中脂肪過少、纖維素過多等會造成維生素 消化吸收率下降。
3.不同生理期的人群,如妊娠授乳期的婦女,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疾病、手術期的人群對維生素 的需要量相對增高。
4.特殊環境下生活、工作的人群,由於精神壓力或環境污染的緣故,對維生素 的需要量相對增高
往往是由於某種維生素 的缺乏癥引起人們的註意,接着發現補充某種食物後,癥狀就消失了,再從此種食物種提取出有效成分,接着以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這種物質,並加以更加深入的研究。
“偽”維生素
在維生素 的發現過程中,有些化合物被誤認為是維生素 ,但是並不滿足維生素 的定義,還有些化合物因為商業利益而被故意錯誤地命名為維生素 :
維生素 B族中有一些化合物曾經被認為是維生素 ,如維生素 B4(腺嘌呤)等。
維生素 F——最初是用於表示人體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因為脂肪酸的英文名稱(Fatty Acid)以F開頭。但是因為它其實是構成脂肪的主要成分,而脂肪在生物體內也是一種能量來源,並組成細胞,所以維生素 F不是維生素 。
維生素 K——氯胺酮作為鎮靜劑在某些娛樂性藥物(毒品)的成分中被標為維生素 K,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維生素 K,它被俗稱為“K它命”。
維生素 Q——有些專傢認為泛醌(輔酶Q10)應該被看作一種維生素 ,其實它可以通過人體自身少量合成。
維生素 S——有些人建議將水楊酸(鄰羥基苯甲酸)命名為維生素 S(S是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首字母)。
維生素 T——在一些自然醫學的資料中被用來指代從芝麻中提取的物質,它沒有單一而固定的成分,因此不可能成為維生素 。而且它的功能和效果也沒有明確的判斷。在某些場合,維生素 T作為睾丸酮(Testosterone)的俚語稱呼。
維生素 U——某些製藥企業使用維生素 U來指代氯化甲硫氨基酸(Methylmethionine Sulfonium Chloride),這是一種抗潰瘍劑,主要用於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它並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維生素 V——這是對治療ED的藥物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商品名:萬艾可/威而鋼/Viagra)的口語稱呼。
在實際生活中,維生素 經常被泛指為補充人體所需維生素 和微量元素或其他營養物質的藥物或其他産品,如很多生産多維元素片的廠商都將自己的産品直接標為維生素 。 維生素 A:夜盲癥,角膜乾燥癥,皮膚乾燥,脫屑
維生素 B1:神經炎,腳氣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長遲緩
維生素 B2:口腔潰瘍,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癥,角膜炎等
維生素 B12: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維生素 C: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維生素 D:兒童的佝僂病,成人的骨質疏鬆癥
維生素 E:不育,流産,肌肉性萎縮等 如果在空腹時服用維生素 ,會在人體還來不及吸收利用之前即從糞便中排出。如維生素 A等脂溶性維生素 ,溶於脂肪中才能被胃腸黏膜吸收,應宜飯後吃用,才能夠較完全地被人體吸收。
鮑林:關於維c的迷信與科學
圍繞着卡爾·鮑林(1901—1994)。有很多現成的話題:他曾單獨兩次獲得諾貝爾奬:1954年的化學奬和1962年的和平奬。他是重要的量子化學家,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一個用“分子病”來描述鐮刀形細胞貧血癥的科學家。二戰期間,他曾因為戰爭作出重大貢獻而獲得美國公民能得到的最高榮譽:總統勳章。但隨後,他又因為極力呼籲停止核試驗、組織反戰簽名而遭緻官方的極度厭惡。美國政府認為他是共産主義者,嚴格禁止他出國,包括不讓他去領諾貝爾奬……
但我想說的是另一個“小”事情:鮑林終生都是超級狂熱的“維C迷”。也許是因為從小傢裏窮,生活條件差,他經常感冒。不知道為什麽,或者說,他沒有任何理由地堅信,大量服用被稱為抗壞血酸的維C可以治療感冒。從1966年開始,他每天服用3剋維生素 C,而當時國傢藥物管理機構的“權威”推薦用量卻是每天60毫剋。
作為比官方更牛的權威,鮑林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這一治感冒偏方,寫了一本超級暢銷書《維生素 C與感冒》,從而培養出一大批跟風的維C迷、維C崇拜者和依賴者。隨後,他又發表論文說,維生素 C可以延長晚期癌癥患者的生命。他甚至專門建立了一個藥物研究所,專研維C的神奇功效。鮑林本人也確實比較有質量地活了93年。
很長-段時間,每天服用維C跟刷牙或用牙綫一樣,成為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傳到中國,則成為生活現代化和洋派的一個小小標志。
可是在突然之間,又有很多權威科學家和研究單位及官方管理部門鄭重宣佈,多吃蔬菜和水果確實對身體有益,但這並不是維C的功勞。事實上,長期服用大劑量的維C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這會導致早期壞血病癥狀、血栓形成、草酸鈣尿道結石和腎結石,以致血尿和腎絞痛、損害成骨細胞形成、降低婦女的生育力,且影響胚胎發育、增強腸蠕動,引起腹部絞痛與腹瀉。它甚至會緻癌。美國癌癥協會的一項為期6年的實驗表明,服用維C的肺癌高危患者比沒有服用者的死亡率高出17名,實驗隨即被勒令中止。
維C“治”療癌癥還是導“緻”癌癥,一時間大傢都“不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普通公衆常常在科學家的爭執中無所適從。不管是挺維C派,還是反維C派成員,都是重要的科學家,都有說法,但又都是零星的個別經驗,沒有足夠的強有力的證據,所以不足以說服和駁倒對方。維C和健康的關係過於復雜,效果的顯現過於漫長和微妙,要在每日幾毫剋或幾剋維生素 和十年或幾十年的健康情況之間找到某種確切的因果關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維C對於健康是有利還是有弊,好像衹是一個你相信哪個的問題。信還是不信,這是一個問題。
有時候,你幾乎沒法判斷,科學和迷信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或者,科學本身就是某種形式的迷信?作者:陳潔2008-6-9
維生素 都“住”在哪?
維生素 A:動物肝髒、蛋類、乳製品、鬍蘿蔔、南瓜、香蕉、橘子和一些緑葉蔬菜中。
維生素 B1:葵花籽、花生、大豆、豬肉、𠔌類中。
維生素 B6:肉類、𠔌類、蔬菜和堅果中。
維生素 B12:豬牛羊肉、魚、禽、貝殼類、蛋類中。
維生素 C:檸檬、橘子、蘋果、酸棗、草莓、辣椒、土豆、菠菜中。
維生素 D:魚肝油、雞蛋、人造黃油、牛奶、金槍魚中。
維生素 E:𠔌物胚胎、植物油、緑葉。
維生素 K:緑葉蔬菜中。
維生素 忠告:
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是最簡單而安全的補充維生素 的方法,千萬不要長期大劑量服用維生素 保健品哦!
不要把維生素 當成“補藥”:
維生素 是人體的七大營養素之一,現在已經發現的維生素 有20多種。它們都是維持人體組織細胞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質。因此,許多人把維生素 當作一種“補藥”,認為維生素 多多益善。其實不然,盲目亂用維生素 ,必然會使維生素 走嚮其反面--危害健康。 人們對維生素 正式進行研究,衹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二十世紀以前,生物化學家衹知食品中主要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水分五種主要成分。實驗證明衹用這五種成分配成的飼料長期喂養動物,最後往往會導致動物死亡,這說明生物體對營養的需要不僅僅是上述五種成分。1912年波蘭學者馮剋發現,在米糠中有一種物質能預防腳氣病,將米糠中這種物質提純加以研究,發現它是含有氨基的一種有機物(即維生素 B1),馮剋將此物命名為“Vitamin”,我國譯為維生素 ,音譯為維他命。“Vitamin”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並為國際所通用。 weishengsu
維生素
vitamin
舊稱“維他命”。一類維持機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已知有20餘種維生素 ,其化學結構各不相同,生理功能各異。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 和水溶性維生素 兩類。脂溶性維生素 能溶於脂肪,包括維生素 A、D、E、K。水溶性維生素 易溶於水,有B族維生素 與維生素 C。B族維生素 包括維生素 B1、B2、B6、B12、生物素、泛酸、葉酸、煙酸,它們大多數是某些輔酶的組成成分。
又稱維他命。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類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儘管機體對這類物質的需要量很少,但由於這類物質在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故必須不斷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 約有20餘種,它們的化學結構各異。通常按溶解性質將維生素 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 能溶於脂肪,如維生素 A、維生素 D、維生素 E和維生素 K等;水溶性維生素 能溶於水,如維生素 B1、維生素 B2、維生素 PP、維生素 B6、維生素 B12和維生素 C等。維生素 在動物體內既不是構成各種組織的主要原料,也不是體內的能量物質,它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對物質代謝過程起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多數的維生素 作為輔酶或輔基的組成成分參與體內的代謝過程。尤其是B族維生素 ,如維生素 B1、維生素 B2、維生素 PP、泛酸等幾乎全部參與輔酶或輔基的組成。維生素 C和硫辛酸等本身就是輔酶。許多維生素 現已可從動物和植物組織中分離提取或人工合成。許多維生素 性質很不穩定,如維生素 C不耐熱,因此烹調菜餚時不宜燒煮過度,以免破壞維生素 C。
維生素 在醫學上有保健和治療功效。機體長期缺少某種維生素 時,可使體內物質代謝過程發生障礙,因而影響正常生長,以致發生不同的維生素 缺乏癥。如長期缺少維生素 B1會引起腳氣病;缺乏維生素 C則産生壞血病。臨床上用維生素 純品或一些富含維生素 的製劑來防治維生素 缺乏癥。 n.: thiaminase, phylloquinone, phytonadione, pyridoxal, pyridoxamine, pyridoxine, retinene, retinol, riboflavin, ovoflavin, thiamine, tocopherol, viosterol, vitamin, ascorbic acid, deficiency disease, any of a numberof organic substances which are present in certain foods and are essential to the health of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aneurin, nicotinamide, niacin, menaquinone, menadione, hydroxocobalamin, ergocalciferol, dehydroretinol, cyanocobalamin, cobalamine, cobalamin, citrin, choline, cholecalciferol, cevitamic n. vitamine 健康 營養 生物學 醫學 養生 中國藥典2005版 藥理學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 B生物 化學 營養學 天山園 百科大全 人體 單位 度量衡 更多結果...
維生素C 維生素A 維生素D 維生素H 維生素C 維生素K 維生素A 維生素P 維生素E 維生素D 維生素c 維生素E 維生素K 維生素h 維生素P 維生素t 維生素u 維生素B 維生素M 維生素f 維生素12 維生素b 維生素a 維生素e 維生素R 維生素G 維生素V 類維生素 維生素學 維生素原 原維生素 抗維生素 鈷維生素 維生素丸 維生素E粉 維生素C鈉 維生素C片 維生素E片 維生素C鈣 前維生素 維生素E乳 維生素C丸 維生素片 b族維生素 維生素C鈣 維生素C片 維生素E粉 維生素C鈉 維生素E片 偽維生素 維生素類 維生素B屬 維生素化 維生素D片 維生素K片 反維生素 維生素針 多維生素 維生素霜 維生素乳 維生素B片 含維生素 種維生素 羥維生素 假維生素 新維生素 維生素A酸 維生素B霜 維生素C粉 維生素B粉 維生素K針 丙種維生素 維生素缺乏 去氫維生素A 去水維生素A 大量維生素 同效維生素 氰鈷維生素 水溶維生素 加入維生素 維生素C顆粒 維生素K缺乏 維生素A膠丸 維生素E膠丸 維生素D中毒 維生素糖片 新維生素E霜 圖解維生素 復合維生素B 甲種維生素 維生素A中毒 B族維生素片 維生素C含片 維生素A膠丸 復合維生素B 維生素C顆粒 維生素C中毒 數學維生素 維生素B中毒 維生素e美容 健康維生素 促乳維生素 羥基維生素D 維生素A中毒 維生素C糖果 復合維生素 維生素E膠丸 復方維生素B 維生素E缺乏 天然維生素 多種維生素 維生素滴劑 天然維生素E 維生素補充 維生素健康 維生素顆粒 維生素飲料 維生素軟膏 單嚮維生素 天然維生素E 維生素中毒 左旋維生素C 維生素功能 維生素含量 維生素過多 果味維生素C 生育維生素 維生素油劑 維生素前體 氧化維生素 二羥維生素 凝血維生素 族維生素片 維生素醇溶 維生素需要 五合維生素 醋酸維生素 復方維生素 反羥維生素 果味維生素 成人維生素 九合維生素 多維生素片 人參維生素 三合維生素 擬維生素類 維生素過敏 維生素缺少 脫水維生素 維生素濫用 小兒維生素 輔酶維生素 血漿維生素 維生素企業 六合維生素 維生素E缺乏 維生素P缺乏 新維生素B片 維生素B缺乏 血清維生素B 華納維生素 酵母維生素 乙酸維生素 維生素套型 維生素A缺乏 維生素膠丸 維生素A酸粉 濃縮維生素 維生素K缺乏 維生素D缺乏 含鋅維生素 維生素粉末 維生素缺乏癥 維生素分析儀 多種維生素劑 多種維生素的 維生素過多癥 中加入維生素 六合維生素丸 維生素咀嚼片 維生素E軟膠囊 維生素C咀嚼片 註射用維生素C 類維生素物質 維生素B缺乏癥 維生素淨化燈 維生素A中毒癥 復合維生素B片 維生素A缺乏癥 維生素A過多癥 水溶性維生素K 維生素D缺乏癥 維生素K缺乏癥 維生素C缺乏癥 維生素D過多癥 維生素E註射液 維生素A缺乏病 茶葉維生素類 維生素C註射液 維生素C泡騰片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