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胸鸚鵡
學名:psittacula alexandri
英文名:red-breasted parakeet
分佈於中國西藏、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國外見於印度、孟加拉、緬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緋胸鸚鵡(又名鸚哥)棲息於海拔不高的山麓林帶,群居,日行性,夜間與八哥、鴉類混群棲於樹上,留鳥。樹棲,善攀緣,嘴腳並用,沿直綫飛行,喜鳴叫,聲音響亮、粗厲,經訓練能仿人言。以堅果、漿果、嫩枝芽、𠔌物、種子等為食。
繁殖期12月一次年4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産3-4卵,孵化期約1個月,晚成鳥。
北京動物園建園時即有飼養展出緋胸鸚鵡。
中國ii級保護動物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籠的選擇 成對或成群飼養繁殖須設置大的金屬絲籠或籠捨,設有橫的棲木,便於雌雄在杠上依偎和交配。巢箱用木箱或樹洞,內部空間以容下兩衹鳥為宜。除一端有直徑8釐米的出入口外,其餘全部封閉,整個巢箱或樹洞宜橫置,出入口稍嚮上.籠或籠捨大小,可依每對鳥4立方米設計。在北方,鼕季飼養需保溫(8度以上)。單衹觀賞宜用小型的弓型金屬架,可挂在屋門口或廊下,馴熟後教會簡單話語。
飼養管理 緋胸鸚鵡的飼料可用稻子、苎麻籽、葵花籽(或花生)按7:2:1的比例混合做為主食,以各種水果和蔬菜為副食,並常給鮮緑樹枝、砂粒和紅粘土,任其自選。鼕季稍提高脂肪性飼料的比例,比如苎麻籽和葵花籽(或花生)可分別占2成,育雛期補喂熟雞蛋。水果和蔬菜切成方塊或小段喂給,喂前用高錳酸鉀水消毒、洗淨,吃剩下的要及時取出,
鸚鵡架養時要拴住腳,腳鏈宜輕而結實,要經常檢查。緋胸鸚鵡初上架時不習慣,要適應一段時間。給它愛吃的花生米、水果之類,用手拿着喂,幾天就能馴熟。教其學“說話”的時候,應把它放在安靜的室內,每天清早喂食時教,邊喂邊說簡單的話,每天總是這一句,待學會後再教第2句、第3句,由少到多,由簡到繁,但不要教太復雜的。如有會說話的成鳥帶就簡單多了。
籠捨飼養、底宜鋪細砂,便於鸚鵡地面行走,也有利於清掃。每天清理吃剩下的食物,糞便可每周清理兩次。每年初春和秋末分別清理巢箱,更換砂土和消毒籠捨一次。
繁殖 關於緋胸纓鵝的孵化期。育雛期觀察的結果不一。有人記載,孵化期23一24天,育雛期20—25天;也有人認為孵化期28-30天,育雛期需30-35天,有待進一步證實。
緋胸鸚鵡的繁殖比虎皮鸚鵡、牡丹鸚鵡(屬)等小型鸚鵡要難一些。根據各地飼養的經驗,飼養問題不大,重要的是環境是否安靜和巢洞是否適宜。一般來說,籠捨周圍僻靜,捨內光綫暗,以天然樹洞為巢,比較容易繁殖成功。緋胸鸚鵡初次有繁殖跡象時,先不必過於關心,盡量少驚動。待看到殼掉出或聽到雛鳥叫聲,每天加喂一個熟雞蛋,觀察親鳥取食情況,稍增加愛吃粒料的比例。順利繁殖幾窩後,再進行係統觀察,積纍資料。
灰頭鸚鵡、紅領緑鸚鵡、大緋胸鸚鵡等中型鸚鵡的飼養,均可參考上述方法。
雌雄鳥的區別:緋胸鸚鵡雌雄鳥很容易區別。當鳥達到2歲時,雄鳥的喙會變成紅色,而雌鳥仍然是黑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