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安徽 >宣城 > 績溪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Jixi County
  郵編:245300 代碼:341824區號:0563
  拼音:Jì Xī Xiàn 英譯:Jixi County
  
  績溪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東與浙江省臨安市交界,北與寧國市、旌德縣毗鄰,西與旌德縣、黃山市黃山區、歙縣接壤,南與歙縣相連,東西長59.5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1126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7個鎮、4個鄉:華陽鎮、臨溪鎮、長安鎮、上莊鎮、揚溪鎮、伏嶺鎮、金沙鎮、瀛洲鄉、板橋頭鄉、傢朋鄉、荊州鄉。共有5個社區、75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華陽鎮。
  
  地處皖南山區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內大鄣、大會、大獒三山鼎立,從東北嚮西南、西北嚮東南傾斜。東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全縣最高處;南端的江村環海拔125米,是全縣最低處。徽嶺山脈綿亙中部,分縣境為嶺南、嶺北兩部分。境內河流交錯,溝𠔌縱橫,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條,總長831千米。主河道登源河長55千米,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千米,三河流域面積582.5 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52.6%。此外,戈溪、黃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長15千米。北流之水屬長江水係;南流、東流之水屬錢塘江水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492毫米。礦藏有金、銀、鐵等。林地面積大,産竹木。
  
  皖贛鐵路、215省道、217省道縱貫縣境。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為徽墨、徽菜、徽劇發源地。清涼峰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有200餘處,其中竜川鬍氏宗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軍攻城圖壁畫、奕州尚書坊、馮村進士坊、鬍傢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霞間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坑口—湖村— 石勘頭、上莊—馮村係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績溪縣概況
  績溪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東與浙江省臨安市交界,北與寧國市、旌德縣毗鄰,西與旌德縣、黃山市黃山區、歙縣接壤,南與歙縣相連,東西長59.5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1126平方千米。總人口約18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地:華陽鎮
  郵編:245300
  代碼:341824(屬徽州時代碼為342531)
  區號:0563
  拼音:Jìxī Xiàn
  東門橋夜景 績溪縣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縣域為長江水係和錢塘江水係的分水嶺,素稱“宣徽之脊”。境內大鄣、大會、大獒三山鼎立,從東北嚮西南、西北嚮東南傾斜。東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績溪的最高處;南端的江村環海拔125米,是績溪的低𠔌。徽嶺山脈綿亙中部,分縣境為嶺南、嶺北兩部分,兩地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境內河流交錯,溝𠔌縱橫,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條,總長831千米。主要河道登源河長55千米,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千米,三河流域面積582.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52.6%。此外,戈溪、黃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長15千米。北流之水屬長江水係;南流、東流之水屬錢塘江水係。 績溪生物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多樣,氣候四季分明,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到75.4%,是國傢級生態示範區。
  績溪建置於唐大歷二年(767年),隸屬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屬徽州。1987年12月,劃屬宣城地區。 但是績溪人民對徽州一直有着深深的感情。。。
行政區劃
  2000年,績溪縣轄7個鎮、10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7091人,其中: 華陽鎮 40441 臨溪鎮 10518 長安鎮 9462 上莊鎮 11718 揚溪鎮 13995 伏嶺鎮 8386 金沙鎮 8880 大源鄉 4125 瀛州鄉 9734 浩寨鄉 13260 板橋頭鄉 7463 校頭鄉 6537 北村鄉 7375 逍遙鄉 1577 傢朋鄉 11396 鬍家乡 5725 荊州鄉 6499
  2004年底,績溪縣轄7個鎮、4個鄉:華陽鎮、伏嶺鎮、長安鎮、上莊鎮、揚溪鎮、臨溪鎮、金沙鎮、板橋頭鄉、瀛洲鄉、傢朋鄉、荊州鄉。
  行政區劃一覽:
  華陽鎮:靈川村、洪川村、川源村、朗傢溪村、高遷村、餘溪口村、郎坑村、溪馬村、乳坑村、王傢村村、王傢源村。
  臨溪鎮:臨溪村、湖裏村、高車村、周坑村、羅昆村、上遊村、洪塘村、蒲川村、雄路村、孔靈村、煤炭山村。
  長安鎮:鎮頭村、模範村、水川村、仙川村、村前村、楊灘村、新川村、馮村村、梧川村、坦頭村、浩寨村、章傢村、東山村、江川村、五星村、蘭石村、柳村村、大𠔌村、小𠔌村、楊村村、高村村、蓮川村、莊川村、中團村、高山村、嶺腳村、大源村、上源村、梨川村、茶源村。
  上莊鎮:上莊村、橫山村、前村村、寺後村、五聯村、石傢村、江塘村,旺川村、尚廉村、會川村、鮑傢村、宅坦村、西村,葫蘆嶺,擇裏上村、祠堂下村,花樓村,八樹坑村、餘川村、金山村、金坑村、裏洪村、外洪村。
  揚溪鎮:揚溪村、東村村、王街村、塘行村、方村村、大塘頭村、涉村村、叢山村、大石門村、樓基村、樓壇村、酬村村、石京村。
  伏嶺鎮:伏上村、上門村、鬍傢村、西川村、上西村、桐坑村、合莊村、嶺前村、成功村、岱下村、伏下村、半坑村、卓溪村、際下村、新橋村、六畝丘村、江南村、黃茅培村、逍遙村、永來村、緑景村、大障村、芷白村、水村村、新屋下村、德錦村、石誇村、北村村、石門外村、湖村村。
  金沙鎮:兵坑村、五豐坡村、中塢村、金沙村、黃土坎村、38號橋村。
  瀛洲鄉:瀛洲村、中巧村、外巧村、百鳥村、坑口村、嶺裏村、嶺外村、滸裏村、橫形村、半茶村、茂井村、周村村、梧村村、汪村村、仁裏村。
  板橋頭鄉:中村村、下溪村、大溪村、樓下村、考溪村、蜀水村、西坑村、南坑村、校頭村、仿儒村、竜叢村、吳川村、旺田村、田源村、蜀馬村、上村幹村、長嶺村、陳村村、尚田村、東幹村、水涯村、東風村、廟山村、際坑村、冷水村、東坡村、玉臺村、四聯村。
  傢朋鄉:傢朋村、汪傢店村、富強村、幸福村、竹裏村、霞光村、尚村村、黨坑村、和陽村、萬富山村、蓮坑村、水浪頭村。
  荊州鄉:上鬍傢村、孫傢村、瓦窯村、石川村、果子山村、朱顯村、沙壩村、岩上村、慄川村、方傢灣村、鐵塢村、下鬍傢村、塢口村、三畝丘村。
歷史沿革
  夏、商朝:屬揚州。
  周朝:先屬吳,後屬越。
  戰國:屬楚。
  秦國:屬會稽郡。
  漢:先屬丹陽郡,後屬新都郡。
  晉:稱新安郡。
  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良安縣,屬新安郡。
  唐:永泰元年(765),置績溪縣,屬江南西道歙州。
  北宋:開寶八年(975),屬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屬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屬江南東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以績溪徽嶺、徽溪而名。
  元:十四年(1277),屬江淮行省徽州路。二十一年,屬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韓林兒)竜鳳三年,屬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吳(朱元璋)元年(1367),改興安府為徽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屬中書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屬六部直隸徽州府。永樂元年(1403),屬南京直隸徽州府。
  清:順治二年(1645)九月,屬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省徽州府。鹹豐四年(1854),隨徽州府由浙江巡撫兼管。同治四年(1865),復歸安徽省。
  民國:元年(1912),裁府,直屬安徽省。3年設道,屬安徽省蕪湖道。17年,廢道,直屬安徽省。20年初,設首席縣長製,歸宣城縣長節制。同年10 月,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所休寧)。27年4月,屬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區。29年3月23日,直屬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解放。5月13日,成立徽州專區,屬皖南區。1952年4月13日,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專區,隸屬蕪湖專區。1961年4月13日,復設徽州專區,績溪縣屬之。1971年3月,徽州專區改稱徽州地區,仍屬之。 1988年1月1日,劃屬宣城地區。
  
  唐大歷元年(766年)析歙縣地置績溪縣,治今華陽鎮。據《元和郡縣志》:“此縣北有乳溪,與徽溪相去一裏,並流離而復合,有如績焉,因以為名。”宋、元、明、清均屬徽州。1949年屬徽州專區(地區),1988年1月起屬宣州地區、宣城市。
  
    ?年,績溪縣轄21鄉、2鎮,1個居委會,186個村委會,1265個村民小組,934個自然村,1個片村,34個農居點。總人口179468人,其中農業人口150831人,平均每平方千米159人。少數民族15個,129人,餘皆漢族。
    1997年,績溪縣面積1126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6個鎮、11個鄉:華陽鎮、揚溪鎮、上莊鎮、長安鎮、伏嶺鎮、臨溪鎮、大源鄉、瀛洲鄉、校頭鄉、金沙鄉、鬍家乡、荊州鄉、浩寨鄉、傢朋鄉、北村鄉、板橋頭鄉、逍遙鄉。縣政府駐華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77091人,其中(7個鎮、10個鄉):華陽鎮40441人,臨溪鎮10518人,長安鎮9462人,上莊鎮 11718人,揚溪鎮13995人,伏嶺鎮8386人,金沙鎮8880人,大源鄉4125人,瀛州鄉9734人,浩寨鄉13260人,板橋頭鄉7463 人,校頭鄉6537人,北村鄉7375人,逍遙鄉1577人,傢朋鄉11396人,鬍家乡5725人,荊州鄉6499人。
    2003年?,績溪縣村級區域規模調整工作基本結束由180個撤並至75個。
    2004年底,績溪縣轄7個鎮、4個鄉:華陽鎮、伏嶺鎮、長安鎮、上莊鎮、揚溪鎮、臨溪鎮、金沙鎮、板橋頭鄉、瀛洲鄉、傢朋鄉、荊州鄉。
縣名由來
  唐永泰二年(766),置縣,縣名績溪(溪讀期qī)至今。
  “績”,有緝麻綫的含義。“溪”,為山間流水。縣處宣徽之脊,境內山溪,交錯縈流。《元和郡縣志》:“縣北有乳溪,與徽(亦作翬)溪(今翬溪河)相去一裏,並流離而復合,有如績焉。因以為名。”《方輿志》:“臨溪石,在縣北三裏(今高遷鄉浣紗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紗。數裏婦女悉來浣紗,去傢既遠,遂績其旁以守之。春時多麗服,群績於此,雖不浣紗者亦會績焉。縣名亦兼此義。”
  溪,亦作溪,清嘉慶《績溪縣志》從縣印寫作溪。民國縣印亦作“溪”。16年(1927)改鑄縣印寫作“溪”,沿用至今。
自然條件
  績溪是一個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區,處黃山支脈和天目山支脈結合部,俗稱“宣徽之脊”。最高處清涼峰海拔1787.4米,最低處臨溪鎮江村環村海拔125米,縣域海拔171米。 嶺山脈綿亙中部,分縣境為南北兩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溫15.9℃,無霜期233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主河道登源河、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余公裏。據測算,水能資源可開發量為2.3萬千瓦。 境內礦藏已探明39種,主要有金、銀、銅、鎢、鉬、鉛、鋅、砩石、石煤等。其中鎢礦儲量達40780噸;石煤儲量13.96億噸,位居全省榜首。野生植物資源,已查明150多科, 1320餘種。其中,屬國傢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27種,省、地方保護的20餘種,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鬆、黃山鬆、青崗櫟;還有桑、茶、油桐、油茶、山核桃等經濟林;竹類分佈較廣,主要有毛竹、元竹等。藥用植物,有貝母、黃蓮、白术、丹參、山茱萸、茯苓、七葉一枝花等600多種。
經濟發展概況
  績溪,是全國科技先進縣、農村電氣化縣和造林緑化百佳縣,縣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現有耕地10.5萬畝,水田9.07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小麥、大豆次之。經濟作物以林、桑、茶為主。全縣山場面積125萬畝,森林覆蓋率71.5%,擁有國營林場2個。農業經濟的繭絲綢、經濟林果、高山蔬菜、畜牧養殖四大主導産業已初具規模。工業經濟已形成了絲綢、機械、輕工、建材、化工五大支柱。改革開放以來,個體私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形成了以商貿業、機械工業為主體的個體私營經濟格局,個體私營經濟總量占全縣的三分之一。
  2008年初,縣委、縣政府召開的“工業強縣”發展大會,拉開了工業項目大會戰的帷幕。圍繞全縣工業經濟發展“1152”目標(即到2010年,全縣規模企業100戶、産值超億元企業10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産值超50億元、工業企業上繳稅金2億元),把“壯大四大傳統産業、培育一個新興産業”作為擴張經濟總量的動力源,激勵企業做大做強。 1-9月份,全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8.1億元,同比增長14.6%;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增加值4.02億元,同比增長34.7%;農業總産值7.96億元,同比增長8.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213元,同比增長23.7%;旅遊綜合收入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9.14億元,同比增長55.5%,全縣利用外資63.4萬美元,同比增長89.8%;完成財政收入2.2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6.3%和51.5%。一個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山區小縣,正朝着新型工業更加發達、效益農業和特色旅遊業更加突出的經濟強縣不斷挺進!
績溪名人
  汪華起兵保六州
  鬍舜涉廬陽抗金
  明季三尚書
  鬍富
  鬍鬆
  鬍宗憲
  清季績溪禮學三鬍
  鬍匡衷、鬍秉虔、鬍培翬,
  北宋《苕溪漁隱叢話》作者鬍仔
  徽墨大師鬍天註父子
  紅頂商人鬍雪岩
  晚清績溪三奇士 程秉釗 邵作舟 鬍鐵花
  中西醫結合鼻祖汪惕予
  辛亥老人汪孟鄒
  國內外著名學者鬍適
  民國教育傢鬍晉接
  湖畔詩人汪靜之 
  淮南鐵路與程士範
  古籍標點第一人汪原放
  抗美援朝英雄許傢朋
  新時期院士章基嘉
  當代傑出科學家程良駿
  國傢主席鬍錦濤
績溪與徽文化
  從地緣政治上講,績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帶。從歷史源淵上看,績溪又是徽文化孕育發展的有機整體,徽文化中充滿了閃熠的“績溪元素”。走近績溪,如入“百裏花園”。村落阡巷古風習習,馬頭墻下歲月悠悠。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墻上,剝一層灰墻垢,能聞透百載史香;寂靜的鄉野裏,踏一塊青石板,能濺起亙古的歷史記憶。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歷經數百年風雨的錘煉造化,曾滋養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績溪隸屬徽州千年,决定了其與徽州文化有着深刻內在的源淵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徽文化是一種商人文化。而績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勁旅。宋代績商已頗具實力,以經營徽墨、茶葉、菜館、國藥、土雜山貨等,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時最是鼎盛。績溪經濟總量不高,但從商人口比例則名列前茅。縣內“出賈既多,土地不重”,行賈四方,甚至遠涉東南亞歐美。至民國時,全縣外出經商之人占總人口的25%,最高年份達到30%以上。在“田疇不逮婺源,貿遷不逮歙休”的偏僻貧弱小縣,績溪人憑着踏踏實實的作風小本經營,最終使江南商埠有了“無績不成街”之說,足見績溪徽商之影響力。
  績溪古色古香,是一座誘人的徽州民俗博物館。明清古遺甚多,勝跡原汁原味,成為研究中國封建後儒社會的寶庫。現保存完整的古跡有三百餘處。在“國寶”之稱的竜川鬍氏宗祠傍,矗立着“奕世尚書”石牌坊。它仿佛在告訴人們,這個竜川尚書鬍氏大傢族過去的榮耀。在周傢祠堂裏,陳列着精美絶倫的“三雕”傑作,一刀一錘,凝結着民間匠人的點滴心血。在我省最早的桂枝書院遺址傍,回蕩着朱熹講“經”論“理”之聲,其精髓已沁入古樸民風。多少騷人墨客,留戀徽山績水。楊萬裏、範成大良安(績溪古稱)有遺篇。王安石“曉渡藤溪霜落後,夜過 嶺月明中”,名句膾炙人口。文化巨子鬍適帶給故鄉的“蘭花草”,幽香撲鼻。現代鄉人學者郭因《故鄉緑色的憶和緑色的夢》,魂牽夢繞。績溪民風淳樸,民諺俗語中閃爍着人性光輝,充滿了獨特的處世哲學。講人情,遵循“七碗來八碗去”。言誠信,切忌“寄信割牛草”。談節儉,“腌菜滾豆腐,日子長長路”。論經營,“抓一把撒一把”。學生意,“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受朱子理學影響,婚喪嫁娶,盡孝守禮,不敢越雷池一步,充滿了儒禮氣息。如男女分席,嫡庶有別。分傢析産,“長子不離竈,幼子不離窖”。調節鄰里,多奉“讓人不為損”。書房裏的“四寶”,山墻上的戧角,永禁碑上的銘文,族譜上的祖訓,無不浸潤展示着深刻的理學內涵,厚寄着徽州人對生活的那份奢望。
  如今,績溪雖被開析出“徽州”,但內在文化聯繫並不能輕易割斷。隨着文化品味在旅遊中比重的攀升,人們堅信“如此燦爛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讓它永遠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江澤民語),大可讓人在休閑中漫漫回味歷史的蒼茫,咀嚼山隅那實實的醇美,感受鄉風那純純的質樸。
交通旅遊
  績溪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雄奇秀麗,人文景觀異彩紛呈。頗具徽派建築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比比皆是,磚、木、石三雕精妙絶倫,是正在開發崛起的文化旅遊勝地。 績溪是徽商的故裏,是徽菜、徽墨、徽劇的發源地,素有“徽廚之鄉”、“徽墨之鄉”“蠶桑之鄉”之稱。古往今來,績溪以“邑小士多,代有聞人”著稱於世,涌現了許多名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鬍適、“紅頂商人”鬍雪岩、徽墨大師鬍開文的故鄉。 績溪交通便利,皖贛鐵路縱貫全縣,三條省道和縣鄉公路四通八達,縣城距黃山機場60公裏;交通通訊設施完善。
績溪小吃
  徽州又稱徽商故裏,世人驚嘆”無徽無成鎮,無績不成街”。牌坊、祠堂、古民居等燦爛遺産就是生動寫照,文化也順勢而上,吃文化也就當然呼之欲出了。徽菜就是那個時期誕生的,全國著名的八大菜係之一。民以食為天,徽商很喜歡家乡風味,人到哪裏,飲食文化就傳播到哪裏,這已不僅僅是吃---維係着對故土的眷戀,廝守着靈魂和根。這就是徽商的故鄉情結,一種偉大的精神。徽菜的許多大菜是令人叫絶的,風味獨特,不吃不知道,吃了讓人從心裏通泰,齒間流芳,感慨徽文化的確不同凡響。
  績溪一品鍋(鬍適一品鍋)我這裏不說徽州大菜,單說它的面點小吃。出産徽廚大師的績溪,叫絶的小吃有鼕瓜包、米粉、撻餜。鼕瓜包實際上是蒸餃子,一籠屜10衹,灌湯,裏面的餡是鼕瓜加精肉,稱奇的是鼕瓜水分大,蒸的不好就裂開了嘴,稀癱了。餐宴上上大菜,中間都要上兩個籠屜一是鼕瓜包一是南瓜包(或是豆腐包),調劑味口,既可當飯吃,也可下酒。而且鼕瓜、南瓜充滿農傢純自然風味,緑色食品,又可養生保健,很受城裏人歡迎。米粉說起來很有特色,就是把大米磨成粉,加入八角茴香,再加上筍幹和肉末,熬成糊,就成了米粉,很厚實。端上桌,滿桌芳香,吃起來滿嘴噴香。人們吃喜酒,席上必有米粉。據說是當地風俗,喜酒席上不上飯,米粉管飽。
  說起來撻餜非常有趣。漫步街頭,傢傢小餐館裏,門口的鐵鍋上都烤着VCD光盤大的餅---俗稱撻餜,桌上吃粥的人手裏拿着撻餜在咬,騎自行車上班上學的人用塑料袋包着撻餜,一邊騎一邊吃,津津有味。撻餜的餡很多,有角豆、青菜、南瓜絲、蘿蔔絲、腌鹹菜、幹香椿,等等,想吃什麽裝什麽,裏面拌上肥豬肉。這是鹹的;還有甜的,餡有芝麻加花生仁等。農傢還有一種撻餜令人難忘,餡是用田埂上挖來的小野蒜,晾幹洗淨腌製,加上精肉,吃起來滿口清香回味悠長。撻餜面皮很薄,都能看出裏面餡的顔色,而後放在鐵鍋上烤,下面用柴禾即文火慢慢炕,直到把餅烤得冒出油,金黃色,很脆,吃起來爽口,很可口,也很充饑。炕餅也有二法:一是鍋上塗油,把餅煎脆。一是鍋上不塗油,把餅炕得從裏面冒油,內外脆。撻餜的歷史淵源很長。徽州人大都從中原遷徒而來,北方喜面南方喜米,撻餜是兩種文化的結晶,另外也是適應徽人山區勞作的特點,上山打柴、採茶、伐木,不能回傢吃中飯,不得不帶幹糧,撻餜正好擔當重任,而且是尚好的飲食。徽商出外做生意,翻山越嶺數天才能走出大山,節儉一點的商人,撻餜是最好的主食,裏面是幹菜或腌菜餡的,幾天也不會變質。那時能吃上撻餜的人傢,也得有相當不錯的光景,窮一點的人傢,不得不節衣縮食,把好吃的盡量留給出門的人,“窮傢富路”,面子是很要緊的。現在生活好了,撻餜還是依然令人喜愛,因為它吃起來可口、香脆、方便。旅外的績溪人回傢,都要嘗一嘗撻餜,而且返程的時候,還帶上許多撻餜。賓館的大菜單上,赫然寫着“績溪撻餜”,當然它做的很小,衹有月餅大,讓客人嘗嘗風味。撻餜也有個大的,兩個手掌般大,大肚漢充饑很解讒。
  績溪的面點小吃,許多婦女都會做。她們白嫩的雙手在案板上揉着面團,像紛飛的菜蝶一樣,鼕瓜包、撻餜在指間跳躍着,滿屋芬芳。看到了她們,就看到了徽菜的母親,洋溢着人類溫柔的力量,食客自然融入徽文化的博大情懷。
績溪大事記
  1987年11月27日 黃山市成立,績溪縣被劃出徽州,並入宣城
  2005年9月 被中國烹飪協會確認為“中國徽菜之鄉"
  2007年3月18日 被國務院評為 國傢歷史文化名城
  2007年5月21日 被聯合國確認為“國際緑色産業示範區”
  火炬手 丁俊暉 2008年5月30日 奧運火炬來到績溪
  。。。
英文解釋
  1. n.:  Jixi County
近義詞
績溪
相關詞
潮安縣鄉鎮山東省山西省小區南街田名勝古跡
安徽省壁畫文物保護方言徽州徽語人物????業公司
????務管理局古建築城池樓閣更多結果...
包含詞
績溪縣站宣城績溪縣績溪縣絲綢廠
績溪縣中醫院績溪縣國稅局績溪縣人民醫院
績溪縣????務管理局績溪縣三雕博物館績溪縣婦幼保健站
績溪縣衛生防疫站績溪縣蜀馬有機莊園績溪縣國稅局信息中心
績溪縣國稅局徵收管理股績溪縣國稅局稽查局績溪縣國稅局華陽分局
績溪縣國稅局監察室績溪縣國稅局管理四股績溪縣國稅局長安分局
績溪縣國稅局揚溪分局績溪縣國稅局計劃徵收股安徽省績溪縣工藝禮品廠
績溪縣工藝美術品廠安徽績溪縣錦華工藝製花廠安徽省績溪縣工藝花廠
績溪縣方達福利絲綢廠安徽省績溪縣紅星絲綢廠安徽省績溪縣新星玩具廠
績溪縣國稅局綜合業務股績溪縣國稅局人教股績溪縣國稅局辦公室
宣城市績溪縣氣象局績溪縣地稅局信息中心安徽省績溪縣黃山豪雅表璜工藝廠
安徽省績溪縣登峰農業有限公司第五批發部績溪縣高山藥業銷售有限公司績溪縣慶豐天鷹生化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長安鎮張開上莊鎮張開華陽鎮張開臨溪鎮張開伏嶺鎮
張開揚溪鎮張開傢朋鄉張開板橋頭鄉張開瀛洲鄉張開金沙鎮
張開荊州鄉
鬍宗憲尚書府障山大峽𠔌績溪竜川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