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亞族 > 絹蒿屬
目錄
No. 1
  屬中文名:絹蒿屬
  屬拼音名:juanhaoshu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拉丁名:seriphidium
  中國植物志:76(2):253
  本屬概述: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或小灌木狀,稀一、二年生草本;常有濃烈的香味。根通常粗大,木質,稀少細,垂直;根狀莖通常粗,短,木質,常有多年生、木質或一年生的營養枝。莖、枝、葉與總苞片初時通常被絨毛或蛛絲狀柔毛或綿毛,宿存或以後部分脫落或全脫落。莖直立或斜上長,少數至多數,常與營養枝共組成疏鬆或密集的小叢,稀莖單生。葉互生,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通常二至三(至四)回羽狀全裂,稀淺裂或近於櫛齒狀的細裂,或葉一至二回掌狀或三出全裂,小裂片多為狹綫形、狹綫狀披針形,稀細短綫形、橢圓形或櫛齒形;莖中部與上部葉二至三回或一回羽狀分裂或3裂,稀不分裂;苞片葉分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小,橢圓形、長圓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稀卵形、卵鐘形或近球形,無梗或有短梗,在莖端或分枝上排成疏鬆或密集的穗狀花序、總狀花序、復穗狀或復總狀花序,或密集成近於復頭狀花序,而在莖上再組成開展或狹窄的總狀或圓錐花序,稀為穗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一)4—6(一7)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最小,卵形,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長卵形或披針形,稀總苞片頂端合生,背面常被宿存或脫落性的柔毛或蛛絲狀毛,有時背面成竜骨狀突起,邊緣具狹或寬膜質;花序托小,無托毛;全為兩性花,孕育,(1一)3—12(一15)朵,花冠管狀,黃色,檐部具5裂齒,黃色或紅色,花藥綫形或披針形,先端附屬物綫狀披針形、綫形或錐形,基部圓鈍,稀少有短尖頭,花柱綫形,通常較雄蕊短,稀少近等長,花期不伸長或略伸長,先端稍叉開或不叉開,叉端具睫毛或不明顯。瘦果小,卵形或倒卵形,略扁,果壁上具不明顯的細縱紋。本屬植物多為閉花授粉。花粉粒通常圓形,三孔溝型,外壁三層略明顯。屬模式種:海濱絹蒿s.maritimum(linn.)poljak.約100種,主産蘇聯中亞及我國西北的幹旱地區,北美洲的西部及中部次之,少數種還分佈到蒙古,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及亞洲西部、西南部國傢與地區;蘇聯(西伯利亞、歐洲部分)及歐洲東部、中部以南至非洲北部也有。我國有31種,3變種,隸屬於3組中,新疆最多,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西北部)也有。具耐旱、抗寒、抗????鹼的特性,多生長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區,此外在礫質的灘地、????漬化地區及亞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礫質坡地、階地、林緣、幹河𠔌、幹荒坡、洪積扇、山脊等地區也有。多數種類含揮發油及生物鹼。許多種類的揮發油中含α—或β—山道年(α—,β9—san—tonin,c15h18o3)成分,為內脂類化合物,是驅蛔蟲藥的重要原料;少數種在牧區作牲畜飼料;分佈在荒漠地區的種類可作防風固沙的輔助性植物。本屬又稱“蛔蒿屬”,原是蒿屬的一個組artemisialinn.sect.seriphidiumbess.(或亞屬artemisialinn.subgen.seriphidium(bess.)peterm.)。p·poiiakov(1961)另立為屬。本屬與蒿屬(狹義)artemisialinn.sensustricto的主要區別在於總苞片多層,通常(3一)4—6(一7)層,內含(1一)3一12(一15)朵同型的兩性花,而且花離心開*本屆植物的起源、演化、親緣關係及區係特點和概要等,見《植物研究》2(2):l--60.1982及8(3):111—123.1988.放;花藥先端附屬物綫狀披針形、綫形或錐形;多閉花受粉。
  。所有物種:
  白莖絹蒿
  半凋萎絹蒿
  半荒漠絹蒿
  博洛塔絹蒿
  蒼緑絹蒿
  草原絹蒿
  大頭三裂葉絹蒿
  東北蛔蒿
  短葉絹蒿
  費爾幹絹蒿
  高山絹蒿
  高原絹蒿
  戈壁絹蒿
  光葉絹蒿
  蛔蒿
  聚頭絹蒿
  絹蒿屬
  卡拉套絹蒿
  昆侖絹蒿
  蒙青絹蒿
  民勤絹蒿
  球序絹蒿
  三裂葉絹蒿
  三裂葉絹蒿(原變種)
  沙漠絹蒿
  沙灣絹蒿
  西北絹蒿
  西北絹蒿(原變種)
  西藏絹蒿
  纖細絹蒿
  小針裂葉絹蒿
  新疆絹蒿
  新疆絹蒿(原變種)
  伊犁絹蒿
  伊塞剋絹蒿
  針裂葉絹蒿
  帚狀絹蒿
  準噶爾絹蒿
英文解釋
  1. n.:  seriphidium (bess.) poljak.
相關詞
植物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