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絳珠草
是曹雪芹原創的,《紅樓夢》一部書都充斥着紅色,絳珠也就是紅色的珠子,暗示着血淚,寓示着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慘的結局,這是作者"字字看來皆是血"的寫照.
[衹因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霞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因此草受天地之精華,又加雨露滋潤。脫卻草胎本質。修成個女兒身,衹因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着一段纏綿不斷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zhi,意欲下凡。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水還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喚給他。” ]
另一種更深的解釋,絳珠草是黛玉的前世,應該是上面長着小小的紅色圓形果實的草,據考證人參就是長着珊瑚珠一樣果實的草本植物,和絳珠草最像.
人參作為名貴藥材早已馳名中外,長期采挖,當今野生人參已近絶跡。把它列為國傢級保護植物實為當然。
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根粗壯肥厚,紡錘形。有較短地下根莖。地上莖直立,不分枝,莖頂集生葉數枚。葉具長柄,掌狀復葉,小葉3-5枚,中間小葉最長,側小葉較小。小葉披針狀卵形,葉緣具細鋸齒。
傘形花序生莖頂,花小,淡黃緑色。花後結二枚核果,扁球形,成熟時紅色。 因藥用的需要而被廣為栽培,産量相當高。保護對象主要指原野生植株。據歷史記載山西省有人參,現已絶跡,山區尚留有“人參壟”的地名。現有的野生人參産地僅有東北長白山,以及與之相近的張廣纔嶺、完達山等地,發現野人參的報導日漸減少。當今在分佈地區應嚴禁采挖野生人參,令其自然恢復。 | | 絳(jiàng)珠草是曹雪芹原創的,《紅樓夢》一部書都充斥着紅色,絳珠也就是紅色的珠子,暗示着血淚,寓示着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慘的結局,這是作者“字字看來皆是血”的寫照。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衹因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霞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因此草受天地之精華,又加雨露滋潤。脫卻草胎本質。修成個女兒身,終日遊於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海水為湯。衹因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着一段纏綿不斷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熾,意欲下凡。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水還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給他。”
另一種更深的解釋,絳珠草是黛玉的前世,應該是上面長着小小的紅色圓形果實的草,據考證人參就是長着珊瑚珠一樣果實的草本植物,和絳珠草最像。
————————————————————————————————————
絳珠草(散文)
文/初國卿
《紅樓夢》第一回寫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澆灌,始得久延日月,既受天地精氣,復得雨露滋養,乃脫去草木之胎,修成女體。後因神瑛侍者下凡造歷幻緣,觸動絳珠草五內鬱結着的一段纏綿不盡之情,乃决意隨同下世為人,用一生所有淚水還他,以報答甘露澆灌之恩。絳珠仙草下世降生為巡????御史林如海之女,是為林黛玉。
這是說絳珠草即是林黛玉的前身。那麽絳珠草為何物呢?它到底是曹雪芹虛擬的神話中的仙草,還是大自然中真有其物?
我曾經同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談起過此事,先生說大自然中該有此物,不會是作者的憑空杜撰。最近讀到周先生的隨筆集《歲華晴影》,其中《絳珠草·文化教養》一文還真談起了這一故實。
據周先生文中講, 絳珠草是“藝名”,實際上曹雪芹指的是“苦0草”, 即《爾雅》所說的“寒漿草”──亦名酸漿者是也。先生還說這種草與林黛玉聯繫在一起的原由在於它有一個極有趣的別名“洛神珠”。
為此,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洛神珠”最早是晉人崔豹在《古今註》中提到的,後來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五》中也曾說到。綜合二人的記述,又名“洛神珠”這一美麗名稱的苦0草還稱酸漿、醋漿、苦耽、燈籠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葉卵形而尖,六七月開白花。開花後,萼肥大成囊狀,包圍漿果,其色紅,根莖均可入藥,有清熱化痰的功能。因其果實成熟時玲瓏紅潤,渾圓如珠,故在晉時被長安兒童呼為“洛神珠”。
長安兒童將這種草同曹植所會的洛水之神──因落水而亡的伏羲之女宓妃聯繫在一起,已屬創意非凡,而曹雪芹又將其移贈給蘇州姑娘林黛玉,就更為出神入化。“寒塘渡鶴影,冷月藏詩魂”,步水神娥皇、女英之後的瀟湘妃子確也稱得起“洛神珠”的美名。
由此可見,周汝昌先生對絳珠草的詮釋基本上是令人信服的。然而,幾乎就在我讀周先生這篇文章的同時,友人陳傳國先生又對我談起了絳珠草的另一個版本。
陳先生是一位頗懂草木蟲魚的教授,舉凡園林學、生態學、資源學、森林采運學無所不通。曾多次深入滇西、神農架、長白山原始森林中考察,在我主編的《大衆生活》雜志上發表過《雲豹救我脫熊掌》、《神竜溝鬥蟒大戰》等長篇紀實作品,被《讀者文摘》、《青年文摘》等多傢報刊轉載。他對我說絳珠草實有其物,絶不是曹雪芹的想象。他認為絳珠草是長白山和遼東山區中所特有的“深山露珠草”,拉丁文為“circaea alpina L.Ver.caulescens”。
陳先生說他曾多次深入長白山中考察,不止一次遇到過這種草。關於這種草的形狀,他描繪說:莖纖細,嫩緑色,似透明,高5─10釐米;葉心形,葉柄長,垂直對生,邊緣有紋狀齒,葉脈清晰,開白色小花。從整體上看,它枝葉翠緑,剔透嬌嫩,凄楚婉約,清雅不俗,極讓人憐愛。
陳先生還說這種草生長在高大的喬木樹下,依賴樹冠遮陰、蔽雨、擋風,當大樹被砍伐後,它也隨後萎黃枯死。聯繫《紅樓夢》這部書,他說這種絳珠草纖纖弱弱的特性同林黛玉這位嬌花照水、弱柳扶風、依托賈府、仰人鼻息的悲劇人生十分相似,曹雪芹將它描寫為林黛玉的前身,真是再恰當不過了。談到此,他還幽默地說:“在長白山,每每見到絳珠草這種婀娜多姿、凄楚可愛的神態,我都會想起林黛玉,忍不住要做一回神瑛侍者。”
陳先生是研究生態學的教授,他的推斷,多是一種由實物觸發的直覺,而周先生的認識則緣於傳統意義上的歷史考據。然而,若進一步聯想,陳先生的直覺又很具說服力。因為曹雪芹是滿族,長白山是他們民族的發源地,他祖籍又在遼陽,離長白山很近。那麽就此而言,是否可以說曹雪芹到過長白山地區,見到過這種“絳珠草”呢?難道這衹是一種偶合嗎?這是紅學家研究的範疇,我不敢妄斷。我能做的,是請陳先生寫了一篇小文,發表在《大衆生活》上,題《林黛玉的前身絳珠草在哪裏?》。
至此,絳珠草究竟為何物,有了兩種不盡相同的解釋,讓人難以取捨。然而我又想,周先生所說的絳珠草──“洛神珠”是否就長在長白山裏呢?或者還是秦地獨有?這倒需要植物學家的進一步考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