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心理學 : 電綫電纜 : 冶金 : 美容 : 影視歌麯 : 歌麯音樂 > 經驗
目錄
No. 1
  ①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他對嫁接果樹有豐富的~。②經歷①;體驗這樣的事,我從來沒~過。
jīng yàn jīng yàn
  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
No. 3
  經驗豐富
No. 4
  人親身經歷
No. 5
  對那裏的嚴寒,他是有經驗
No. 6
  效驗;驗證。 晉 陶潛 《搜神後記》捲二:“ 高平 郗超 ……得重病。 盧江 杜愆 少就外祖 郭璞 學《易》卜,頗有經驗。 超 令試占之,卦成,不愆。”《西遊記》第二六回:“菩薩道:‘我這淨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樹靈苗。’ 行者 道:‘可曾經驗過麽?’菩薩道:‘經驗過的。’ 行者 問:‘有何經驗?’”
No. 7
  親身經歷過。《紅樓夢》第四二回:“雖然住了兩三天,日子卻不多,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聽見的,都經驗過了。” 魯迅 《二心集·答北斗雜志社問》:“不過高情難卻,所以衹得將自己所經驗的瑣事寫一點在下面。” 茅盾 《追求》三:“自殺不成而反多經驗了痛苦。”
No. 8
  感性經驗。哲學上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是在社會實踐中産生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認識的開端。但經驗有待於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論。在日常生活中,亦指對感性經驗所進行的概括總結,或指直接接觸客觀事物的過程。
No. 9
  【詞語】:經驗
  【註音】:jīng yàn
  【詞性】:名詞,動詞
  所謂經驗,就是從已發生的事件中獲取的知識。
  1.任何人衹要做一點有用的事,總會有一點報酬,這種報酬是經驗,這是最有價值的東西,也是人傢搶不去的東西。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區別,常在於成功者能由經驗中獲得益處,並以不同的方式再嘗試。
  2.目前臺灣地區“經驗”一詞還可作為動詞使用,相當於“經歷”。
  例如:我經驗過那段歲月。
  3.哲學中的經驗有兩種:來源於感官知覺的觀念和來源於反思的、即我們由內省而知道的那些觀念。
  4.經驗不是真理,也是不能一味套用的。
  魯迅筆下的《經驗》(南腔北調集)
  古人所傳授下來的經驗,有些實在是極可寶貴的,因為它曾經費去許多犧牲,而留給後人很大的益處。
  偶然翻翻《本草綱目》〔2〕,不禁想起了這一點。這一部書,是很普通的書,但裏面卻含有豐富的寶藏。自然,捕風捉影的記載,也是在所不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藥品的功用,卻由歷久的經驗,這才能夠知道到這程度,而尤其驚人的是關於毒藥的敘述。我們一嚮喜歡恭維古聖人,以為藥物是由一個神農皇帝獨自嘗出來的,他曾經一天遇到過七十二毒,〔3〕但都有解法,沒有毒死。這種傳說,現在不能主宰人心了。人們大抵已經知道一切文物,都是歷來的無名氏所逐漸的造成。建築,烹飪,漁獵,耕種,無不如此;醫藥也如此。這麽一想,這事情可就大起來了:大約古人一有病,最初衹好這樣嘗一點,那樣嘗一點,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幹的就無效,有的竟吃到了對證的就好起來,於是知道這是對於某一種病痛的藥。這樣地纍積下去,乃有草創的紀錄,後來漸成為龐大的書,如《本草綱目》就是。而且這書中的所記,又不獨是中國的,還有阿剌伯人的經驗,有印度人的經驗,則先前所用的犧牲之大,更可想而知了。
  然而也有經過許多人經驗之後,倒給了後人壞影響的,如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傢瓦上霜”的便是其一。救急扶傷,一不小心,嚮來就很容易被人所誣陷,而還有一種壞經驗的結果的歌訣,是“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於是人們就衹要事不幹己,還是遠遠的站開幹淨。我想,人們在社會裏,當初是並不這樣彼此漠不相關的,但因豺狼當道,事實上因此出過許多犧牲,後來就自然的都走到這條道路上去了。所以,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裏,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於高興的人盡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這便是犧牲所換來的壞處。
  總之,經驗的所得的結果無論好壞,都要很大的犧牲,雖是小事情,也免不掉要付驚人的代價。例如近來有些看報的人,對於什麽宣言,通電,講演,談話之類,無論它怎樣駢四儷六,崇論宏議,也不去註意了,甚而還至於不但不註意,看了倒不過做做嘻笑的資料。這那裏有“始製文字,乃服衣裳”〔4〕一樣重要呢,然而這一點點結果,卻是犧牲了一大片地面,和許多人的生命財産換來的。生命,那當然是別人的生命,偶是自己,就得不着這經驗了。所以一切經驗,是衹有活人才能有的,我的决不上別人譏刺我怕死〔5〕,就去自殺或拚命的當,而必須寫出這一點來,就為此。而且這也是小小的經驗的結果。
  六月十二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五日《申報月刊》第二捲第七號,署名洛文。
  〔2〕《本草綱目》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藥物學著作,共五十二捲。這書是他在長期實踐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吸取人民群衆的智慧和經驗,參考大量醫藥資料和有關文獻,費時近三十年纔寫成的。
  〔3〕神農皇帝我國傳說中的古代帝王。據《淮南子·修務訓》:“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本之實,食蠃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土堯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4〕“始製文字,乃服衣裳”語見《千字文》。
  〔5〕別人譏刺我怕死梁實秋在《新月》第二捲第十一期發表的《魯迅與牛》一文,藉一九三○年四月八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為聲援四·三慘案(英國人在南京打死打傷中國工人的慘案)集會時,一工人被巡捕槍殺的事譏笑作者說:“自由運動大同盟即是魯迅先生領銜發起的,……這事發生之後,頗有人為魯迅先生擔心,因為不曉得流了‘一灘鮮血’的究竟是那一位。……幸虧事實不久大明,死的不是‘參加工農革命底實際行動’的‘左翼作傢’,是一位‘勇敢的工人’……魯迅先生的‘不賣肉主義’是老早言明在先的。”又法魯在一九三三年六月十一日《大晚報·火炬》發表的《到底要不要自由》中,也有這類含沙射影的話,參看《偽自由書·後記》。
  經驗主義
  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其特點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從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不是采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而是采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等著作中明確指出經驗主義的要害在於輕視馬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滿足於個人狹隘經驗,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是普遍真理,到處生搬硬套,也否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哲學認識論中的經驗論也可稱為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纔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係。然而,上述的爭議雖然從未中斷過,但它們之間的衝突卻時而激烈,時而緩和。
  作為一個認識論的概念,經驗一詞主要指與理性認識相區別的一個認識階段、認識形式,即感性認識。理性主義者將人們對有關事物的見解區分為一般的、易犯錯誤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證實了的真理性知識,並在其中劃出一條深深的鴻溝。他們聲稱,感覺經驗衹能産生關於表象世界的意見,由於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這種得之於觀察的經驗是不可靠的,無法被確認為知識。鑒於此,理性主義者主張全面放棄感覺,而專註於從理性中尋覓真正的知識。還有一些理性主義者認為,許多知識是生而具有的;學習的實質,就在於通過理性能力對內部潛在的內容作出重新發現。他們指出,在這樣一個先驗的知識概念係統中,短促和隨機的臨時性經驗必然找不到它的位置。
  一方面,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僅僅存在於一個完美的獨立世界之中。我們感覺到的世界,衹是對於完美的知識世界所隱約透露的神秘影像的復製,這種復製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所以感生認識處在不確定的狀態之中,其認識的成果也衹是一些搖曳的幻影而已。另一方面,理性主義者也往往輕視實踐,貶低科學的價值。由於科學來自觀察和感覺世界中作為實踐運用的知識,因此理性主義者認為這些基於不確定生知識的科學是片面的,甚至不合天賦理念的觀點。在極端的意義上,理性主義者武斷地否認了科學的可能性。
  從恩培多剋勒開始,一種與上述思想截然對立的哲學,即經驗主義學說漸漸興起。經驗主義懷疑理性所依賴的先天印象,認為它們純屬想象出來的幻象,並力圖表明,正是觀察纔引起了知識。針對理性主義者放棄感性經驗的主張,激進的經驗主義者聲稱唯有觀察和感覺者是唯一有效的知識源泉;事實上,人的感覺經驗能夠發現和揭示真理。由此,便推動了經驗主義研究感知係統。這也是心理學的開端。
  恩培多剋勒這位歷史上的第一位經驗論者,為了其哲學目的,不知不覺地展開了一個典型的心理學課題的探討。在他看來,理性主義者所謂人為自身心靈的神秘內涵所吸引而進行實質為記憶的學習,並通過這種學習而獲得知識的天賦主張難以成立。在有關遺傳的實際知識尚未問世之前來談論所謂與生俱來的理念,衹能是為擺脫哲學或科學難題的一條捷徑,因此這種主張是無法驗證的。經驗主義希望通過找出知覺的作用機能來堅持知識來源於知覺的觀點,最終反證出理性和先天本性不可能充分知識的源泉。
  在西方,與基督教觀念相結合的新柏圖式理性主義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直到13世紀,隨着亞裏士多德的著作重被發現,理性主義開始走嚮衰落。儘管由地師承關係,亞裏士多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柏拉圖主義的觀念,但在本質上,他卻是一個經驗論者。他認為,人類認識的對象,是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即實體,因此需要依靠感覺經驗才能實現和完成這種認識。他說過:“那引起感覺的東西是外在的。……要感覺,就必須有被感覺的東西。”這裏,亞裏士多德以感覺乃至知識、認識依賴於外在客觀的信念表明了堅定一致的經驗主義主張和樸素淺顯的唯物主義傾嚮。
  經驗主義的發展歷史
  縱觀經驗主義的發展歷史,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兩類學派:溫和的經驗主義與激進的經驗主義。前者認為,所有的意識觀念均來源於知覺,但同時也承認意識的機能(諸如記憶、想象和語言的官能)是內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後者的觀點則更為激進,公開宣稱不僅意念的內容,而且意念的整個過程都不可能存在內部能力,而衹能是習得的。
  自16世紀起,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爭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再次爆發。F.培根依據實驗科學,強調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他並沒有把人的認識局限在感生經驗上,而是承認了理性認識的必要性。他認為衹有把感生和理性結合起來,運用科學實驗和客觀分析,才能剋服認識上的混亂,推動知識的進步。繼增根之後,J.洛剋通過對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天賦觀念論和以G.W.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叭理論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經驗主義的原則。洛剋指出,人的適應 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靈本來像是一張白紙,在它上面並沒有任何天賦的標記或理念的圖式。至於各種觀念和知識是怎樣寫在這張白紙上,進入人的心靈之中的問題,洛剋在他的《人類理解論》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知識歸根到底都是導源於經驗的。”在具體論證這一原理時,洛剋采取了類惟於近代心理學的方式。他把一切知識歸結為觀念,而一切觀念又可被分析為簡單觀念。他斷言,簡單觀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構成知識的固定不變的、最單純的要素。所有的簡單觀衆念,都來自外部感官或內省,也就是說,都來自外部經驗或內部經驗。人的心靈處理這些簡單觀念的能力主要有三種:一是把若幹簡單觀念結合成為一個復合的觀念;二是把兩個觀念(不令是簡單觀念或復合觀念)並列起來加以考察,形成關係觀念;三是把一些觀念與其他一切同時存在的觀念分開,即進行抽樣,由此形成一般觀念。至此,作為經驗主義集大成者,洛剋完成了經驗主義認識論的體係,從而與理性主義展開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對抗。
  激進的經驗主義認為,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僅沒有任何天賦的或先天的命題。激進的經驗主義者唯一強調感覺經驗而否認理性思維,在他們看來,理性認識是抽象的、間接的認識,思想愈抽象則愈空虛,愈不可靠,愈遠離真理。所以,他們持極端唯名論的觀點,根本否認抽象,否認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題。例如,J.S.穆勒認為,邏輯和數學的命題也是從經驗中來的,其所以為真理也衹是因為它們在經驗中總被發現是這樣的,因而它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為將來的經驗所修正。
  I.康德提出了一些關於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問題的假設。康德將科學認作人類知識的最高形式,並且確認它起始並同步於人的經驗。然而,康德又認為人類經驗的形成必然地帶有人類心靈的自在特徵。正是人類的心靈纔産生了科學所研究的有規則的現象。於是,最終的真正知識——科學就能立足於在心靈中先天具備、因而也就先於經驗而存在、同時又獲得理性證實的基礎之上。康德把這種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後天經驗(質料)結合起來的命題稱作綜合命題,以此來盡力調和或折衷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矛盾,並試圖剋服兩者的片面性。
  對於心理學而言,學者們更傾嚮於接受經驗主義而不是理性主義。這在英7美等國已成為一種逐漸強化的趨勢。在這些國傢裏,經驗主義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根據現代的趨勢,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將為天性論與經驗論,或者本性與教養這類人們更為熟悉的辯論所替代。然而,在經驗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中也並非沒有例外。例如,N.喬姆斯基就力圖陳述人類語言的句式中有許多屬於先天具備的觀點,並嚮行為主義式的經驗論發出了挑戰。喬姆斯基依據笛卡爾的語言學觀點,將語言的基礎置於直覺而非待業,並把語言視作一種相對來說未受其他刺激控製影響的邏輯係統。與此相似,J.皮亞傑也提出認知發展的階段是由邏輯性的方式得以展開,而不是導源於環境的形式,儘管皮亞傑本身並非一個天性論者。總之,個體獲得知識的問題還有待於同個體精神領域的全部內容的發生相聯繫,如此方能完整地揭示其深刻的關係。經驗主義對此作出了努力,但是很明顯,它的理論不是全部的謎底。
  如你所見,經驗它是個好東西,很好的東西。但是你也看見,它阻礙了一些東西。
  丟棄一些東西,又收穫一些東西,人就在這拾拾棄棄中成熟起來。
  5。在一般遊戲中指你做任務等手段獲取的可以幫助升級的EXP(experience)。
百科辭典
  jingyan
  經驗
  experience
    即感性經驗,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時也把對於感性經驗所進行的概括和總結或直接接觸客觀事物的過程稱為經驗,但作為哲學概念的經驗是指前者而不是指後者。
    把經驗作為哲學概念進行研究是從近代開始的,對經驗這一概念有唯物主義的解釋,也有唯心主義的解釋。F.培根認為一切知識來自個人的經驗,並認為經驗是由外物作用於感官而産生的。唯物主義的經驗論者J.洛剋也認為知識來源於經驗,但他把經驗分為外部經驗(感覺)和內部經驗(反省)兩種。他認為外部經驗是客觀事物的反映,這是他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因素;內部經驗是“心靈”自身的活動,沒有物質的來源,這又是他思想中的唯心主義因素。G.巴剋萊把洛剋的經驗論中唯心主義因素發展到極端,認為一切經驗都是主觀自生的、沒有客觀內容的,創立了主觀唯心主義的經驗論。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發展了洛剋的經驗論中的唯物主義因素,繼續堅持唯物主義的經驗論。現代資産階級哲學中的經驗批判主義、實用主義等流派提出對經驗概念的“中性”解釋,企圖利用這種解釋 “取消” 物質和精神的對立。實際上,它們對經驗的解釋不過是巴剋萊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的變種。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是在社會實踐中産生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認識的開端。但經驗有待於深化,有待於上升到理論。以往的唯物主義雖然也承認經驗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它們不瞭解實踐對人們取得經驗的决定作用,不瞭解經驗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並在不同的程度上忽視了經驗的局限性,忽視了由經驗上升到理論的必要性。因此,它們對經驗的性質和作用的理解是狹隘的、片面的。
     (楊煥章)
    
英文解釋
  1. n.:  background,  experience,  observation,  practice,  ripe judgement [experience],  draft,  knowledge or skill acquired from seeing and doing things,  experience from which one can learn,  example
  2. v.:  suffer,  underwent,   experience
  3. vt.:  sup
法文解釋
  1. n.  expérience
近義詞
體驗, 經歷, 感覺, 感受, , 閱歷, 體會, 接受
模範, 楷模, 榜樣, 領頭, 帶領, 教訓, 樣式, 範例, 典範, 道德箴言
相關詞
學習經營面試招聘求職遊戲心得攻略
管理生活哲理科學處事觀點生物規則醫療
臨床知識文獻方書中醫清代總結盤點歸納
更多結果...
包含詞
經驗論無經驗有經驗經驗談純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