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農業 : 財經 : 財會 > 經濟全球化
您是否在尋求: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税收效应更多結果...
目錄
No. 1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産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産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傢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傢,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産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産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傢疆界的産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瞭解這一問題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繫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製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産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傢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着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製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2.生産國際化。生産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着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産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産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産準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絡,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係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鐘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産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準越來越趨嚮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製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産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製。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産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産關係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傢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藉自由化之名,行控製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傢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傢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衝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産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傢追趕發達國傢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傢主權和發展中國傢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衝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傢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傢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傢與發達國傢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傢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傢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傢也無法回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的出現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於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繫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製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産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傢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着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製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2.生産國際化。生産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着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産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産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産準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絡,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係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鐘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産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準越來越趨嚮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製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産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製。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産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産關係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傢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藉自由化之名,行控製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傢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傢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衝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産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傢追趕發達國傢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傢主權和發展中國傢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衝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傢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傢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傢與發達國傢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傢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傢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傢也無法回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
  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傢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傢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傢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着發達國傢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傢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一、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傢處於不利地位。
  幾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是,南北之間即南半球廣大發展中國傢(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與北半球發達國傢(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間,也就是窮國和富國之間,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這是世界範圍的一種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係崩潰之後,南北差距並未縮小,其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傢依靠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世界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壓低發展中國傢初級産品的進口價格,擡高發達國傢製成品和高精尖産品的出口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同時並進一步加強了資本輸出,從而使南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原來的幾倍擴大到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經濟全球化趨勢仍然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傢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都占有優勢。目前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雖然其中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産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傢主導下製定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也都控製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傢手中。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傢首先推動並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導作用,而發展中國傢雖然是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傢,但在國際經濟關係中處於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帶來發展中國傢與西方發達國傢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二、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傢主要産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製。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根據聯合國《97年投資報告》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産和銷售體係。這些跨國公司控製了全世界1/3的生産,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製,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産量、銷量上占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傢已占國內市場的90%,國內企業徹底退出競爭,外商一統天下;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係統有限公司的産品今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23%,全國程控交換機外商占70%的市場。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一些發展中國傢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評論認為,從外部因素來說,西方國際壟斷資本先是使短期資金大量涌入亞洲國傢,使之看作是難得的融資而紛紛引進;而當這些國傢將資金造成大量不良資産時,西方金融投機傢就利用短期資金進行套利,並把資金撤走;到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傢需要國際援助時,他們又通過自己操縱的國際金融、經濟組織提出種種損害受援國的條件,進一步控製這些國傢的金融機構和經濟命脈。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日趨增多,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他們對國傢經濟主權的滲透性越來越大,已成為對發展中國傢進行強有力經濟幹預的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國傢利益,發展中國傢不得不讓渡一部分國傢經濟主權。
   三、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傢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
  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導致一種嶄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現:發達國傢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産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産業嚮發展中國傢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傢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産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産基地。發展中國傢的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相對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爭奪上,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會進一步強化西方發達國傢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傢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發展中國傢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的利: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範圍內的資金、技術、産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傢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隨。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産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産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衝突。
  經濟全球化的弊: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傢。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傢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傢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衝擊。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
  發達國際由於生産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流動,以尋找更有利的投資場所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
  特徵和表現:
  1)生産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2)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3)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
  4)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
  5)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6)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
  經濟全球化的內容:
  ———生産全球化。舉例而言,美國波音公司生産的波音客機,所需的450萬個零部件,來自6個國傢的1500傢大企業和1.5萬傢中小企業。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過是科技的設計、關鍵零部件的生産和産品的最終組裝而已。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40%的産品是由跨國公司生産的。
  ———貿易全球化。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各國市場逐漸融為一體,並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範圍不斷擴展,世界市場容量越來越大,各國對世界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大。
  ———金融全球化。各國金融命脈更加緊密地與國際市場聯繫在一起。迅速擴展的跨國銀行,遍布全球的電腦網絡,使全世界巨額資本和龐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範圍內流動。
  ———投資全球化。國際投資中資本流動規模持續擴大。1995年發達國傢對外投資總額達到了2.66萬億美元,是1945年的130多倍。資本流嚮從單嚮發展為雙嚮,過去衹有發達國傢輸出資本,現在發展中國傢也對外輸出資本,包括嚮發達國傢輸出。
  ———區域性經濟合作日益加強。區域經濟組織遍及全世界,如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許多區域集團內部,都實現了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的自由流通,使得區域內能夠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資源組合,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經濟效益。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上是以發達國傢為主導的資源配置的國際化,是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全球化。
經濟百科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由發達國傢、特別是發達國傢的壟斷資本主導的。目前的經濟全球化衹限於産品交換和資本運動的全球化這兩個方面,具體又表現在實際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和多數國傢政府的經濟政策全球化趨勢這兩個層面。經濟全球化是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的結果,但歸根結底是利益驅動的産物,是有意識的體製和政策設計。我們必須清楚全球化之下利益分配格局,對待全球化的態度,應當取决於全球化對我們的益處和壞處的比較,並且取决於對其它的替代方案的益處和壞處的考慮和比較。如果,衹是按照發達國傢主張的方向實行全球化,發展中國傢就不可能在經濟上趕上目前的發達國傢。
會計百科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産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産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傢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傢,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瞭解這一問題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繫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製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産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傢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1.貿易自由化。隨着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製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2.生産國際化。生産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着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産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産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産準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絡,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係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鐘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産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準越來越趨嚮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製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英文解釋
  1. :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2. 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相關詞
財政法律金融管理經濟百科經濟圖書世界經濟知識經濟
企業戰略社會科學國際關係科學領域研究中心
包含詞
新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障礙
經濟全球化的替代方案經濟全球化下的儒傢倫理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與兩岸經貿關係
經濟全球化下的就業政策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
經濟全球化的內在驅動力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之對策
經濟全球化的稅收效應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
經濟全球化下的要素演進與開放收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美中貿易失衡研究
經濟全球化的馬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中國政府競爭力提升的戰略分析-基於經濟全球化的張力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經濟的重新崛起經濟全球化下中小企業集群的創新機製研究
減輕經濟全球化中的健康脆弱性-中國農村案例研究南京大學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問題研究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安全:東亞的經驗與教訓
經濟全球化中我國貨幣供給機製的微觀基礎經濟全球化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金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