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 : 成語 > 紙上談兵
目錄
紙上談兵 On paper
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决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資料來源: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衹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例子: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謁後語: 軍事論文

謎語: 《孫子》;軍書;軍事論文;趙括打仗

No. 2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讀兵書,談起兵法連父親也難不倒他。但是帶兵打仗卻不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被秦兵打敗◇用來指不切實際誇誇其談。
zhǐ shàng tán bīng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比喻誇誇其談,不切實際。也比喻衹是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No. 4
  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戰國 時 趙國 名將 趙奢 之子 趙括 ,少時學兵法,善於談兵,以為天下無敵。嘗與其父言兵事,父雖不能難倒他,但不以為然。 趙括 代 廉頗 為將,在 長平 之戰中為 秦 將 白起 所敗, 趙 卒被坑者數十萬人。 趙國 名臣 藺相如 曾說“ 括 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後因謂空談理論不切實際為“紙上談兵”。亦作“ 紙上譚兵 ”。 清 魏源 《聖武記》捲十三:“今日動笑紙上譚兵,不知紙上之功,即有深淺,有一二分之見,有六七分之見,有十分之見。” 老捨 《四世同堂》三四:“書生衹喜歡紙上談兵,衹說而不去實行。”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通常他是無時無刻不在談着發財的門徑的。但多半是紙上談兵的淡話,衹圖口頭上快意,决不想到實行。”
紙上談兵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 釋
  紙:書 上:上面 談:談論 兵:用兵 句子解釋: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决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 處
  主人公:趙括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衹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打敗。
  《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傢、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衹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啓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絶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傢之絶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人勻十分討厭那些衹會~,而不能解决實際問題的人。★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
近義詞
  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饑 、空頭支票、誇誇其談
反義詞
  埋頭苦幹、腳踏實地
歇後語
  軍事論文;講武堂裏學打仗
典 故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後,惠文王命趙奢為將,攻齊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此前,趙軍已多次進攻麥丘這個孤城,但由於麥丘糧草充足,守軍中有善於守城的墨傢弟子相助,而沒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氣,命令趙奢在一個月內拿下麥丘。
  趙奢一到麥丘,就命令進攻。趙括認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難在一個月內攻下麥丘的。從種種跡象來看,麥丘的糧食儘管還沒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趙括希望父親先搞清楚情況,暫停進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一個月的時間太短了,趙奢沒有聽趙括的話,下令攻城。趙軍死了不少人也沒有攻下麥丘。趙括對趙奢說,守城者中有墨傢弟子,對趙軍的進攻很有防禦辦法,使趙軍攻了幾年都無功而返。而此次的趙軍閼與以往的趙軍沒有什麽不同,不比他們更善戰,攻城的手段也並不比他們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趙軍一樣硬攻的話,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樣的慘痛代價。而且城中的人經常在晚上出來偷襲趙軍。城外也有不少墨傢遊俠組成的遊擊隊對趙軍進行騷擾。如果繼續這種情況的話,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趙奢於是詢問抓到的俘虜,嚮他們瞭解城中的情況,可是俘虜不說。趙括每天給這些俘虜飯吃,對他們很客氣,還給他們糧食讓他們帶回城中給傢裏人吃。於是,俘虜中有人悄悄地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不多,都被齊軍控製。百姓早已斷糧,已經開始吃人了。趙括問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還能守幾個月。於是趙奢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把俘虜全部放了回去。俘虜回去後,說這支趙軍很客氣,沒有侮辱他們,還讓他們吃飽,讓他們帶糧食回來。城裏的百姓有的就想出來投降趙奢了。齊將見俘虜給城中帶來了騷動,便將他們都關了起來。士兵和百姓對此都有怨言。趙奢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後,就回營休息,也不嚮城中說什麽。這樣過了幾天,守城的齊軍派代表把這些糧食送回來,對趙奢說趙軍要戰就來攻,不要再拋糧食了。趙奢讓他回城裏等着,但卻並不進攻,衹是隔了幾天才繼續嚮城裏拋糧食。這樣又過了幾天,守城的齊將派代表來閼與趙奢擇日决戰,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絶與他見面。過了幾天,麥丘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投降了。趙括的辦法奏效了,趙奢暗暗佩服這個兒子比自己強。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跡感到很好奇。趙奢就對他講了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強欺負秦國,拒不履行先前與秦國達成的換城協議,讓秦國十分惱怒。秦派中更鬍陽通過盟國韓國的上黨地區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閼與地處太行山西,通過太行山的孔道,可以進抵趙國的都城邯鄲,是個十分重要的軍事據點。鬍陽是出於白起門下的秦國名將,此前屢有戰功。閼與告急,惠文王問廉頗,廉頗認為道遠險狹,難救。惠文王又問藺相如,藺相如認為閼與難救,不如在邯鄲附近的武安設防,以逸待勞,殲滅這股孤軍深入的秦軍。惠文王不想丟掉閼與這個戰略據點,就問趙奢,趙奢認為閼與必須要救。如果丟掉閼與,即使在武安殲滅入犯的秦軍,閼與也必定被其臨近的上黨韓軍占領,丟掉閼與給邯鄲造成的危險一樣會存在。閼與雖然道遠險狹,兩軍在此作戰,譬如兩鼠鬥於穴中,狹路相逢勇者勝。惠文王十分欣賞趙奢的勇氣,命趙奢為將救閼與。
  趙奢將行,與趙括語。趙括認為,鬍陽乃白起所看重的秦軍名將,很會用兵,趙軍雖然強勁,但無必勝的把握。憑勇而戰,秦軍也很勇敢,趙軍的勝算衹有一半。趙奢問趙括有何想法,趙括說,秦軍藉韓路攻趙,韓國很擔心被秦軍順手牽羊。而秦軍連年攻韓,雖然迫使韓國成為他的盟國,但韓國反復無常。此次秦軍深入韓境,必定要提防韓國的反叛。秦韓兩軍實際上是互有顧慮。秦軍遠道攻趙,利在速戰。趙軍應讓秦韓兩軍相疑,分散秦軍對趙國的註意力。如果讓秦軍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恐懼,那麽秦軍就好戰勝了。趙軍再示之以在武安設防,給秦軍造成趙軍要以逸待勞迎擊秦軍的假象,使秦軍的註意力轉移,然後再火速突襲,秦軍可一舉殲滅。於是,趙奢一面派人潛入閼與,告訴守閼與的趙軍,國內已派大軍來救,一個月內必解閼與之圍,務要監守。一面選派軍中智勇機變之士,潛入閼與附近,先喬裝秦軍攻擊韓軍,又喬裝韓軍攻擊秦軍,如此反復,使秦韓兩軍相疑。秦韓兩軍本來就毫無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經趙軍的暗中挑撥,漸起摩擦。趙奢西出邯鄲,在武安停止前進,命令士卒修築防禦工事,並傳令軍中,有以軍事諫者死,已絶外人窺視其意。軍中有一平原君門客言急救閼與,趙奢立斬,從此軍中無人敢言救閼與。鬍陽遣人冒充閼與使者求見趙奢,被趙括識破,趙奢假說道路險遠不好救。衹怕援軍未到閼與,而閼與已被秦軍所破。到時候,秦軍如果出擊遠道而來的趙國援軍,趙軍必敗,邯鄲就很危險了。這可是丟大保小,得不償失。秦軍間諜假意閼與不保,悲痛欲絶,死諫趙奢救閼與。趙奢不許,命人將其扶下。秦軍間諜回報鬍陽。韓軍與秦軍的衝突越來越嚴重,秦軍不得不分派兵力防止韓軍斷其西歸之路,而趙國的閼與又遲遲攻不下來,城中的趙軍還聲言要與韓軍夾擊秦軍,這些麻煩讓鬍陽應接不暇。鬍陽聽說趙奢確實是在武安設防攔阻秦軍,而不是前來援救閼與,非常高興,重賞了間諜。為了盡快攻下閼與,鬍陽把駐守北山製高點以防備趙國援軍的秦軍撤了下來,投入到攻取閼與的戰鬥中,衹在北山留下幾個了望哨所。趙奢在得知鬍陽把北山的秦軍撤下來後,立即命令裨將許歷火速率領軍中善射者奪取北山製高點。許歷到北山後,鬍陽聞聽趙國援軍已到,立即援救北山,但是許歷先攻下了北山製高點,隨即居高臨下嚮鬍陽猛射。趙奢領軍從後掩殺,閼與的趙軍也出城攻擊,韓軍也出來劫殺敗退的秦軍。趙軍大勝,秦軍名將鬍陽戰死。趙奢救閼與,前後正好用了一個月。
  趙惠文王賜趙奢為馬服君(馬服地在今河北邯鄲西北。趙奢的後人中有一支以馬為姓),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趙括也因此而被立為嗣子。
  趙括喜談兵學,自己也著書立說,軍中門徒衆多。趙奢死後,惠文王賜趙括襲封馬服君,軍中將領皆尊稱趙括為馬服子(把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作為趙括被稱為馬服子的解釋是錯誤的)。
  惠文王死後,子孝成王即位。齊安平君田單來投,拜為相。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韓上黨(今山西東南部沁水以東地區,含晉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將馮亭抵擋不住秦軍的進攻,願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國接受了,封馮亭為華陽君,令其繼續守上黨。眼看到手的韓上黨歸了趙,秦昭王十分惱火。由於趙的插手,秦軍暫時停止了對韓上黨的進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長王齕再攻韓上黨。趙使廉頗將。廉頗到達趙上黨(今山西榆社、和順、長治等地,南與韓上黨相接)時,秦左庶長王齕已攻取韓上黨。於是,廉頗駐軍長平(今山西高平市北),與秦軍相接。
  先前,孝成王在議救上黨將時,藺相如舉薦廉頗。但田單認為,廉頗本為騎將,善於平原野戰,不善於在上黨這樣的山地環境作戰,而且廉頗與秦軍交手鮮有勝績,不如派有在上黨地區作戰經驗,曾經在閼與大破秦軍的趙括為將。孝成王再問藺相如,藺相如堅持舉薦廉頗,而不用趙括。時值藺相如在趙國用政。
  秦軍占有韓上黨後,王齕堅壁營壘,治軍嚴整,避免與趙軍衝突。廉頗治軍不嚴,(這也為趙括臨陣換將,使軍心大亂埋下了伏筆。)將士爭功。四月,裨將茄見秦軍安靜,以為秦軍畏趙,便攻擊秦軍哨兵。秦軍奮力反擊,殺死茄,引來廉頗大舉攻秦,長平之戰爆發了。
  六月,秦軍陷趙軍,取二寨,殺四尉。七月,趙軍築壁壘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壁壘。廉頗堅壁待秦,但秦軍仍能不斷蠶食趙軍,不斷攻破趙軍營寨。趙軍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頗無法製止。趙上黨告急。
  消息傳到趙國,群臣議論紛紛,藺相如托病。(趙括為什麽衹會紙上談兵?還不是藺相如不給趙括機會。好好的一個朝廷重臣,掌握着選拔人才的重任。而筆試成績、面試成績這麽優秀,還有戰功的趙括---當時用軍功受封製,功軍是看得了多少敵軍首級定,可是趙括一直當的是“軍師”,等於是沒有戰功----後來的漢將李廣也是因為沒有得敵首級而不能封侯的。正碰上趙國天天打仗這個一個美好的時代,藺相如卻不給他領兵出徵的實踐機會----趙括從來沒有獨立為將,多數戰功是當“軍師”得來的,也就是說沒有多少統軍經驗。他當然衹會紙上談兵了。到了關鍵時刻纔讓趙括出場,不敗纔怪。當然,這衹是原因之一。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下面會說到。)
  如果秦軍占有趙上黨,則完全控製了河東這個戰略重地。北上可取趙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嚮西越過太行山可直接威脅趙國的都城邯鄲。由於秦國占據了韓國的上黨地區,又將攻破趙的上黨,形勢對趙國十分不利。群臣中有堅持用廉頗的,有建議用趙括代廉頗的,有建議用田單代廉頗的,還有建議用藺相如代廉頗的。趙孝成王認為,秦軍已占有韓上黨,正在蠶食趙上黨,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須得把秦軍趕出上黨地區。孝成王準備用趙括為將,但他想聽聽望諸君樂毅的意見。
  樂毅雖然臥病在傢,但對外面的形勢非常瞭解。樂毅認為,從秦昭王的戰略部署來看,秦趙之間必有一場大决戰,而上黨地區就是秦趙决戰的第一戰場。廉頗是一位以勇氣聞名的優秀將領,他的長處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决出勝負的攻堅戰和平原野戰,而不是像上黨戰役這樣的持久戰。藺相如是一位出色的辯士,帶兵打仗不是他所擅長的。大臣建議用藺相如代廉頗是對他舉薦廉頗不力的怨言。田單有在齊國固守即墨,最終反攻燕國光復齊國的經歷,是一位可以重用的人。樂毅說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話,他願意為孝成王出徵上黨,但是不行了。樂毅建議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為上黨地區將,以田單為邯鄲地區將,調廉頗回來防備燕齊魏趁趙國與秦國在上黨决戰之機對趙國進行攻擊。樂毅進一步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趙括少年即在軍中,軍事經驗豐富,有攻城和野戰的經驗,而且有在閼與和趙奢大破秦軍名將鬍陽的盛名,軍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趙括軍事理論深厚,趙軍將領多從其研習兵學,對他都很佩服,以他為權威,能夠服從他的調遣。趙括有其父趙奢之風,治軍嚴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賴。秦趙上黨决戰必然是一場巨戰,樂毅認為趙國有能力指揮如此巨戰的有四個人,趙括、田單、李牧和他本人。(沒有廉頗)此時匈奴大舉進犯趙國北部邊疆,李牧的壓力很大,根本無法抽身。而樂毅染病無法出徵。田單本是齊國人,到趙國時間不長,雖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視其為外人,軍中高級將領恐怕多有不服。田單衹可坐鎮,而不可出徵。對於魏冉居陶國對邯鄲的巨大威脅,正可以用田單來抵擋。趙括是公室出身,與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揮上黨戰區的最合適人選。樂毅本人雖不能親自帶兵打仗,但無礙於給孝成王當一個好軍師。孝成王認為樂毅的見解十分深透,對廉頗、田單和趙括的安排可謂各得其所。於是命趙括為將,率軍解救上黨。
  趙括回傢後,準備出徵。其母讓趙括多嚮趙王求賜安傢。以往趙奢與趙括戰勝歸來得到趙王的賞賜後,多會分給軍中將士,父子二人對錢財並不看重。趙括不解,問其母。括母說,你此次出徵,指揮的部隊不下百萬,趙國的一半軍隊都聽你的調遣,這不能不讓趙王擔心。而且上黨地區自來是天險,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會有人嚮趙王獻讒。秦趙决戰,秦國必然是武安君白起與你决戰,勝負當在伯仲之間。敗則,吾傢不存。勝則,衝天之功,必為趙王忌憚。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嚮趙王求賞,置辦傢業,替子弟求封;而你須孤身出徵,傢中子弟盡留邯鄲,以此示你戀傢必歸之意。君王歷來不愛貪名的將軍,你父親好廉名,結果群臣對他多有排擠。讓你求財自污,實屬無奈。如此巨戰,實際上已難以分辨勝負,全在評判者的側重,因而必須要趙王不疑纔行。(這個趙孝成王,可是得了父親趙惠文王的真傳,內鬥內行,外戰外行----當然,經歷了趙惠文王在幕後策劃的“沙丘之亂”後的趙國,已不是那個趙武靈王時的趙國了----這是那時趙國也不能君臣一心,纔有了“沙丘之亂”.....現在就更加睏難了。也就是說明面上趙括被長期“雪藏”,是身為權臣的藺相如從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權臣和趙國公室的內鬥,不過他們的內鬥被趙王利用了。這也是平原君趙勝不得志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都是可以威脅趙王王位的人,而且他們還是當年鬍服騎射改革的中涌現的少壯派成員---趙括父趙奢就是因為避“沙丘之亂”而出逃燕國的,同去燕國的還有樂毅---這就是為什麽樂毅老為趙括說好話的原因,他們是世交。)趙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嚮孝成王貶趙括,勸趙王不要讓趙括為將,以此來試探趙王對趙括的任用决心。見趙王用趙括之意已决,便誘趙王許諾無論趙括勝敗,與其傢人無關。趙王同意了。
  趙括到長平後,嚴明了軍紀,對廉頗使用的將領多有裁撤。廉頗好用勇敢軍人為將,但多不善謀,不善統禦。趙括對趙軍進行了一番整頓後,(趙括的毛病出來了,他是臨陣所異之帥,本來就軍心浮動,他還來個臨陣將,這正是統軍經驗不足的表象)再與王齕交戰,王齕不利。昭王聽說趙括已到長平,急調武安君白起。
  趙括見秦軍的集結與部署大為變動,知道武安君已到軍中。
  八月,白起見趙括漸收失地,便提出與趙括决戰。孝成王命趙括抓住時機,盡快擊敗白起,再嚮東解决魏冉。於是,趙括同意决戰。
  白起在西,趙括在東。在白起西面五十裏是很深很寬的沁水,在趙括東面十裏是河床很寬但水很淺的丹水。兩軍南為太行、王屋,為秦軍所占,北為太行山脈的幾處關隘,分歸秦趙。這塊矩形戰場坐落在上黨盆地中。
  趙括命令駐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的趙軍掃除沁水沿岸的秦軍,控製沁水,嚮東與趙括軍夾攻白起軍。命令駐守晉陽的趙軍南下臨汾、安邑一綫,保護皮牢軍,威懾河西空虛的秦國本土。
  决戰開始了。趙括率軍猛擊白起軍,白起軍嚮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東岸了。突然,趙括發現,沁水東岸沿綫有秦軍的營寨。這是白起命令駐守在沁水東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軍在一夜之間紮起的營寨。白起軍進入背水陣中,拼力死守。趙國的皮牢守軍被王齕阻擊,沒有完成趙括的控製沁水沿岸、東渡夾擊白起軍的指令。晉陽的守軍被秦將司馬梗阻擊無法南下完成對皮牢軍的支援。趙括軍雖然屢次衝入秦軍背水陣,但在沁水中的秦國戰船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軍將進入秦寨的趙軍消滅。這些戰船是坐鎮野王(今河南沁陽)的秦昭王派來的。趙括與白起在沁水東岸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消耗戰,兩軍難分勝負。趙括無法消滅白起軍,也擺脫不了他們。由於秦軍列的是背水陣,趙軍突破他們沒有意義,突破後,面對的是一條又寬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軍的戰船。趙括想退回長平,但稍一行動,白起軍就死死地纏上來,趙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殲他這支趙軍。大軍作戰,糧食是關鍵。白起軍有沁河上的秦艦補充給養,而趙括軍卻衹能吃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趙括不得已,命一支趙軍斷後,掩護大軍東撤。但就在快到長平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片營寨,一股數量極大的秦軍堵住了歸路。這是秦昭王從野王發來的援軍,目的在於斷趙括的退路和糧道。身後的白起軍在消滅了執行掩護任務的趙軍後,又攻了上來,與阻斷趙括的野王軍夾擊趙括。擺在趙括面前的路衹有越過丹水東撤陵川。趙括撤到丹水河邊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本來不深的丹水突然間變得像沁水一樣寬,一樣深了。沒有渡河船衹的趙軍被突然間變寬的丹河斷了最後一條路。原來,丹河裏的水是秦昭王從黃河中引來的。丹河中有不少秦軍的艦船。丹河東岸有秦王從野王發來的部隊,阻擊陵川趙軍的援救。實際上,陵川的趙軍未敢來救。
  趙括被秦軍死死地圍住了。長平、晉陽、皮牢的趙軍拼命嚮趙括靠攏,秦昭王派出的野王軍、司馬梗軍、王齕軍也拼命地阻擊。整個河東戰場的形勢是衝與堵,衹要秦軍有一路被突破,秦軍就會滿盤皆輸。秦昭王讓穰侯從陶國對邯鄲加緊進攻,使趙國不能抽調兵力援救長平。
  趙括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糧食。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早已吃光,糧道又被切斷。戰馬也都殺了,可以吃的東西都吃了。最後,趙括不得不下令以軍中殘、病、弱、老者為食。趙括曾派趙軍中英勇果决之士刺白起,白起受傷。在被睏了四十六日後,趙括選軍中一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鎧甲,用他的旗號引一軍嚮晉城(今山西晉城)突襲,而自己引一軍嚮長平突圍。秦軍射死酷肖趙括者,以為趙括已死。秦軍圍住趙括軍,嚮趙軍喊話,說趙括已死,勸趙軍速降。於是,趙括詐降。白起發現,趙軍雖降,但仍然不亂,疑是詐降,怕趙軍反復。白起想先將趙軍解除武裝,再盡殺之。便假意接受趙軍投。趙括對手下的將領說,趙軍並未戰敗,鬥志未懈,白起不會真心受降。秦軍的接受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軍在解除趙軍武裝後,會再攻趙軍。趙括打算在秦軍受降時,利用與秦軍接近的機會,先動手。在受降時,趙軍突然嚮秦軍發動襲擊,兩軍再戰,死傷無數,趙軍終因力竭而敗。白起選從長平附近捉到的趙國少年嚮邯鄲報假信,以造成邯鄲混亂。邯鄲聽說趙括投降,大震,秦國混在邯鄲的間諜乘機渲染趙軍大敗的氣氛,蠱惑人心。與趙奢趙括不善者請趙王夷滅趙括三族。因趙括母在趙括出徵前與趙王有約,孝成王沒有食言。田單不信(田單本人是心理戰的高手,當年他就是這樣玩了樂毅一把),拷問報信的趙國少年,方知這些少年乃外圍之人,並非親眼所見趙括投降。報信人都是秦軍不殺,依秦軍之言給趙國報信的。田單盡殺少年,使間諜詳查長平之戰的確實情況。不久,間諜回報田單,趙括是詐降,最終戰死。趙括全軍戰死,雖然損失慘重,但消耗的秦軍數量更多。於是,田單穩定趙人心,捕殺蠱惑造謠者。孝成王問望諸君長平之戰,樂毅說,趙括雖死而趙軍未敗。趙括的部署可謂得當,衹是趙皮牢、晉陽二軍未能完成任務,殊為可惜。趙軍雖然損失稍大,但秦軍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趙兩強對峙的格局沒有改變。趙國的最大損失是失去了趙括。秦軍雖然暫時能夠占領河東,但已兵力虛弱,必然會被趕走。孝成王厚贈趙括傢人,夷陵川守將。(戰略上,趙括的戰法消耗掉了秦國的大部分兵力。這樣,在的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也是衹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也就是說,當時的國際形勢,趙國貪上黨一郡之地,本來就是棋輸一着---是平原君趙勝幹的好事;單看邯彈會戰,趙國又是先輸後贏,而這個先輸,就是輸在長平之戰上。但是沒有長平之戰對秦軍的有生力量的消耗,哪裏會來得邯鄲會戰的小勝。又怎麽會在最後使得趙國復得上黨。)
  趙軍全部戰死後,白起使人尋找趙括屍,不得,衹找到趙括用劍和鎧甲。白起極為傷心,以衣冠厚葬,取趙括劍自用。趙括身材長大,美姿儀,矯健多力,人格特出。
  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衆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纔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饑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着。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范雎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三年後,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殺白起。秦將鄭安平降趙,上黨復歸趙。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不過這對他來說並不公平。
  史上另一位趙括:出現在春秋時代“下宮之難”中,是趙朔的弟弟。在這次趙氏傢族的劫難中被誅殺。
文言文註釋及翻譯
  趙括自少時①學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當③。嘗(15)與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難⑤,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趙⑧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⑨,悉更約束⑩,易置(11)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12),佯敗走,而絶(13)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14)之。
  (選自《史記》)
  ①少時;小時候。
  ②言兵事:議論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當:認為天下沒有人抵得過他的。
  ④奢:趙奢,趙括之父,趙國良將。
  ⑤難:駁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險的場合。
  ⑦易言之:把它說得很輕易。
  ⑧趙:趙國。
  ⑨廉頗:趙國良將。廉頗對秦作戰,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深溝高壘的防禦戰。後趙王中了秦的離間計,用趙括代廉頗。
  ⑩悉更約束:全部改變原有的紀律和規定。
  (11)易置:撤換。
  (12)縱奇兵:調遣派出變化莫測的軍隊。
  (13)絶:截斷。
  (14)坑(kēng):活埋。
  (15)曾經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戰爭,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麽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隨即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觸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為二,(於是)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了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另有學者認為紙上談兵不是說趙括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紙上談兵用何紙
  慕京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衹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决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張。所以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帛等絲織品上。
  有人說紙上談兵是源於明代人劉三吾在一首詩中說:“朝野猶誇紙上兵”。我沒看到原詩,姑且存疑。
  所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還是有很大錯誤的,準確地說實際應該是竹上談兵,木上談兵,帛上談兵。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還在看竹簡,比他早的趙括是不知道紙為何物的。現在的考古發現最早的紙在西漢就出現了,比傳統的說法,蔡倫造紙的東漢時期要早。但是到現在也不知道造紙這是誰,是怎樣造的。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 engage in idle theorizing ; armchair strategy>
成語詞典
  成語名稱 紙上談兵 漢語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語釋義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决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衹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使用例句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英文解釋
  1. n.:  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  armchair strategy; engage in idle theorizing; fight only on paper
法文解釋
  1. v.  discuter de stratégie sur le papier
近義詞
不知內情, 不痛不癢, 轉彎抹角, 不勝其煩, 博士買驢, 雞零狗碎, 別有用心, 博而寡要, 百不一存, 不着邊際, 詞不達意, 毫釐千裏, 旁敲側擊, 言不盡意, 拐彎抹角, 指桑駡槐, 含糊其辭, 閃爍其辭, 寡聞少見, 隔靴搔癢, 結結巴巴, 七零八碎, 舉措失當, 秘而不露, 莫明其妙, 廢話連篇, 若明若暗, 或隱或現, 輕描淡寫, 含糊其詞, 隱晦麯折, 支吾其詞, 閃爍其詞, 迂回麯折, 言之無物, 言訥詞直, 指桑說槐, 指桑樹駡槐樹, 重事輕說
反義詞
堅貞不屈, 坐地分贓, 大塊文章, 大快人心, 奇文瑰句, 威武不屈, 寧死不屈, 寸鐵殺人, 巨製鴻篇, 不勞而食, 不義之財, 一語中的, 一語破的, 一語道破, 一針見血, 人心大快, 以一持萬, 引人入勝, 開門見山, 微言大義, 剛直不阿, 切中要害, 擊中要害, 回味無窮, 皆大歡喜, 神來之筆, 筆下生花, 綱舉目張, 痛快淋漓, 直言不諱, 直截了當, 言不虛發, 言簡意少, 言近指遠, 言近旨遠, 言近意遠, 高風峻節, 高風亮節, 語重心長, 鳩占鵲巢, 鴻篇巨製, 鴻篇巨著, 骯髒錢, 脫口而出, 酣暢淋漓, 雅人深緻, 雅人清緻, 暗察明訪, 提綱挈領, 正中要害, 民脂民膏, 民膏民脂, 淋漓盡致, 漁人得利, 本末相順, 明察暗訪, 明查暗訪, 斐然成章, 無庸諱言, 拍手叫好, 拍手稱快, 普天同慶
相關詞
人物歷史人物趙國
包含詞
紙上談兵的趙括馬鼎盛紙上談兵紙上談兵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