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大陸鸚鵡族 > 紅領緑鸚鵡
目錄
相關資料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物種名稱】 紅領緑鸚鵡
  【又 名】 玫瑰環鸚鵡、環頸鸚鵡、月輪
  【拉丁學名】 psittacula krameri
  【英文名稱】 rose-ringed parakee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環頸鸚鵡族
整體概述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40到43公分不等(15.5吋到17吋)
  亞種:目前共有4種已知亞種為
  1.rose-ringed parakeet(psittacula k. krameri)
  2.abyssinian parakeet(psittacula k. parvirostris)
  3.neumann's ring-necked parakeet(psittacula k. borealis )
  4.indian ring-necked parakeet(psittacula k. manillensis)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緑色,臉部、腹部和翅膀內側覆羽為黃緑色;頸部和頭部後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色;沿著蠟膜到眼睛有一條黑色羽毛,下巴延伸到頸部有著黑色羽毛,頸部也有著一條很寬的黑色環狀羽毛和一條很寬的粉紅色環狀羽毛;尾巴中間上方羽毛為藍色,尖端黃緑色,外側羽毛緑色,內側尾羽橄欖黃;鳥喙為紅黑色,尖端黑色;虹膜黃白色。母鳥臉頰沒有黑色和粉紅色的環狀羽毛。幼鳥和母鳥長相類似,鳥喙為淺粉紅色,要到至少18個月大纔會開始發展為成鳥的羽色,完全變成成鳥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個月。
  棲息環境和習性:玫瑰環鸚鵡主要棲息於各種型態的開闊鄉村地區、刺叢平原區、乾燥的森林地區、開闊的次要林區等。時常出現於農耕區、市郊區、公園、花園、甚至城市中的公共場所;有時候會前往果園和咖啡園覓食,在許多地區均被當成農業害鳥。他們大部分都以小群體活動,會聚集相當可觀的數量於覓食地點或是棲息的樹木附近,偶爾會高達上百衹。生性非常吵雜,因此非常明顯易見,個性並不十分怕人;他們平時習慣待在同一個地區,衹有在覓食的時候纔會遷移到其他區域;飛行的時候相當快速,並會伴隨尖銳刺耳的鳴叫聲。
  食物:玫瑰環鸚鵡主要以種子、水果、漿果、花朵、花蜜等。在繁殖季許多印度當地的環頸鸚鵡會聚集非常龐大的數量於農耕區覓食稻米、粟米、玉米、水果,也會前往咖啡園覓食,時常對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地理分佈
  棲息地:西非的幾內亞、塞內加爾、毛裏塔尼亞南部、烏幹達西部、蘇丹南部。
繁 殖
  他們在野外的繁殖期因地而易,在印度為12月到隔年5月、錫蘭為11月到次年6月、在非洲的繁殖期為8到11月。他們通常會尋找高大樹木,在樹洞中築巢,在印度當地也會到房屋的墻壁裂縫中築巢;可以提供30*30*40公分的厚木巢箱。他們一次會産下2到6枚卵,孵化期21到24天,幼鳥羽毛長成約6到7周,在人工豢養下,他們相當容易繁殖,但是通常環頸鸚鵡類的鳥種,母鳥都相當強悍,和一般鸚鵡公鳥居於支配領導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時常發生兇悍的母鳥咬傷甚至咬死公鳥的情形,飼主在配對的時候應該循序漸進,切勿貿然將兩衹不熟悉的鳥關入同籠,以免發生慘事。有時已經配對好的種鳥,母鳥也會忽然兇性大發,曾有母鳥在育雛中無端將公鳥咬死的情況發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飼主最好多加留意公母鳥互動情況,衹要有互相攻擊的情況就應該立刻隔離。人工豢養下的幼鳥會在羽毛長成的14天後能夠獨立,公鳥18個月就已經成熟,但是初次繁殖通常在3歲左右最佳。
外形特徵
  這種鸚鵡鳥體為緑色,臉部、腹部和翅膀內側覆羽為黃緑色;頸部和頭部後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色;沿著蠟膜到眼睛有一條黑色羽毛,下巴延伸到頸部有著黑色羽毛,頸部也有著一條很寬的黑色環狀羽毛和一條很寬的粉紅色環狀羽毛;尾巴中間上方羽毛為藍色,尖端黃緑色,外側羽毛緑色,內側尾羽橄欖黃;鳥喙為紅黑色,尖端黑色;虹膜黃白色。母鳥臉頰沒有黑色和粉紅色的環狀羽毛。幼鳥和母鳥長相類似,鳥喙為淺粉紅色,要到至少18個月大纔會開始發展為成鳥的羽色,完全變成成鳥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個月。
   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40到43公分不等(15.5吋到17吋)
分佈範圍
  環頸鸚鵡分佈橫跨亞非兩大陸,分佈十分廣阔,從非洲北部的潮濕森林往東一直分佈到亞洲南部的國傢,非洲分佈的國傢包括毛裏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紹、科特迪瓦北部、尼日南部、加納北部、布基納法索、多哥、貝南、尼日利亞、喀麥隆、馬裏、乍得南部、中非共和國北部、蘇丹北部、烏幹達南部、埃塞俄比亞、吉布提、索馬裏西北部;在亞洲分佈的國傢則從巴基斯坦西部起,經尼泊爾南部、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裏蘭卡、到緬甸中部;也有許多族群引入到美國、英國、荷蘭、德國、埃及北部、肯尼亞、科特迪瓦沿岸、南非、新加坡、中國大陸、中國澳門、中國香港等非原生地地區。
生活環境
  玫瑰環鸚鵡主要棲息於各種型態的開闊鄉村地區、刺叢平原區、乾燥的森林地區、開闊的次要林區等。時常出現於農耕區、市郊區、公園、花園、甚至城市中的公共場所;有時候會前往果園和咖啡園覓食,在許多地區均被當成農業害鳥。
生活習性
  它們大部分都以小群體活動,會聚集相當可觀的數量於覓食地點或是棲息的樹木附近,偶爾會高達上百衹。生性非常吵雜,因此非常明顯易見,個性並不十分怕人;他們平時習慣待在同一個地區,衹有在覓食的時候纔會遷移到其他區域;飛行的時候相當快速,並會伴隨尖銳刺耳的鳴叫聲。
  食物:玫瑰環鸚鵡主要以種子、水果、漿果、花朵、花蜜等。在繁殖季許多印度當地的環頸鸚鵡會聚集非常龐大的數量於農耕區覓食稻米、粟米、玉米、水果,也會前往咖啡園覓食,時常對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相關資料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物種名稱】 紅領緑鸚鵡
  【又名】 玫瑰環鸚鵡、環頸鸚鵡、月輪
  【拉丁學名】 psittacula krameri
  【英文名稱】 rose-ringed parakee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環頸鸚鵡族
種群現狀
  亞種:目前共有4種已知亞種為
  1.Rose-ringed Parakeet(Psittacula k. krameri)
  2.Abyssinian Parakeet(Psittacula k. parvirostris)
  3.Neumann's Ring-necked Parakeet(Psittacula k. borealis )
  4.Indian Ring-necked Parakeet(Psittacula k. manillensis)
  由於環頸鸚鵡適應力與生命力很強,所以族群數量 一直不減,在許多非原生地的地區也能存活繁衍,生活在各種森林、草原、林地、紅樹林、農作物園區、都市郊外、公園、花園等地區,在亞洲它們棲息在海拔1600m以下的地區,在非洲則是在2000m以下,群居性很強,尤其是繁殖期外時,有時會數千衹聚集活動,常與烏鴉、白頭翁或其它鸚鵡聚集,天然食物包括各種𠔌物、雜草、花、花蜜、水果、種子、堅果等,常至農作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産品損失,尤其是柑橘、玉米與嚮日葵,所以常被視為農作物害鳥;其繁殖季因地而異,築巢在樹洞中、墻壁或岩壁的裂縫中、屋檐下,一窩通常有3-4顆卵,有時候會多至6顆,公母都會孵蛋,但母鳥孵蛋時間較長,原棲息地裏有着穩定的族群分佈及數量。
保護級別
  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英文解釋
  1. lat.:  Psittacula krameri
包含詞
玫紅領緑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