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紅蠃寺聯繫方式地址 Hongluo Contact Address |
紅蠃寺聯繫方式地址:北京懷柔縣城北4公裏的紅蠃山南麓
電話:010-60681175010-60681639紅蠃寺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紅蠃寺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紅蠃寺門票價格成人30元/人,學生、老人15元/人(學生憑學生證、60歲以上老人憑老年證)紅蠃寺開放時間8:00--18:30紅蠃寺導遊圖紅蠃寺美食景區門外建有有竹香園餐廳,可提供獨具特色農傢菜及素食齋飯,可容納150人同時就餐。紅蠃山度假村餐廳可容納250人同時就餐,包桌、零點均可。
紅蠃寺住宿福壽居在寺廟區東下坎,是利用老僧延壽堂改造的公寓,30個房間100個床位,帶衛生間、沐浴。
四合院坐落在寺院東南的青竜山與鳳凰山間的千畝鬆林之中,有竜鳳呈翔之瑞。松樹散發的“芬多精”對許多種疾病能發揮很好的理療作用,是一處天然的療養院、巨大的健身房。這裏有大小五個四合院,古典回廊式建築,設有標準間、套間、豪華間、單人間和小獨院。房內設有空調、獨立衛生間、彩色電視、電話等,套間和豪華間加設保鮮櫃、沙發、地毯等。四合院共有42個房間、70個床位。
日式木屋位於四合院西側,共30套,每套為兩式一廳四個床,帶空調、衛生間、電視、電話、麻將桌等。紅蠃寺購物農貿市場--位於景區外,主要經營懷柔地區的農副、土特産品等
商務館--位於寺廟區西側,主要經營佛像、書籍、錄音帶等佛教用品旅遊紀念品等,同時還景區內設
有多處茶座、購物亭。紅蠃寺交通自駕車:在北京上三元橋走機場高速,在北臯收費站下高速走京密路在懷柔立交橋下橋到懷柔城區,沿青春路環島往北直行即可(約10分鐘)到達,紅蠃寺景區。
公交車:在北京東直門乘坐916路公交車到懷柔區城內,再轉乘出租車(10元)到達紅蠃寺
遊6、遊16: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雙休日及國傢法定假日,在北京宣武門教堂前乘坐遊6路或遊16路旅遊專綫車可直達紅蠃寺景區
火車:旅遊旺季:在北京北站(西直門站)乘坐懷柔旅遊專列到達紅蠃寺站(景區有車接站)。
紅蠃寺旅遊度假區位於北京懷柔縣城北4公裏的紅蠃山南麓。紅蠃寺始建於東晉,擴建於盛唐,原名“大明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佈局嚴謹,氣勢雄偉。寺院占地百畝,分中院、東跨院、西跨院、東下坎、西塔院、等五處院落,院外有大片的古樹林及廣阔的山場。明正統年間易名“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蠃仙女的美妙的傳說,俗稱“紅蠃寺”。
紅蠃寺始建於東晉穆帝永和(公元345-356)年。當時中國北方正處十六國時期後趙的統治時期。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圖澄東來中國傳教,受到後趙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優禮,遂在後趙國境內弘法授徒,廣建寺塔。他是經國傢正式批準在中國授徒(中國人出傢為僧)的第一人,後趙石虎建武末年(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於鄴宮寺。據《高僧傳》記載,佛圖澄在後趙弘法30餘年,先後建寺達893所,紅蠃寺即其中之一。
紅蠃寺為十方常住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千年來一直是佛教聖地,寺院內歷屆主持多有皇傢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覺禪師,元代有雲山禪師,清代際醒(夢東)大師主持紅蠃寺,創建紅蠃淨土道場,佛教更為興盛。光緒年間,印光僧人來紅蠃寺修學淨土法門,後去普陀創建淨土道場,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蠃"之說。
歷史上的古寺擁有300多傾耕地,號稱“一天吃一頃地”,在懷柔縣境內和北京其它區縣內有數處下院。康熙帝於公元1694年駕臨紅蠃寺。歷史記載,紅蠃寺曾數次擴建重修,名揚海內外,香火旺盛。
古寺占地百畝,分五處庭院,房244間。中院以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為軸心,設有東西四所配殿;千手觀音殿,伽藍殿,際醒祖師殿,印光祖師殿和誦經房數間。東院為接待處;西院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東下坎北為老僧退居寮和延籌堂,南為練習功場;西上坎為蠃螄塔和骨灰堂。
紅蠃寺大門前有氣宇軒昂的四柱三門式巨型牌樓,畫棟雕梁,牌樓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盧嘉錫題寫的“京北巨剎”四個大字。正門上高懸一幅楹聯,“一脈珠泉參妙諦,雙峰蠃岫證如來”。大門內影壁上書“須彌勝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嚮東行,遊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條麯折小徑,頓覺興致盎然。
紅蠃寺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它背倚紅蠃山,南照紅蠃湖。林木豐茂,層林盡染,古樹參天,將整個寺院掩映在千畝鬆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剎”的優美畫捲。寺周圍各種樹木有600多種,植物種類60多個,林內生活繁衍着多種鳥類和野生小動物。據林業部門測算,紅蠃寺轄區內有各種樹木百萬餘株,林木覆蓋率90%以上。寺東的鬆林浴園(當地人稱羅漢溝)生長着1000多畝茂盛的古鬆林樹,百年以上的古樹就逾萬株,是北京市重要的古樹群之一。林中設有十二生肖石雕,還有500以個真人大小比例用青石雕刻而成的“羅漢”。漫步古鬆林中,呼吸着空氣清新,享受着優雅的環境,您或是在形態各異的羅漢林中遊覽,或是在隨處可見的石桌石凳上休憩,在悠然自得中,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當地的百姓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到羅漢溝中走一遭,身體健壯疾病消”。
寺內有雌雄銀杏,東側為雌,結果但不開花;西側為雄,開花但不結果,奇特之處在於西側的雄性銀杏,樹高30米,主幹四周,生有十株側幹,據說自唐代栽了這兩株銀杏以來,每改換一個朝代,就多長出一株側幹,這衹是一種傳說,但銀杏的樹齡已在千年以上,則是確切無疑的。大雄寶殿後有“紫藤寄鬆”,大雄寶殿後面的西側生長有一株樹齡數百年的平頂鬆,樹高6米餘,有9個分枝,平直地伸嚮東側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餘根木料支撐,平頂鬆附近,有兩株碗口粗的紫藤如竜蛇飛舞一樣繞生在松樹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傘蓋,遮蔭面積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蘿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樣,挂滿枝頭,碧緑的鬆枝與紫色的藤花相繼爭奇鬥豔,令遊人嘆為觀止。此乃紅蠃寺一大景觀。
紅蠃寺北依的紅蠃山,南麓較平緩,有修砌的登山步道可到達紅蠃山頂,極易遊人攀登。山上的植被分柏樹林區、松樹林區、紅葉林區,站在紅蠃山之巔,舉目四望:南方是蒼茫無際的平原,田園、村落、城鎮鎮盡收眼底;西北是綿延無際的軍都山脈,在群山環繞、峰回路轉之間,萬裏長城像巨竜一樣蜿蜒於群山之巔;嚮東眺望:雁棲湖、青竜峽的秀美景色盡收眼底。紅蠃寺景區分紅蠃山、紅蠃寺、觀音寺、呈秀園、鬆林浴園、五百羅漢園六大景區,又有“禦竹”、“雌雄銀杏”、“紫藤寄鬆”三絶景點綴其間,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因而紅蠃寺景區是人們禮佛拜祖、登山健身、觀光遊覽、怡神靜心的好地方。
旅遊區環境幽雅,古木參天,經年常青,四季花香,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競秀。紫藤寄鬆、禦竹林、雌雄銀杏號稱三絶景;寺西之珍珠泉,碧透似鏡,沸泡如珠,有神泉之稱;寺南之紅蠃湖,水波蕩漾,溢彩流光,是一個划船、遊泳、垂釣的好去處。景區經多年開發建設,逐步形成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綜合配套設施完備的旅遊度假風景區。 |
|
紅蠃寺始建於東晉鹹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易名“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蠃仙女的美妙的傳說,俗稱“紅蠃寺”)。當時中國北方正處十六國時期後趙的統治時期。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圖澄東來中國傳教,受到後趙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優禮,遂在後趙國境內弘法授徒,廣建寺塔。他是經國傢正式批準在中國授徒(中國人出傢為僧)的第一人,後趙石虎建武末年(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於鄴宮寺。據《高僧傳》記載,佛圖澄在後趙弘法30餘年,先後建寺達893所,紅蠃寺即其中之一。
紅蠃寺為十方常住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園林,千年來一直是佛教聖地,寺院內歷屆主持多有皇傢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覺禪師,元代有雲山禪師,清代際醒(夢東)大師主持紅蠃寺,創建紅蠃淨土道場,佛教更為興盛。光緒年間,印光僧人來紅蠃寺修學淨土法門,後去普陀創建淨土道場,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蠃"之說。
歷史上的古寺擁有300多傾耕地,號稱“一天吃一頃地”,在懷柔縣境內和北京其它區縣內有數處下院。康熙帝於公元1694年駕臨紅蠃寺。歷史記載,紅蠃寺曾數次擴建重修,名揚海內外,香火旺盛。
紅蠃湖紅蠃山紅蠃寺景區位於懷柔區城北5公裏的紅蠃山南麓,距北京市區55公裏,景區總面積800公頃,現為國傢AAAA級旅遊區"。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浸潤,奇妙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就了紅蠃山紅蠃寺為一方完美殊勝、絶塵脫俗的“淨土佛國”。
紅蠃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佈局嚴謹,氣勢雄偉。它背倚紅蠃山,南照紅蠃湖,山環水繞,林木豐茂,古樹參天。紅蠃寺處於紅蠃山山前的千畝蒼翠的古鬆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剎”的優美的畫捲。 |
|
紅蠃寺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藴,它的開山緣起,可以追溯到中國佛教初興的東晉時代,是中國北方佛教的發祥地和最大的佛教叢林。從東晉後趙帝王到清朝的多位皇帝,每個朝代的皇室都與紅蠃寺有着密切的關係,千餘年來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地位。
西域僧(彩繪)紅蠃寺的開山鼻祖佛圖澄,是以“神異”著稱的第一個僧人。據《高僧傳》記載,他是一位精通咒術、了悟禪機,能洞察過去預知未來神通廣大的高僧。西晉末年,佛圖澄由於感夢來尋找中國北方佛教發祥地,二十餘年無果。東晉鹹康四年他跟隨後趙石勒、石虎北徵段遼來到漁陽城(現懷柔地區),發現紅蠃山山形上部如舞動雙翅的大鵬金翅鳥,下有佛祖成道時“觸地印”瑞像,此山暗契聖教,瑞顯佛儀,恰合他感夢之境,於當年創建此寺,起名“大明寺”,即現在的紅蠃寺。
後趙皇帝石勒死後,紅蠃山地區一狀如虎形的石頭夜間放光顯靈,其侄兒石虎便藉此大做文章說“此乃天意,這是上天在昭示我石虎為天子,”就這樣心安理德的當上了皇帝。
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根據《中庸•哀公問政》中“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的寓意,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上實行“懷柔政策”,使其歸附自己,這是自漢代以來首次將“以戰為主”改為“以和為主”的政策。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數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內遷到懷柔桃𠔌山定居。唐皇朝撥款,將紅蠃寺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希望紅蠃寺能為皇室社稷降祥賜福,以求國泰民安,民族和諧,天下統一。
金世宗完顔雍在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將當時皇室最權威的大聖安寺住持高僧佛覺禪師派往紅蠃寺做主持,以示金朝皇恩浩蕩,金皇統治如佛之慈悲。佛覺禪師在紅蠃寺講學多年,法席盛大。
在元代成吉思汗時期,為保護紅蠃寺,以法典《大紮撒》為依據,發佈鎸刻“榜示碑”並安放於寺廟山門墻上。“榜示碑”概述了紅蠃寺本係皇傢寺院,是為皇室祈壽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對本寺非理搔擾,並確定了寺廟的界限和土地樹木等,不得侵占、砍伐。
元代的雲山禪師是主持皇室祠廟大聖安寺的高僧,經常受到皇帝的召見和請教,雲山當時還領有榮祿大夫大司空的官銜,是皇上的政治顧問,常解答皇帝對有關時政的咨詢。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皇上恩準雲山大師歸老紅蠃寺。雲山大師到紅蠃寺後用纍朝所賜金銀珍寶,又嚮社會募集部分銀兩,再次修繕了紅蠃寺。
因為紅蠃寺是北方佛教的發祥地,是十方常住寺,同時還是雲遊僧人學習進修佛學知識的寺院,使得來這裏學習的僧人非常多,所以在紅蠃寺西側的甘澗峪溝內建有寺廟群,號稱“二十四廟七十二庵”,都是紅蠃寺所管轄的下院。
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的大姐順德長公主大婚,皇室為成婚大禮大修佛事,出資重修了紅蠃寺。明正統年間,皇帝英宗朱祁鎮來寺降香,在看到佛頂放光後,認為是護國賜福的祥瑞之像,竜顔大悅,特親筆賜“護國資福禪寺”的寺名,現此名仍刻於紅蠃寺山門上。明熹宗皇帝朱由校於天啓五年(公元1626年)賜紅蠃寺一口“天啓大銅鐘”, 至今已有着370多年的歷史,現存放於紅蠃寺大雄寶殿內。大銅鐘上鎸刻皇帝敕賜的鐘銘為:
清攝政王多爾袞為保大清江山永固,朝拜紅蠃寺後親筆題匾《大光明藏》並挂於大雄寶殿。後匾額隨大殿拆毀而遺失。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康熙帝聖駕紅蠃寺降香,在寺前竹林西側的山亭中設御座賞竹。後懷柔知縣吳景果寫詩《竹下作》:“……六百一十有三桿,特令中官記其數……”反映了康熙皇帝賞竹時的情景。 清嘉慶年間為了保護紅蠃寺廟産,在大雄寶殿前設立了“四至石碑”,碑文中明確紅蠃寺八個方向的範圍界限。此碑現仍立於紅蠃寺大雄寶殿前。
清嘉慶年間,際醒大師在紅蠃寺創建淨土道場,弘揚佛法,救世度人。大師苦心經營勤儉持寺,募置大量土地為永久之計,創造並實行了“福田製”這一善舉。當時紅蠃寺共擁有約360頃的田地,把這些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給農民耕種,紅蠃寺用收取的廉價租金除部份供自用外,其餘的均用於為百姓做善事。在實行“福田製”之外,還在寺內設“捨粥場”賑濟孤貧;每年臘月二十五為附近窮苦百姓送包餃子的白麵;開設藥房炮製觀音普濟丹,捨藥救人。“捨粥、關面、施藥”三件善事也形成制度,並長期堅持下來。紅蠃寺“福田製”和“三善事”等善舉的實施,維護了一方平安,造福了一方百姓。
清末慈禧太後也曾朝拜過紅蠃寺,對紅蠃寺神奇的“竹林”、“古銀杏”和大殿後的“藤纏鬆”景觀贊不絶口。在寺南的青竜山觀看寺廟全景時,發現紅蠃寺群山環抱、藏風聚氣、祥雲籠罩,是一處風水寶地。慈禧太後許願希望香火旺盛的紅蠃寺能保佑大清江山,並重賞了紅蠃寺。慈禧寫了“福”、“壽”兩個大字,挂於寺院東跨院的客堂,回宮後不久又差人送來了“四扇玉屏風”、“九麯蓮花燈”兩件重寶,玉屏風擺在了客廳裏,蓮花燈挂於大雄寶殿內正中的釋迦牟尼像前。
解放後紅蠃寺一度被易為學校,寺廟的核心建築大雄寶殿於1972年被拆毀,集中存放在殿內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經等盡數丟失,文物保護區大部分建築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舊不堪。紅蠃寺景區從1990年開始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建設,逐步修復修繕了殿堂、羅漢園、觀音寺等,開闢了旅遊綫路,大量植樹栽花緑化美化環境,不斷增加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同時還投巨資在紅蠃山西側復建了“山西庵”、“三皇廟”、“朝陽寺”、“天溪庵”、“聖泉山觀音寺”等五處紅蠃寺下院,並融入了“儒、道”等中國傳統文化,使紅蠃寺佛教文化有了補充和延伸,“佛、儒、道”三教合一形成了紅蠃山紅蠃寺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內涵。 |
|
紅蠃寺為十方常住寺,為我國北方佛教發祥地和最大的佛教園林,高僧頻出佛法超凡,千餘年來在佛教界享有極高地位。中國淨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師和第十三代祖師均與紅蠃寺有緣。
1、際醒祖師(1741—1810)河北豐潤人,俗姓馬,字徹悟、納堂;號際醒,又號夢東,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際醒祖師精通經史,二十三歲出傢,遍習圓覺、法華、楞嚴、金剛諸經。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到紅蠃寺創建淨土道場,時稱法門第一人。祖師專以淨土為悅,恆常講演,勸人念佛。四方學者雲集,聲名遠揚。朝鮮等東南亞地區的僧人也不遠萬裏,前來求經學道,至使紅蠃寺聲名遠播,香火日盛。世人稱之為:“海內淨土首推紅蠃焉”。際醒亦被奉為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其弟子整理出的《夢東禪師遺集》流傳至今。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十二月十七日,“際醒祖師面西而坐,手結彌陀印,安然圓寂。供奉七日,面目如生,慈和豐滿,白發變黑,光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毗,獲捨利百餘粒。弟子尊師遺命請靈骨於普同塔內。”
一九九三年四月,懷柔縣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時,發現了際醒祖師捨利塔。經進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顆捨利和三顆牙齒。從此,紅蠃寺珍寶——際醒祖師捨利子重現於世人面前,供人們瞻仰。
2、印光祖師(1861—1940)俗姓趙,陝西合陽人。法號聖量,別號常慚愧僧。大師“初讀程朱書,受其闢佛之影響,病目幾喪明,得聞佛經,始悟前非。”後於二十一歲時,禮道純和尚出傢。勤習功課,功讀發願文和竜舒淨土文,從中悟出念佛及了生脫死之道,即專修淨土,心不離佛。
光緒二十三年(1887年),印光禪師26歲時聞紅蠃寺為專修淨土道場,於是不辭萬裏勞苦,從湖北竹溪蓮花寺來紅蠃寺參學悟道。他如饑似渴地攻讀醒公傳授的遺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立大志一心念佛,六年後淨業大進。後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再後又至報恩寺,開始對衆開示,並設立淨土道場。為此,世上留下了:“南有普陀,北有紅蠃”之說,印光大師被譽為:民國以來第一尊宿,列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
|
紅蠃詩鈔 (唐)幽州紅蠃山和尚
紅蠃山子近邊夷,度得之流半是奚
共語問酬都不會,可憐衹言那斯祁
明池州中勝詠紅蠃寺
仰止紅蠃秀色明,千奇百態畫難成
峰巒隱見雲初合,草木蔥蘢雨乍晴
峙若藩垣環帝闕,森如劍戟雍山城
懷寧自古多豪傑,信是鐘靈産秀英
遊紅蠃寺 (明)巡關御史儀真 馬文卿
非雲非霧亦非煙,夕吐紅雲焰觸天
山際萃眉呈透色,潭中蠃髻照靈巔
虹霓林麓光遙度,老蜃樓臺影倒懸
百丈峰頭近北斗,錯疑勝地吐竜泉
遊紅蠃寺 (清)程宗頤
古寺倚瑤岑,森森竹徑深
寒臯飛墮葉,荒渚舞翔禽
觀偈窺禪性,談空識佛心
多志雲與往,坐此欲投簪
紅蠃山 (清)知縣 吳景果
紅蠃騰焰碧峰巔,蠃去潭空不記年
孤塔尚傳埋玉蛻,一溝猶見涌珠泉
琅竿百個搖風細,瓔珞雙株帶雪妍
憶自宸遊纖翠輦,霞光長燭紫霓天
紅蠃寺竹下作 (清)知縣 吳景果
北地嚴寒不宜竹,三竿兩竿愛如玉
紅蠃聞有千琅竿,歲夕圓勻森似束
不知此竹始何時,手植傳是雲山師
結根靈𠔌喜幽邃,藏風聚氣喜蕃滋
至尊昔日鑾輿度,顧此檀欒為少駐
六百一十有三竿,特敕中官記其數
即今巨竹盡凋殘,弱筱嬋娟尚可憐
想見此竹繁盛日,緑雲蒼雪連諸天
為語山僧勤看管,平安日報休辭煩
護取竜孫補舊林,我欲頻來參玉版
紅蠃寺 (清)劉震
撲面飛蒼翠,馬行嘶嚮風
林隨蠃徑麯,寺受夕陽紅
聽磬移進立,靈泉觸處通
近邊蕭颯況,此日萬緣宏
七夕同道士張若呂遊紅蠃山二首 (清)潘其燦
翠嶂遙看山樹頭,秋容淡蕩望中收
喜逢青鳥銜書日,忽作紅蠃並馬遊
寺古檐前垂鐵網,泉深石際涌珠流
山僧梨慄能供客,落日空庭為少留
幾聲長嘯碧峰頭,好景還宜句裏收
聞昔雙蠃曾吐焰,即今一鶴忽從遊
花含晚秀當階綴,槐覆濃蔭接地流
最是琅 經睿嘗,青青岩下數竿留
和前韻 (清)張若呂
秋雲片片出峰頭,落葉疏林一望收
鐘響鬆間知寺近,僧迎竹下喜人遊
塵埃那得來初地,泉石真宜着勝流
野客還欣陪枝屨,山花山鳥要詩留
和前韻 (清)吳大光
振衣直下碧峰頭,重訪紅蠃勝盡收
繞寺濃蔭消永晝,滿山殘雪憶前遊
亭餘叢筱娟娟淨,泉細噴珠細細流
掃卻壁間塵土字,紗籠今日為君留
遊紅蠃 寺老捨夫人 鬍潔清
懷柔渺渺一古剎,老鬆紅蘿墜萬花
絢麗奇觀少人跡,春遊錄幽待開發
遊紅蠃寺 書法傢 劉柄森
夕照紅蠃寺,竹青涵紫光
老鬆藏古剎,新塑顯天王
禪院鬆蘿翠,殿餘銀杏黃
高秋當遠目,遙念普陀鄉 |
|
古寺占地百畝,分五處庭院,房244間。中院以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為軸心,設有東西四所配殿;千手觀音殿,伽藍殿,際醒祖師殿,印光祖師殿和誦經房數間。東院為接待處;西院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東下坎北為老僧退居寮和延籌堂,南為練習功場;西上坎為蠃螄塔和骨灰堂。
紅蠃寺大門前有氣宇軒昂的四柱三門式巨型牌樓,畫棟雕梁,牌樓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盧嘉錫題寫的“京北巨剎”四個大字。正門上高懸一幅楹聯,“一脈珠泉參妙諦,雙峰蠃岫證如來”。大門內影壁上書“須彌勝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嚮東行。
紅蠃寺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它背倚紅蠃山,南照紅蠃湖。林木豐茂,層林盡染,古樹參天,將整個寺院掩映在千畝鬆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剎”的優美畫捲。寺周圍各種樹木有600多種,植物種類60多個,林內生活繁衍着多種鳥類和野生小動物。據林業部門測算,紅蠃寺轄區內有各種樹木百萬餘株,林木覆蓋率90%以上。寺東的鬆林浴園(當地人稱羅漢溝)生長着1000多畝茂盛的古鬆林樹,百年以上的古樹就逾萬株,是北京市重要的古樹群之一。林中設有十二生肖石雕,還有500以個真人大小比例用青石雕刻而成的“羅漢”。漫步古鬆林中,呼吸着空氣清新,享受着優雅的環境,您或是在形態各異的羅漢林中遊覽,或是在隨處可見的石桌石凳上休憩,在悠然自得中,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當地的百姓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到羅漢溝中走一遭,身體健壯疾病消”。
禦竹林寺內有雌雄銀杏,東側為雌,結果但不開花;西側為雄,開花但不結果,奇特之處在於西側的雄性銀杏,樹高30米,主幹四周,生有十株側幹,據說自唐代栽了這兩株銀杏以來,每改換一個朝代,就多長出一株側幹,這衹是一種傳說,但銀杏的樹齡已在千年以上,則是確切無疑的。大雄寶殿後有“紫藤寄鬆”,大雄寶殿後面的西側生長有一株樹齡數百年的平頂鬆,樹高6米餘,有9個分枝,平直地伸嚮東側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餘根木料支撐,平頂鬆附近,有兩株碗口粗的紫藤如竜蛇飛舞一樣繞生在松樹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傘蓋,遮蔭面積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蘿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樣,挂滿枝頭,碧緑的鬆枝與紫色的藤花相繼爭奇鬥豔,令遊人嘆為觀止。此乃紅蠃寺一大景觀。
紅蠃寺北依的紅蠃山,南麓較平緩,有修砌的登山步道可到達紅蠃山頂,極易遊人攀登。山上的植被分柏樹林區、松樹林區、紅葉林區,站在紅蠃山之巔,舉目四望:南方是蒼茫無際的平原,田園、村落、城鎮鎮盡收眼底;西北是綿延無際的軍都山脈,在群山環繞、峰回路轉之間,萬裏長城像巨竜一樣蜿蜒於群山之巔;嚮東眺望:雁棲湖、青竜峽的秀美景色盡收眼底。紅蠃寺景區分紅蠃山、紅蠃寺、觀音寺、呈秀園、鬆林浴園、五百羅漢園六大景區,又有“禦竹”、“雌雄銀杏”、“紫藤寄鬆”三絶景點綴其間,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因而紅蠃寺景區是人們禮佛拜祖、登山健身、觀光遊覽、怡神靜心的好地方。
旅遊區環境幽雅,古木參天,經年常青,四季花香,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競秀。紫藤寄鬆、禦竹林、雌雄銀杏號稱三絶景;寺西之珍珠泉,碧透似鏡,沸泡如珠,有神泉之稱;寺南之紅蠃湖,水波蕩漾,溢彩流光,是一個划船、遊泳、垂釣的好去處。景區經多年開發建設,逐步形成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綜合配套設施完備的旅遊度假風景區。 |
電視劇《紅蠃寺》 TV drama "Luosi" |
導演: 鄭泉寶
主要演員:
李丁 飾 古正倉
周紹棟 飾 乾隆
阮巡 飾 紀東
劇情介紹:
《紅蠃寺》以清乾隆年間兩大奇案為故事背景,曾代乾隆皇帝在紅蠃寺記名出傢的內史古正倉,長期操縱帑銀帑利製造的著名的長蘆????案和假人頭案,而瞞天過海,中飽私囊。案發後又羅織罪名,殺人滅口,並利用代考案和廟産案,意欲把御使紀萬璋和刑部侍郎吳元置於死地。而本劇主人公紀御使的兒子紀東本是一名閉門讀書的官宦子弟,他的人生理想是博取功名,報效朝庭。但意外的變故把他莫名其妙的捲入了這一係列的案件中,其父也由此被革職。為掩蓋嫁禍於人的陰謀,古正倉等人保薦紀東出任????課大使,使其陷入更陰暗復雜的仕途泥潭中。在紅蠃女紅羽及紅顔知已蘭欣的幫助下,破譯了《心經》,揭露了古正倉等人的陰險面目,乾隆皇帝大怒,懲治了惡人,弘揚了佛法。該劇場面宏大,故事麯折離奇,精彩紛呈,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67位,上至乾隆皇帝,下至懷柔縣吏。 |
|
紅蠃寺站 | 懷柔紅蠃寺 | 紅蠃寺村口 | 紅蠃寺慧緣𠔌 | 北京市懷柔區紅蠃寺中學 | 紅蠃寺慧緣𠔌生態景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