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紅腹白燈蛾
[別名] 人紋污燈蛾、人字紋燈蛾
[學名] spilarctia subcarnea(walker)
[ 目 ] 鱗翅目
[ 科 ] 燈蛾科
[寄主] 薔薇、月季、榆
[為害特點] 幼蟲食葉,吃成孔洞或缺刻。
[特徵描述]
成蟲體長約20mm,翅展45—55mm。體、翅白色,腹部背面除基節與端節外皆紅色,背面、側面具黑點列。前翅外緣至後緣有一斜列黑點,兩翅合攏時呈人字形,後翅略染紅色。卵扁球形,淡緑色,直徑約0.6mm。末齡幼蟲約50mm長,頭較小,黑色,體黃褐色,密被棕黃色長毛;中胸及腹部第l節背面各有橫列的黑點4個;腹部第7—9節背綫兩側各有1對黑色毛瘤,腹面黑褐色,氣門、胸足、腹足黑色。蛹體長18mm,深褐色,末端具12根短剛毛。
[發生規律]
中國東部地區年生2代,老熟幼蟲 在地表落葉或淺土中吐絲粘合體毛做繭,以蛹越鼕。翌春5月開始羽化,第一代幼蟲出現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發生量不大,成蟲於7—8月羽化;第二代幼蟲期為8—9月,發生量較大,為害嚴重。成蟲有趨光性,卵成塊産於葉背,單層排列成行,每塊數十粒至一、二百粒。初孵幼蟲群集葉背取食,3齡後分散為害,受驚後落地假死,捲縮成環。幼蟲爬行速度快,自9月份即開始尋找適宜場所結繭化蛹越鼕。
[防治方法]
(1)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2)藥劑防治 此昆蟲在十字花科蔬菜上與菜青蟲、菜蛾等鱗翅目害蟲混雜發生,在噴藥防治菜青蟲、菜蛾時即可兼治此蟲。在豆類上卵高峰後3—5天,噴灑廣譜性殺蟲劑防效優異。
[地理分佈]
北起黑竜江、內蒙古,南至臺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