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紅腳隼
  名稱:紅腳隼
  學名:falco vespertinus
  英文名:red-footed falcon
  別名:青鷹、青燕子、黑花鷂、紅腿鷂子
  物種分類:鳥綱、隼形目、隼科、隼屬
  識別特徵:體長26一30釐米,體重124—190剋。雄鳥、雌鳥及幼鳥體色有差異。雄鳥上體大都為石板黑色;頦、喉、頸、側、胸、腹部淡石板灰色,胸具橇細的黑褐色羽幹紋;肛周、尾下覆羽、覆腿羽棕紅色。雌鳥上體大致為石板灰色,具黑褐色羽幹紋,下背、肩具黑褐色橫斑;頦、喉、頸側乳白色,其餘下體淡黃白色或棕白色,胸部具黑褐色縱紋,腹中部具點狀或矢狀斑,腹兩側和兩脅具黑色橫斑。幼鳥和雌鳥相似,但上體較褐,具寬的淡棕褐色端緣和顯著的黑褐色橫斑;初級和閃級飛羽黑褐色,具沾棕的白色緣,下體棕白色,胸和腹縱紋茂為明顯;肛周、尾下覆羽、覆腿羽淡皮黃色。虹膜暗褐;嘴黃,先端石板灰;跗和趾橙黃色,爪淡白黃色。
  分佈:紅腳隼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朝鮮和蒙古等地,越鼕在印度、緬甸、泰國、老撾和非洲。在我國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其中在黑竜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陝西、四川等地為夏候鳥,上海、浙江、貴州為旅鳥,雲南為鼕候鳥。春季遷到北方繁殖地的時間大多在4月末至5月初,秋季離開繁殖地的時間大多在10月末至11月初。它是遷徙旅程最遠的猛禽,單程為13,000—16,000公裏。
  棲息地及習性:主要棲息於低山疏林、林緣、山腳平原、丘陵地區的沼澤、草地、河流、山𠔌和農田耕地等開闊地區,尤其喜歡具有稀疏樹木的平原、低山和丘陵地區。多白天單獨活動,飛翔時兩翅快速煽動,間或進行一陣滑翔,也能通過兩翅的快速煽動在空中作短暫的停留。主要以蝗蟲、蚱蜢、螻蛄、蠡斯、金龜子、蟋蟀、叩頭蟲等昆蟲為食,有時也捕食小型鳥類、蜥蜴、石竜子、蛙、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其中害蟲占其食物的90%以上,在消滅害蟲方面功績卓著。
  繁殖:每年5-7月份繁殖。經常強占喜鵲的巢,我國古代《詩經》中有“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的詩句,這種“鵲巢鳩占”現象中所指的“鳩”就是紅腳隼。有時也自己營巢,通常營巢於疏林中高大喬木樹的頂枝上。巢近似球形,有頂蓋,側面有兩個出口,口徑為17毫米,有的巢不呈球形。巢距地面的高度為6—20米,主要由落葉鬆、柞樹、刺槐等樹木的幹樹枝構成。每窩産卵4-5枚,但以4枚居多。卵橢圓形,白色,密佈以紅褐色斑點,看起來像紅褐色。 卵呈橢圓形,白色,密佈紅褐色的斑點。卵的大小為37×30毫米,卵重為14一19剋。孵卵由親鳥輪流進行,孵化期為22一23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養大約27一30天後離巢。
  保護級別:國傢ii級重點保護動物
  註:在《中國鳥類野外手册》中將紅腳隼的不同亞種分為紅腳隼和阿穆爾隼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