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紅背伯勞
目錄
No. 1
  鳥種:紅背伯勞
  英文名:red-backed shrike
  學名:lanius collurio
  鑒別特徵:羽色似荒漠伯勞但背羽慄紅色;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黑、白二色。
  形態(據北疆亞種):雄性成鳥體形及羽色略似荒漠伯勞,但頭頂及尾上覆羽灰色,背羽慄紅。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黑色具白端斑;翅羽黑褐,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翅斑;下體談白色,胸、脅散有不清晰鱗斑。雌性成鳥頭及背羽褐棕色,下背、肩及尾上覆羽尚散在少數鱗紋;尾羽褐色,外側2對尾羽有鮮明的白色端斑及白緣;翼羽不具翅斑;下體近白色。虹膜褐色;嘴和腳黑色。各亞種不同。 紅背伯勞有4個亞種分化,主要分佈於歐洲。
  叫聲:粗啞的喘息叫聲。
  分佈範圍:國國內見於新疆東北部青河(旅鳥)。國外見於自英國、歐洲西部到亞洲中部。紅背伯勞在中東及非洲越鼕。
  分佈狀況:亞種pallidifrons為中國西北的過境鳥。
  習性:喜平原及荒漠原野的灌叢、開闊林地及樹籬。
  亞種分化:紅背伯勞有4個亞種分化,主要分佈於歐洲。經查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標本,僅找到1960年7月5日在青河海拔1250m采到的一雌鳥(標本號38646),頭及背羽褐棕色,尾羽褐色具白端 。錢燕文(1963)首次報道了於 1960年7月在新疆青河縣采到的為本種在我國的記錄,但其記述過於簡略,迄今未見其他報道,所能查對的標本又存在問題,因而我國是否有紅背伯勞分佈,尚待進一步研究。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包含詞
大紅背伯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