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鼠名 紅耳鼠兔
害鼠學名 ochotana erythrotis (buchner)
害鼠別名 紅耳啼兔
形態特徵 體型較大,體長超過150毫米,最大者達200毫米。耳較大,圓形,長約30毫米。吻側須很長,伸達前肢後方,足墊形大而著。夏毛背部橙棕色,毛基為灰色,毛尖橙棕色;背部中央毛色較兩側色深;頸部背方有一小塊較暗灰棕色毛斑;耳內、外側被紅棕色短色,前側有一束淡色長毛;腹面與四肢內側白色,毛基暗灰色,常透過白色毛尖而顯露出污灰色;頸與下胸中央有小量棕黃色毛,前、後足具白色短毛。頭骨外形較粗壯;顱全長在45毫米以上;背視弧度較大,鼻骨前端1/3略膨大,2/3外緣平行;額前方有一對小的卵圓孔,上被薄膜,頂骨前部隆起,後部低平;頂間骨呈三角形;顴弓兩側接近平行,不外突。齶孔與門齒孔分離,犂骨被前頜骨邊緣遮蓋,聽泡大。
生態特徵 棲息高山草原、草甸草原、陡峭坡壁、高山石礫、裸岩地帶。洞道結構簡單,常為單一洞道,很少分支,有時利用天然岩隙石縫居住,一般不形成洞群居住,除繁殖期外,常單衹活動。繁殖期五至八個月,年産兩窩,每胎3-7仔,以禾本科,藜科等植物根、莖、葉和種子為食。鼕不蟄眠,常白天活動。春、秋季全天活動,但中午活動較少,夏天中午很少外出活動,鼕季中午天氣暖和時纔出洞活動。天敵主要有狼、狐、鼬、鷹、雕等到。
分佈範圍 省內東起天祝、西至阿剋塞、祁連山地,甘南夏河、臨潭、永靖等地;國內分佈於青海、西藏;國外見於蘇聯、土耳其斯坦,阿富汗北部。
防治方法 鼠兔在我國草原地區,分佈廣,數量多,當前用化學滅鼠法是消滅鼠兔的主要方法。1、毒餌法 常用的殺鼠藥有c型肉毒梭菌毒素、8-10%磷化鋅、0.5%甘氟、0.02-0.5%氟乙酰胺等。此外,敵鼠鈉、毒鼠磷、氨基甲酸酯類lh106等可作為輪換藥物。常用的配製毒餌的誘餌有燕麥、青稞、大麥、蔬菜、珠芽蓼草籽、青草、青幹草等。最近,青海省草原總站以麥稭草、油菜稈作原料,用9yl-13ct顆粒飼料壓製機,壓製成直徑為3.2毫米柱形毒草顆粒多種,有8-10%磷化鋅草顆粒,0.5-1%甘氟草顆粒,0.5%氟乙酰胺草顆粒,1%1605草顆粒等,用於毒殺鼠兔,每洞5-10粒,滅效均在90%以上。這種草顆粒,衹要妥為保存不致受潮,毒力能保存五個月。可機械化成批生産。2、噴灑法 用0.5%甘氟、0.2%氟乙酰胺粉劑或0.05-0.2%氟乙酰胺液劑,在牧草生長旺季,噴灑在有效洞中周圍的牧草上,或每隔8米噴成藥帶或每隔8米交叉組成方格。噴至牧草濕潤而不形成水珠為宜。噴灑藥後的草場要禁牧30-45天,若用甘氟時禁牧應延長到113天以上。3、熏蒸法 可將磷化鋁2片或磷化鈣30剋投入有效洞中後,立即將洞口堵死。熏蒸時,必須確定洞內有鼠,或在鼠活動時,將鼠趕入洞後再投藥。4、其他滅鼠法 在大面積草原上滅鼠時,僅具有次要的意義,但在掃殘時,則是主要的滅鼠手段。如:(1)鼓風捕鼠法:利用鼠兔遇急促氣浪即警惕逃竄的特性,嚮其洞內鼓風,乘它嚮外逃跑時捕捉,效果很好。其方法是,把有鼠的洞口堵住,衹留兩個,一個洞口張一個布袋,另一洞口嚮洞內鼓舞風,鼠兔突然遭到急促氣浪的衝擊,就嚮須風的一端逃竄,結果鑽入布袋中而捉住。(2)陷井捕鼠法:五月初,幼鼠開始出洞活動時,在洞口附近跑道上,挖一深約30釐米的垂直洞,幼鼠受到驚嚇亂竄時,就會掉入其中,或被捉住或餓死在洞中。(3)封洞法:鼕季用泥或雪將鼠兔洞堵死,結凍後,則不易挖開洞口,就會悶死在洞中。(4)其他方法還有:灌水法和活套法等。5、數量統計和滅鼠後的效果檢查 統計鼠兔數量時,通常采用目測法和統計洞口法。由目測法檢查滅鼠效果時,每公頃不能少於五衹,如用統計洞口法時,要設對照區,作以校正滅洞率。6、滅鼠季節 毒餌法消滅鼠兔的最適宜時期是鼕春季(10-3月份)。這一時期,植物全部枯死,根莖性植物的根芽尚未萌動,隨着氣溫的下降,土層凍結,食物稀少,鼠兔覓食睏難。這時設放毒餌,鼠兔因貪食而容易中毒死亡。蔬菜和青草毒餌,亦可在夏季使用。噴灑法最適宜的時期,是在夏季五月下旬至七月中旬牧草生長的旺季。熏蒸法在夏季使用較好。其他方法,任何季節都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