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科中文名:芸香科
科拉丁名:rutaceae
屬中文名:柑橘屬
種中文名:紅河橙
種拉丁名: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
性狀:常緑有刺喬木,高10-20米。
花色:花白色
花期:3-4月
果期:9-11月
分佈:雲南紅河縣
海拔上限:1820
生境:山坡叢林中
保護級別:國傢二級;省三級
標準出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雲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989年) 常緑喬木,高10m。單身復葉,葉身卵狀披針形,翼葉(具翅葉柄)比葉身長1—3倍,狹長圓形。總狀花序,花5—9,稀單花,白色。果橢圓形、圓球形或扁球形,長8—10cm,寬10—12cm,果皮厚1.5—2cm,法胞淡黃色。 分佈于云南南部紅河,生於海拔800—2000m處的山發。分佈範圍狹,現存數量極少,處瀕危狀態。 【藥名】:紅河橙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芸香科植物紅河橙 的全株。
【功效】:消炎止痛。
【主治】:用於感冒頭痛、咳嗽、濕疹瘡癤、風濕骨痛、跌傷。
【性味歸經】:辛、麻、溫。入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 12一15剋,水煎。外用:敷患處皮膚。
【別名】:樹葫蘆(《雲南玉溪中草藥》)、阿雷、枳殼(雲南紅河)
【考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中藥化學成分】:果皮含柚皮甙。
【拉丁名】:cifrus hongheensis y. l. d. l 雲南紅河橙 是1974年5月被發現的。當年秋季,由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組成協作組,在調查中進行復查,鑒定為柑橘屬大翼橙亞屬的一個新種,並定名為“紅河橙 ”(citrus hongheensis y.l.d.l)。
紅河橙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紅河縣海拔800~2000米的山地。喬木,高約10米,樹冠10米×9米,樹幹周長1.6米。嫩梢被稀茸毛,徒長枝及隱芽枝具刺。單身復葉,本葉狹卵狀披針形,基部闊楔形;葉柄特長,可達18釐米,一般為12.5釐米,為葉身長度的2~3倍;翼葉寬長,長圓形,尖端近截狀,基部楔形。總狀花序,果大,亞球形、短橢圓形至扁圓形,果面共同色,具皺劈,油胞突起;種子大,單胚。當地哈尼族人民除在房前屋後種植作緑化環境外,並采幼果作中藥“枳殼”,或用葉作辛香調料。
外國學者曾斷言:“中國衹有進化柑橘的生産,沒有原始柑橘的分佈”。日本的田中長三郎認為:“由於沒有特殊引人註目的種在中國,柑橘屬的基因中心在印度,中國衹不過是次生基因中心”。“紅河橙 ”的發現,否定了上述錯誤論點,進一步證實了中國是真正的柑橘起源中心,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
同時,“紅河橙 ”在雲南南部鼕春幹旱的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將為今後抗旱育種和砧木利用提供良好的材料。 【藥 名】:紅河橙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芸香科植物紅河橙 的全株。
【功 效】:消炎止痛。
【主 治】:用於感冒頭痛、咳嗽、濕疹瘡癤、風濕骨痛、跌傷。
【性味歸經】:辛、麻、溫。入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 12一15剋,水煎。外用:敷患處皮膚。
【 名】:樹葫蘆(《雲南玉溪中草藥》)、阿雷、枳殼(雲南紅河)
【考 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中藥化學成分】:果皮含柚皮甙。
【拉丁名】:Cifrus hongheensis Y. L. D. L 紅河橙 介紹
紅河橙 (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
科屬:
芸香科 柑橘屬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有刺喬木,高10-20米。花色花白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分佈與習性:
雲南紅河縣海拔上限1820山坡叢林中
繁殖與栽培:
暫無
應用:
國傢二級;省三級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