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 紅麯黴菌
  紅麯——古老中藥升騰新的希望
  紅麯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杭菌等功效。紅麯還具有一定的抗菌防腐能力。紅麯最早發明於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生産、應用歷史,是中國及周邊國傢特有的大米發酵傳統産品。
  一、紅麯簡介
  紅麯最早發現於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生産、應用歷史,是中國及周邊國傢特有的大米發酵傳統産品。紅麯古代稱丹麯,既是中藥,又是食品,是用紅麯黴屬真菌接種於大米上經發酵製備而成的。作為傳統中藥,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評價它說:“此乃人窺造化之巧者也”, “奇藥也”,在許多古代中藥典集中嶺載本品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效,用於治療食積飽脹、産後惡露不淨、痕滯腹痛和跌打損傷等癥。
  紅麯在中國的食品中有其妙用。舊時在北京,有一道傢喻戶曉的風味小吃叫灌腸。灌腸其實不是腸,而是用團粉和紅麯做成的像臘腸樣的東西,切成薄片,放在平底鍋裏用豬油煎焦,吃時加蒜汁????水,色味兩絶。這其中紅麯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不止是灌腸,許多馳名中外的風味食品如無錫排骨、蘋果魚肚、櫻桃肉、玫瑰鹵鴨、鴛鴦魚棗、壽桃饅頭、馬蹄糕、琉璃珠磯中都有紅麯,紅麯還可用於釀造黃酒,製做腐乳、食酯、食品色素等等。紅麯的問世,給我國和世界食品微生物發酵史寫下了一頁光輝篇章。
  紅麯是一種紅色黴菌,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認識到它的食用價值。紅麯用途極廣,如古代未發明醬油專用醬色(焦糖)之前,紅麯是紅燒肉和其他紅色食品的主要食用色素。紅麯還是一種出色的食品工業原料。如我國閩臺兩省利用紅麯生産的紅色米酒(紅酒)在東南亞以及港澳臺市場上知名度較高,頗受消費者歡迎,被公認為有舒筋活血強身功效。日本民族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他們也很喜歡紅麯。如日本鄉村在腌製豬肉時就加入量紅麯,在紅麯黴蛋白酚的作用下,腌豬肉肉質細嫩,外觀呈深紅色,令人胃口大開。
  到了現代,紅麯的研究得到了世界的關註。北京大學的生物學家從衆多紅麯菌種中篩選出一株紅麯菌,在它的代謝産物中發現了能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天然他汀類物質。經過了大量的工作將野生菌種變異為生産菌種,使之能産生高含量、穩定的、適合製藥的人體合成膽固醇關鍵酶(hmg——coa 還原酶)特異性抑製劑一天然他汀類物質,同時還能産生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如必需氨基酸、不飽合脂肪酸等等。這時的紅麯與一般僅作為色素的紅麯已有很大的區別,因此稱為特製紅麯。特製紅麯現在已經用子製藥,大量研究發現它具有非常強大的降低總膽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清甘油三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指數、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顯著綜合療效且服用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並能有效的治療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及與高血脂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綜合徵及脂肪肝。被認為是當前最有前途的降脂物質。
  紅麯,古為今用,已經賦予了它新的生機與活力。老藥換新顔,它將為人類的健康升騰新的希望。
  二、紅麯的藥用價值
  近年來藥理學家發現,紅麯入藥,是一種出色的降血脂、降血壓天然藥物。在李時珍主編的皇皇巨著《本草綱目》一書中即收載有若幹個含有紅麯成分的治病良方。我國中科院研究人員開發的以紅麯為原料的降脂新藥“樂脂平”,療效可與美國公司開發的他汀類降脂藥物媲美,國外稱之為“中國他汀”。此外,紅麯黴衍生物還有很強抗氧化兼抗癌作用。隨着科學家對紅麯黴的生理及藥理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入,古老的紅麯有望成為重要的新藥來源。
  三、稽亭:紅麯飄香的地方
  在稠佛公路沿綫,有個不大的村莊。每年7 月初到10 月底,村子的空氣中就彌漫着一股淡淡的芳香。無論在村子的路邊還是在房屋的平臺上,映人人們眼簾的都是晾曬的紅麯,在陽光的照射下,耀眼奪目。這個紅麯飄香的地方就是稽亭。
  紅麯又稱“紅米”,在辭海中解釋為:大米的微生物發酵製品之一,將紅麯黴菌接種在稻米上,培養而成。紅麯産於江西、福建、浙江、廣東等省,尤以福建古田所産的最為著名。
  稽亭製作紅麯的歷史已無從查考,但至少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據今年77 歲的老人丁林錢回憶,在他幼小的時候,他的祖輩們就沿傳着不知何時留下來的製作紅麯的方法。那時他傢門口的那口稽亭塘還煙波浩渺,村裏的任何東西的洗滌都靠着這口清澈的池塘。如今的稽亭塘已又小又淺,河水也日益渾濁,那漸漸縮小的河堤就記敘了一口大塘步步消退的歷史。
  以前製做紅麯大多都是傢境比較富裕的人傢纔有。每當祠堂或廳堂裏飄來濃郁的芳香時,就已知誰傢在做紅麯了。此段時間,稽亭塘中的池水就會因為洗滌紅麯而變紅。為了秘傳,做紅麯衹是男人的專利,衹傳兒不傳女。師傅在製作紅麯的關鍵時刻,嘴巴也是閉得緊緊的。普通的村民受經濟條件、場地的限製,也就談不上做紅麯了。因此解放前,稽亭村製紅麯的衹有十來戶人傢,且數量有限。
  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摸索着製紅麯,從兩三斤到二三十斤… …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做紅麯的農戶數已大量增加,無論是大姑娘還是小媳婦,都已經掌握製紅麯的傳統技術,但産量並不多。傳統的紅麯製作技巧漸漸地被村民們所接受。據丁林錢老人介紹,製作紅麯一般都要經過浸、蒸、氧化(發酵)、洗、曬五個過程。做紅麯的原料大多是早釉米。以前早釉米大多從佛堂購進,後來因需要量增加,就整車整車地從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買進。稽亭到佛堂約有1 . 5 公裏路程,為了運輸方便,稽亭村從江西引進了“羊角車”。“羊角車”的車身全為木料做成,車架略呈前窄後寬,八字型,兩根直車架,前端尖而翹起,極象羊角。“羊角車”的車底裝木製無輻小輪,輪邊裹以鐵皮,行走時車聲轆轆。每逢佛堂集市,稽亭“羊角車”的“嘎吱嘎吱”的聲音就飄蕩在那彎彎麯麯的小路上。這其中很多車是為村民製作紅麯運送大米,運走紅麯的。稽亭成為當時佛堂古鎮推輓車輛最多、最早的一個村,與當時村子裏做紅麯的村民的增多是密不可分的。
  有了大米,村民們就把米浸在水中約三至四個小時,然後放在鍋竈上蒸熟。當飯的溫度降至30 ℃ 左右時和以菌種。以前的菌種大多由自己培養。由於菌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紅麯製作的速度和質量的好壞,因此,菌種後來大多從福建、江西等省引進。菌種可分飯糕、酯糕、水糕三類。在稽亭,村民選用的菌種多以酯糕為主。把飯和菌種用雙手和勻之後,把飯堆成一堆,密封進行發酵。約20 個小時之後,屋子裏就已濃香四溢。說明“米”已經發酵好。此時把發酵好的“米”攤開,隔十個小時左右對“米”進行衝洗。沒有自來水的時候,稽亭塘就成為村中最熱鬧的地方。對紅麯的衝洗時刻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因此無論是白天還是半夜三更,做紅麯的村民都挑着“米”,到塘裏去衝洗。伴隨着嘩嘩的水聲,紅麯的顔色就在一遍遍的衝洗中越變越紅。經過四至六遍的衝洗,就可以晾曬了。傳統的紅麯製作方法不僅受天氣的影響,也受環境場地的限製。把握不好溫度和濕度,紅麯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質量上乘的紅麯顔色很純正,且米粒酥鬆,大約一市斤大米能製作六兩四的紅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稽亭村的紅麯就已被鄰近的縣市知曉。到稽亭來收購紅麯的“麯商人”日益增多,最早的有嗓縣、新昌、東陽等地。稽亭的丁予章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抓住了機遇,在村子裏率先創辦了紅麯廠。由於當時廠子規模小,無法生産大量的紅麯,丁予章就提供技術和原材料,作為一條致富路發動村民傢傢戶戶加工紅麯。當時稽亭村有400 多戶村民從5 月初到11 月,天天加工紅麯,最多的時候一年加工大米2 萬擔(即100 噸)。1985 年稽亭成為金華地區紅麯米專業村,稽亭的紅麯享譽江浙一帶,天台、武義、竜遊、竜泉… … 的“麯商人”紛至沓來。
  憑着村民的勤勞,稽亭的傳統紅麯製作已到了鼎盛時期,村民的日子猶如那紅麯一樣,越過越紅火。
  然而費時費力費場地的傳統紅麯製作技巧,越來越讓丁予章感到難以施展拳腳。要讓紅麯從小村走嚮都市,走嚮世界,就必需拓寬原有的思路。1988 年丁予章開始研究紅麯紅色素,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應運而生。1995 年他對傳統的紅麯米加工進行了技術改造,成功地發明了超厚層發酵,設立了我國紅麯米發酵一流的工藝和設備,節省勞動力80 % ,衛生指標明顯提高,場地利用率增加了五倍。每道生産程序幾乎都讓機器取代了,古老的紅麯作坊變得生機勃勃。據不完全統計,金華地區五分之三的早粕米都成為加工紅麯的原材料。去年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産值3800 多萬,98 %出口創匯,銷往日、韓、歐盟等29 個國傢。
  稽亭村的丁予章以他的高科技産品走出了村莊,走嚮了世界。然而稽亭村的大部分村民仍睏守在紅麯的傳統製作坊裏。丁林錢說,製作紅麯是門“燙人”手藝活,在炎熱的季節與滾燙的飯打交道,太辛苦。因此如今稽亭村已有一部分人出去做生意,衹有一半的農戶在傢做紅麯。加工大米少的約有2500 公斤,最多的約為10000公斤。村民收入以千元到上萬元不等。儘管收入與付出無法成正比,然而以農業為主的村民們已經滿足了。
  紅麯的傳統製作猶如老人,慢慢地到了垂暮之年。但願隨着經濟的發展,會有更多的丁予章似的人物給紅麯製作註入新的活力,讓這個紅麯飄香的地方永留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