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陝西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長安“文武盛地”,歷史上曾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在世界文明史中曾經誕生和發生着人類最輝煌的歷史。“東有長安、西有羅馬”,這裏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索淵地。這裏孕育着中國華夏文化的精髓。有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獷,漢人的豪邁,唐人的包容。這片地靈人傑之地,曾經誕生過周易、周禮等先秦諸子文化的精髓;在這裏曾經是儒、釋、道先賢設壇演經之地;這裏曾經誕生過有“虎狼之師”稱謂的世界上最強大的橫掃六國大秦軍團;這裏曾經有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漢軍團;這裏也有西出陽關,馬革裹屍還,壯烈雄渾的大唐軍團;這裏曾經誕生過,萬朝來儀、百域納貢的盛景,三秦大地孕育出“漢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滿陽剛之氣,樸實豪放的性格。在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有一朵深藏閨中的文化奇葩——紅拳。“紅拳”就誕生在這片具有濃郁中華文化傳統的地域。“紅拳”就是中國文化文治武力的縮影。就是中國天人合一文化的表現形式,就是這片土地土生土長的精髓。 |
|
紅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灃鎬盛行“武舞”“角力”。秦時三輔(今陝西關中一帶)盛行,“手搏”“擊劍”長安附近尤甚,並以對練套路娛樂提高技藝(見《中國武術史》)。又據《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bi)”,說是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現紅拳演練套路中 “放炮”、“十大響”的有着同樣的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擊膊拊髀”體現秦人粗獷豪放,既練了“拍打之功”,又練了“撐斬之法”紅拳以“撐斬為母” 撐斬是紅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紅拳拳法稱謂“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都自稱“十五好劍術”。唐代郭子儀、薛仁貴、都是陝西出的名將。
紅拳是陝西地拳的主流派,這是衆所公認的。在陝西境內又以潼關、大散關為標志分為“關東紅拳”、“關中紅拳”和“關西紅拳”三支。據說陝西境內不少拳術派列,大都是在“關中紅拳”的基礎上演變的。“關中紅拳”以“小紅拳”、“大紅拳”、“二路紅拳”“太祖紅拳”、“粉紅拳”“六趟”、“六架勢”“炮錘”、“四八錘”、為中心習練者最為廣泛。
紅拳套路的形成應在唐末宋初。據陝西紅拳師承世代相傳得名於陝西西嶽華山。據傳,陳傳(陳摶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於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境內,入長安考進士落榜,“五代”時隱居華山修道。後周世宗曾請他做官而固辭不授。北宋太宗時賜號“希夷先生”,他所著的《無極圖》現還刻於華山石壁。陳傳為道傢崇敬,專稱為“陳摶老祖”)應舉失意,心灰意冷便入華山隱居修道起來。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見年紀有七十多歲了,但身體強健,走路快捷。陳傳上前行禮,詢問此地風俗情況,老樵夫簡略告知。以後又經常碰面,兩人也就熟悉了。有一天碰面後老樵夫對陳摶說:“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體單,我願將當地先輩祖傳下的一套拳術招法傳授於你;一則防身,二則對修心養性強身健體也很有益處,你我有緣,不知你意如何?” 陳傳聽後甚喜,將老樵夫請到他隱居之處,以師禮相拜,請予傳授。老樵夫也很高興,從這天開始規定每晨嚮陳傳傳授拳法與練功於華山東峰上。
時間過的很快,陳傳學武習拳已數月有餘,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練了。一天他嚮老樵夫說:“師父,你傳授我的拳術叫什麽名稱?”老樵夫聽後哈哈大笑的說:“先輩祖傳未說拳名。今先生問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說明已看破了紅塵,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紅塵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給你教的拳路招法,實際上在我們當地就流行着。你問的好,此拳應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間紅塵中的拳法就叫‘紅拳’吧!”民間還傳為宋代把套路稱為“使拳”,把棍術套路稱為“使棒”,陝西方言稱“耍拳,耍棍”,由於關中拳在當時耍的紅火,後被稱為紅拳。紅拳也有豔美、吉祥之意。 |
|
紅拳在陝西這塊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熏陶下有着很強的生命力,在宋代以前,陝西是中國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術高手雲集之地,陝西紅拳在交流中不斷豐富其內容和完善。
(1):在漢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消除各地豪俠的勢力下詔“徙(bi)郡國豪傑及訾(zi) 三百萬以上於茂陵”對各地豪俠首富強迫性遷徙陝西茂陵。大量的豪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俠的新的策源地,這些豪俠子弟“少好俠,尚氣力”擊劍習馬,愛好武藝,這些豪俠和與當地武俠融和豐富了紅拳內容。現今興平茂陵、一帶還是紅拳盛行之地。陝西人稱為“拳窩子”
(2):在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正式出臺。自此以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王朝網羅武備人才的重要制度。武舉的設立進一步刺激了長安城官宦子弟遊俠習武欲望,習拳、舞劍、紮槍、跑馬射箭成為長安少年的主要內容,各地的武士匯集長安,又一次使紅拳得到廣泛交流和提高。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七絶組詩《少年行》:“新豐美酒鬥千斤,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充分體現了當時長安習武之風。
在京城長安民間武俠常常仗義行俠,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師,百姓涂炭,唐軍四潰,代宗逃往陝州。勤王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僅僅收得散兵數千,形勢危急。長安城內民間武俠與潛入城內的唐將王甫取得聯繫,於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擊鼓,鼓聲大作,群俠齊呼,英勇拼殺,土番兵倉惶出逃,潰不成軍,京師收復,可見長安城習武人數之多,習武風之盛行。在西安至今還保留着地名“習武園”和“教場門”。
明代,戚繼光把紅拳的技法作為訓練士兵的必修科目:《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註解三十二勢長又稱
紅拳,拳譜中可見到“裙攔”撐、補、揭、抹、捅、劈、斬等,紅拳拳譜至今還在沿用,如: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載“我前撐”“滾船劈靠抹”“鬼蹴腳搶人先着,補前掃轉上紅拳,背弓顛補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難傳”“回步顛短紅拳”“雀地竜下盤腿法,前揭起後進紅拳”。現存紅拳拳譜也是以“撐補為母”《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多處提到紅拳,可見紅拳在當時的影響之深。拳經中“披紅”“推紅”都是紅拳至今還在沿用的招法。
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所載“西傢拳”其慣用拳勢“雀地竜”“裙攔”等。清代在《清稗類鈔.技勇類》中出現過“大小紅拳、關西拳的稱謂。民間流傳着“東槍西棍關中拳,東查,西紅”的美譽。乾隆十六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麻葉伸緑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可見紅拳在當時聲譽。紅拳傳域甚廣,有豫紅、隴紅、川紅、滇紅等,尤以關中最盛。
從宋代以後由於文化中心南移和東遷,陝西人以皇傢思想自居,八百裏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樂業,很少與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紅拳,外地拳種進入陝西很快就會被紅拳化,失去本來的面目,如陝西紅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衹是套路的名而已。紅拳發展離不開民間人民的熱愛,在陝西六七十年代以前陝西城鄉習拳者幾乎全練得是紅拳,可以說當時村村都有習練紅拳者,練紅拳的拳師,把紅拳和農村過會、玩社火、秦腔融為一體,已成為陝西城鄉主要的健身娛樂形式。 |
|
陳傳與紅拳
衆所周知的華山“下棋古亭”傳說,乃是陳傳老祖與趙匡胤下棋留下的古跡。但流傳至今的“關中紅拳”有一路叫“太祖紅”,這路拳來歷的淵源也與陳傳老祖和趙匡胤的傳說有關。“五代”末年,趙匡胤流落江湖,後經關東來到了關中。有一天趙匡胤遊西嶽華山遇到了陳傳,倆人對弈下棋於華山東峰之巔,以輸贏華山為註。最後趙匡胤輸了,便將華山給了陳傳。陳傳見趙匡胤雄壯英武便說:“君子輸了華山乃戲爾,今觀壯士英雄無比,願目觀君武藝本領與拳功,請勿推辭”趙匡胤施禮說:“請先生多多指教”。趙匡胤說完便演練了他經常喜歡又得少林和尚之點的一路拳術。陳傳觀後衹是點頭微笑,趙匡胤請陳傳指教。陳傳老祖說:“君武功勇猛剛烈,技能非凡;可惜並非上乘之功,如遇高手難以化力製敵。君要知,剛柔相濟,內外相合,纔是上乘的拳腳功夫”。接着陳傳脫去外袍也演練了一趟他隨老樵夫所學之拳,該拳術在他長期練功體會中又賦予了不少新技巧與內功。趙匡胤觀後佩服不已,懇求陳傳老祖傳授。陳答應了並約定每日晨在東峰之巔來傳授。每天太陽未出趙匡胤登上東峰跟陳傳老祖習拳。趙匡胤悉心習練,終於掌握了此拳。
後來趙匡胤做了北宋王朝第一代開國之君,後人為避諱起見,把他隨陳傳所學的三十六勢的“關中紅拳”美其名為“太祖紅拳”。這路拳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紅拳在關中地區流傳到北宋已成為陝西主流派的拳種。
周侗與紅拳
南宋時紅拳更有所發展。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一位武術大師周侗(約1040年—1119年)陝西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精通陝西紅拳技法,周侗出遊於河南曾嚮抗金英雄,民族將領嶽飛傳授了“關中紅拳”的招數武功。
李自成與紅拳
李自成(1606--1645)子鴻基,陝西米脂縣李繼遷寨人。幼年酷嗜紅拳,拜陝北羅拳師習練紅拳。青年時期,率驛卒起義,加入了闖王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高迎祥犧牲後,衆卒擁戴李自成,被尊稱為李闖王。在潼關南塬與明軍作戰中失利之後,李自成率不突圍,僅帶18騎進入商洛山中,休養生息,集結義軍,整軍經武,操練兵馬,以謀東山再起。在此期間,李自成與商南縣李氏“蠻”人結拜兄弟,傳其武藝。
商洛山,作為李自成轉敗為勝的起點,至今流傳着許多關於他練兵習武的動人故事,流傳着他的一些武術套路。對這些寶貴的優秀傳統武術套路,做好挖掘、研究工作,對於陝西武術界將是一件 有意義的事情。為此,成立了以洪述順同志為執筆的商洛山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組,在查閱歷史資料、走訪民間老拳師,尋找闖王武術的蹤跡,終於在商州竜王廟鄉閻村84歲的老拳師閻生榮這裏得到闖王武術的的由來。閻老拳師陳述並演練了1911年,由他繼承李氏“蠻”人後裔丹鳳縣茶房李新茂拳師所授的雙股劍,黑虎拳一、二路、紅拳、乾坤劍一、二路,五十五刀,花槍,盤竜棍,黑虎單、雙鞭等10個闖王武術拳械套路和基本功技法。對此,經紅拳專傢認真的研究和實地考證,並將這些套路行反復的比較和論證,最後確定了闖王拳,就是紅拳。
李叟、白玉峰與紅拳
《少林拳法》載有“宋末覺遠上人訪李叟、白玉峰於陝西寶雞、蘭州,習練大小紅拳。後白玉峰隨覺遠入少林寺傳授大小紅拳、棍術、擒拿等”。少林紅拳是從關中傳入,隨着歷史的變遷,現在的少林洪拳與陝西紅拳截然不同,少林洪拳以剛猛為主,陝西紅拳是柔裏帶剛,也稱為軟拳。
清代,紅拳傑出人物
如:乾隆年間千邑(西千陽縣)宋朝佐、鳳翔(陝西鳳翔縣)司寶竜、耀州(陝西耀縣)郭崇志、寶雞張陽真(東傳紅拳第一人陝西寶雞人。據中國武術史載:“在公元1763年清代乾隆二十八年,在周至縣傳授於山西平遙人師來明,師來明又傳授於山東冠縣人張普光,張普光傳張洛焦至使紅拳傳入山東”)。特別是道光,鹹豐年間,陝西紅拳發展到一個鼎盛時期,並出現“關中三三.一四”即:三原“鷂子高三”(高占魁最早師承耀州郭崇志)、臨潼“黑虎”邢三(邢福科師承鳳翔司寶竜)及潼關“餓虎”蘇三、“通背”李四。四人皆精於紅拳,為使紅拳不嚮表演套路形式上發展,並在原紅拳技法的基礎上,共同研究了體現紅拳技法的“四究拳”。使紅拳形成了以盤、法、勢、理俱全的紅拳體係。
近代紅拳人物:
陝西傑出人物鬍景翼、楊虎城自幼就習練紅拳、並將紅拳在西北軍中推廣,鬍景翼部隊武術教官楊傑、馮玉祥部隊武術教官張鳴岐等均為當時著名紅拳拳師。
抗戰時期,抗日義勇軍中大刀隊官兵也多習練紅拳。1937年,紅拳高派楊傑在西安與楊瑞軒酬建陝西省國術館,任“高傢拳”教練。1961年,74歲高齡的楊傑,應邀出席全國武術表演,受到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國傢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榮高棠等領導人的贊賞和接見。1961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記錄了楊傑先生的紅拳套路“燕青掌”、“子拳”、“子棍”“六合槍”“春秋”刀等。 |
|
(1):李自成與紅拳(1606--1645)子鴻基,陝西米脂縣李繼遷寨人。幼年酷嗜紅拳,拜陝北延安羅君彥習練紅拳及騎射、單刀。青年時期,率驛卒起義,加入了闖王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高迎祥犧牲後,衆卒擁戴李自成,被尊稱為李闖王。在潼關南塬與明軍作戰中失利之後,李自成率部突圍,僅帶18騎進入商洛山中,休養生息,集結義軍,整軍經武,操練兵馬,以謀東山再起。在此期間,李自成與商南縣李氏“蠻”人結拜兄弟,傳其武藝。
商洛山,作為李自成轉敗為勝的起點,至今流傳着許多關於他練兵習武的動人故事,在商洛民間仍有托名“闖王拳”的套路,和紅拳特點同出一轍。
(2)孫守法(?—1647),字繩武,陝西臨潼人幼習紅拳,原為明末曹文詔部下,任遊擊。據載曾殺死過農民軍領袖“點燈子”,擒獲過“不沾泥”和高迎祥,明亡後曾聯合李自成餘部賀珍等發動關中抗清起義。孫守法驍勇善戰,善用鐵鞭,故史書上有“鐵鞭孫守法”之號。順治四年在興安府藥箭寨一戰中,手持鐵鞭打死10多名清兵,其亦戰死於此,陝西總督孟喬芳在給清廷的奏議中,還特別提到繳獲“鐵鞭一條”。
(3):梁化鳳,陝西長安縣人,幼習紅拳,善拳勇,嗜拳技。史載:“順治十六年五月,鄭成功大舉入長江,六月破鎮江,七月至江寧城下,二十三日清將梁化鳳破鄭成功擒殺大將甘輝等十四人,十月鄭成功還至廈門。梁化鳳因救駕有功官封太子太保銜。”
(4):殷化行(1644—1710),字熙如,原籍山西沁水縣人,王姓,明末全家躲避戰亂,遷至陝西鹹陽靳李村,改姓為殷。在疆場上戰鬥大半生,在平定三藩之亂和徵討噶爾丹戰爭中立有殊勳,是康熙年間的名將。自幼習紅拳,好讀兵書。康熙四年(1665年)中武舉,八年由武進士授守備職,後擢臺灣、襄陽,寧夏總兵官。三十四年鼕,皇上親徵厄魯轉,殷化行隨大將軍費楊古、振武將軍孫思剋出西路徵噶爾丹,與之會戰於昭莫多,打敗噶爾丹部,立大功。三十六年康熙西巡,為表彰殷化行在昭莫多戰役中的出色表現,特授予參贊之職。“總兵官王化行去歲出徵噶爾丹之役,見其人才矯健,隊伍警齊,尤著勞績,大將軍費楊古來亦奏其功,緑營總兵官嚮無授為參贊之例,着王化行於此役軍中為參贊賜孔雀翎,還賜御書‘深沉節制’四字。”擢廣東提督。
(5)李麟,字振公,其先世延安人也,徙居鹹陽馬泉鎮紅拳之鄉程傢堡。紅拳名師,乾隆年間平定三藩,徵討大小金川叛亂,因膽氣過人,精於雙刀,屢立戰功,被乾隆封賞賜匾。
(6)段永福(?—1842),清朝將領,陝西長安人,鄉良出身。幼習紅拳,膂力出衆,曾參與鎮壓川、陝、楚三省反清叛逆組織。道光初,隨楊芳平亂,親手縛擒叛首張格爾,功任千總、守備、參將、廣西提督、浙江提督。
師寶竜(1765-1845) 別名師己,行六,陝西鳳翔府石傢營人。傢室殷富,文武世傢,中科連捷之士代不乏其人,據其後人講述,傢門原有石牌坊為朝廷賜建。乾嘉年間被稱為紅拳大傢,技藝精妙為陝、甘、川省武林所稱道,精技擊,有南山打虎之傳,增與千陽縣南寨源紅拳名傢宋朝佐相友善,又與臨潼黑虎邢三為莫逆之交,其成就非凡:箸有紅拳“師寶竜拳法”流傳於世。
(7): 高三與紅拳(1816--1902)原名高占魁,字鴻齋,別名高春鳴,陝西三原縣馬額鎮高傢堡村人,因排行為三亦稱高三。
高三四歲從兄習武,由兄引見拜陝西耀州紅拳名傢郭崇志習練紅拳,後又拜陝西三原清涼寺僧人園淨長老學藝。
高三深得紅拳技擊精髓,即衹身遍遊,冀、魯、豫、湘、鄂、蘇、川、甘、晉等地傳紅拳十餘省,以武會友,以藝求師,以技擊輕功見長。鷂子高三在實戰中講究“力圓功輕綫為快,審勢刁打交為先:形一實二手步連,貼身攢靠市真傳:閃、綻、騰、挪、飛、步、刁,打8個字隨機便用,製敵取勝。
鐵彥彪
鐵彥彪(1861---1953),西安市人。回族,陝西著名武術,硬氣功傢:因身硬是鐵,功力深厚,故有“鐵教師”之稱。
鐵彥彪幼年在回民坊習練查拳,後隨趙彥彪習練大、小紅拳及富有醉拳特點的分洪閘拳,善使鎖子石。石擔及百餘重的大鐵刀,兼習十三太保健體功,全身拍打功及各種硬氣功。民國12年(1923)發起成立西北回民體育組織“金一健身會”,首任會長,開設摔跤、武術、氣功等項目學習班,會員發展到數千人。
民國23年(1934)秋,曾代表西安地區少數民族,參加過陝西國民政府舉辦的武術比賽,獲銀質奬。抗日戰爭期間組織回教青年服務團國術隊表演募捐。民國廿六年(1937)六月,擔任參加第七屆全國運動會陝西省選拔評判工作。
張漢鼎
張漢鼎(1880---19450),號九三,陝西鹹陽人。近代陝西邢傢拳主要傳人。
張漢鼎早年習武於“黑虎邢三)第一代傳人李邦彥門下,較全面地繼承了邢傢技藝。臂膀靈活,步伐敏捷,精通“六合拳”,善以掌擊人,左右進擊,六掌兼施,變化莫測。民國17年(1928)在鹹陽兩度寺辦班授徒30餘人,重視武德教育。民國廿(1931)受聘鹹陽學道小學,西安第二中學國術教師,組織學校武術團,培養骨幹,推廣國術教育。進行國術表演賽,二中獨占鰲頭。他編輯有《九三拳術秘籍三拳腳》等拳譜。
楊瑞軒
楊瑞軒(1871---1957)陝西富平縣人,陝西著名拳師。
楊瑞軒青年時期,曾拜陝西耀縣安老三(安伯竜)薑老五(薑寶)習練高傢拳。體魁力巨,單手善使大鐵刀,曾在國民革命軍第二司令鬍景翼部任營長等職。民國18年(1929)楊瑞軒發起創辦“陝西國術館”任館長多年。
1:名揚群英會
清代道、鹹年間,陝西關中地區習練紅拳較多,為了相互切磋和提高來促進陝西紅拳的發展,在渭北各縣的紅拳拳師倡導下,1826年前後,成立了以武會友的“群英會”,每隔三年舉辦一次,最後一次群英會約在1841年舉辦,由於英國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已經開始,民心不安,所以作為最後一次。會址設在浦城縣城,該縣一位姓何的舉人主持。被邀請來的有三原高三、臨潼邢三、潼關蘇三,河縣陽張大腳等等有名氣的拳師。在會期中,安排先表演單人武術,最後進行實戰“跑拳搭手比賽。
楊虎城與紅拳(1893-1949),愛國將領。原名忠祥,號虎臣,後改為虎城。陝西蒲城人。自幼習練紅拳“跑拳打手”1908年在家乡組織以打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率會衆參加陝西民軍與清軍作戰。1912年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1915年率衆參加陝西護國軍,在華縣、華陰等地截擊袁世凱軍。次年所部被編為陝西陸軍第3混成團第1營,任營長。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先後任陝西靖國軍左翼軍支隊司令和第3路司令。1922年拒絶直係軍閥收編,被迫率部由武功退入陝北井嶽秀部 1936年受楊虎城的邀請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鬍景翼部第一師師長楊瑞軒擔任陝西省國術館館長,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 起了重要的作用。
(註:鬍景翼拜紅拳名傢鷂子高三之高徒魏金仲習練紅拳)
1893年11月26日(光緒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在陝西省蒲城縣甘北村的農民楊懷福傢中,妻子孫一蓮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男孩。他們給這個男孩(長子)取名叫“長久”。在陝西關中一帶有把小孩愛稱為“娃”的習俗。因此,這個男孩就被鄉親們稱為“久娃”,而很少叫“長久”。當“久娃”長大參加革命活動後,先後自己起名為忠祥後又改名為與忠字同音的 字,虎臣,虎城。甘北村地處黃土高原,是個貧瘠的小村莊,當地由於缺少水資源(沒有河流,吃水都要靠打十幾米的深井,井水還是含高氟物質的,所以甘北人都是黃牙齒),1908年5月31日楊虎城的父親楊懷福參加(中秋會)反清組織,被清政府絞殺於西安。楊虎城滿懷悲憤,不滿15歲的楊虎城嚮會館藉了一輛獨輪手推車推着父親屍首,跋涉二百多裏的艱辛。披星戴月一步步地將父親的遺體推回甘北村。從此在他的心靈裏埋下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種子。
楊虎城集合“中秋會”的一些青少年成員平時習紅拳舞刀動搶,在蒲城縣流傳楊虎城出手“打人一點紅”可見紅拳撐斬之法高妙,楊虎城受父親的影響17歲就在“中秋會”的基礎上組建起一支農民武裝。百姓稱他們為“刀客”,官府誣稱其為土匪。專門從事劫富濟貧,“辛亥革命前,他們在渭北地區已形成為與清政府在陝官吏的一種對抗力量,並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一定作用。”楊虎城和他的追隨者,開始衹有十幾個人,幾衹土槍,大部分人都用刀。一天他得知,澄城縣有一批稅款要送往西安,楊虎城就帶領他的弟兄,趁黑夜截了這批稅款。有了這筆錢,除維持他們漂泊不定的生活外,還買了一枝“曼利夏”步槍,並逐漸地發展到有了十幾枝槍。他們從不搶劫老百姓的財物,活動經費都是從地主豪紳那裏強“藉”來的。他經常以“請客吃飯”為名,擺上一桌飯菜,將地主豪紳“請”來。他對“客人”們說:“現在我們鬧革命沒有錢,需要嚮大傢藉一些,等將來革命成功了,一定加倍償還。”藉來的錢,楊虎城總是讓別人保管使用。他對弟兄們說:“錢的問題,我不沾手。大傢的錢大傢用。”為堅持和擴大鬥爭,楊虎城經常聯絡着各村的“中秋會”會員。
1908年“蒲城學案”的發生和最後鬥爭的勝利,充分體現了同盟會陝西分會的學生運動成果和影響力。1908由於右任聯絡成立了同盟會陝西分會,渭北紅拳習練者多人參加,如鬍景翼、井嶽秀、楊傑、楊瑞軒(都是高派紅拳傳人)。並聯絡會黨(主要是哥老會)、新軍、刀客做出了共同反清的决議。
蒲城縣東鄉有一個惡霸叫李楨,是前清的武秀纔,此人依仗時任陝西警備軍統領郭堅的勢力,除勾結縣衙,包攬訴訟,欺壓百姓之外。還經常為地主代辦收租逼債之事。他經常帶着打手,逐村挨戶,逼債催租。輕則打駡,重則拆房、強奪民女、霸占田産,當地百姓深惡痛絶。1914年夏收的一天,楊虎城到一親戚傢探親,碰上了李楨帶着一幫打手來村裏催租逼債 ,一位姓王的農民,因還不起債務,被李的打手們吊在樹上活活打死了。村裏百姓惶恐不安,十分害怕。有人就來找這個主張“劫富濟貧,打強扶弱”的“中秋會”會長訴苦、討辦法。楊虎城聽了情況,沉思了一下斬釘截鐵地說:“衹有幹掉李楨,別無辦法!”於是他找到他的結拜大哥,當地哥老會首領李子高,李因平時喜用長煙桿抽旱煙被人起外號為李煙桿子,嚮他藉了一隻號稱“馬拐子”的騎兵步槍(沒有長槍托,槍管較短),做好了鏟除惡霸的準備。
新麥上市後,李楨在孫鎮幹起了為糧店店主收債的事情。當楊虎城打聽到李楨在孫鎮的確切消息後,立即帶上“馬拐子”槍趕到了孫鎮。這天,烈日當空,蟬聲不絶。又逢孫鎮有集,鎮裏街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嘈雜。楊虎城將槍藏在套褲裏,以給李楨送信為名,不慌不忙地走進糧店。他嚮店裏的夥計打問到李楨正在櫃房裏,徑直進了櫃房,看到炕上有兩個人正躺着抽大煙。楊虎城怕殺錯了人(因他從不認識李楨,更無個人恩怨),就問:“哪位是李楨先生?我給他送封信。”聽到此言,炕上一人坐起,說:“我是李楨,把信拿來。”楊虎城看準了人,從套褲裏掏出槍來“砰砰”就是兩槍。李楨倒在炕上,另一人嚇壞了縮在炕上渾身打顫,楊虎城從李楨身邊抽出一隻手槍,衝出糧店,混入趕集的人流,揚長而去。
紅拳與刀客
“關中刀客“以紅拳技法作為基本練功方法,不練套路,衹練手法,技法。什麽是刀客?後人研究後曾給予這樣的定義:“刀客,是關中渭河兩岸地區一批特殊群體所具有的獨特名稱。主要是破産失業的城市小生産者,以及被地主惡霸壓迫陷害、含冤莫申、走投無路、手刃仇人、逃避管府追捕的人們。”是 類型不同的民間布衣豪俠。他們各個行俠仗義、扶危解睏、專門從事劫富濟貧,不求功名利祿,甚至不惜鮮血和生命……正義和情義、血性和陽剛、骨氣和精氣、誠信和大氣、豪情與灑脫,體現了秦人樸實豪放的性格,這也正是中華之真正俠氣所在。
關中刀客的産生主要誕生在元、明時期,元代、明代由朝廷發佈禁武令,民間不準習武,攜帶兵器,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産生了關中刀客的特定群體,他們通常攜帶一種所謂‘關山刀子’。(這種刀子是陝西臨潼縣關山鎮製造的,長不過尺),在刀術技法上采用紅拳後發製人快速出擊一招取勝的技法”講究快、準、狠。
楊傑與紅拳
楊傑,字漢三,陝西省富平縣城東門順城巷人。1886年10月26日他出生於一個城市貧民傢中,他父母也衹有他一個兒子,儘管傢貧也想方設法供他在私塾讀書。楊傑幼小時看到父母的艱苦,生活十分睏難他便放棄了五年的私塾學習而輟學在傢幫着年乃的父母苦渡日月,一個衹有十二歲的孩子提着籃子在街上賣“麻糖”,掙上幾個零錢以補傢中衹難。後來父母又租用了人傢的水田數畦,他跟着學種菜。因而從小他就身切體會到貧窮人傢苦難,同情被壓迫人民的處境,和具有着反抗精神。
為了不受欺於人他與有的小夥伴就自練身體,踢腿打拳以強身自衛,但未遇到過師父來傳授武功。但自小喜騰躍,出手快,身法活為他後來習拳練武打好了基礎。楊傑生長在清王朝的末期,黑暗腐敗的清朝統治正危機四伏。到1902年的楊傑已16歲了,幸遇德高望重,名揚陝甘的三原紅拳大師“鷂子高三”攜弟子魏金仲、薑保、馬旭武等來到了富平縣傳徒授藝,楊傑與他的夥伴去報名學藝,但這時高先生已年近93,由弟子代為傳藝,薑保、馬旭武等為其盤功指點。高先生在富平很短時間就離開去耀縣了。所以,楊傑無緣給高先生修拜弟子之禮,但他總是進了高門。1904年高三逝世了,楊傑後來長到青年,就隨同師兄薑老五,馬旭武練拳習武,尤其從馬旭武手上學了不少技擊內場功夫,加上楊傑自身的好學苦練,使他的紅拳武功逐漸進入了一個爐火純青的時期。
(二)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先生派“同盟會”會員井嶽秀等留日學生回陝從事宣傳和組織革命志士的反清革命活動。這時,由於全國各地人民風起雲涌的反清爭鬥,腐敗賣國的清王朝已處於垮臺的前夕。這時,20多歲的楊傑與同盟會員鬍景翼、武觀石等來往密切,因為他們都是喜愛武術的拳師。他們也知楊傑不僅愛習武練拳而且是有志的青年,因而經常會與富平縣東城門樓上講武藝、論國勢、談革命。加上都是同鄉,這樣交往甚密。楊傑出身貧苦,長期接觸社會下層,同情民間疾苦,因而在革命思想的感染熏陶下,便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參加有關的革命活動了。
為了聯絡志士,楊傑與他親如弟兄的高三傳拳習練者的王振西經常掮杠着耍武術器械“把子”,在渭北一帶各縣,以賣藝耍拳為名,作些有益於反清革命的秘密工作。
191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的前一年為例於專期的進行反清秘密活動,在“同盟會”的同意下,他報名參加了陝西新軍。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楊傑便參加了西安的“反正”鬥爭,勝利後,任“秦隴復漢軍”東路招過使張鈁(伯英)麾下遊戲營營長之職。在推翻清朝統治的鬥爭中,楊傑的膽略、武功,帶領隊伍,衝鋒陷陣,為民主革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神腿”雅號的傳說由來
“神腿”楊傑先生,武林界譽為“神腿”是有一定的傳說事實的。目前有兩種傳說。一種是,他當年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時,一日與幾位志同道合者好友,潛入西安城內打探消息。到了晚上巡夜的清軍約十餘人查到了他們住的旅店時,他們幾個人奪門而出,楊傑在前用腿打倒幾個敵人而嚮城北門逃去。清兵打着燈籠窮追不捨,楊傑讓幾位先跑他斷後,當五、六名清兵追來時,楊傑回身照前邊兩名用“鴛鴦連環腿”先將清兵手提的燈踢滅。再將二人打翻在地,後面清軍嚇住了轉身逃走。楊傑追上前邊幾位一同逃出了北門。這件事回到住地後,互相傳來傳去說:“楊傑的腿功真厲害,簡直是‘神腿’,衹用腿功就把清軍打跑了。”從而“神腿”的雅號與楊傑的名字連在一起,成為關中武林的贊譽之稱了。
一種說法是,他參加反清活動時,曾受命去商、洛一帶偵察敵情。途中天晚,與數名巡哨清兵遭遇,楊傑施展腿功,橫踢竪掃,一兵倒斃,餘衆逃散。楊傑完成任務後,安然返回。因而被譽為“神腿”,“神腿”楊傑之名,變傳揚關中而譽載武林了。
(四) 參加反袁逐陸驅陳鬥爭
“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去了。袁把張鳳慧調北京,派其親信陸建璋督陝。袁世凱的復闢活動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楊傑在孫中山“反袁”的號召下。參加了有井嶽秀、於佑仁等組織的“陝西靖國軍”。在井嶽秀渭北安撫使的“靖國軍”中,任第三路第二隊第一營營長,進香反袁鬥爭,後又支援東路“靖國軍”進行了驅逐陸建璋,陳世藩的鬥爭。
1925年,楊傑目睹了軍隊腐敗和不平之事毅然脫離了軍籍而返回故裏專心從事武術事業而傳徒授藝,1935年楊傑還去北平,與一些武林名傢授徒年餘時間
(五)在西安國術館傳徒授藝
1936年楊瑞軒先生受楊虎城推薦在西安籌辦了“陝西省國術館”,並擔任館長,聘請“神腿”楊傑與“黃毛”王振西、張鳴岐專門教授紅拳。
在國術館內門戶之見較深,楊傑名聲威望日高,有人不服,有一拳師叫鄭汝平是河南鄭州人,從南京來此,以“太極拳”任教而誇口不凡。一日,館長楊瑞軒召集全館人員說:“我們不能在衆人學生面前揚己壓人。鄭老師不能非議楊老師。今天關上館大門,事不外傳,今天請鄭、楊二位老師各露一手,見見高低”,兩人各自站定,衹聽見楊傑一聲“請”字,之間鄭汝平已栽倒在地,衆人大驚並十分佩服楊傑之功夫。楊傑製服鄭汝平用的是“四究拳”中的“雲裏顯聖”與“判官脫靴”連環手法。之後“神腿”楊傑在“國術館內威望更高了。
(六)解放後對武術事業的貢獻
1949年西安解放後,省人民政府在革命公園設立了“陝西省國術輔導處”,楊瑞軒先生和以陝西高傢拳聞名關中的“神腿”楊傑先生被任命為該處的武術教練。到了1958年陝西省戲麯學校(今戲麯研究院前身)校長羅明慕楊傑先生之名特聘為該校的武術教練,他又兼任陝西省體委武術指導和省武術協會副主任,在此其間受到了省長趙壽山同志的熱情接見,使他受鼓舞很大。楊傑先生便傾心踏實的為培養戲麯舞臺新秀與陝西省的武術事業的人才而努力傳徒授藝,為我省境內武術事業的開創與發長做出了成績。
1960年國傢體委在首都北京舉辦了全國武術表演大會,楊傑先生這時已74高齡了,他也應邀參加了大會的表演。楊傑先生在會上表演了具有陝西濃厚武術特色的紅拳,其中有“青竜刀”、“六合槍”、“子棍”、“春秋刀”、“八仙劍”、“大小瘋魔棍”、“尉遲鞭”、“虎翻身”、“燕青掌”等精華器械與拳術。楊傑先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與會者與廣大觀衆的贊賞。領導同志有習仲勳、榮高棠、趙壽山等接見了他並熱情洋溢的肯定了他在中華武術事業上取得的成就與貢獻並希望他為祖國武術事業這一寶貴遺産,進一步作出新的貢獻。
楊傑先生回陝後,在1961年在西安又作了次武術表演。任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西北局實際劉瀾濤、陝西省省長趙伯平等首長提出,將楊傑先生的表演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將它攝製成片,作為珍貴的武術資料加以保存,西安電影製片廠也完成了這一任務。
楊傑先生在西安時,多住單位,後來年邁便住在傢裏傳徒授藝。1970年因病於1971年農歷正月十三逝世,終年85歲
楊傑先生的一生是從事革命,熱愛武術、竟業樂群,認真工作的一生;他也是對陝西紅拳的繼承發展和培養了不少高門人才的一生。楊傑先生剛直誠實,篤信不二,廉潔自律,清操可風;他一生為中華武術事業作出的貢獻,將會在陝西武術史上留傳後世。
紅拳文化與武禮
紅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紅拳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地域環境、人文文化,不僅因為它內容豐富,體用兼備,還在於它藴含着深刻的東方哲學思想。學習紅拳不僅要研習技藝,更要追求和理解紅拳豐富的哲學文化內涵。紅拳老師註重武德教育,傳徒授藝時,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觀其行方可教之。紅拳文化武禮,獨具特色,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尊稱,一切行動,一切過程依禮而動,依禮而始終。上場必禮,是紅拳人的傳統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禮可分為:站禮、拱手禮、口禮三種。一是站禮,即平日自己習練套勢,由場右邊上場啓示起勢,前輩早已形成定規---右上右下,並步成立正姿勢,目視正前方。僅此一禮勢,實為一種心理,是練,定心靜氣自省如何練好這一套路的思想提示:二是公開表演演練套路以前,出場表演者,立身並步站立做出特定動作;兩臂高擡,胸前屈肘一掌一掌屈腕相握,嚮前上下兩下即可,或左手抱右手,轉身動步一圈頻座拱手圈禮,以此表示對觀看者的尊重,或遇之“以武會友”表演或武術競賽演完收勢下場。紅拳極為講究的徒手或器械對抗競賽中,打手跑拳,提槍抱棍時,都是按照點到為止的原則以求勝負。為此,大都有較為明確的制度,那就是一讓二過三勝負。讓遠讓進不讓寸。雙方較量開始前,必須道一個禮貌口語:“請”才能正式比賽。雙方較量中,必須按照不能嚴重傷害對方和點到為止的原則,亦可以說,這是屬於“禮”的延續範疇之類的事,紅拳的禮儀,涉及範圍極廣,表現在師徒關係上是那種帶有血緣關係的師徒如父子式的“禮”相當普遍,十分嚴肅,尊師重道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紅拳與其他體育項目最為不同的特點。
五:紅拳技法
紅拳內容:包括打手對抗和套路運動兩類形式及盤、法、勢、理四個方面,而切保留了古老的單式技法(手法、腿法、摔法。既:出手一點紅一招製人),和組合技法(排子手、組合拳法、既:犯了招架十下八下)。紅拳的勁力講究:擰腰擺胯,力發於根行於梢。
盤:
即運動基本功,又稱十大盤筋,是習練紅拳的入門基本功。俗稱“筋不盤軟,不學藝”。
十大盤又有軟盤與硬盤之分。
十大盤軟盤是:首盤霸王舉鼎勢;二盤撐補勢;三盤力推泰山勢;四盤千把攢勢;五盤孤雁盤翅勢;六盤雀地竜勢;七盤燕子噙泥勢;八盤單足獨立勢;九盤靖王托塔勢;十盤魁星點鬥勢。
十大盤硬盤:千字錘、千把攢、千斤墜、踢樁、打樁、梅花樁、盤刀舉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樹、舉鎖子、挑擔子、纏綫拔蒜、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練習。
法:
即打法,主要有:“踩腿審進,鑽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實二,聲東擊西、後發製人,閃綻騰挪飛步刁打。零手有百餘;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鐙捶手等亦有幾十之多。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門子,相輔並習,組成紅拳完整的打手體係。
(1)手法:
手法是指近身實戰攻防變化的技法法則。實戰訓練時叫“打手”。紅拳的手法是以“撐斬為母,組排為形,零招散打,匯集成串”的打手體係,亦即紅拳之精華所在。八種打法(撐、斬、勾、挂、纏、攔、沾、挎)在拳械中亦得以發揮。
排子手。排字意味着可單練,也可對練。單習排手各招時,左右互換,亦進亦退。兩人盤排手時,其中一人按排字手格式出招,另一人處於守勢,做相應的防禦動作。對練是雙方切磋,即“走門子”,亦稱“打手跑拳”,以各種手法為主,身法、腿法為輔,相輔相成,故名排子手。其類型邢傢有:六把扇子、五虎群羊、江南九手排子、三十六排手等。高傢有:四排手、十排手、十二排手。習練者要經常進行“跑拳搭手”的技法的實際運用,師徒之間,師兄弟之間相互切磋點到為止的一種文打方法。
紅拳打手絶招有:撐手帶雲手,打得天下無敵手。偎身靠子擰心肘,打人憑的六合手。
三十六排手之內容:
(1)貼墻挂畫 (2)猛虎爬壁 (3)羅漢負寶 (4)判官脫靴
(5)小鬼脫衣 (6)玉帶圍腰 (7)浪裏拾柴 (8)霸王安閑
(9)美女照鏡 (10)葉底藏花 (11)鎖裏拔簧 (12)秦王背劍
(13)搬倒泰山 (14)老君捧盤 (15)纏捶袖手 (16)單段雙段
(17)羅漢倒掃 (18)單手擒方臘 (19)金紐銀扣 (20)金雀捧聖
(21)大鵬展翅 (22)花馬分鬃 (23)雲裏顯聖 (24)隔墻撇竹
(25)白猿獻果 (26)犀牛望月 (27)泥裏拔蔥 (28)鷂子入林
(29)野踐滿地 (30)腳踏鴛鴦 (31)撐棚斬架 (32)仙人摘桃
(33)小鬼攧槍 (34)老君抱葫蘆 (35)李逵標魚 (36)迎門鐵扇子
(2)腿法
紅拳拳諺中有“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手打三分,腿打七分,遠腳、近膝、貼身胯打”等
紅拳腿法主要包括:
在功能上,上腿主要是進行上三路(頭、面、耳根、頜頦)的攻擊。腿法有:迎風腿(正踢腿)、五花十字腿、背劍腿(外側腿)、飛燕腿(外擺腿)、挂面腿(裏合腿)5種。十字披紅腿、
中腿主要是進行中三路(胸、腹、腰)的攻擊,腿法有:撩陰腿、開門腿、挎劍腿、肋裏塞車腿、挖腿、羅漢腿、磨盤腿。
下腿主要進行下三路(膝、脛、足)的攻擊。腿法有:“攔馬檻子腿、撥腿、蒲藍腿(掃腿)、撥腿、頂門腿。抄腿後腿主要是用腿後擊對方頭面、胸部、腹部,腿法有:跟子腿、後撩腿、美女照鏡腿、兔兒蹬鷹腿、驢兒後蹶腿。
騰空五腿主要是騰空踢擊對方要害部位的一種方法,腿法有:二起腿、旋風腿、餓馬奔槽、騰空雙飛燕、騰空側踹。
跌法五腿主要是避實擊虛,采用倒地滾打的跌法技法,腿法有:金鎖銀扣腿、金絞剪腿、死人騰床、黑驢滾氈、烏竜絞柱。
(3)拿法
踢打跌拿中的拿技,紅拳傳統稱之為“串子”,紅拳拿技為三十六把拿。即猛虎爬壁、黑鷹鎖嗉、金絲鎖喉、金鈎釣魚、古琴獨調、搬頭換頂、仙人指路、暗渡陳倉、窩裏炮捶、搬倒泰山、鴿子旋堂、金絲纏臂、順手牽羊、赤風搖頭、鋪地錦綉、定海神針、架海金梁、舉手降服、白虎搖頭、葉底藏花、鳳凰展翅、金絲纏腕、雙開金鎖、猛虎出柙、金剛折臂、湘子挎籃、強虜附首、側耳聽風、伏首階下、將軍敬酒、震地驚雷、橫刀颳鴨、雙竜入洞、鴻雁穿喉、二虎爭食、聲東擊西。
(4)滾跌《萬福堂紅拳拳譜》中“九滾十八跌”之打法,彌補了紅拳倒地反敗為勝之缺。
“九滾十八跌”:
一黃竜滾江,二鯉魚返江,三太子滾殿,四黑驢子滾氈,五美女曬鞋,六坤魚翻刺,七纏倒探腿,八金鉸剪,九金紐銀扣。 一死人騰床,二老兔蹬鷹,三下馬坐泥,四陰鎖陽鎖,五美女滾氈,六小鬼攧槍,七力推泰山,八浪裏撐舟,九鯉魚扣腮,十葉底藏花,十一千斤閘,十二夫子拱手,十三倒身拔竜,十四單鳳朝陽,十五拌跤,十六黃狗當道,十七二郎擔山,十八仙人指路
(5)摔法
樵夫捆柴、老樹搬根、勾連腿、卻地竜、順手牽羊、倒捲紅。
器械打法
以棍槍為例,手法在器械上的應用與變化,數邢三的十六母子單頭棍和二十四母子雙頭棍法,及趙武陸合槍法皆堪稱絶技妙法。其內容於後:
a)、十六母子單頭棍(白眉棍)。
黃鷇照坡,白虎洗臉,二竜爭珠,樵夫砍柴,蜜蜂采花,莊稼揚場,海底撈月,老君倒關門,鴨子三拌嘴,黃?探爪,仙人捧盤,金鰲劈舟,李逵標魚,金竜纏柱,勾陰為陽,判官脫靴
b)、二十四母子雙頭棍。
懷中抱月,母豬探泥,水花落挑,扁身中攔,夜叉探海,直棍攔取,鎖裏拔簧,倒取摩天嶺,月斜月圓,珍珠倒捲簾,青竜三擺頭,鳳凰三點頭,鴻門鑼兒,腦門穴裏一點紅,水裏挑蓮,火裏抓紙,姨娘倒穿鞋,上掄下掃,花子闖街過,鶯鶯倒上橋,公主攮王彪,陳俊背鞭取濮陽,擊擊擊,颳颳颳。
c)、陸合槍詩
此槍立勢甚剛強, 梨花圈槍世無雙。
圈槍為母玄中妙, 左騰右挪把人傷。
封閉捉拿使得妙, 梨花擺頭法更良。
裏外把門人不曉, 雙封縱步使花槍。
要知圈槍先學母, 秦王摩旗第一槍。
纏槍拈棍黃竜槍, 黑竜入洞最見長。
把門救護法程好, 鳳點頭分第二槍。
穿指滾袖並鷂子, 敗走大略直入強。
扭手救護身法秘, 掃帚分為第三槍。
背拿攔腿並擺攔, 如貓撲鼠甚威嚴。
迎風救護槍法祖, 白蛇弄風第四槍。
雙封雙閉死求活, 無中生有發神槍。
兼有對接來救護, 拔草尋蛇第五槍。
一捷為先接二進, 奪窩復奪稱鳳凰。
裙攔刁紮還手救, 梨花落總第六槍。
勢:
勢,即套路,含拳械對練,紅拳套路有三十六路:小紅拳、大紅拳、太祖紅拳、中紅拳、太宗紅拳、二路紅拳、粉紅拳、老紅拳、長小紅拳、月明紅拳、關東紅拳、關西紅拳等。至於所用器,長兵以槍棍刀械為主,如六合大槍、單頭雙頭母子棍、陰手琵琶棍等,斷門刀、步戰刀等;據《大清拳禮序秘籍本》《紅拳拳譜》統計,套路總有百十之多。套路作為入門基本功訓練,使初學者身法靈活,步法協調,即可下場表演,又可強身健體,是陝西農村主要的娛樂方式。
理:即紅拳理論,紅拳以《紀效新書.拳經捷要》做為拳法理論基礎,註重技擊性。現存紅拳打手歌五篇,即:《紅拳拳譜》、《紅拳跑拳打手》、《紅拳八大步法》、《紅拳用武要言》、《紅拳練功方法(藥物等)》,及拳譜口訣紮字、用武要言、圖譜等。
紅拳主要特點:總括為十六字訣 “撐補為母,勾挂為能,化身為奇,刁打為法”。
紅拳拳法(師寶竜著1765--1845)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緊相連,手起腳不挪,止註打不着,腳起手不動,必定是大病。側身換膀學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閃電,拔步如放箭。手去不顯身形,顯身形何為能。勢勢要亮,腳腳見將。身勢如閃電,腳底如魚竄。拔步如風,站步如釘。輕如鴻毛,重如泰山。拳打勢樣招架。打手不見手,見手不算手。進步如雞竄,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壓,裏勾外挂,撐斬勾挎,高低上下。雙手不離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為奇,腳眼手尖不可離。打拳不離三尖,腳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動,眼尖手快耳聽風。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得步忙進腳,打人如捏火。撐來換撐,斬來換斬。撐不動不撐,斬不動不斬。高如泰山,低如鳥雀。有膀卻無膀,無膀卻有膀。丁膀不見膀,手去復探膀。你斬我綻,你綻(註:綻陝西方言讀can解開的意思)我閃。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腿要屈,後腿要直,步步着力,天下無敵。撐手帶雲手,打得天下無敵手,打如玄黃,小如貓。五法合一傢,打人焉不發。眼與心合,項與肩合,肘與膝合,腰與腿合,腳與手和,氣與力合。肩探捶攢,吸喉貫頂,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氣如細絲,習氣養身,穿腸過肚。五臟六腑,氣串經絡。行於丹田,左傳右轉。擰腰捩胯,通關利竅。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針為本,惜氣養身。吸氣之法,縮骨欠肩,搜肩探膀。順人之勁,藉人之力。撐捶不利離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勁口難,離人一寸,打上有勁,離人遠必定閃。前頂後挺,上不離胸膈,下不離帶口,高不過眉,低不過肩。捶到臨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轉勁最為高,身法要逍遙。眼硬打的眼軟,手快打的手慢。拳不離腳棍不離搠,拳打手指,槍紮步眼,眼觀手腳定存亡。一要準,二要穩,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變萬化,閃身脫化滑如魚。一搬二扣三丁拐。
紅拳十六字决意解
第一,“撐補(斬)為母”。
“撐”和“補”的關係就是防和攻的意識,撐為防,補為攻,作為根本,“補”乃是技擊變化之源。要求習練者要明白“撐中有補,補中有撐”,“以撐換補,以補換撐;以補換補,以撐換撐”。“撐來換斬”總之是“撐”與“補”變化隨情,緊密關聯。何況在“撐補”中還帶藏着巧妙的“劈斬”。僅就“撐”而言就有“單撐”、“雙撐”、“緊撐”、“翻撐”以及“卻地撐”、“轉身撐”等之區別。紅拳中的“撐”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撐,而是滾化的圓變的“撐”,確實“撐”法之特令人欽佩,“撐”法之妙、意深無窮。
第二,“化身為奇”。
武林界均知,“拳傢的身,貴如金”。紅拳,特別重視“化身”的練習。講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進膛製敵,更不能避敵取勝。在化身方面強調這兩條:“身是一條綫,不是一個面;側變肩要活,肩活步為先”。拳法講:“側身換膀練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講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進,進有退,”突現了變化的一個“奇”字。
化身不僅使拳腳變化,進退相聯,尤為可貴的是削弱對方之力,藉力趁勢取勝。故練紅拳的主導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對猛,而講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沒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須註重身法鍛煉,以盤功練架的“弓步衝捶”而論要求是“側身一條綫,胸腹不全顯”。紅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閃綻騰挪”等都是練身法而體現“化身為奇”的重要體現。
第三,“勾挂為能”。
“勾挂”也就是紅拳裏的“雲手”,在紅拳諸多套路中連接招式拳譜講,“練好雲手和抹手,打的天下無敵手”紅拳突現出的特點是“輕”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現出“輕”功的優勢。在紅拳的初級階段,師傳教導是要掌握:“高棚低壓,裏勾外挂”的技能。但到了高級訓練中特別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壓;裏不勾,外不挂,製敵取勝衹一下。”這個秘訣是:“有影無影,見形變形,一勢三翻,連環妙用。”什麽是“勾”?什麽是“挂”?“勾”中變招,“挂”必帶卸,“勾挂”有高勢低勢之分,亦有單勢、雙勢之分,但都在變化中應用。其能無窮。“紅拳”中《子拳》套路“勾挂”之招最多,是體現“勾挂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為法”。
“刁打”紅拳,中最突出的技擊特徵。“刁”是“審”對方之情而發,與“打”相聯。不進即“刁”而退之,如進“刁打”並用。以“刁”消對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貴之地,均在對方要害之處,尤以擊打點破穴道為秘,所以“刁打“是貫穿在紅拳“的始終之法。名拳《四究拳》,是運用刁打的典範。手法共二十盤,用時每盤都是前後左右,四面八方進擊化變;刁必變,打必勝,神奇驚人。紅拳要練到“賊鬼刁 |
|
(1):李自成與紅拳(1606--1645)子鴻基,陝西米脂縣李繼遷寨人。幼年酷嗜紅拳,拜陝北延安羅君彥習練紅拳及騎射、單刀。青年時期,率驛卒起義,加入了闖王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高迎祥犧牲後,衆卒擁戴李自成,被尊稱為李闖王。在潼關南塬與明軍作戰中失利之後,李自成率部突圍,僅帶18騎進入商洛山中,休養生息,集結義軍,整軍經武,操練兵馬,以謀東山再起。在此期間,李自成與商南縣李氏“蠻”人結拜兄弟,傳其武藝。
商洛山,作為李自成轉敗為勝的起點,至今流傳着許多關於他練兵習武的動人故事,在商洛民間仍有托名“闖王拳”的套路,和紅拳特點同出一轍。
(2)孫守法(?—1647),字繩武,陝西臨潼人幼習紅拳,原為明末曹文詔部下,任遊擊。據載曾殺死過農民軍領袖“點燈子”,擒獲過“不沾泥”和高迎祥,明亡後曾聯合李自成餘部賀珍等發動關中抗清起義。孫守法驍勇善戰,善用鐵鞭,故史書上有“鐵鞭孫守法”之號。順治四年在興安府藥箭寨一戰中,手持鐵鞭打死10多名清兵,其亦戰死於此,陝西總督孟喬芳在給清廷的奏議中,還特別提到繳獲“鐵鞭一條”。
(3):梁化鳳,陝西長安縣人,幼習紅拳,善拳勇,嗜拳技。史載:“順治十六年五月,鄭成功大舉入長江,六月破鎮江,七月至江寧城下,二十三日清將梁化鳳破鄭成功擒殺大將甘輝等十四人,十月鄭成功還至廈門。梁化鳳因救駕有功官封太子太保銜。”
(4):殷化行(1644—1710),字熙如,原籍山西沁水縣人,王姓,明末全家躲避戰亂,遷至陝西鹹陽靳李村,改姓為殷。在疆場上戰鬥大半生,在平定三藩之亂和徵討噶爾丹戰爭中立有殊勳,是康熙年間的名將。自幼習紅拳,好讀兵書。康熙四年(1665年)中武舉,八年由武進士授守備職,後擢臺灣、襄陽,寧夏總兵官。三十四年鼕,皇上親徵厄魯轉,殷化行隨大將軍費楊古、振武將軍孫思剋出西路徵噶爾丹,與之會戰於昭莫多,打敗噶爾丹部,立大功。三十六年康熙西巡,為表彰殷化行在昭莫多戰役中的出色表現,特授予參贊之職。“總兵官王化行去歲出徵噶爾丹之役,見其人才矯健,隊伍警齊,尤著勞績,大將軍費楊古來亦奏其功,緑營總兵官嚮無授為參贊之例,着王化行於此役軍中為參贊賜孔雀翎,還賜御書‘深沉節制’四字。”擢廣東提督。
(5)李麟,字振公,其先世延安人也,徙居鹹陽馬泉鎮紅拳之鄉程傢堡。紅拳名師,乾隆年間平定三藩,徵討大小金川叛亂,因膽氣過人,精於雙刀,屢立戰功,被乾隆封賞賜匾。
(6)段永福(?—1842),清朝將領,陝西長安人,鄉良出身。幼習紅拳,膂力出衆,曾參與鎮壓川、陝、楚三省反清叛逆組織。道光初,隨楊芳平亂,親手縛擒叛首張格爾,功任千總、守備、參將、廣西提督、浙江提督。
師寶竜(1765-1845) 別名師己,行六,陝西鳳翔府石傢營人。傢室殷富,文武世傢,中科連捷之士代不乏其人,據其後人講述,傢門原有石牌坊為朝廷賜建。乾嘉年間被稱為紅拳大傢,技藝精妙為陝、甘、川省武林所稱道,精技擊,有南山打虎之傳,增與千陽縣南寨源紅拳名傢宋朝佐相友善,又與臨潼黑虎邢三為莫逆之交,其成就非凡:箸有紅拳“師寶竜拳法”流傳於世。
(7): 高三與紅拳(1816--1902)原名高占魁,字鴻齋,別名高春鳴,陝西三原縣馬額鎮高傢堡村人,因排行為三亦稱高三。
高三四歲從兄習武,由兄引見拜陝西耀州紅拳名傢郭崇志習練紅拳,後又拜陝西三原清涼寺僧人園淨長老學藝。
高三深得紅拳技擊精髓,即衹身遍遊,冀、魯、豫、湘、鄂、蘇、川、甘、晉等地傳紅拳十餘省,以武會友,以藝求師,以技擊輕功見長。鷂子高三在實戰中講究“力圓功輕綫為快,審勢刁打交為先:形一實二手步連,貼身攢靠市真傳:閃、綻、騰、挪、飛、步、刁,打8個字隨機便用,製敵取勝。
鐵彥彪
鐵彥彪(1861---1953),西安市人。回族,陝西著名武術,硬氣功傢:因身硬是鐵,功力深厚,故有“鐵教師”之稱。
鐵彥彪幼年在回民坊習練查拳,後隨趙彥彪習練大、小紅拳及富有醉拳特點的分洪閘拳,善使鎖子石。石擔及百餘重的大鐵刀,兼習十三太保健體功,全身拍打功及各種硬氣功。民國12年(1923)發起成立西北回民體育組織“金一健身會”,首任會長,開設摔跤、武術、氣功等項目學習班,會員發展到數千人。
民國23年(1934)秋,曾代表西安地區少數民族,參加過陝西國民政府舉辦的武術比賽,獲銀質奬。抗日戰爭期間組織回教青年服務團國術隊表演募捐。民國廿六年(1937)六月,擔任參加第七屆全國運動會陝西省選拔評判工作。
張漢鼎(1880---19450),號九三,陝西鹹陽人。近代陝西邢傢拳主要傳人。 張漢鼎早年習武於“黑虎邢三)第一代傳人李邦彥門下,較全面地繼承了邢傢技藝。臂膀靈活,步伐敏捷,精通“六合拳”,善以掌擊人,左右進擊,六掌兼施,變化莫測。民國17年(1928)在鹹陽兩度寺辦班授徒30餘人,重視武德教育。民國廿(1931)受聘鹹陽學道小學,西安第二中學國術教師,組織學校武術團,培養骨幹,推廣國術教育。進行國術表演賽,二中獨占鰲頭。他編輯有《九三拳術秘籍三拳腳》等拳譜。
楊瑞軒(1871---1957)陝西富平縣人,陝西著名拳師。 楊瑞軒青年時期,曾拜陝西耀縣安老三(安伯竜)薑老五(薑寶)習練高傢拳。體魁力巨,單手善使大鐵刀,曾在國民革命軍第二司令鬍景翼部任營長等職。民國18年(1929)楊瑞軒發起創辦“陝西國術館”任館長多年。
1:名揚群英會
清代道、鹹年間,陝西關中地區習練紅拳較多,為了相互切磋和提高來促進陝西紅拳的發展,在渭北各縣的紅拳拳師倡導下,1826年前後,成立了以武會友的“群英會”,每隔三年舉辦一次,最後一次群英會約在1841年舉辦,由於英國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已經開始,民心不安,所以作為最後一次。會址設在浦城縣城,該縣一位姓何的舉人主持。被邀請來的有三原高三、臨潼邢三、潼關蘇三,河縣陽張大腳等等有名氣的拳師。在會期中,安排先表演單人武術,最後進行實戰“跑拳搭手比賽。
楊虎城與紅拳(1893-1949),愛國將領。原名忠祥,號虎臣,後改為虎城。陝西蒲城人。自幼習練紅拳“跑拳打手”1908年在家乡組織以打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率會衆參加陝西民軍與清軍作戰。1912年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1915年率衆參加陝西護國軍,在華縣、華陰等地截擊袁世凱軍。次年所部被編為陝西陸軍第3混成團第1營,任營長。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先後任陝西靖國軍左翼軍支隊司令和第3路司令。1922年拒絶直係軍閥收編,被迫率部由武功退入陝北井嶽秀部 1936年受楊虎城的邀請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鬍景翼部第一師師長楊瑞軒擔任陝西省國術館館長,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 起了重要的作用。
(註:鬍景翼拜紅拳名傢鷂子高三之高徒魏金仲習練紅拳)
1893年11月26日(光緒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在陝西省蒲城縣甘北村的農民楊懷福傢中,妻子孫一蓮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男孩。他們給這個男孩(長子)取名叫“長久”。在陝西關中一帶有把小孩愛稱為“娃”的習俗。因此,這個男孩就被鄉親們稱為“久娃”,而很少叫“長久”。當“久娃”長大參加革命活動後,先後自己起名為忠祥後又改名為與忠字同音的 字,虎臣,虎城。甘北村地處黃土高原,是個貧瘠的小村莊,當地由於缺少水資源(沒有河流,吃水都要靠打十幾米的深井,井水還是含高氟物質的,所以甘北人都是黃牙齒),1908年5月31日楊虎城的父親楊懷福參加(中秋會)反清組織,被清政府絞殺於西安。楊虎城滿懷悲憤,不滿15歲的楊虎城嚮會館藉了一輛獨輪手推車推着父親屍首,跋涉二百多裏的艱辛。披星戴月一步步地將父親的遺體推回甘北村。從此在他的心靈裏埋下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種子。
楊虎城集合“中秋會”的一些青少年成員平時習紅拳舞刀動搶,在蒲城縣流傳楊虎城出手“打人一點紅”可見紅拳撐斬之法高妙,楊虎城受父親的影響17歲就在“中秋會”的基礎上組建起一支農民武裝。百姓稱他們為“刀客”,官府誣稱其為土匪。專門從事劫富濟貧,“辛亥革命前,他們在渭北地區已形成為與清政府在陝官吏的一種對抗力量,並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一定作用。”楊虎城和他的追隨者,開始衹有十幾個人,幾衹土槍,大部分人都用刀。一天他得知,澄城縣有一批稅款要送往西安,楊虎城就帶領他的弟兄,趁黑夜截了這批稅款。有了這筆錢,除維持他們漂泊不定的生活外,還買了一枝“曼利夏”步槍,並逐漸地發展到有了十幾枝槍。他們從不搶劫老百姓的財物,活動經費都是從地主豪紳那裏強“藉”來的。他經常以“請客吃飯”為名,擺上一桌飯菜,將地主豪紳“請”來。他對“客人”們說:“現在我們鬧革命沒有錢,需要嚮大傢藉一些,等將來革命成功了,一定加倍償還。”藉來的錢,楊虎城總是讓別人保管使用。他對弟兄們說:“錢的問題,我不沾手。大傢的錢大傢用。”為堅持和擴大鬥爭,楊虎城經常聯絡着各村的“中秋會”會員。
1908年“蒲城學案”的發生和最後鬥爭的勝利,充分體現了同盟會陝西分會的學生運動成果和影響力。1908由於右任聯絡成立了同盟會陝西分會,渭北紅拳習練者多人參加,如鬍景翼、井嶽秀、楊傑、楊瑞軒(都是高派紅拳傳人)。並聯絡會黨(主要是哥老會)、新軍、刀客做出了共同反清的决議。
蒲城縣東鄉有一個惡霸叫李楨,是前清的武秀纔,此人依仗時任陝西警備軍統領郭堅的勢力,除勾結縣衙,包攬訴訟,欺壓百姓之外。還經常為地主代辦收租逼債之事。他經常帶着打手,逐村挨戶,逼債催租。輕則打駡,重則拆房、強奪民女、霸占田産,當地百姓深惡痛絶。1914年夏收的一天,楊虎城到一親戚傢探親,碰上了李楨帶着一幫打手來村裏催租逼債 ,一位姓王的農民,因還不起債務,被李的打手們吊在樹上活活打死了。村裏百姓惶恐不安,十分害怕。有人就來找這個主張“劫富濟貧,打強扶弱”的“中秋會”會長訴苦、討辦法。楊虎城聽了情況,沉思了一下斬釘截鐵地說:“衹有幹掉李楨,別無辦法!”於是他找到他的結拜大哥,當地哥老會首領李子高,李因平時喜用長煙桿抽旱煙被人起外號為李煙桿子,嚮他藉了一隻號稱“馬拐子”的騎兵步槍(沒有長槍托,槍管較短),做好了鏟除惡霸的準備。
新麥上市後,李楨在孫鎮幹起了為糧店店主收債的事情。當楊虎城打聽到李楨在孫鎮的確切消息後,立即帶上“馬拐子”槍趕到了孫鎮。這天,烈日當空,蟬聲不絶。又逢孫鎮有集,鎮裏街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嘈雜。楊虎城將槍藏在套褲裏,以給李楨送信為名,不慌不忙地走進糧店。他嚮店裏的夥計打問到李楨正在櫃房裏,徑直進了櫃房,看到炕上有兩個人正躺着抽大煙。楊虎城怕殺錯了人(因他從不認識李楨,更無個人恩怨),就問:“哪位是李楨先生?我給他送封信。”聽到此言,炕上一人坐起,說:“我是李楨,把信拿來。”楊虎城看準了人,從套褲裏掏出槍來“砰砰”就是兩槍。李楨倒在炕上,另一人嚇壞了縮在炕上渾身打顫,楊虎城從李楨身邊抽出一隻手槍,衝出糧店,混入趕集的人流,揚長而去。
紅拳與刀客
“關中刀客“以紅拳技法作為基本練功方法,不練套路,衹練手法,技法。什麽是刀客?後人研究後曾給予這樣的定義:“刀客,是關中渭河兩岸地區一批特殊群體所具有的獨特名稱。主要是破産失業的城市小生産者,以及被地主惡霸壓迫陷害、含冤莫申、走投無路、手刃仇人、逃避管府追捕的人們。”是 類型不同的民間布衣豪俠。他們各個行俠仗義、扶危解睏、專門從事劫富濟貧,不求功名利祿,甚至不惜鮮血和生命……正義和情義、血性和陽剛、骨氣和精氣、誠信和大氣、豪情與灑脫,體現了秦人樸實豪放的性格,這也正是中華之真正俠氣所在。
關中刀客的産生主要誕生在元、明時期,元代、明代由朝廷發佈禁武令,民間不準習武,攜帶兵器,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産生了關中刀客的特定群體,他們通常攜帶一種所謂‘關山刀子’。(這種刀子是陝西臨潼縣關山鎮製造的,長不過尺),在刀術技法上采用紅拳後發製人快速出擊一招取勝的技法”講究快、準、狠。
楊傑與紅拳
楊傑,字漢三,陝西省富平縣城東門順城巷人。1886年10月26日他出生於一個城市貧民傢中,他父母也衹有他一個兒子,儘管傢貧也想方設法供他在私塾讀書。楊傑幼小時看到父母的艱苦,生活十分睏難他便放棄了五年的私塾學習而輟學在傢幫着年乃的父母苦渡日月,一個衹有十二歲的孩子提着籃子在街上賣“麻糖”,掙上幾個零錢以補傢中衹難。後來父母又租用了人傢的水田數畦,他跟着學種菜。因而從小他就身切體會到貧窮人傢苦難,同情被壓迫人民的處境,和具有着反抗精神。
為了不受欺於人他與有的小夥伴就自練身體,踢腿打拳以強身自衛,但未遇到過師父來傳授武功。但自小喜騰躍,出手快,身法活為他後來習拳練武打好了基礎。楊傑生長在清王朝的末期,黑暗腐敗的清朝統治正危機四伏。到1902年的楊傑已16歲了,幸遇德高望重,名揚陝甘的三原紅拳大師“鷂子高三”攜弟子魏金仲、薑保、馬旭武等來到了富平縣傳徒授藝,楊傑與他的夥伴去報名學藝,但這時高先生已年近93,由弟子代為傳藝,薑保、馬旭武等為其盤功指點。高先生在富平很短時間就離開去耀縣了。所以,楊傑無緣給高先生修拜弟子之禮,但他總是進了高門。1904年高三逝世了,楊傑後來長到青年,就隨同師兄薑老五,馬旭武練拳習武,尤其從馬旭武手上學了不少技擊內場功夫,加上楊傑自身的好學苦練,使他的紅拳武功逐漸進入了一個爐火純青的時期。
(二)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先生派“同盟會”會員井嶽秀等留日學生回陝從事宣傳和組織革命志士的反清革命活動。這時,由於全國各地人民風起雲涌的反清爭鬥,腐敗賣國的清王朝已處於垮臺的前夕。這時,20多歲的楊傑與同盟會員鬍景翼、武觀石等來往密切,因為他們都是喜愛武術的拳師。他們也知楊傑不僅愛習武練拳而且是有志的青年,因而經常會與富平縣東城門樓上講武藝、論國勢、談革命。加上都是同鄉,這樣交往甚密。楊傑出身貧苦,長期接觸社會下層,同情民間疾苦,因而在革命思想的感染熏陶下,便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參加有關的革命活動了。
為了聯絡志士,楊傑與他親如弟兄的高三傳拳習練者的王振西經常掮杠着耍武術器械“把子”,在渭北一帶各縣,以賣藝耍拳為名,作些有益於反清革命的秘密工作。
191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的前一年為例於專期的進行反清秘密活動,在“同盟會”的同意下,他報名參加了陝西新軍。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楊傑便參加了西安的“反正”鬥爭,勝利後,任“秦隴復漢軍”東路招過使張鈁(伯英)麾下遊戲營營長之職。在推翻清朝統治的鬥爭中,楊傑的膽略、武功,帶領隊伍,衝鋒陷陣,為民主革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神腿”雅號的傳說由來
“神腿”楊傑先生,武林界譽為“神腿”是有一定的傳說事實的。目前有兩種傳說。一種是,他當年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時,一日與幾位志同道合者好友,潛入西安城內打探消息。到了晚上巡夜的清軍約十餘人查到了他們住的旅店時,他們幾個人奪門而出,楊傑在前用腿打倒幾個敵人而嚮城北門逃去。清兵打着燈籠窮追不捨,楊傑讓幾位先跑他斷後,當五、六名清兵追來時,楊傑回身照前邊兩名用“鴛鴦連環腿”先將清兵手提的燈踢滅。再將二人打翻在地,後面清軍嚇住了轉身逃走。楊傑追上前邊幾位一同逃出了北門。這件事回到住地後,互相傳來傳去說:“楊傑的腿功真厲害,簡直是‘神腿’,衹用腿功就把清軍打跑了。”從而“神腿”的雅號與楊傑的名字連在一起,成為關中武林的贊譽之稱了。
一種說法是,他參加反清活動時,曾受命去商、洛一帶偵察敵情。途中天晚,與數名巡哨清兵遭遇,楊傑施展腿功,橫踢竪掃,一兵倒斃,餘衆逃散。楊傑完成任務後,安然返回。因而被譽為“神腿”,“神腿”楊傑之名,變傳揚關中而譽載武林了。
(四) 參加反袁逐陸驅陳鬥爭
“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去了。袁把張鳳慧調北京,派其親信陸建璋督陝。袁世凱的復闢活動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楊傑在孫中山“反袁”的號召下。參加了有井嶽秀、於佑仁等組織的“陝西靖國軍”。在井嶽秀渭北安撫使的“靖國軍”中,任第三路第二隊第一營營長,進香反袁鬥爭,後又支援東路“靖國軍”進行了驅逐陸建璋,陳世藩的鬥爭。
1925年,楊傑目睹了軍隊腐敗和不平之事毅然脫離了軍籍而返回故裏專心從事武術事業而傳徒授藝,1935年楊傑還去北平,與一些武林名傢授徒年餘時間
(五)在西安國術館傳徒授藝
1936年楊瑞軒先生受楊虎城推薦在西安籌辦了“陝西省國術館”,並擔任館長,聘請“神腿”楊傑與“黃毛”王振西、張鳴岐專門教授紅拳。
在國術館內門戶之見較深,楊傑名聲威望日高,有人不服,有一拳師叫鄭汝平是河南鄭州人,從南京來此,以“太極拳”任教而誇口不凡。一日,館長楊瑞軒召集全館人員說:“我們不能在衆人學生面前揚己壓人。鄭老師不能非議楊老師。今天關上館大門,事不外傳,今天請鄭、楊二位老師各露一手,見見高低”,兩人各自站定,衹聽見楊傑一聲“請”字,之間鄭汝平已栽倒在地,衆人大驚並十分佩服楊傑之功夫。楊傑製服鄭汝平用的是“四究拳”中的“雲裏顯聖”與“判官脫靴”連環手法。之後“神腿”楊傑在“國術館內威望更高了。
(六)解放後對武術事業的貢獻
1949年西安解放後,省人民政府在革命公園設立了“陝西省國術輔導處”,楊瑞軒先生和以陝西高傢拳聞名關中的“神腿”楊傑先生被任命為該處的武術教練。到了1958年陝西省戲麯學校(今戲麯研究院前身)校長羅明慕楊傑先生之名特聘為該校的武術教練,他又兼任陝西省體委武術指導和省武術協會副主任,在此其間受到了省長趙壽山同志的熱情接見,使他受鼓舞很大。楊傑先生便傾心踏實的為培養戲麯舞臺新秀與陝西省的武術事業的人才而努力傳徒授藝,為我省境內武術事業的開創與發長做出了成績。
1960年國傢體委在首都北京舉辦了全國武術表演大會,楊傑先生這時已74高齡了,他也應邀參加了大會的表演。楊傑先生在會上表演了具有陝西濃厚武術特色的紅拳,其中有“青竜刀”、“六合槍”、“子棍”、“春秋刀”、“八仙劍”、“大小瘋魔棍”、“尉遲鞭”、“虎翻身”、“燕青掌”等精華器械與拳術。楊傑先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與會者與廣大觀衆的贊賞。領導同志有習仲勳、榮高棠、趙壽山等接見了他並熱情洋溢的肯定了他在中華武術事業上取得的成就與貢獻並希望他為祖國武術事業這一寶貴遺産,進一步作出新的貢獻。
楊傑先生回陝後,在1961年在西安又作了次武術表演。任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西北局實際劉瀾濤、陝西省省長趙伯平等首長提出,將楊傑先生的表演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將它攝製成片,作為珍貴的武術資料加以保存,西安電影製片廠也完成了這一任務。
楊傑先生在西安時,多住單位,後來年邁便住在傢裏傳徒授藝。1970年因病於1971年農歷正月十三逝世,終年85歲
楊傑先生的一生是從事革命,熱愛武術、竟業樂群,認真工作的一生;他也是對陝西紅拳的繼承發展和培養了不少高門人才的一生。楊傑先生剛直誠實,篤信不二,廉潔自律,清操可風;他一生為中華武術事業作出的貢獻,將會在陝西武術史上留傳後世。
紅拳文化與武禮
紅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紅拳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地域環境、人文文化,不僅因為它內容豐富,體用兼備,還在於它藴含着深刻的東方哲學思想。學習紅拳不僅要研習技藝,更要追求和理解紅拳豐富的哲學文化內涵。紅拳老師註重武德教育,傳徒授藝時,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觀其行方可教之。紅拳文化武禮,獨具特色,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尊稱,一切行動,一切過程依禮而動,依禮而始終。上場必禮,是紅拳人的傳統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禮可分為:站禮、拱手禮、口禮三種。一是站禮,即平日自己習練套勢,由場右邊上場啓示起勢,前輩早已形成定規---右上右下,並步成立正姿勢,目視正前方。僅此一禮勢,實為一種心理,是練,定心靜氣自省如何練好這一套路的思想提示:二是公開表演演練套路以前,出場表演者,立身並步站立做出特定動作;兩臂高擡,胸前屈肘一掌一掌屈腕相握,嚮前上下兩下即可,或左手抱右手,轉身動步一圈頻座拱手圈禮,以此表示對觀看者的尊重,或遇之“以武會友”表演或武術競賽演完收勢下場。紅拳極為講究的徒手或器械對抗競賽中,打手跑拳,提槍抱棍時,都是按照點到為止的原則以求勝負。為此,大都有較為明確的制度,那就是一讓二過三勝負。讓遠讓進不讓寸。雙方較量開始前,必須道一個禮貌口語:“請”才能正式比賽。雙方較量中,必須按照不能嚴重傷害對方和點到為止的原則,亦可以說,這是屬於“禮”的延續範疇之類的事,紅拳的禮儀,涉及範圍極廣,表現在師徒關係上是那種帶有血緣關係的師徒如父子式的“禮”相當普遍,十分嚴肅,尊師重道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紅拳與其他體育項目最為不同的特點。
紅拳套路
陝西紅拳包括打手對抗和套路運動兩類形式及盤、法、勢、理四個方面。突出表現“八字八法”的主要內容,紅拳有拳有序,拳序結合,流傳拳域起落勢相約為一。
盤,紅拳傳統的基礎訓練——十大盤功。又稱十大盤筋,簡稱盤功。它是紅拳依據套路演練和實戰打手實際需要,是屬於以地面為依托物、以自身體重為負荷的靜力、以柔韌為主的訓練方法之一。盤即一組動作姿勢,十大盤即十大組動作姿勢;各種功法習練;千字錘、千把攢、千斤墜、踢樁、打樁、梅花樁、盤刀舉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樹、舉鎖子、挑擔子,及有練手之法、肘法、肩法、眼法、身法、胯法、膝法、步法、及藥物配合練習、各不同器械都有各自不同的練習方法等(各拳係有不同的訓練內容)。現擇高氏十大盤功為例簡述:首盤霸王舉鼎勢;二盤為撐補勢;三盤為力推泰山勢;四盤為千把攢勢;五盤為孤雁盤翅勢;六盤為雀地竜勢;七盤為燕子噙泥勢;八盤為單足獨立勢;九盤為靖王托塔勢;十盤為魁星點鬥勢。
法,即打手手法,零手有百,匯編成串,組排成排子手。與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鐙捶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門子,相輔並習,組成紅拳完整的打手體係。
勢,即套路,陝西紅拳以七大拳係組成:紅拳、花拳、炮拳、九拳、地趟、通臂、跑拳(門子),套路百餘套。
理,即拳法理論。遺有專篇(如紅拳打手歌五篇),譜本記有套路與動作名稱及打手要言、口訣紮字、用武要言、圖等,有拳有譜(基本上用關中方言)。在我國武術流派中,紅拳堪稱內容豐富、自成體係的一個拳係。
八字八法,即手法(撐、斬、勾、挂、纏、攔、沾、挂)、步法(弓、馬、偷、奪、即、竄、蹤、退)、棍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攔)、刀法(提、紮、砍、撩滾、摩、擒、拿)、槍法(封、閉、捉、拿、擼、提、纏、環)、鞭法(遮、攔、蹤、橫、領、闢、刁、打)。以“八字八法”形成了陝西紅拳的主要內容。
陝西紅拳常用的器械:長器械有槍、矛、叉、戟、戈、雙頭槍等;短器械有匕首、刀、劍、斧、鉞、鏟、其它器械有棍、鞭桿、拐、盾、錘、流星錘、鞭、槊、鐧、雙鈎、耙、抓、弓、矢、彈弓等。拳械內容共有40餘套之多。
陝西紅拳各類拳譜,套路共百餘套。
紅拳內容:包括打手對抗和套路運動兩類形式及盤、法、勢、理四個方面,而切保留了古老的單式技法(手法、腿法、摔法。既:出手一點紅一招製人),和組合技法(排子手、組合拳法、既:犯了招架十下八下)。紅拳的勁力講究:擰腰擺胯,力發於根行於梢。
盤:
即運動基本功,又稱十大盤筋,是習練紅拳的入門基本功。俗稱“筋不盤軟,不學藝”。
十大盤又有軟盤與硬盤之分。
十大盤軟盤是:首盤霸王舉鼎勢;二盤撐補勢;三盤力推泰山勢;四盤千把攢勢;五盤孤雁盤翅勢;六盤雀地竜勢;七盤燕子噙泥勢;八盤單足獨立勢;九盤靖王托塔勢;十盤魁星點鬥勢。
十大盤硬盤:千字錘、千把攢、千斤墜、踢樁、打樁、梅花樁、盤刀舉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樹、舉鎖子、挑擔子、纏綫拔蒜、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練習。
法:
即打法,主要有:“踩腿審進,鑽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實二,聲東擊西、後發製人,閃綻騰挪飛步刁打。零手有百餘;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鐙捶手等亦有幾十之多。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門子,相輔並習,組成紅拳完整的打手體係。
(1)手法:
手法是指近身實戰攻防變化的技法法則。實戰訓練時叫“打手”。紅拳的手法是以“撐斬為母,組排為形,零招散打,匯集成串”的打手體係,亦即紅拳之精華所在。八種打法(撐、斬、勾、挂、纏、攔、沾、挎)在拳械中亦得以發揮。
排子手。排字意味着可單練,也可對練。單習排手各招時,左右互換,亦進亦退。兩人盤排手時,其中一人按排字手格式出招,另一人處於守勢,做相應的防禦動作。對練是雙方切磋,即“走門子”,亦稱“打手跑拳”,以各種手法為主,身法、腿法為輔,相輔相成,故名排子手。其類型邢傢有:六把扇子、五虎群羊、江南九手排子、三十六排手等。高傢有:四排手、十排手、十二排手。習練者要經常進行“跑拳搭手”的技法的實際運用,師徒之間,師兄弟之間相互切磋點到為止的一種文打方法。
紅拳打手絶招有:撐手帶雲手,打得天下無敵手。偎身靠子擰心肘,打人憑的六合手。
三十六排手之內容:
(1)貼墻挂畫 (2)猛虎爬壁 (3)羅漢負寶 (4)判官脫靴
(5)小鬼脫衣 (6)玉帶圍腰 (7)浪裏拾柴 (8)霸王安閑
(9)美女照鏡 (10)葉底藏花 (11)鎖裏拔簧 (12)秦王背劍
(13)搬倒泰山 (14)老君捧盤 (15)纏捶袖手 (16)單段雙段
(17)羅漢倒掃 (18)單手擒方臘 (19)金紐銀扣 (20)金雀捧聖
(21)大鵬展翅 (22)花馬分鬃 (23)雲裏顯聖 (24)隔墻撇竹
(25)白猿獻果 (26)犀牛望月 (27)泥裏拔蔥 (28)鷂子入林
(29)野踐滿地 (30)腳踏鴛鴦 (31)撐棚斬架 (32)仙人摘桃
(33)小鬼攧槍 (34)老君抱葫蘆 (35)李逵標魚 (36)迎門鐵扇子
(2)腿法
紅拳拳諺中有“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手打三分,腿打七分,遠腳、近膝、貼身胯打”等
紅拳腿法主要包括:
在功能上,上腿主要是進行上三路(頭、面、耳根、頜頦)的攻擊。腿法有:迎風腿(正踢腿)、五花十字腿、背劍腿(外側腿)、飛燕腿(外擺腿)、挂面腿(裏合腿)5種。十字披紅腿、
中腿主要是進行中三路(胸、腹、腰)的攻擊,腿法有:撩陰腿、開門腿、挎劍腿、肋裏塞車腿、挖腿、羅漢腿、磨盤腿。
下腿主要進行下三路(膝、脛、足)的攻擊。腿法有:“攔馬檻子腿、撥腿、蒲藍腿(掃腿)、撥腿、頂門腿。抄腿後腿主要是用腿後擊對方頭面、胸部、腹部,腿法有:跟子腿、後撩腿、美女照鏡腿、兔兒蹬鷹腿、驢兒後蹶腿。
騰空五腿主要是騰空踢擊對方要害部位的一種方法,腿法有:二起腿、旋風腿、餓馬奔槽、騰空雙飛燕、騰空側踹。
跌法五腿主要是避實擊虛,采用倒地滾打的跌法技法,腿法有:金鎖銀扣腿、金絞剪腿、死人騰床、黑驢滾氈、烏竜絞柱。
(3)拿法
踢打跌拿中的拿技,紅拳傳統稱之為“串子”,紅拳拿技為三十六把拿。即猛虎爬壁、黑鷹鎖嗉、金絲鎖喉、金鈎釣魚、古琴獨調、搬頭換頂、仙人指路、暗渡陳倉、窩裏炮捶、搬倒泰山、鴿子旋堂、金絲纏臂、順手牽羊、赤風搖頭、鋪地錦綉、定海神針、架海金梁、舉手降服、白虎搖頭、葉底藏花、鳳凰展翅、金絲纏腕、雙開金鎖、猛虎出柙、金剛折臂、湘子挎籃、強虜附首、側耳聽風、伏首階下、將軍敬酒、震地驚雷、橫刀颳鴨、雙竜入洞、鴻雁穿喉、二虎爭食、聲東擊西。
(4)滾跌《萬福堂紅拳拳譜》中“九滾十八跌”之打法,彌補了紅拳倒地反敗為勝之缺。
“九滾十八跌”:
一黃竜滾江,二鯉魚返江,三太子滾殿,四黑驢子滾氈,五美女曬鞋,六坤魚翻刺,七纏倒探腿,八金鉸剪,九金紐銀扣。 一死人騰床,二老兔蹬鷹,三下馬坐泥,四陰鎖陽鎖,五美女滾氈,六小鬼攧槍,七力推泰山,八浪裏撐舟,九鯉魚扣腮,十葉底藏花,十一千斤閘,十二夫子拱手,十三倒身拔竜,十四單鳳朝陽,十五拌跤,十六黃狗當道,十七二郎擔山,十八仙人指路
(5)摔法
樵夫捆柴、老樹搬根、勾連腿、卻地竜、順手牽羊、倒捲紅。
器械打法
以棍槍為例,手法在器械上的應用與變化,數邢三的十六母子單頭棍和二十四母子雙頭棍法,及趙武陸合槍法皆堪稱絶技妙法。其內容於後:
a)、十六母子單頭棍(白眉棍)。
黃鶧照坡,白虎洗臉,二竜爭珠,樵夫砍柴,蜜蜂采花,莊稼揚場,海底撈月,老君倒關門,鴨子三拌嘴,黃?探爪,仙人捧盤,金鰲劈舟,李逵標魚,金竜纏柱,勾陰為陽,判官脫靴
b)、二十四母子雙頭棍。
懷中抱月,母豬探泥,水花落挑,扁身中攔,夜叉探海,直棍攔取,鎖裏拔簧,倒取摩天嶺,月斜月圓,珍珠倒捲簾,青竜三擺頭,鳳凰三點頭,鴻門鑼兒,腦門穴裏一點紅,水裏挑蓮,火裏抓紙,姨娘倒穿鞋,上掄下掃,花子闖街過,鶯鶯倒上橋,公主攮王彪,陳俊背鞭取濮陽,擊擊擊,颳颳颳。
c)、陸合槍詩
此槍立勢甚剛強, 梨花圈槍世無雙。
圈槍為母玄中妙, 左騰右挪把人傷。
封閉捉拿使得妙, 梨花擺頭法更良。
裏外把門人不曉, 雙封縱步使花槍。
要知圈槍先學母, 秦王摩旗第一槍。
纏槍拈棍黃竜槍, 黑竜入洞最見長。
把門救護法程好, 鳳點頭分第二槍。
穿指滾袖並鷂子, 敗走大略直入強。
扭手救護身法秘, 掃帚分為第三槍。
背拿攔腿並擺攔, 如貓撲鼠甚威嚴。
迎風救護槍法祖, 白蛇弄風第四槍。
雙封雙閉死求活, 無中生有發神槍。
兼有對接來救護, 拔草尋蛇第五槍。
一捷為先接二進, 奪窩復奪稱鳳凰。
裙攔刁紮還手救, 梨花落總第六槍。
勢:
勢,即套路,含拳械對練,紅拳套路有三十六路:小紅拳、大紅拳、太祖紅拳、中紅拳、太宗紅拳、二路紅拳、粉紅拳、老紅拳、長小紅拳、月明紅拳、關東紅拳、關西紅拳等。至於所用器,長兵以槍棍刀械為主,如六合大槍、單頭雙頭母子棍、陰手琵琶棍等,斷門刀、步戰刀等;據《大清拳禮序秘籍本》《紅拳拳譜》統計,套路總有百十之多。套路作為入門基本功訓練,使初學者身法靈活,步法協調,即可下場表演,又可強身健體,是陝西農村主要的娛樂方式。
理:即紅拳理論,紅拳以《紀效新書.拳經捷要》做為拳法理論基礎,註重技擊性。現存紅拳打手歌五篇,即:《紅拳拳譜》、《紅拳跑拳打手》、《紅拳八大步法》、《紅拳用武要言》、《紅拳練功方法(藥物等)》,及拳譜口訣紮字、用武要言、圖譜等。
紅拳主要特點:總括為十六字訣 “撐補為母,勾挂為能,化身為奇,刁打為法”。
紅拳拳法(師寶竜著1765--1845)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緊相連,手起腳不挪,止註打不着,腳起手不動,必定是大病。側身換膀學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閃電,拔步如放箭。手去不顯身形,顯身形何為能。勢勢要亮,腳腳見將。身勢如閃電,腳底如魚竄。拔步如風,站步如釘。輕如鴻毛,重如泰山。拳打勢樣招架。打手不見手,見手不算手。進步如雞竄,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壓,裏勾外挂,撐斬勾挎,高低上下。雙手不離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為奇,腳眼手尖不可離。打拳不離三尖,腳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動,眼尖手快耳聽風。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得步忙進腳,打人如捏火。撐來換撐,斬來換斬。撐不動不撐,斬不動不斬。高如泰山,低如鳥雀。有膀卻無膀,無膀卻有膀。丁膀不見膀,手去復探膀。你斬我綻,你綻(註:綻陝西方言讀can解開的意思)我閃。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腿要屈,後腿要直,步步着力,天下無敵。撐手帶雲手,打得天下無敵手,打如玄黃,小如貓。五法合一傢,打人焉不發。眼與心合,項與肩合,肘與膝合,腰與腿合,腳與手和,氣與力合。肩探捶攢,吸喉貫頂,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氣如細絲,習氣養身,穿腸過肚。五臟六腑,氣串經絡。行於丹田,左傳右轉。擰腰捩胯,通關利竅。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針為本,惜氣養身。吸氣之法,縮骨欠肩,搜肩探膀。順人之勁,藉人之力。撐捶不利離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勁口難,離人一寸,打上有勁,離人遠必定閃。前頂後挺,上不離胸膈,下不離帶口,高不過眉,低不過肩。捶到臨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轉勁最為高,身法要逍遙。眼硬打的眼軟,手快打的手慢。拳不離腳棍不離搠,拳打手指,槍紮步眼,眼觀手腳定存亡。一要準,二要穩,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變萬化,閃身脫化滑如魚。一搬二扣三丁拐。
紅拳十六字决意解
第一,“撐補(斬)為母”。
“撐”和“補”的關係就是防和攻的意識,撐為防,補為攻,作為根本,“補”乃是技擊變化之源。要求習練者要明白“撐中有補,補中有撐”,“以撐換補,以補換撐;以補換補,以撐換撐”。“撐來換斬”總之是“撐”與“補”變化隨情,緊密關聯。何況在“撐補”中還帶藏着巧妙的“劈斬”。僅就“撐”而言就有“單撐”、“雙撐”、“緊撐”、“翻撐”以及“卻地撐”、“轉身撐”等之區別。紅拳中的“撐”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撐,而是滾化的圓變的“撐”,確實“撐”法之特令人欽佩,“撐”法之妙、意深無窮。
第二,“化身為奇”。
武林界均知,“拳傢的身,貴如金”。紅拳,特別重視“化身”的練習。講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進膛製敵,更不能避敵取勝。在化身方面強調這兩條:“身是一條綫,不是一個面;側變肩要活,肩活步為先”。拳法講:“側身換膀練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講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進,進有退,”突現了變化的一個“奇”字。
化身不僅使拳腳變化,進退相聯,尤為可貴的是削弱對方之力,藉力趁勢取勝。故練紅拳的主導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對猛,而講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沒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須註重身法鍛煉,以盤功練架的“弓步衝捶”而論要求是“側身一條綫,胸腹不全顯”。紅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閃綻騰挪”等都是練身法而體現“化身為奇”的重要體現。
第三,“勾挂為能”。
“勾挂”也就是紅拳裏的“雲手”,在紅拳諸多套路中連接招式拳譜講,“練好雲手和抹手,打的天下無敵手”紅拳突現出的特點是“輕”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現出“輕”功的優勢。在紅拳的初級階段,師傳教導是要掌握:“高棚低壓,裏勾外挂”的技能。但到了高級訓練中特別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壓;裏不勾,外不挂,製敵取勝衹一下。”這個秘訣是:“有影無影,見形變形,一勢三翻,連環妙用。”什麽是“勾”?什麽是“挂”?“勾”中變招,“挂”必帶卸,“勾挂”有高勢低勢之分,亦有單勢、雙勢之分,但都在變化中應用。其能無窮。“紅拳”中《子拳》套路“勾挂”之招最多,是體現“勾挂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為法”。
“刁打”紅拳,中最突出的技擊特徵。“刁”是“審”對方之情而發,與“打”相聯。不進即“刁”而退之,如進“刁打”並用。以“刁”消對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貴之地,均在對方要害之處,尤以擊打點破穴道為秘,所以“刁打“是貫穿在紅拳“的始終之法。名拳《四究拳》,是運用刁打的典範。手法共二十盤,用時每盤都是前後左右,四面八方進擊化變;刁必變,打必勝,神奇驚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