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伯勞
別名:土虎伯勞、花虎伯勞、小伯勞,屬雀形目,伯勞科。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除西藏無記錄外,遍布全國。
紅尾伯勞體長約19.5釐米。上體大部灰褐,下體棕白,均無雜斑。嘴黑色,尖端有鈎;頭側有寬的黑色眼紋,尾羽棕紅色。平時棲息於平原或山地的小樹或灌木近頂的突出枝幹上。神態兇猛,不時翅尾,舉目張望四周,一見地上有獵物,即急飛直下抓住,再返回所棲樹枝上。叫聲粗厲響亮,叫時仰首翅尾,激昂有力;鳴囀音調輕快柔和多變,非常動聽。性貪食,主食各種甲蟲、毛蟲、螳螂、蚱蜢、蜻蜓、鱗姑等昆蟲及幼蟲。營巢在楊樹、刺槐、杏等樹上,巢呈粗大的杯狀,由草莖、雜草根及苔蘚、棉花和少量羽毛構成。5—7月間繁殖,每巢産卵 4一6枚,卵呈乳白色,密佈灰藍和黃褐色斑點,鈍端集中,幾乎呈圈狀。
1、鳥的選擇 紅尾伯勞鳴囀悅耳,音調多變,是著名歌鳥。在北方,還是“十三套百靈”的重要“叫口”之一。因而多選擇雄鳥飼養。雌雄區別可以從身體的棕色和貫眼紋判斷。雄鳥棕色顯著,貫眼紋亮黑色;雌鳥的棕色蒼淡,貫眼紋黑褐色。為了馴順和延長壽命,可在夏季掏取雛鳥喂養,或者秋季捕捉幼鳥飼養。幼鳥不象成鳥那樣喜棲喬灌木枝頭,而是多在竹林、葦叢、灌叢中,可用轟趕法粘網截捕。幼鳥較成鳥為褐。背部羽緣綴棕,腹和尾上復羽雜以黑橫斑,胸和兩肋亦有黑褐色橫斑。
2、鳥架 飼養伯勞一般用弓形架,食、水罐各一枚,位於架下端托板兩端。鳥由脖鎖拴在中間,脖綫長短要適中,拉直時鳥頭部恰能夠着吃食、飲水;脖鎖過長,鳥會因纏繞而被勒死。
3、飼料和喂法 紅尾伯勞為食蟲鳥,可用紅點頦的飼料(即緑豆面、玉米麵、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比例混勻)喂幼鳥,但生長不太好,不愛鳴叫,如果補充新鮮的去脂牛羊肉後,可很快改善。另外,飼料面(豆面、玉米麵)應盡量地細,因為粗的渣子在伯勞胃中會揉成團而被吐出,有“颳油”作用,使鳥逐漸消瘦。因為伯勞無消化纖維素的能力,因此,飼料中最好有鮮肉。
4、管理和調教 伯勞兇猛、嘴鈎麯銳利,初期用肉誘食和日常捕捉時要小心,以免被咬傷。初期在架上飼養,鳥不適應,總想飛逃,容易吊死。通常先用直架飼養,至鳥習慣架上生活後再改用弓架。方法是用30釐米左右長的綫拴在鳥脖上,手拿另一端或置一處在旁邊看守,鳥一飛落就用脖綫提到直架上,並以鮮肉誘食。一般1—2天,鳥就不再拚命飛逃,而是以脖綫為半徑飛旋,每次都能準確落在直架上。接着可縮短脖綫,當長短為弓架的l/2鳥也能穩棲時,方能用弓形架飼養。
欲從巢中掏雛島飼養,應待幼鳥絨羽為正羽所代替,將近離巢的最好,這樣不但喂養省事,而且鳥生長發育得好。掏取時應註意有否外寄生蟲,如有應及時驅除,否則鳥生長不好。雛鳥可用點頦粉料和鮮肉沫各半加溫開水和成面團,捻成兩頭尖的食粒填喂,每天5一6次,晚上那次肉的比例應稍大,而且要喂足。
根據伯勞野外棲息的特點,鳥架宜挂在室內的高處。由於伯勞多吃軟食、糞便稀,日常管理要特別註意食、水衛生。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就是“認”幹粉料之後,每天還要喂一食抹濕料,最好加點鮮肉。活的昆蟲及幼蟲可用手拿着喂。另外,伯勞怕冷,鼕季室內飼養,室溫應在l0℃以上。
伯勞也可用畫眉籠飼養,大型種用八哥籠。但不及架養有特色。伯勞科的多數種屬食肉鳥類,飼養時鮮肉的比例應比紅尾伯勞飼料中肉的比例大,甚至可常喂活的小鳥任其撕食。當然,所有伯勞科的鳥不能跟其他小鳥同籠混群飼養。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