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全稱中國工農紅軍。參看〖中國工農紅軍〗。②指1946年以前的蘇聯軍隊。 |
|
紅軍中的一員〈老紅軍〉 |
|
指紅巾軍。 元 末 劉福通 等所領導的一支農民起義軍。 元 無名氏 《鬆江謠》:“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裏無一人,紅軍府上坐。”《明史·韓林兒傳》:“ 潁州 人 劉福通 與其黨 杜遵道 、 羅文素 、 盛文鬱 等復言‘ 山童 ( 韓林兒 ), 宋徽宗 八世孫,當主 中國 ’。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謀起兵,以紅巾為號……時皆謂之‘紅軍’,亦稱‘香軍’。”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旗聯》:“中原紅軍初起時,旗上一聯雲:‘虎賁三千,直抵 幽 燕 之地;竜飛九五,重開大 宋 之天。’” |
|
中國工農紅軍的簡稱。 毛澤東 《長徵》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衹等閑。” 丁玲 《一顆未出膛的槍彈》:“紅軍好嘛!今年春上咱哥哥到過蘇區的,說那裏的日子過得好,紅軍都幫忙老百姓耕田咧!” |
|
指1946年以前的 蘇聯 陸軍。 |
|
紅軍 :hóng jūn
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全稱中國工農紅軍。②指1946年以前的蘇聯軍隊(蘇聯紅軍)。③在各種體育比賽和娛樂遊戲中對有紅色標志的參賽隊的簡稱。
英譯:the Chinese Red Army |
|
即“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
|
1935年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進入四川不成,情況非常睏難,再到遵義。當時紅軍3萬人,國民黨軍則40萬,蔣介石親到貴陽指揮,要圍困和消滅長徵中的紅軍。為了擺脫敵人的圍困,紅軍準備西進雲南,繞道從金沙江北渡。為掩蓋這一軍事意圖,派1個團偽裝主力,大搖大擺地嚮東北方向攻打烏江渡口。這個團為不露一點破綻,不怕傷亡重大,頑強進擊,打擊敵人。蔣介石原來的部署是防紅軍嚮西,看見紅軍主力嚮東,立即改變部署,調軍嚮東。國民黨軍嚮東,紅軍主力卻嚮西,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紅軍以1個團的犧牲,保存了全軍。 |
中國工農紅軍簡介 About the Red Army |
簡稱“紅軍”。土地革命戰爭(即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1934年10月後陸續長徵,並勝利到達陝北。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决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徵。在長徵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後又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
|
中國工農紅軍的總司令是朱德,總政委先後是周恩來、張國燾,總參謀長是劉伯承,總政治部主任是王稼祥(博古曾經在長徵中代職)。在長徵到陝北三大主力紅人民領袖任弼時合影軍會師後,增設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是彭德懷,總政委是任弼時。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是朱德,總政委先後是毛澤東、周恩來、;紅二方面軍總指揮是賀竜,總政委是任弼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是徐嚮前,總政委是陳昌浩。 |
|
紅軍主力部隊的來源主要是北伐戰爭時的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和參加土地革命的農民軍。其中,紅一方面軍的主力部隊紅一軍團的骨幹來自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和武昌國民政府警衛團,紅三軍團來自湘軍彭德懷團,紅七軍來自廣西省政府兩個警備大隊。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都來自農民軍。 |
|
在長徵結束前後,紅四方面軍為主力的西路軍(包括紅一方面軍的5軍和四方面軍的9軍,30軍)遭到全軍覆沒結局,徐嚮前衹身逃回延安,陳昌浩先逃回湖北老傢後返回延安,李先念率餘部400人到達新疆,被盛世纔收編。
到達陝甘寧地區的紅軍主力經過山城堡戰役,結束了和國民黨的十年內戰,抗戰爆發後,經過多次談判,1937年8月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一方面軍改名第115師,紅二方面軍改名第120師,紅四方面軍餘部先改名援西軍後改名第129師。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八路軍總部。大批紅軍編餘幹部被分配到抗大學習或派遣到長江局從事華中地區工作,後參與組建新四軍。
南方八省紅軍三年遊擊戰爭 :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堅持鬥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反對國民黨軍進攻的遊擊戰爭。1934年8月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陸續退出長江南北各個蘇區進行長徵。留在南方八省的紅軍和遊擊隊,在中共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和中華蘇维埃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的統一領導下,緊密依靠群衆,以公開與隱蔽、合法與非法相結合的鬥爭策略和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進行艱苦卓絶的鬥爭,不斷取得反“圍剿”、“清剿”的勝利,牽製大量國民黨軍,在戰略上配合紅軍主力的行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方八省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投入抗日戰爭。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1930年7月始先後由紅軍第二、六軍團和第三十二軍組成。賀竜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曾在湘鄂川黔蘇區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1935年11月開始長徵。次年10月到達陝甘蘇區。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一二O師。 |
提出和使用的時間 The proposed use of time and |
紅軍是中國近代史上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統一稱號。但是,在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竜、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南昌起義的時候,人民軍隊使用的仍舊是國民革命軍的番號。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打出的旗號是工農革命軍。那麽,紅軍的稱號是什麽時候提出和使用的呢?
1927年11月13日,共産黨人潘忠汝、吳光浩、戴剋敏、曹學楷等領導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農民舉行起義。起義軍稱“農民自衛軍”。14日清晨,農民自衛軍解放了黃安縣城,活捉了偽縣長賀守忠等貪官污吏多人,反動政權被摧毀。18日,新生的黃安縣城披上節日的盛裝,熱烈慶祝黃安縣農民政府誕生。黃安縣農民政府主席曹學楷宣佈了《黃安縣農民政府施政綱領》。這個綱領的主要內容是:實行土地革命,工農武裝起來,推翻豪紳地主統治,建立工農政權;實行民主自由,改善勞苦群衆生活;實行八小時工作製,增加工資;保護商業貿易,保護小商人;反對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隨後,中共鄂東特委負責人宣佈: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工農革命軍鄂東軍紀律嚴明,愛憎分明,積極支持農民群衆捕捉土豪劣紳,沒收地主財産,打擊反動“民團”和“紅槍會”,深受工農群衆的愛戴。人們在黃安縣衙大門貼上一副新對聯:“痛恨緑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雲沉沉埋赤子;剋復黃安城,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這樣,工農群衆第一次喊出了“紅軍”的稱號。
1927年12月11日,共産黨人張太雷、蘇兆徵、葉挺、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軍打出“工農紅軍”的旗幟。葉挺和葉劍英被任命為“工農紅軍”正副總指揮。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佈了《中央通告第51號——軍事工作大綱》,其中明確指示:“可正式命名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不久,中央正式通知毛澤東和朱德:“關於你們的軍隊,可正式改稱紅軍。”根據中央指示信的精神,毛澤東和朱德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正式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隨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相繼奉命改稱“紅軍”了。 |
紅軍長徵有關詩句 Verse about the Red Army |
七律·長徵
毛澤東
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衹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顔。
憶秦娥 婁山關
1935年2月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
|
紅軍長徵路綫
紅1方面軍長徵路綫 何傢衝、金傢寨、涇縣、旌德、陶傢河、湯口、譚傢橋、
紅2方面軍長徵路綫 分水、淳安、懷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橫峰、
紅4方面軍長徵路綫 戈陽、古樓、慶元、福安、寧岡、寧化、井岡山、雩都、
紅6軍團西徵路綫 長汀、全州、桂東、信豐、瑞金、寧遠、汝城、王母渡、
紅7軍團北上路綫 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遠、界首、盤縣、賓川、
紅10軍團北上路綫 會澤、絞平渡、靖縣、黔西、遵義、威信(紮西)、西昌、
紅25軍西徵路綫 婁山關、木黃、中甸、安順場、永順、大庸、桑植、漢源、
主要路綫:瑞金→遵義→膠平渡→安順場→瀘定橋→雪山草地→毛兒蓋→靜寧→吳起鎮→會寧。
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川陝革命根據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中國工農紅軍缺編紅三方面軍之原委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曾經編成一、二、四方面軍,而沒有編成三方面軍,原因何在?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中央曾計劃將紅軍一、二、三、四軍團依次擴編為方面軍,後來,因為彭德懷同志主動提議三軍團和一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放棄了單獨擴編為紅三方面軍的計劃,遂造成了缺編。然而,據歷史資料記載,紅三方面軍缺編另有其他一些原因。
中國工農紅軍由軍發展到方面軍,經歷了一個麯折的過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沒有統一編製紅軍的計劃。那時,中央認為:“目前中國,衹有朱毛及彭德懷的部隊可以稱為紅軍,其餘如賀竜等都不能叫做紅軍”,衹能算作遊擊隊(《中共六屆二中全會政治問題報告記錄》1929年6月25日)。因此,各地紅軍的編製及番號也就各行其是。
1930年1月,中央軍事部召開會議,决定統一全國紅軍的番號和編製,將幾部較大妁紅軍編為一至八軍。這是紅軍史上的第一次統一規劃。4月15日,中央軍委决定將全國紅軍按地域組成軍團,一為“湘鄂贛交界處的三、四、五等軍”;一為“湘鄂邊界的二、六、十等軍”;還有一個是“閩粵桂十一、十二、七等軍”(《中央軍委軍事工作計劃大綱》1930年4月15日)。這是紅軍首次由軍組成軍團的計劃。5月間,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對這個計劃作了一次調整,决定組成4個軍團,即四、三軍為第一軍團,二、六軍為第二軍團,五、八軍為第三軍團,十一、十二軍為第四軍團。6、7月間,紅一、二、三軍團分別成立,衹有第四軍團沒有成立。從目前所見的史料看,在這期間,中央及中央軍委並沒有發出成立方面軍的指示。
1930年8月23日,紅軍一、三軍團在瀏陽永和市會師,隨即組成了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在得知這一消息前後,仍沒有發出組成方面軍的指示。8月29日,中共中央給長江局並轉湖南省委、湘鄂贛前委及後委的信,即關於占領長沙的戰略與政策的指示,其中提到:“據報載三、四,五、八軍已取得聯絡……對於你們有下列緊急指示,……關於紅軍問題……在現時一、二、三軍團上應成立總司令部組織,中央决定以朱德同志為總司令以統一指揮”,沒有指示其組成紅一方面軍。當時,黨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在報道紅軍第二次攻打長沙時,從未使用紅一方面軍的番號,而是用三、四、五、八等軍的番號。而另一方面,紅軍第一方面軍的成立是自發成立的。毛澤東同志在1930年9月17日給中央的報告中說:紅一、三軍團會師後,為指揮一、三兩個軍團起見,已由一、三兩軍團前委聯席會議决定組織總前委,毛澤東為書記,公開組織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楊嶽彬為總政治部主任。9月20日,彭德懷同志也嚮中央報告說:“現在我們與一軍團在軍事上組織了紅軍第一方面軍。”可見,紅一方面軍是由一、三軍團前委聯席會議根據第二次攻打長沙的軍事需要,為指揮方便而自行組成的。
以鄂豫境地區的紅軍為基礎組成的紅四方面軍也是自行成立的。在這個地區,我黨曾較早地創建了紅軍部隊。1930年4月,中央軍事部在計劃組建紅軍軍團時,决定該地區的紅一軍“候其發展程度再定”,暫不編為軍團。5月,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决定編紅軍為4個軍團,紅一軍亦不在其列。6月,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工作計劃中,曾打算把鄂豫皖地區之紅一軍和鄂北之紅九軍合編為紅四軍團,最後也沒有編成。到了9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要求全國紅軍的軍團和方面軍都取消,統編為一至七軍,鄂豫皖地區的紅軍按統一規劃被編為紅四軍。1931年1月,紅四軍正式成立。中央在此間的多次指示中,仍然堅持取消軍團和方面軍的意見。11月25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還發佈通令:决定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後,“即取消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總政委的名義及其組織,所有中華蘇维埃全國紅色海陸空軍完全集中統一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統轄之下。”可見紅四方面軍的成立也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的,與紅一方面軍成立時的情況一樣,紅四方面軍的成立也是因為軍事指揮的需要,當時紅四軍和新成立的紅二十五軍合攻黃安縣城,為便於統一指揮而成立了紅四方面軍。
誠然,中央也曾有過組織方面軍的計劃,但由於種種原因,其計劃沒有實現。1931年12月4日,中央在給蘇區中央分局、省委、及紅軍各軍政治委員的訓令,即“關於敵軍進攻的軍事佈置,紅軍行動方向與編製”中指示:“現在紅軍一方面軍應即改組為一、二、六、七、八、十等六軍,贛東北軍應改編為紅軍第五軍,先編一師,湘贛也編足一師。紅軍十六軍仍舊,應將現有三師盡量擴充。東江紅軍成立獨立師。以上各軍在打通後統歸第一方面軍指揮,鄂豫皖第四軍應擴充編成第四、第九兩軍。湘鄂西第三軍應先編足兩師。鄂北紅九軍改成獨立師。在此三部分打通,應成立紅軍第二方面軍,歸鄂豫皖蘇區革命委員會管轄。”按照中央的計劃,當時全國較大的紅軍部隊基本編入了第一、第二方面軍,可是,這個計劃未得以貫徹執行,鄂豫皖地區不等與湘鄂西及鄂北等處打通,就先行成立了紅四方面軍。後來,該地區得知中央這一指示後,也曾打算改稱為紅二方面軍,張國燾、陳昌浩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此地紅軍“仍命名為紅軍第四方面軍,將來再改稱第二方面軍”(張國燾、陳昌浩《關於豫南、皖西戰況給中央的報告》1932年3月21日)。這個打算卻一直沒有付諸實踐。造成紅三方面軍缺編,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儘管紅一、四方面軍的成立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的,但畢竟已成事實,在那個時候,中央與各地的聯繫因交通不便造成很多睏難,各地的情況也是瞬息萬變,發生這種現象並不奇怪,中央在後來的指示中,也承認了這種編製。1933年5月12日,中央軍委在“關於紅軍的組織機構的變更及幹部的任免給各軍的通知”中,提到了一、二、四方面軍,說明中央還另有組織紅二方面軍的打算。6月7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編紅軍第一方面軍所屬的獨立軍團的通令”,接通令要求,新組建了紅六、七、九軍團,翌年8月以後,又按中央軍委决定,組成了紅軍第八、十軍團。紅一方面軍當時轄第一、三、五、七、八、九、十等軍團,總兵力達14萬人。1932年秋入川的紅四方面軍也發展為5個軍,共8萬人。作為主力紅軍除此兩部外,尚有紅二、六軍團。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遵照中央指示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而第三方面軍衹好缺編。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陝北,1937年8月,這三支主力紅軍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三方面軍就沒有必要再編。 |
|
紅軍歌謠很多,多為根據地山歌改編,對於鼓舞士氣影響巨大。影響最大的紅軍軍歌是《三大紀律八項註意歌》,歌麯是傳統的軍歌,衹是改了適合紅軍政治面貌的歌詞。此麯原名《德皇威廉練兵麯》,是一首普魯士軍歌。早在19世紀清政府練新軍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就用此麯填詞作為隊列歌麯,民國後,北洋軍閥各派係軍隊、國民革命軍、新軍閥軍隊,都用此麯填入新詞成為軍歌,影響較大的是張作霖部隊的《大元帥練兵歌》。
《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的歌詞是程坦於1935年11月編寫的。1934年,程坦在鄂豫皖根據地通過有關文件瞭解了有關“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的內容。紅25軍長徵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匯合後,編為紅15軍團。1935年10月,在勞山戰役中,中央紅軍先遣隊到達紅15軍團,帶來了“中國工農紅軍三大紀律八項註意”佈告,紅15軍團政治部秘書長程坦便依照“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的全部內容編寫了歌詞。這首歌刊登在紅15軍團油印出版的《紅旗報》上,最初的歌名叫《紅軍三大紀律八項註意歌》。
由於這首歌的內容重要,麯調又是廣大指戰員所熟悉的,所以很快就在紅軍部隊中傳唱起來。其後,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隨着我軍的任務和紀律要求的發展,各部隊對歌詞都作過相應的修改,歌麯名稱也不盡相同。有的部隊在刻印時,還用過《紅軍紀律歌》等名稱。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於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的訓令》發表。建國以後,解放軍總政治部根據這一訓令分別於1950年底和1957年兩次組織專人對這首歌的歌詞進行過修改,並於1951年1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和1957年在《解放軍戰士》雜志第14期上兩次正式公佈。以後,廣播和電視上播放的這首歌麯,是在程坦編詞的基礎上,1957年集體修改後的定稿。《紅軍三大紀律八項註意歌》的歌詞編者署名應該是程坦編詞、集體改詞。 程坦的原歌詞已不可考,現集體改詞定為: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要註意.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群衆一針綫,群衆對我擁護又喜歡.
第三一切繳獲要歸公,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
三大紀律我們要做到,八項註意切莫忘記了.
第一說話態度要和好,尊重群衆不要耍驕傲.
第二買賣價錢要公平,公買公賣不許逞霸道.
第三藉人東西用過了,當面歸還切莫遺失掉.
第四若把東西損壞了,照價賠償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許打人和駡人,軍閥作風堅决剋服掉.
第六愛護群衆的莊稼,行軍作戰處處註意到.
第七不許調戲婦女們,流氓習氣堅决要除掉.
第八不許虐待俘虜兵,不許打駡不許搜腰包.
遵守紀律人人要自覺,互相監督切莫違反了.
革命紀律條條要記清,人民戰士處處愛人民.
保衛祖國永遠嚮前進,全國人民擁護又歡迎.
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開幕式上中國體育代表團進場時,場內響起了這首《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的旋律,而到了中華臺北隊入場時,伴奏的樂麯還是《三大紀律八項註意》。
歌詞的由來與紅軍政策的變化有關。雖然詞作者是紅15軍團的程坦,但歌詞的內容實際是毛澤東和林彪製定的軍紀。1927年10月,毛澤東在江西遂川荊竹山規定了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群衆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1928年1月,紅四軍進駐遂川縣城,分散到縣城周圍農村發動群衆時,提出了六項註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藉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同年3月,部隊到達湖南省桂東縣沙田村,毛澤東嚮全體官兵正式宣佈三大紀律六項註意。三大紀律是:行動聽指揮,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打土豪要歸公。六項註意是: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藉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從而奠定紅軍統一紀律的基礎。1929年紅四軍嚮贛南閩西轉進,為適應當地民俗,毛澤東徵求意見時衹有林彪加了兩條:洗澡避女人,大便挖厠所。(六項註意改為八項註意是林彪的貢獻,陳士榘和吳法憲都有作證)。後把大便挖厠所改為缸滿院淨挖衛生。後隨着形勢變化,八條註意也在修訂,增加了不搜俘虜腰包,進出要做宣傳工作。又將“行動聽指揮”改為“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改為“不拿群衆一針一綫”,“打土豪要歸公”改為“籌款要歸公”,後又改為“一切繳獲要歸公”。六項註意也逐步修改補充成為八項註意:說話和氣,買賣公平,藉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駡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1947年10月10日,毛澤東起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於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的訓令》,對其內容作了統一規定。 |
|
1927年9月初,為籌備秋收起義,剛成立的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奉命研製了起義的旗幟樣式:旗色為紅色,象徵革命;中央為白色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産黨領導;星內嵌交叉的鐮刀斧頭,表示工農大衆緊密團结;靠旗桿一側旗幅的白布條上竪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9月11日,該師指戰員高舉鮮紅莊嚴的軍旗,舉行了著名的秋收起義。此後,中國工農革命軍的軍旗樣式曾作過多次修改,但組成軍旗的基礎圖案(五角星、鐮刀、斧頭或錘子)和鮮紅的旗色沒有變。1930年4月,中央軍事委員會發佈的《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知》中,規定旗幅上方增加橫寫的“全世界無産階級聯合起來”字樣,旗邊加飾旗須,並確定了旗幟的規格、斧頭樣式和刃鋒的方向等。1931年3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了《蘇维埃和群衆團體紅軍旗幟印信式樣》,紅軍軍旗樣式有較大變化,鐮刀斧頭改為金黃色鐮刀鐵錘,五角星由白色改為金黃色,單獨置於旗幅內上角,以旗須顔色區分部隊屬性,還規定了授旗範圍和紅軍各級旗幟規格。
中央軍委1933年4月頒布的更改軍旗樣式命令和第二次全國蘇维埃代表大會1934年1月通過的中國工農紅軍軍旗樣式:“紅色底子,橫為五尺,直為三尺六寸;中為黃色交叉的鐮刀錘子,右上角為黃色的五角星,旗柄為白色”。
但由於戰爭實際情況和各個根據地互相隔離的現實,流行最廣的還是1931年版的軍旗樣式,1934年版的並不廣泛使用,衹是在中央紅軍中采用。
軍旗一般授予團級以上部隊和院校,中央紅軍軍旗由中革軍委授予。當時也有授旗到連級部隊的現象。
軍旗是部隊的榮譽和生命。但紅軍有的部隊遭遇重大失敗時,軍旗也有被國軍繳獲的情形。可考的就有:
1、紅十軍團在皖南譚傢橋地區遭遇國軍補充第一旅伏擊幾乎全軍覆沒,補充第一旅戰報稱繳獲紅軍軍旗一面。
2、紅軍西路軍第5軍第45師特務連在甘肅被殲滅,國軍繳獲中國抗日紅軍軍旗一面,特務連連旗一面。
3、中央紅軍長徵湘江之戰,擔任後衛部隊的紅五軍團第十三師軍旗(紅布白字)被桂係軍隊繳獲。 |
“紅軍”一詞來源 The term "Red Army" Source |
1927年9月中旬,中共黃安、麻城縣委分別在黃安七裏坪文昌宮和麻城丘傢畈召開會議,决定響應黨的“八七”會議精神,舉行武裝起義。共産黨員程昭續等人率領紫雲區一帶農民300多人,首舉義旗,打響了九月暴動的第一槍。
1927年10月,王志仁、符嚮一受省委派遣到黃麻地區成立了中共黃麻特委。11月3日,黃麻特委在七裏坪召開黨團活動分子會議,建立了特委政權和革命軍隊,成立了以潘忠汝、吳光浩為正副總指揮的武裝起義指揮部。
黃麻起義時間定為11月13日晚10時,口令為“暴動,奪取黃安城”。在黃麻特委領導下,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義勇隊和武裝群衆二萬多人,一舉攻剋黃安城。
起義勝利後,建立了鄂豫邊區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黃安縣農民政府,曹學楷為農民政府主席。成立了鄂豫邊區第一支革命軍隊——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潘忠汝、吳光浩為正副總指揮。它是紅四方面軍最初的來源和建軍的起點。據有關專傢考證,這也是在中國軍隊的歷史上首次出現“紅軍”的字眼。 |
|
紅軍軍服簡易而莊重。軍服由灰布製成,上衣前側有四個大口袋、五個布扣子,褲子前襠沒有開褲扣,打綁腿,戴八角帽。後來又加上白襯衣、襯褲和紅袖章。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第一套軍服。 |
|
- : Hong Jun
- n.: the Red Army, Red Army man
|
|
- n. Armée rouge
|
|
紅軍村 紅軍鄉 紅軍街道 |
|
人物 | 演員 | 企業傢 | 名人 | 歷史 | 戰爭 | 國共內戰 | 中國內戰 | 百科大全 | 烈士 | 黃驊 | 寧都 | 革命傢 | 毛澤東 | 永新 | 軍事 | 平江 | 將帥名錄 | 抗日戰爭 | 麻城 | 新四軍老戰士 | 八路軍老戰士 | 韓國 | 歷史人物 | 西晉 | 成漢 | 作傢 | 翻譯傢 | 西夏 | 西路軍 | 電影 | 樣板戲 | 舞劇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