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莆田 > 紫霄岩
顯示地圖
目錄
紫霄岩聯繫方式地址 Contact Address Zixiao rock
  紫霄岩聯繫方式地址:市區以北約10公裏的西天尾鎮九華山東北部。
  電話:0594-2892732
  郵編:350000紫霄岩投訴電話莆田市旅遊投訴電話:0594-2697690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紫霄岩景區榮譽名勝風景區紫霄岩門票價格38元紫霄岩節慶活動正月初四做大歲除夕圍爐樂守歲
  元宵鬧春花樣多古代婚嫁活化石
  清明時節祭祖墳嬰兒滿月儀式多
  端午佳節連五日對晬擇物試志嚮
  一年最重頭尾牙送順風與脫草鞋
  中元古節七月半待客殷勤多禮儀
  中秋節佳慶團圓道歉釋嫌挂紅布
  鼕至搓丸團圓日聚族而居循古俗
  紫霄岩開放時間7:30——17:00紫霄岩最佳旅遊時間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溫和濕潤。紫霄岩特別提醒福建交通便捷、外地遊客可乘汽車、火車、飛機前往。市區乘車方便,大多公交車無人售票,乘客需自備零錢。...紫霄岩美食本地小吃“一統江湖”,一溜集中在十字街、東大路幾爿小吃店,一根“油炸檜”,一碗幾滴油星漂浮的“鍋邊糊”讓您感受不一樣的感覺。近幾年,各種名號的飯店、酒店、美食城如雨後春筍一般涌現出來,各色美味佳餚會聚荔城使人們大飽口福。城區學園路北段、荔城路北段以及東大路一帶的大排檔應運而生,並且吸引了衆多的“食客”,形成了一條條“排檔街”。既有低檔次的“蒙古包”、小吃店,也有面嚮中高階層的大酒樓、大酒店,城區現在比較有名的酒店有數十傢之多。而隨着外來的經營者在城區開辦餐飲業,北菜南餚,各種風味的菜係、小吃,也在此彙聚。既有登大雅之堂的川菜、潮州大菜、滬浙菜等,也有來自本省和鄰近省市的沙縣小吃、福州魚丸、溫州小吃、揚州小吃、九江草包飯等,諸類美食,不勝枚舉,各具特色,使許多居民紛紛掏錢品嚐。外地小吃“攻城略地”,本地小吃經過多年沉寂,也不甘落後,西天尾扁食、仙遊扁食在城區站穩腳跟,並有所“斬獲”。紫霄岩住宿莆田市旅遊接待設施完備。目前全市擁有天妃大飯店、興化明珠大酒店、臺灣大酒店、金穗大夏、湄洲大酒店、安泰賓館、才子大酒店、建福大廈、帆葉大酒店、壺蘭大酒店、富泉大酒店、好運中心溫泉大酒店等旅遊飯店10多傢,共有標準客房1千多間(套)。還有鳳凰山公園、荔枝公園等一大批具有相當檔次的娛樂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集吃、住、遊、購、娛於一體的基本能滿足不同層次旅遊者消費需求的旅遊接待服務網絡體係。紫霄岩購物稻穀、甘蔗、花生、黃麻和茶葉,這裏的荔枝、竜眼、枇杷、無籽蜜柚是馳名中外的四大名果。還有鰻魚、對蝦、馬鮫魚、梭子魚、鱘、蟶、海蠣、紫菜等。紫霄岩交通從市區有公路通到山下。紫霄岩玩法觀光、旅遊、
  紫霄岩位於市區以北約10公裏的西天尾鎮九華山東北部。這裏的火成岩經過長期的風化和水侵蝕,奇石嶙峋,千姿百態;若同時敲擊岩石的不同部位,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故有“紫霄怪石”之美稱。
  過紫雲溪上的聽泉橋,沿蜿蜒小道盤山而上,有巨石對峙如門,上刻“紫霄岩”三個字。穿過石門,有兩棵連成“人”字形的連理榕樹,盤根錯節,踞石而立,古幹凌雲。不遠處的琉璃峽上,飛架一座小巧玲瓏的天台橋,相傳是宋代蔡襄所建。橋旁有一石。敲擊時,其聲如鼓,故稱為“石鼓”。石鼓後有古榕盤石而生,濃蔭蔽日,根須婆娑,人稱“石上鬆”。往上,便是唐代創建的“迎福壽”,旁有“祥雲殿”。殿右後側有一天然石洞,頗寬敞,內有清泉一泓,不溢不竭,雅稱“玉壺池”。洞中有羅漢石像,傳說遊人若蘸“玉壺池”水,灑於羅漢面上,恍惚可見羅漢表情,似由微笑至大笑,妙趣橫生。洞前有一溪澗,直流山下;澗上橫有一石,形如小舟,流水激石,聲如鳴雷,故名“雷轟石”。溪澗中生有一種小蝦,渾身赤色,好象煮熟一樣;澗中還孳生一種小蠃,蠃尾似是被人剪過,極為罕見。據說,它們都是冰川前古生物的遺種。
  天然石洞後有懸崖峭壁,如障似屏。絶頂上有一巨石,名“萬歲石”,孤高列戟,君臨萬般狀。登峰顧盼,碧山峭岩,光怪陸離,無石不奇,有的似獅,有的似美人,惟妙惟肖。此外,還有“仙人塚”、“暖日臺”、“三清石”、“太府厝”、“仙巾帽”、“觀音石”等石景,神形畢肖,引人入勝。山上還有多處石刻,志書曾記載是宋代蘇舜欽、蔡襄等名人手跡,現在多已風化,不可辨認。
No. 2
  紫霄岩位於市區以北約10公裏的西天尾鎮九華山東北部。這裏的火成岩經過長期的風化和水侵蝕,奇石嶙峋,千姿百態;若同時敲擊岩石的不同部位,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故有“紫霄怪石”之美稱。過紫雲溪上的聽泉橋,沿蜿蜒小道盤山而上,有巨石對峙如門,上刻“紫霄岩”三個字。穿過石門,有兩棵連成“人”字形的連理榕樹,盤根錯節,踞石而立,古幹凌雲。不遠處的琉璃峽上,飛架一座小巧玲瓏的天台橋,相傳是宋代蔡襄所建。 橋旁有一石。敲擊時,其聲如鼓,故稱為“石鼓”。石鼓後有古榕盤石而生,濃蔭蔽日,根須婆娑,人稱“石上鬆”。往上,便是唐代創建的“迎福壽”,旁有“祥雲殿”。殿右後側有一天然石洞,頗寬敞,內有清泉一泓,不溢不竭,雅稱“玉壺池”。
  洞中有羅漢石像,傳說遊人若蘸“玉壺池”水,灑於羅漢面上,恍惚可見羅漢表情,似由微笑至大笑,妙趣橫生。洞前有一溪澗,直流山下;澗上橫有一石,形如小舟,流水激石,聲如鳴雷,故名“雷轟石”。溪澗中生有一種小蝦,渾身赤色,好象煮熟一樣;澗中還孳生一種小蠃,蠃尾似是被人剪過,極為罕見。據說,它們都是冰川前古生物的遺種。 天然石洞後有懸崖峭壁,如障似屏。絶頂上有一巨石,名“萬歲石”,孤高列戟,君臨萬般狀。登峰顧盼,碧山峭岩,光怪陸離,無石不奇,有的似獅,有的似美人,惟妙惟肖。此外,還有“仙人塚”、“暖日臺”、“三清石”、“太府厝”、“仙巾帽”、“觀音石”等石景,神形畢肖,引人入勝。山上還有多處石刻,志書曾記載是宋代蘇舜欽、蔡襄等名人手跡,現在多已風化,不可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