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文名稱:strombuslentiginosus
英文名稱:silver conch
貝類動物:腹足綱、鳳凰蠃超科、鳳凰蠃科。
簡介:貝殼堅實,體層膨大,輪廓呈方形,蠃塔短而尖。外唇加厚,邊緣反捲,並嚮外擴展,幾乎和殼頂一樣高。鳳凰蠃缺刻深。前水管溝短而寬。縫合綫深,呈波紋狀。體層上有五排蠃旋狀結節,最上面一排的結節明顯突出,呈關節狀。所有蠃層上的蠃旋紋明顯。殼口及蠃軸光滑,內唇上附有透明滑層。殼表呈乳黃色,有橙褐色條紋和塊斑;殼口呈粉紅橙色。(註:就體積來說,殼相當重。)
尺寸:7.5cm
分佈區域:熱帶印度太平洋。
棲息地:淺海的珊瑚砂底。 |
|
【物種名稱】粗瘤鳳凰蠃
【拉丁學名】Strombus lentiginosus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Silver Conch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鳳凰蠃科 |
|
貝殼外唇前方有一個「鳳凰蠃缺刻(Stromboid notch)」,這個缺刻是鳳凰蠃右眼伸出偷窺外界環境變化的管道。一般而言,前水管較長,蠃層為錐形,殼軸的滑層很發達,在外唇通常有指狀突起,有的種類的後水管也很發達。發達的雙眼是蠃的重要特徵。眼柄上有長而尖的觸手。雌雄異體。體層膨大,輪廓呈方形,蠃塔短而尖。外唇加厚,邊緣反捲,並嚮外擴展,幾乎和殼頂一樣高。鳳凰蠃缺刻深。前水管溝短而寬。縫合綫深,呈波紋狀。體層上有五排蠃旋狀結節,最上面一排的結節明顯突出,呈關節狀。所有蠃層上的蠃旋紋明顯。殼口及蠃軸光滑,內唇上附有透明滑層。殼表呈乳黃色,有橙褐色條紋和塊斑;殼口呈粉紅橙色。(註:就體積來說,殼相當重。)
殼形:殼厚重,略為方型,蠃塔普通高,殼面粗糙,口面光滑。蠃體肩部有很發達的瘤及刻痕;體層有四排以上的瘤,肩部上的瘤較大,其餘較小。外唇厚且外翻,前端鋸齒狀,後端有波浪狀突起,無齒狀襞。軸唇前端滑層加厚,伸長至蠃塔。 Stromboid notch 明顯。殼色:乳白色或銀白色底,有不規則的褐斑及條紋。殼口橙色,外緣為乳白色,軸唇白色有銀色光澤。大小:中大型,55-104 mm。(75.1×52 mm) |
|
日本以南、非洲東部以東、澳洲以北、法屬玻裏尼西亞以西的印度太平洋、海南、東沙、西沙、印尼臺灣分佈:恆春、澎湖、小琉球、蘭嶼及南海海域 |
|
棲所環境 淺海珊瑚海底、潮下帶。 |
|
- n.: Strombus lentiginosus
- lat.: Strombus lentiginosus (Linnaeus, 1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