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855600 代碼:542124 區號:0895 拼音:Lèi Wū Qí Xiàn
類烏齊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5°49′-96°58′,北緯30°58′-31°58′。北與青海省囊謙縣相連,西鄰丁青縣,南與八宿縣、洛隆縣接壤,東與昌都縣毗鄰;縣城距拉薩947千米,距昌都105千米。縣域西北至東南最大距離116千米,西南至東北最大距離71千米,總面積6355.48平方千米,總人口40586人。
地處念青唐古拉山餘脈伯舒拉嶺西部,唐古拉山餘脈他念他翁山東端,三河(紫麯河、格麯河、昂麯河)流域。東部屬典型的藏東高山峽𠔌地貌,西部屬藏北高原地貌,沿瀾滄江支流吉麯、紫麯和格麯由西北嚮東南呈西高東低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空氣稀薄,光照充足,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平均氣溫2.6℃左右,夏季氣溫12.1℃,年日照時數為2163小時,年無霜期50天左右,年降水量566.4 毫米。川藏公路和康青公路交會過境。屬半農半牧縣。主要旅遊景點有伊日溫泉、類烏齊寺、養鹿場、馬查拉溶洞。民族節日有“仲確”節。 |
|
類烏齊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北部,地處念青唐古拉山餘脈伯舒拉嶺西部,唐古拉山餘脈他念他翁山東端。東西寬120公裏,南北長110公裏,總幅員面積6147平方公裏,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2、6攝氏度左右,無霜期30天左右。縣城所在地桑多鎮熱紮卡地處國道317綫和214綫交匯處,距拉薩947公裏,距昌都地區所在地105公裏,距邦達機場101公裏,距青海省囊謙縣230公裏,距成都市1400公裏。
類烏齊縣行政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縣轄10個鄉(鎮),105個行政村、255個自然村。全縣擁有各類學校34所,其中:中學一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7%以上。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縣城建有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各鄉(鎮)建有衛生所(站),常見疾病和一般手術可在當地醫治。
通訊事業發展較快,全縣10個鄉(鎮)均通電話,縣城已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好易通”網,通訊暢通便利。
能源以五個水電站組成為全縣的能源供應網,總裝機容量2640千瓦,另外還建有光伏電站6所。
類烏齊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素有“藏東明珠”、“西藏小瑞士”之稱。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阔,區內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廣阔的草原,有清澈的高原湖泊,有縱橫交錯、體態各異、氣勢多變的河川,有多種野生動物,有傳奇的“神山”……
類烏齊鎮歷史悠久。類烏齊寺有7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東北部著名的噶舉派寺院,具有藏、漢及尼泊爾結合的建築風格。高37米,3層樓殿,雄偉壯觀,是一處極佳的名勝古跡遊覽地。其它旅遊景點還有伊日溫泉、馬查拉溶洞和西藏唯一的野鹿飼養場。
每年藏歷六月十五日“仲確”節在類烏齊鎮舉行,屆時青海、四川、雲南迪慶等地的人們接瞳而來,朝拜寺廟轉神山,進行物資交流,其場面熱鬧非凡。 |
|
類烏齊地處念青唐古拉山餘脈伯舒拉嶺西北,他念他翁山東南。東部屬於典型的藏東高山峽𠔌型地貌,西部則屬於藏北高原地貌類型。地形沿瀾滄江支流吉麯、柴麯和格麯由西北嚮東南走嚮,呈現西高東低趨勢,平均海拔4500米,縣駐地海拔3810米。
類烏齊縣主要山脈有色吉山,海拔5258米,馬查拉山,海拔5220米,馬崩山,海拔5152米。
類烏齊縣境內水利資源豐富,吉麯、紫麯、格麯三大水係流經全縣各鄉(鎮),支流縱橫交錯,境內河流大部分為瀾滄江水係的支流,年平均涇流量為22、3億立方米,有近200個大小高原湖泊,還有遠近聞名的衆多溫泉。高原無鱗魚在全縣均有分佈,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類烏齊縣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光照充足,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2.5℃。1月份平均氣溫為-6℃,7月份平均氣溫為12℃。日平均氣溫5℃以上持續期在120天,日平均氣溫0℃以上持續期在250天。氣溫平均日差在15℃。年平均無霜期衹有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6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 |
|
類烏齊縣的經濟以牧業為主,牧業占68%左右。全縣有純牧業鄉(鎮)5個60個行政村,有半農半牧鄉(鎮)5個45個行政村。2004年底,全縣國內生産總值22012萬元,其中:第一産業11667萬元,第二産業3962萬元,第三産業6383萬元,糧食總産1460萬斤,年末牲畜存欄235737頭(衹、匹),農牧民人均收入2525元,其中現金收入1388元。
區域經濟劃分為西北高寒草甸草場,西南高山峽𠔌林牧區,東部高山峽𠔌農、牧、林區,北部幹熱河寬𠔌半濕潤農牧區。農作物主要有青裸、鼕小麥、春小麥等。主要飼養耗牛、煽牛、黃牛入乙豐、綿羊、馬等。林木以鬆、柏、桑為主。現有電力、森工、機械、建築、采礦、藥村加工等基礎工業。民族手工業産品主要有各種金銀首飾、民族宗教用品、道德、地毯等。 |
|
全縣轄2個鎮、8個鄉:桑多鎮、類烏齊鎮、吉多鄉、崗色鄉、濱達鄉、卡瑪多鄉、尚卡鄉、伊日鄉、加桑卡鄉、長毛嶺鄉。共有104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桑多鎮熱紮卡。
桑多鎮
總人口7551人。
類烏齊鎮
總人口5224人。
賓達鄉
總人口2096人。
卡瑪多鄉
總人口3939人。
尚卡鄉
總人口3448人。
伊日鄉
總人口2584人。
吉多鄉
總人口5059人。
崗色鄉
總人口1772人。
加桑卡鄉
總人口3722人。
長毛嶺鄉
總人口5500人。 |
|
類烏齊,藏語意為“大山”。
唐代為吐蕃屬地。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朝統治西藏後,由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代永樂年間類烏齊寺的主持被封為國師,管理此地。清代曾設恩達縣,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設類烏齊宗。1918年噶廈政府直接派駐“拉尼”(相當縣長/宗本)和一個“代本”(團級)的軍隊,形成以噶舉派(白教)為主,政教合一的政權機構。
1950年前類烏齊宗管轄六大“本布”(頭人)區域,區域的百姓直屬類烏齊三大札倉領有。1959年時將六大本布中的“嘎瑪格若達那本”和“莫鼕冷麯林本”的區域劃歸昌都縣,將八宿甲桑卡和原三十九族的少部分地區劃入類烏齊宗,1960年成立類烏齊縣人民政府,縣駐地設在類烏齊鎮。轄甲桑卡、恩達(現為桑多鎮)、尚卡、長毛嶺、瑪利等5個區。1962年新建巴夏區(現卡瑪多鄉),1964年將瑪利區劃歸洛隆縣管轄,1972年縣政府駐地遷至桑多區,同年新建類烏齊區。
1997年,面積5876平方千米,人口3.8萬。轄2個鎮(桑多鎮、類烏齊鎮)、8個鄉(伊日鄉、卡瑪多鄉、長毛嶺鄉、濱達鄉、尚卡鄉、吉多鄉、崗色鄉、加桑卡鄉),縣駐地桑多鎮。
2000年,類烏齊縣轄2個鎮、8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89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桑多鎮 7551 類烏齊鎮 5224 濱達鄉 2096 卡瑪多鄉 3939 尚卡鄉 3448 伊日鄉 2584 吉多鄉 5059 崗色鄉 1772 加桑卡鄉 3722 長毛嶺鄉 5500
2005年8月9日,類烏齊馬鹿生活區域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
類烏齊縣自然風光秀麗迷人,自然景觀極具特色,風土人情,宗教文化景觀豐富多彩。在整個西藏特別是在康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享有盛名的伊日溫泉,載着全藏的達壠噶舉名剎“查傑瑪”,影響遠及甘、青、川、滇的“仲確節”、西藏唯一的養鹿場等。類烏齊縣也因此獲得“藏東明珠”的美譽。 |
|
- n.: Leiwuqi County
|
|
類烏齊 |
|
桑多鎮 | 吉多鄉 | 崗色鄉 | 濱達鄉 | 卡瑪多鄉 | 尚卡鄉 | 伊日鄉 | 加桑卡鄉 | 長毛嶺鄉 | 加桑鄉 | 尚長鄉 | 類烏齊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