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水産飼料 > 米魚
目錄
No. 1
米鱼
  名稱:
  拉丁名: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英文名: brown croaker,nibe croaker,roncadore
  俗名: 鰵魚、敏子、敏魚、鮸魚、毛常魚、米古、命魚
  生物學分類: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動物界 fauna
  |__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__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__有頜上綱 gnathastomata
  |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魚綱 pisces__硬骨魚係)
  |__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
  |__鱸形目 perciformes
  |__鱸亞目 percoidei
  |__鱸總科 percoidea
  |__石首魚科 sciaenidae
  |__鮸魚屬 miichthys
  形態特徵:
  米魚,一作鮸魚(音 miǎn),形似鱸魚,但肉質略粗糙,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緑色,腹部灰白。背鰭鰭棘上緣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餘各鰭灰黑色。米魚體形為兩側扁平嚮後延長狀,背、腹部淺弧形。
  米魚的成體一般通常體長50釐米,重2千克左右,大者可達80釐米,體重可達5千克,體長為體高的3.4—4.2倍,為頭長3.4—3.7倍。米魚的頭中等大小,略側扁,較尖突,長着圓鱗。頭長為吻長4.1—5.2倍,為眼徑5—5.4倍。
  米魚的眼睛較大,位於頭前半部上側,眼圈大,眼徑略小於吻長,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眼間隔等於或大於眼徑。米魚長有2個稍圓的凸鼻孔,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長形,緊挨着眼睛。
  米魚的口大而微斜,上下頜約等長,口閉時上頜微突。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之後緣下方。米魚的吻短而鈍尖,吻褶邊緣遊離成吻葉狀,吻上中央具一小孔,上行數孔不顯著。米魚的上頜外行牙較大,呈犬牙狀,口閉時大部外露;內行牙細小,呈牙帶:下頜內行牙擴大,也呈犬牙狀,外行牙小,有帶狀牙群。米魚的唇較厚,口腔灰白色。舌發達,遊離,有4個頰孔,前方2孔細小,後方2孔呈裂縫狀。中央的領孔及內側的顛孔呈四方形排列,沒有頜須。
  米魚的鰓孔很大,鰓蓋膜與峽部不連接。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上緣有一個扁棘。有7條鰓蓋條,還長有假鰓,鰓耙細長。
  米魚除吻部及鰓蓋骨被小圓鱗,頰部及上下頜無鱗外,全身都長有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各鰭基部長有小圓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的二分之一長有小圓鱗。尾部小鱗伸達尾鰭的中部。
  米魚的兩個背鰭連在一起,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較腹鰭的起點稍稍靠後,鰭棘部和鰭條部有一個較深的缺刻,背鰭前部的鰭棘上緣為黑色,後部鰭條的中央有一條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尖長,比腹鰭長,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胸鰭腋部上方還有一個暗斑;臀鰭長有2條棘;尾鰭呈楔形,基部為黃色,邊緣顔色稍淺。米魚長有9—10條鰭棘和28—30鰭條,第一鰭棘短小,第三鰭棘最長,約為眼徑1.7—2倍。臀鰭起點在第13—14背鰭鰭條的下方,長有2條鰭棘和7條鰭條;臀鰭的第二棘細長,約為眼徑1—1.3倍。
  米魚的體腔中等大小,腹膜灰黑色。腸粗短,在腹腔中盤繞兩次。胃呈長囊狀。有5個長而大的幽門盲囊。魚鰾很大,呈圓錐形,前端不突出,呈短囊狀,後端尖細,魚鰾側長有34對側肢,每一側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細密小枝,交叉成網狀。脊椎骨有24—25塊。
  棲息環境:
  米魚屬於暖溫性底層海魚,棲息於水深15—70米,底質為泥或泥沙海區,白天下沉,夜間上浮,喜歡小股分散活動,不集成大群。米魚為小區域性洄遊魚類,産卵季節魚群相對集中。米魚屬於捕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關足類和十足類為食。
  生殖繁育:
  米魚的生長比黃魚快,性成熟個體的體長約為500毫米,懷卵量70~200萬粒。不同地區的米魚具有不同的繁殖期,在長江口外的米魚為7~8月,在舟山群島的米魚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的米魚為4~5月。産卵後魚群重新遊嚮攝食區,一部分遊嚮較深的海區。
  産地:
  米魚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國的渤海、黃海及東海,朝鮮和日本南部。中國沿海主要産米魚的漁場有:福建平潭島和兄弟島,浙江岱山和舟山群島,江蘇大沙漁場,山東沿海和渤海,尤以東海的舟山群島産量最大,是寧波一帶的海漁特産之一。米魚的主要捕撈方法為底拖網或延繩釣,鼕春之際産量較高。每年農歷6一8月為舟山群島米魚的漁汛期,漁汛期米魚以春季生殖洄遊和鼕季越鼕洄遊為主,7月為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捕獲甚豐。
  食用方法:
  米魚的營養價值很高,經測定,每100剋米魚肉中含有水分77.6剋,能量89千卡(372千焦),蛋白質20.2剋,脂肪0.9剋,灰份1.3剋,膽固醇62毫剋,維生素a 33毫剋,視黃醇33毫剋,硫胺素0.01微剋,核黃素0.05毫剋,尼剋酸3毫剋,鈣21毫剋,磷228毫剋,鉀357毫剋,鈉54.8毫剋,鎂18毫剋,鐵1.1毫剋,鋅0.81毫剋,硒51.09微剋,銅0.05毫剋,錳0.07毫剋,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米魚肉鮮嫩似黃魚,無腥味,肉質能和野生大黃魚相媲美。廈門漁民把它列為味道排名第5的魚類,有“五鮸六加臘”之說。米魚的食用方法以清蒸、紅燒、醋溜、製羹、抱腌為佳。米魚腦更是肥腴異於他魚,故寧波一帶有“寧可棄我廿畝稻,不可棄掉米魚腦”之民諺,可見受人喜愛之程度。
  在寧波象山一帶,人們喜歡吃用米魚製作的“魚絲面”和“魚餅”,都別具風味,其製法是:除去米魚皮,用刀颳取魚肉,和以少量番茄粉,再以刀背輕輕敲打,使之成為薄薄一層皮子,然後切絲下料加湯,便成為一碗鮮美的魚絲面。用米魚肉拌和山粉,然後一團團人油鍋煎熟,加上佐料,便成為美味可口的魚餅了。用米魚、芋艿製作的“鹹米魚燉奉化芋艿頭”,也是寧波的一道名菜。除鮮食外,米魚還可製作罐頭或用鮮魚剖曬製加工成米魚鮝。米魚鮝是上等魚肚,俗稱“鮸魚膠”或“鰵肚”,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經濟價值:
  米魚肉味鮮美,為海産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除鮮食外,肉是作魚丸、敲魚面的上等原料,在溫州頗有盛名;全魚還可製作罐頭或加工成米魚鮝;魚鰾可製魚膠,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魚鱗可製鱗膠;內臟、骨可製魚粉、魚油;耳石有清熱去瘀、利尿的作用。米魚還是我國的出口魚類品種,每年通過浙江、上海、江蘇、遼寧等出口口岸大量輸往日本、香港、澳門等國傢和地區。
  藥用價值:
  米魚性甘、鹹、平,有養血、止血、補腎固精、潤肺健脾和消炎功效。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吐血,腎虛遺精,瘡癤、痛腫、無名腫毒、乳腺炎等有效。米魚的耳石有清熱去瘀、利尿的作用;米魚鰾俗稱“鮸魚膠”或“鰵肚”,具有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采用米魚鰾,與當歸、紅棗適量煎湯,長期堅持食用,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有一定療效。米魚鰾與等量的酒和水燉食,可治療男子遺精和女子白帶。
No. 2
  名稱:
  拉丁名: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英文名: brown croaker,nibe croaker,roncadore
  俗名: 鰵魚、敏子、敏魚、鮸魚、毛常魚、米古、命魚
  生物學分類: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動物界 Fauna
  |__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__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__有頜上綱 Gnathastomata
  |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魚綱 Pisces__硬骨魚係)
  |__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
  |__鱸形目 Perciformes
  |__鱸亞目 Percoidei
  |__鱸總科 Percoidea
  |__石首魚科 Sciaenidae
  |__鮸魚屬 Miichthys
  形態特徵:
  米魚,一作鮸魚(音 miǎn),形似鱸魚,但肉質略粗糙,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緑色,腹部灰白。背鰭鰭棘上緣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餘各鰭灰黑色。米魚體形為兩側扁平嚮後延長狀,背、腹部淺弧形。
  體側扁,略延長。口腔內為鮮黃色;上頜外齒為犬齒狀,尤以前端2枚最大。體背部為銀灰褐色,腹部灰白。背鰭灰黑,軟條的基部具數列小圓鱗,占軟條高度的1/3。尾柄細長,尾鰭楔形。
  喜棲息於混濁度較高的水域。能以魚鰾發聲,性兇猛。白天下沉,夜間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區遊嚮近岸作生殖洄遊。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米魚的成體一般通常體長50釐米,重2千克左右,大者可達80釐米,體重可達5千克,體長為體高的3.4—4.2倍,為頭長3.4—3.7倍。米魚的頭中等大小,略側扁,較尖突,長着圓鱗。頭長為吻長4.1—5.2倍,為眼徑5—5.4倍。
  米魚的眼睛較大,位於頭前半部上側,眼圈大,眼徑略小於吻長,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眼間隔等於或大於眼徑。米魚長有2個稍圓的凸鼻孔,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長形,緊挨着眼睛。
  米魚的口大而微斜,上下頜約等長,口閉時上頜微突。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之後緣下方。米魚的吻短而鈍尖,吻褶邊緣遊離成吻葉狀,吻上中央具一小孔,上行數孔不顯著。米魚的上頜外行牙較大,呈犬牙狀,口閉時大部外露;內行牙細小,呈牙帶:下頜內行牙擴大,也呈犬牙狀,外行牙小,有帶狀牙群。米魚的唇較厚,口腔灰白色。舌發達,遊離,有4個頰孔,前方2孔細小,後方2孔呈裂縫狀。中央的領孔及內側的顛孔呈四方形排列,沒有頜須。
  米魚的鰓孔很大,鰓蓋膜與峽部不連接。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上緣有一個扁棘。有7條鰓蓋條,還長有假鰓,鰓耙細長。
  米魚除吻部及鰓蓋骨被小圓鱗,頰部及上下頜無鱗外,全身都長有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各鰭基部長有小圓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的二分之一長有小圓鱗。尾部小鱗伸達尾鰭的中部。
  米魚的兩個背鰭連在一起,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較腹鰭的起點稍稍靠後,鰭棘部和鰭條部有一個較深的缺刻,背鰭前部的鰭棘上緣為黑色,後部鰭條的中央有一條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尖長,比腹鰭長,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胸鰭腋部上方還有一個暗斑;臀鰭長有2條棘;尾鰭呈楔形,基部為黃色,邊緣顔色稍淺。米魚長有9—10條鰭棘和28—30鰭條,第一鰭棘短小,第三鰭棘最長,約為眼徑1.7—2倍。臀鰭起點在第13—14背鰭鰭條的下方,長有2條鰭棘和7條鰭條;臀鰭的第二棘細長,約為眼徑1—1.3倍。
  米魚的體腔中等大小,腹膜灰黑色。腸粗短,在腹腔中盤繞兩次。胃呈長囊狀。有5個長而大的幽門盲囊。魚鰾很大,呈圓錐形,前端不突出,呈短囊狀,後端尖細,魚鰾側長有34對側肢,每一側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細密小枝,交叉成網狀。脊椎骨有24—25塊。
  棲息環境:
  米魚屬於暖溫性底層海魚,棲息於水深15—70米,底質為泥或泥沙海區,白天下沉,夜間上浮,喜歡小股分散活動,不集成大群。米魚為小區域性洄遊魚類,産卵季節魚群相對集中。米魚屬於捕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關足類和十足類為食。
  生殖繁育:
  米魚的生長比黃魚快,性成熟個體的體長約為500毫米,懷卵量70~200萬粒。不同地區的米魚具有不同的繁殖期,在長江口外的米魚為7~8月,在舟山群島的米魚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的米魚為4~5月。産卵後魚群重新遊嚮攝食區,一部分遊嚮較深的海區。
  産地:
  米魚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國的渤海、黃海及東海,朝鮮和日本南部。中國沿海主要産米魚的漁場有:廣東潮汕魚場福建平潭島和兄弟島,浙江岱山和舟山群島,江蘇大沙漁場,山東沿海和渤海,尤以東海的舟山群島産量最大,是寧波一帶的海漁特産之一。米魚的主要捕撈方法為底拖網或延繩釣,鼕春之際産量較高。每年農歷6一8月為舟山群島米魚的漁汛期,漁汛期米魚以春季生殖洄遊和鼕季越鼕洄遊為主,7月為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捕獲甚豐。
  食用方法:
  米魚的營養價值很高,經測定,每100剋米魚肉中含有水分77.6剋,能量89千卡(372千焦),蛋白質20.2剋,脂肪0.9剋,灰份1.3剋,膽固醇62毫剋,維生素A 33毫剋,視黃醇33毫剋,硫胺素0.01微剋,核黃素0.05毫剋,尼剋酸3毫剋,鈣21毫剋,磷228毫剋,鉀357毫剋,鈉54.8毫剋,鎂18毫剋,鐵1.1毫剋,鋅0.81毫剋,硒51.09微剋,銅0.05毫剋,錳0.07毫剋,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米魚肉鮮嫩似黃魚,無腥味,肉質能和野生大黃魚相媲美。廈門漁民把它列為味道排名第5的魚類,有“五鮸六加臘”之說。米魚的食用方法以清蒸、紅燒、醋溜、製羹、抱腌為佳。米魚腦更是肥腴異於他魚,故寧波一帶有“寧可棄我廿畝稻,不可棄掉米魚腦”之民諺,可見受人喜愛之程度。
  在寧波象山一帶,人們喜歡吃用米魚製作的“魚絲面”和“魚餅”,都別具風味,其製法是:除去米魚皮,用刀颳取魚肉,和以少量番茄粉,再以刀背輕輕敲打,使之成為薄薄一層皮子,然後切絲下料加湯,便成為一碗鮮美的魚絲面。用米魚肉拌和山粉,然後一團團人油鍋煎熟,加上佐料,便成為美味可口的魚餅了。用米魚、芋艿製作的“鹹米魚燉奉化芋艿頭”,也是寧波的一道名菜。除鮮食外,米魚還可製作罐頭或用鮮魚剖曬製加工成米魚鮝。米魚鮝是上等魚肚,俗稱“鮸魚膠”或“鰵肚”,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經濟價值:
  米魚肉味鮮美,為海産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除鮮食外,肉是作魚丸、敲魚面的上等原料,在溫州頗有盛名;全魚還可製作罐頭或加工成米魚鮝;魚鰾可製魚膠,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魚鱗可製鱗膠;內臟、骨可製魚粉、魚油;耳石有清熱去瘀、利尿的作用。米魚還是我國的出口魚類品種,每年通過浙江、上海、江蘇、遼寧等出口口岸大量輸往日本、香港、澳門等國傢和地區。
  藥用價值:
  米魚性甘、鹹、平,有養血、止血、補腎固精、潤肺健脾和消炎功效。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吐血,腎虛遺精,瘡癤、痛腫、無名腫毒、乳腺炎等有效。米魚的耳石有清熱去瘀、利尿的作用;米魚鰾俗稱“鮸魚膠”或“鰵肚”,具有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采用米魚鰾,與當歸、紅棗適量煎湯,長期堅持食用,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有一定療效。米魚鰾與等量的酒和水燉食,可治療男子遺精和女子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