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稱:箬棕
拉丁文名:sabal palmetto
別名:白菜棕、竜鱗櫚、巴爾麥棕櫚。
科屬:棕櫚科、箬棕屬。
産地分佈:原産於溫帶美洲和西印度群島地區,為美國北卡羅來州與佛羅裏達州的州樹,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
引進栽培,現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省區均有栽培。
形態特徵:常緑喬木,單幹直立,高可達9-27米,莖幹覆有老葉基,數年後自上而下逐漸脫落,露出有環紋的棕褐色樹幹。葉柄常比葉片長,切面呈鈍倒三角形,邊緣無刺,但與葉片連接處有一斜三角形的舌狀體,葉片寬大呈長圓形掌狀,長1-2米,隨葉軸的背彎,使葉片末端呈明顯的彎拱形,裂片約48對,長60-140釐米,末端二裂,中部以下合生,但有的裂深過半,裂片間的凹處生有絲狀物,整個葉片呈波浪形起伏;葉色草緑或亮緑,間有棕黃色斑紋,而近葉軸的基部則有黃白色三角形斑塊,葉厚革質,且堅韌,每年4-5月間從葉腋處抽生花序,6月開花,花小,白色,雌雄同株。花序與葉片等長或稍短,初出似蘆筍,伸長如竹鞭,花時花梗斜舉,結果後下彎。果實玩弄,草緑色,9-10月成熟後呈棕褐色,內有種子一粒,種子呈扁球形,臍部稍凹陷,棕褐色,具光澤,胚側生,胚乳骨質,均勻。
生態習性:箬棕喜陽光直射,較耐寒,可在-5℃低溫條件下生長,成株耐幹旱且抗風,高熱海風與寒冷幹風對其也不會形成損害。喜肥沃土壤,也耐瘠薄,在磚紅壤、粉砂壤土中均可生長良好,沙漠幹旱地區常有栽培。
繁育栽培:以種子繁殖為主,但箬棕果實易被鳥鼠蠶食,不易采收到充分成熟的種子,箬棕種子發芽時子葉柄延伸較長,屬遠距帶鞘型,催芽萌動後應及時播種於較深的育苗袋中培養,避免強光直射,移植時要深挖穴,以防傷根發生嚴重的移植癡呆癥,影響植株生長與觀賞效果。
園林用途:箬棕形態優美,且非常耐寒及抗風,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作行道樹或庭院觀賞栽培,衹是這種植物苗期生長非常緩慢,成株後則非常雄偉壯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