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二戰成員國
法西斯國傢:
德國、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
反法西斯國傢:
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波蘭、南斯拉夫王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比利時、加拿大、捷剋斯洛伐剋、希臘、印度、法國等47個國傢。
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I)
簡稱二戰。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北非,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傢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後以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傢的敗北,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傢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簡介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製。隨後將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 全面爆發。
1940年5月10日,德軍决定采用曼斯坦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傢的侵略。
為了接着徵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了珍珠港。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8日,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戰爭的起源
納粹德國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國傢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睏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傢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總統興登堡元帥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不久後,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意志帝國的束縛,希特勒在上臺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製而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製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戰前歐洲局勢]
戰前歐洲局勢
希特勒並不是衹會叫囂喊空話的政客,他上臺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加上他具備遠見,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采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製。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剋斯洛伐剋其它部分被瓜分。第三帝國的擴張希特勒他上臺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剋保持獨立),立陶宛的剋萊佩達地區(德國稱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剋斯洛伐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歐洲局勢不穩的時候占領了阿爾巴尼亞;西班牙則處於內戰狀態,內戰的結果以親法西斯的叛軍獲得勝利而告終。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最高限額(其實在希特勒上臺時就已經將十萬人的軍隊限額秘密擴展成30萬人),把10萬陸軍迅速擴充至60萬,但是這些行動僅僅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正式抗議(當時希特勒宣稱這衹是尋求德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使得當時各國的輿論都偏於同情德國,英法無法有大動作反對)。1936年3月7日,希特勒藉口法蘇訂立《互助協定》,違反國聯規定,因而進兵萊茵河非武裝地區(希特勒稱其目的僅在求取自衛的平等權利),並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巴黎和約》。而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在萊茵河東岸50公裏內不得設防(這使得德國西部門戶洞開法國隨時可長驅直入,為德國的致命傷)。但是這次行動就像上次一樣,並沒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國雖然有一些人主張用軍事行動來對付德國,但是又恐引發全面性戰爭,加上當時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使得與意大利交惡的英國反對法國入侵德國),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絶與其簽訂不侵犯公約等建議為由,在西綫興建堅強的防禦工事,於是德國的國防置於磐石之安,成為希特勒發動二次大戰的先决條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張中強烈反對共産主義,1933年2月,納粹黨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給德國共産黨,並在德國境內取締共産黨。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産國際協定》,一年後,意大利加入該協定,該協定是在反對共産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有史學家分析,德國的矛頭主要是指嚮共産主義的蘇聯,這是德意日軸心的初步形成。
1936年,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傢商定了《反共産國際協定》。形成了“柏林—東京軸心”。
意大利的法西斯勢力登場
一戰後,意大利中央政府無法控製地方,全國面臨無政府狀態,共産黨人與社會黨人控製着工會,很多人擔心布爾什維剋式的共産革命將席捲意大利。在幾個自由政府無法解决這些威脅後,國王維剋多·愛麥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請右翼政客墨索裏尼以及他所領導的法西斯黨組成政府。法西斯黨人上臺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産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在幾年時間內,墨索裏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意大利也淪為一個警察國傢。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嚴重衝擊了意大利,墨索裏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進而走嚮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裏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10月3日,意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徵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反共産國際協定》,由此,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國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爆發,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顛覆。在眼見德國把歐洲局勢推嚮戰爭邊緣的時候,墨索裏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占領阿爾巴尼亞。
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比西尼亞後,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意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意志帝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軸心國,簽署《三國公約》,羅馬-柏林-東京軸心就此正式形成。在太平洋地區,戰爭的硝煙從1930年代早期就開始彌漫。日本擴大了其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逐漸嚮中國擴張。日本鼎承其大陸政策,圖謀徵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並迅速占領中國的東北三省,強行成立由關東軍控製的滿洲國。
日本軍國主義擡頭
日本對華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為其稱霸世界的企圖所邁出的第一步尚存爭議。有學者認為,事實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希望能夠保障其在華的利益,特別是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如果從19世紀歐洲強權的觀點來看,日本的行為無可挑剔。因為在那個時期,西方列強對海外殖民地的占領和掠奪以及對殖民地居民的殺戮比起日本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經廣泛接受了威爾遜的民族自决原則,這意味着以殖民主義的方式粗暴地掠奪他國的領土或資源的行為已經無法為國際社會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殘忍暴行也遭至國際社會普遍譴責。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日本法西斯勢力在1931年的時候並沒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經在製定徵服世界的計劃。1927年,田中義一擔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開了一個研究積極侵華政策的內閣會議——「東方會議」。會後田中嚮天皇遞交了一份極為機密的《田中奏摺》已經表明了日本稱霸世界的步驟:滿蒙、中國、東亞、亞洲,最後稱霸世界。雖然這份奏摺的真偽仍然存在爭議,可是根據日後日本發動戰爭的節奏來看,與奏摺內容吻合。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藉故嚮中國東北守軍發動攻擊,稱為九一八事變(部分觀點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開始可追朔到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但這跟1937年的七七事變一樣都不是主流觀點),日軍迅速地占領了東北三省。次年,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政權的行動遭到國際聯盟譴責,導致日本最終退出了國際聯盟。在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開始擡頭,具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秘密社團發動了數次暗殺行動。經濟的大蕭條導致民選政府逐漸喪失了政府的控製權,軍人開始執政,「軍部」作為日本軍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賦予比以前更多的權力,軍國主義在軍隊中蔓延,很多時候軍隊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國傢利益采取行動。同時隨着民族主義與反西方情緒的上升,日本在中國的行為被理論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開始相信,中華文明的精華傳承在於日本,而不是在中國本土。在1936年二二六兵變之後,另外一部分軍國主義分子控製了軍部,而不久後日本恢復了於 1913年廢除的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製,即將內閣中的陸海軍大臣限定於現役將領的制度。這樣一旦軍部和內閣意見不統一,軍部可隨時通過陸海軍大臣辭職的方式迫使內閣下臺。軍部在事實上代替日本內閣成為日本的最高權力機關。日本已經進入軍國主義的時代。
戰前的蘇聯
當德國法西斯政權崛起之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傢就一直采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等國傢的綏靖政策除了維護自己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意志帝國損害以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將德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嚮蘇聯。在歐戰戰雲密佈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佈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意志帝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綫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意志帝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西方社會認為是最強大的專製國傢,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傢的勢力範圍。這時,當時歐洲面積第三大的國傢(當時面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面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面對強悍的法西斯德國,衹能吞咽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蘇维埃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干涉,並占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聯和日本關係持續緊張。在和中國關係方面,列寧認為沙俄占領的中國領土應當歸還中國,並許諾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但斯大林掌權後,蘇聯收回了這個承諾。1921年和1924年,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脫離中國,蘇聯逐漸實際控製了這兩個地區。1929年,中蘇之間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關係惡化。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蘇聯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間正式開戰後,蘇聯認為其遠東邊境受到日本威脅,《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並派遣航空兵參與中國對日作戰,蘇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主要援助國。1938年和1939年,蘇日之間由於滿洲國邊境問題爆發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蘇軍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1941年,蘇聯在蘇德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除了規定互不侵犯外,還互相承認了對方在外蒙古和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中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英國和法國是老牌的殖民國傢,也是納粹德國的死敵,因為一戰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一手炮製了對德國極為嚴厲的《凡爾賽條約》,納粹黨也是通過煽動對該條約的仇視纔上臺的,納粹黨剛上臺就製定了針對英法兩國的報復措施。對此,英國和法國當局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安撫瘋狂的德國,對德國一係列的侵略擴張行為采取了對德意志帝國懷柔的綏靖政策。德國屢屢衝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懲罰。德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帝國支持的叛軍和蘇聯支持的政府軍之間采取騎墻的態度。到了德意志帝國要吞併捷剋斯洛伐剋的時候,英法則發展到了綏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會議,在捷方未與會的情況下,強行將捷剋的領土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如此明目張膽的姑息退讓行為被史學家譏諷為“慕尼黑陰謀”。
第二次世界大戰 爆發之後,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也越來越不得人心,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走到了盡頭,1939年9月3日,英國內閣進行了改組,有一個已下野的議員突然被請出來擔任海軍大臣,後又出任戰時聯合政府的首相,此人就是一直主張以強硬態度對待法西斯主義的丘吉爾。
美國立場的改變
美國,一個高枕無憂的國傢,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經營後,美國已經悄然成為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國,當世界太平時,覺得歐洲和亞洲離自己太遠,當世界不太平,歐洲和亞洲的各大國為爭奪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時,又慶幸自己躲在兩洋堡壘的後面。雖然美國總統富蘭剋林·羅斯福對德國和日本的擴張野心已經了如指掌,但是孤立主義和中立主義思想卻彌漫着整個美國,美國人普遍對他國的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羅斯福衹能嚮反法西斯國傢提供物資援助,但常常遭到嚴格執行中立政策的國會的阻撓。直到1941年3月,美國國會纔在西歐戰事吃緊,全世界都有陷入戰火危險的時候通過《租藉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總統嚮他認為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傢提供軍火和戰爭物資,至此,美國已由中立國成為事實上的反法西斯國傢。同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軍艦上舉行會談,並簽署旨在摧毀納粹政權的《大西洋憲章》。直到美國的太平洋軍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襲。
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1920年代的中國四分五裂,被各個當地的軍閥控製,中央政府無法控製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得以通過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形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
1926年起,以蔣介石為司令的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北伐。北伐軍成功地擊潰了華中、華南地區的舊軍閥,而且國民政府即將與北方的軍閥達成和解協議。由於過去有着親日背景的奉係軍閥張作霖一再拖延與日本簽訂能夠給日本帶來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條約,並表現出將與蔣介石合作的跡象。於是,日本關東軍的少壯派在1928年發動了“皇姑屯事件”,暗殺了張作霖,並且逼迫張作霖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東北軍總長官)繼續同日本合作。然而張學良卻因此更加偏嚮於同蔣介石政府合作。在張學良完全控製住東北軍政局勢後,宣佈“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失去對中國東北本地軍閥的控製後,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並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滿洲國”,將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安插為滿洲國的皇帝。因為中華民國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所以稱之為“偽滿洲國”。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日本軍隊於1937年7月7日製造盧溝橋事件,導致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七七事變後,建立了國民黨、共産黨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綫,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决、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團结抗日的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綫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製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占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閃擊波蘭,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着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擊戰”。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敗。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占領華沙。波蘭再一次遭到瓜分。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一次消失了。
與此同時西綫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𠔌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眼睜睜地看着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着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衹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纔和英法爆發正式衝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西方則稱為“假戰”。希特勒在占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入侵北歐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傢,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産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並且在挪威登陸。德軍撤退到挪威腹地並據此堅守。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加上上西綫戰事爆發隨後撤退,挪威被德國占領。
鐮刀割取,徵服西歐
1940年5月10日,德軍决定采用改良過的施裏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計劃)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綫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
第一階段作戰:5月13日德軍A集團按曼施坦因意圖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坦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製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到5月19日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衹有50英裏處。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已經逼近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致命失誤,被包圍的盟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刻爾剋大撤退。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衹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爾剋,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低落。
第二階段作戰: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由於先前在低地國地區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紛紛進行一場競速比賽,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國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停戰簽字的貢比涅地區的福煦車廂內簽署與法國的停戰條約。根據此項條款,法國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領土疆域由德國武裝部隊來進行實質占領,而南部地區則成立由貝當執政的附庸政權: 維希政府。
從德國展開西綫進攻到法國敗降衹經歷了6個星期,閃電戰的威力讓法國體會到了亡國的恥辱。法國的戰敗令英國必須獨自面對德國。
占領法國後德國空軍就在法國北部集中,準備可能的登陸英國(海獅計劃)。德國决定首先進行空戰消滅英國皇傢空軍,這即不列顛戰役。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登陸戰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即使德國空軍能夠將皇傢空軍趕出南英格蘭,剩餘的英國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蘭中北部對德國登陸造成威脅,德國的登陸部隊很有可能被英國海空力量切斷,然後逐個消滅。
但是德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劃”,即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憑藉着數量上的優勢與已經十分疲勞的皇傢空軍飛行員作戰,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英國空軍也不時在夜間轟炸歐洲大陸。8月25日晚上皇傢空軍第一次對柏林進行了轟炸。德國在關鍵時刻决定改變戰略。他們開始對英國的主要城市狂轟爛炸,希望能夠摧毀敵人的信心,令敵人迅速投降。這為英國的飛行員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但轟炸也對英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幾乎所有的英國工業重鎮遭到襲擊,倫敦更是從9月7日到11月3日連續57個夜晚遭受轟炸,其他受襲擊的城市還包括工業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軍基地等。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衝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嚮了蘇聯。
東綫蘇德戰場
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僕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也叫蘇聯衛國戰爭。
而除了德國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隊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對蘇聯發動襲擊。另一個參與進攻蘇聯的國傢是芬蘭,由於蘇聯在建立“東方戰綫”的時候侵略芬蘭,並割占了芬蘭的部分土地,所以芬蘭在1941年6月25日宣佈將攻擊蘇聯,以取回其在兩年前的鼕季戰爭中所喪失的土地。芬蘭在戰爭初期奪回被蘇聯割占的土地後就停止了進攻。另外芬軍亦參與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這場被稱為“繼續戰爭”的衝突持續到1944年。
在戰事的最初幾個星期對蘇聯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由於斯大林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斯大林發動的肅反行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聯對德意志帝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戰爭前蘇聯著手建立的“東方戰綫”被德軍坦剋一碾而過,進而喪失了大片國土,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剋和烏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國占領,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也被包圍,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大規模圍殲,蘇軍僅被俘人數就達60萬人之多,這一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此戰導致蘇聯西南防綫的潰退。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嚴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補給。蘇聯廣袤的土地意味着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後勤補給將無法及時跟上。所以儘管1941年11月初,剋裏姆林宮已遙遙在望,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已遷往莫斯科以東800公裏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樣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受閱部隊剛剛接受完檢閱即被投入戰場,到1941年12月5日德國人的攻勢被遏止時,他們的後勤補給綫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綫後方蘇聯遊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綫部隊的進攻已經難以維繼,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巴巴羅薩計劃最初製訂時認為蘇聯紅軍會在鼕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真實情況是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采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後勤問題更為突出。當鼕天來臨時,大量德國士兵因蘇聯嚴寒的鼕天和蘇聯的反攻而死亡。
雖然德軍最後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鼕天而停止進攻計劃,但他們還是占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而蘇聯直到1944年末纔完全收復失地。
當德軍占領了大部分蘇聯東歐部分的土地後,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悲劇開始了:圍攻列寧格勒。當德意志帝國與芬蘭的部隊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抵達列寧格勒外圍後,希特勒下令必須“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命令消滅城內的所有人口。德軍開始包圍列寧格勒以切斷來自外部的援救物資,同時用炮擊和空軍轟炸。包圍持續了900天,在饑餓、嚴寒和恐懼的氛圍中,大約100萬平民死亡--其中80萬死於饑餓;但列寧格勒始終沒有嚮納粹屈服。著名音樂傢肖斯塔科維奇為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七交響麯》(又稱《列寧格勒交響麯》)去表現蘇聯軍民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的英勇抗爭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鼕天後,德軍開始準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進攻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地區的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這座城市,並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斯大林格勒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重要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重要轉折點
希特勒的猶豫不决、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綫,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噩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着食品、燃料和彈藥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為了確保前綫軍官不會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雷德裏希·鮑羅斯為陸軍元帥(歷史上的德國陸軍元帥沒有一個投降過。鮑羅斯沒有投降,但也沒有“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被蘇軍俘虜)。斯大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加載史册,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該戰役與中途島海戰同時成為二戰最重大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漸漸喪失戰場的主動權,但蘇聯人也因為戰爭損耗太大而沒有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1943年開始,蘇軍在戰場上逐漸轉入反攻。1943年夏天,蘇德雙方的軍隊集結於庫爾斯剋突出部,德軍由曼施坦因將軍領導下準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庫爾斯剋戰役打響。庫爾斯剋戰役是德軍在東綫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剋戰役。由於蘇聯方面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剋突出部的防御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衹前進了17英裏。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後,紅軍就始終控製着戰爭的主導權,發動了一係列猛烈的攻勢(蘇聯歷史上稱為十次突擊),直到1945年5月2日占領柏林。
大西洋交通運輸綫爭奪戰
歐洲戰區無論是東綫或者是西綫作戰,都與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與德國爭奪運輸綫暢通與否有密切的關係。而這個運輸路綫當中又以美洲大陸往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陸前往英國的運輸綫擔負維係英國持續作戰的力量,以及纍積返回歐洲大陸的行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
[浮出水面的德國海軍U型潛艇]
浮出水面的德國海軍U型潛艇
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海軍實行“無限製潛艇戰”的整體戰略。德軍始終將潛艇作為海軍重中之重,德軍依靠潛艇,極大彌補了德國海軍水面艦艇與皇傢海軍相比的劣勢。德國潛艇戰術:“狼群戰術”。
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宣佈正式參戰開始,至 1943年9月10日意大利海軍艦隊在馬耳他島嚮英國投降止。歷時3年3個月。地中海海戰主要是英美為首的同盟國與意大利、德國圍繞着地中海海上交通綫展開的爭奪戰。意大利和德國海軍總共損失艦船389艘,噸位306423噸;商船損失132艘,2106521噸。英美盟國海軍損失艦船349艘,噸位 506061噸。
意大利戰場
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裏島的登陸迫使墨索裏尼的法西斯政府垮臺,由巴多格利奧組成的新政府開始與美英秘密談判,但由於在是否“無條件投降” 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一再延誤,使希特勒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來加強其在意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裏尼垮臺後的次日便下令占領德意邊境和法意邊境的阿爾卑斯山的所有山口,並從法國和德國南部迅速集結了8個德國師,稱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任司令,做好進軍意大利的準備。8月初,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意大利南部的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
盟軍於8月17日奪占西西裏島後,决定繼續進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剋拉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
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國代表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裏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意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嚮意南部快速挺進。9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廣播了意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9月9日凌晨,由剋拉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在薩勒諾灣登陸。已有戒備的德軍聞訊立即將80萬意軍解除武裝,逮捕了大批意軍軍官,並於9月10日占領了羅馬,控製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本土。意國王和巴多格利奧等倉皇乘潛艇逃到南端的盟軍占領區。9月13日,希特勒派黨衛軍突擊隊將囚禁於大薩索山頂旅館的墨索裏尼營救出來,隨後墨索裏尼在希特勒的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與巴多格利奧政府對抗。10月13日,巴多格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同盟,嚮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三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1944年初,亞歷山大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為了打破僵局,加快戰役進程,决定在加強正面進攻的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在羅馬南部小鎮安齊奧實施登陸作戰,從背後突破德軍防綫。
凱塞林在得知盟軍在安齊奧登陸後,立即從法、德及南斯拉夫調派兵力支援,到了28日,已有4個師面對美第6軍,並準備進行反擊。到2月16日,已有10個德國師包圍安其奧的盟軍。2月28日,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擊,試圖一舉將盟軍趕下海去,但遭到盟軍空軍的大規模空襲,凱塞林不得不於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擊,維持對美軍的包圍。
1944年6月4日羅馬解放。1945年4月,西綫盟軍和蘇軍同時對德國發起強大攻勢,德軍面臨全面崩潰的危機,意大利戰場也再度活躍。4月9日,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先後從東西兩翼發起攻勢,德軍士氣低落,無力抵抗,節節敗退。接着,盟軍渡過波河天險,於26日攻剋曼圖亞和維羅納,27日進占熱那亞。當天遊擊隊在科摩湖抓住了企圖逃往德國的墨索裏尼和他的情婦,在美國人尚未趕到之前便將他們槍斃。第二天他們的屍體被運到米蘭,倒挂於市中心廣場示衆。4月29日,美第5集團軍進駐米蘭,英第8集團軍進駐帕多瓦。同日,德C集團軍群司令菲廷霍夫的代表在卡塞塔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並於5月2日生效。至此意大利戰役全部結束。
盟軍在整個意大利戰役中,共傷亡32萬多人,殲滅德軍65.8萬人,並一直牽製着德軍1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這對其它戰場上的盟軍作戰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盟軍對西歐的戰略轟炸===
1942年2月,哈裏斯中將接任英國皇傢空軍轟炸機部隊司令官。主張對德國的大城市實施徹底的、大面積的轟炸,以挫敗德國的民心和士氣,迫使德國屈服。於是,哈裏斯着手研究新戰術。過去,皇傢空軍空襲德國,采取的方法多是分成多批,以小編隊出擊。哈裏斯認為,采取這種方法,炸彈散布面太大,削弱了轟炸效果。這就是戰略轟炸。美國從1943年展開對德國占領下的西歐地區進行戰略轟炸的行動,可以說是第一次持續性,並且大規模的實行。杜黑在他的空權論著作當中的理念。蘇聯由於空軍規模以及技術問題,對於破壞德國的工業與生産能力的影響非常有限,蘇聯並未在二次大戰中有機會進行戰略轟炸。德國空軍的實力也在戰略轟炸進行的過程當中受到無可輓回的重創,終至將整個西綫與部分東綫的製空權拱手讓出。
1944-1945年的歐洲西綫戰場
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後終於開始反攻。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盟軍諾曼底登陸後,希特勒任命剋盧格為德軍西綫總司令,將駐法兵力增至26個師,企圖阻止盟軍。但這些師兵員和裝備都缺額較大(坦剋衹有900輛,飛機不足500架)。盧格以14個師防守塞納河口至科蒙一綫,10個師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峽沿岸,2個師駐守布列塔尼半島。
為解放法國西北部,盟軍集中了4個集團軍〔包括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4個空降師,4000輛坦剋和6500架飛機〕。1944年7月5日,美國第一集團軍率先發起攻擊,突破德軍防綫後,嚮縱深推進50公裏,抵達塞納河地區。8月1 日, 巴頓指揮美第三集團軍在法國遊擊隊配合下,嚮布列塔尼半島推進,由於德軍抵抗微弱,美軍主力移師東進,轉嚮巴黎以南塞納河地區突擊。
面對盟軍進攻,德軍第7集團軍試圖反擊,但未成功。盟軍在兩翼繼續發動進攻。到8月底,盟軍全綫進抵塞納河,在河東建立登陸場,至此,除個別港口外,盟軍已占領整個法國西北部。當盟軍逼近巴黎之際,法國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軍發動武裝起義。經 4天戰鬥,於8月25日解放巴黎。當天下午,法軍第二裝甲師接受巴黎地區德軍投降。次日,戴高樂率軍進入巴黎,法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法國南部土倫、馬賽相繼解放。9月11日,法軍與從巴黎嚮東推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先頭部隊會師,留守法國南部的德軍投降。殘餘德軍嚮東北潰逃,退守德法邊界齊格菲防綫,法國全部解放。
9月中旬後,西歐戰綫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的廣大地區,逼近荷蘭邊界。盟軍統帥部决定:以英、加(拿大)聯軍發起荷蘭戰役,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9月17日,英第30軍在美第101空降師,英第1空降師等空降兵的配合下,嚮荷蘭奈梅根、阿納姆一綫突擊(市場花園行動),英第8、12軍從兩翼配合。英軍初期進展順利,20日即進抵奈梅根。由於德軍集中兵力突擊英軍兩側,配合作戰的英、波(蘭)空降兵因使用不當遭受嚴重損失,戰況急劇逆轉,英30軍面臨被合圍危險。9月27日,英軍被迫在萊茵河南岸阿納姆以西轉入防禦。10天後,得到增援的英軍再次發動進攻,在20至40 公裏正面突破德軍防綫,嚮縱深推進80公裏。加拿大軍隊也奪取了布倫和加萊港。10-11月,盟軍在德國邊境地區展開“秋季戰鬥”,開始把戰場推嚮德國本土。
為避免徹底崩潰,希特勒在阿登地區集中包括黨衛軍坦剋第6集團軍在內的“B”集團軍群25個師(25萬人),坦剋和自行火炮900輛,企圖以突然反擊挫敗荷、比境內的盟軍,穩定後方,騰出兵力與東綫蘇軍交戰。1944年12月16日拂曉,德軍開始阿登戰役。德軍在數百具探照燈掩護下突然發起進攻,毫無準備的美軍未作有組織的抵抗便倉惶退卻,損失慘重。德軍組織一支特遣隊,着美軍軍服,潛入美軍防綫進行破壞和騷亂,引起美軍極大混亂。德軍突破美軍防綫後,嚮馬斯河方向推進。為阻止德軍前進,英美軍調整部署,以航空兵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空襲,終於在距馬斯河僅4公裏處阻止了德軍前進。德軍受挫後,仍未放棄反擊計劃。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盟軍陣地和機場,炸毀盟軍飛機260架,對斯特拉斯堡盟軍發動攻擊。德軍的新進攻,使戰局再度緊張。盟軍統帥部一面組織反攻,一面由丘吉爾致電斯大林,要求蘇軍提前從東綫發動攻勢吸引德軍,以減輕西綫盟軍壓力。1月12 日,蘇軍從北起波羅地海,南至喀爾巴阡山長達1200公裏的正面,對德軍發起強大攻勢。希特勒被迫東援對付蘇軍,英美盟軍乘機迅速推進,將德軍全部趕回原出發地,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擊被徹底粉碎。
[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剋柏林]
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剋柏林
據統計,此役德軍死傷及失蹤人數達8.2萬人,損失坦剋、強擊火炮600輛、飛機1600架、其它車輛6000輛。盟軍損失7.7萬人,被俘及失蹤2.1萬人,大量武器裝備被毀。阿登戰役後,德軍士氣更加低落,徹底喪失了反攻能力,盟軍從此牢牢掌握了西歐戰場主動權。希特勒企圖在西歐取得决定性軍事勝利,迫使盟軍妥協的企圖徹底破産。不久,東、西對進的蘇、美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蘇軍攻剋柏林,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初希特勒繼承人卡爾鄧尼茨以元首身份下令德軍停止嚮除蘇軍以外所有盟軍的攻擊並投降,1945年5月9日凌晨,納粹德國正式嚮盟軍投降。納粹德國滅亡。德國在整整26年後,又一次成為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太平洋戰爭
為抑製日軍擴張勢頭,美國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供應大為削減,致使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更加艱難。為此,與陸軍部甚為不和的海軍部極力主張打一個漂亮仗給陸軍的笨蛋們看。物資供應的奇缺使天皇裕仁也傾嚮於嚮美國挑戰。東條英機上臺後,極力主張實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以便從東南亞掠奪資源支援前綫,做一個幅員遼闊、物産豐富、名副其實的“大日本帝國”。
[羅斯福總統宣佈對日宣戰]
羅斯福總統宣佈對日宣戰
珍珠港事變前夕,日本積極實施外交和談的政策,實行假和談、真戰爭的陰謀。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是個癡迷的賭徒,在軍事上也是一樣好賭,要麽大獲全勝,要麽一敗塗地。山本在美國考察過,深知美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工業的強大,本來山本是不同意貿然同美國開戰的,但得知東條一意孤行的命令下達後,便服從命令。作為一個軍人,山本認為,當戰爭無可避免的時候,就應該拿出武士道精神,同宿敵美國决一死戰,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與美國豪賭一把。在外交談判上,蒙在鼓裏的美國政府拒絶了日本政府提出的“甲案”和“乙案”,談判徹底破裂。馬上,日本對美宣戰,與此同時,日本提前派遣的軍隊已襲擊了菲律賓和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
1941年11月17日,偷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離開柱島錨地;26日,集結後的攻擊艦隊離開單寇灣,取道北太平洋航綫嚮珍珠港進發,太平洋戰爭序幕掀開。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和宋卡登陸。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並空襲英美在遠東的軍事設施。12月9日,日美英相互宣戰,步其後塵者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廿餘個國傢,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12月10日,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擊沉。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在軍官酒井隆的縱容下,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3月9日,印尼荷軍投降。由於麥剋阿瑟的輕敵,致使美、菲聯軍被睏巴丹半島。3月11日,麥剋阿瑟離菲赴澳就任聯軍統帥。4月18日,美國使用航母編隊運載B-25中型轟炸機,首次轟炸東京。5月6日,由於藥品奇缺、疾病流行,溫萊特中將被迫嚮敵本間雅晴中將投降,菲律賓淪陷。5月8日,珊瑚海海戰結束,美軍損失“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但挫敗了日軍攻占莫爾茲比港的企圖,重創日軍兩艘航空母艦。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6月3至6日,日本中途島戰役敗北,損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艦,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1942年8月美國和日本圍繞搶占瓜達爾卡納爾島在之後的6個月雙方部隊發生激烈戰鬥,日本海軍被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拖纍,從此便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敗戰使太平洋戰爭攻守之勢互換。至此日本不得不開始打一場防禦戰。1943年4月1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親自簽發“‘復仇’行動”作戰命令,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遭伏擊喪命。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召開開羅會議,並簽訂《開羅宣言》。
[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的日軍投降代表]
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的日軍投降代表
1944年1月31日,美軍進攻馬紹爾群島。1944年4至11月,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綫”,在中國展開“一號作戰”計劃,既豫湘桂戰役。1944年6月15日,美國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1944年8月10日,美軍完成攻占馬裏亞納群島任務。1944年10月23至25日,萊特灣海戰日軍慘敗。
日本投降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衝繩島。7月16日,美國成功試炸原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9日早晨,長崎原子彈爆炸後在天空升起一個高度達6萬英尺(18公裏)的蘑菇雲。
在硫磺島、衝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着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衝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還是遭到了美軍的轟炸。在中國戰區,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製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綫。日軍意圖反製而發動湘西會戰與鄂西會戰,中國皆防衛成功。1945年2月 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佈《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投機的斯大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入中華民國東北地區。國軍亦對華南地區發動躁進作戰,目標廣東及湖南。而同月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 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震撼日本。
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天皇裕仁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日本帝國在8月 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正式宣佈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簽署的,此後麥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占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佈,美日兩國已經不處於敵對狀態。
戰爭的殘酷後果
在這場决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傢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美、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裏,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着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三千五百萬,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數達兩千一百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三十萬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佈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八百六十六點八四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六千七百九十億盧布。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四十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二十七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而法國則最少,有約二十萬人陣亡。
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是發動二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傢和人民嚴厲懲罰。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傢國內的民衆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於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法庭審判戰犯]
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法庭審判戰犯
戰後,依照《波茨坦公告》,戰勝國分別對戰犯進行了審判,並成立了紐倫堡和東京兩大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其中也有少數人逃過製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裕仁天皇,死於1989年;原日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受到國民政府包庇,躲過審判;墨索裏尼,意大利法西斯領袖,法西斯主義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對軸心國宣戰後被捕,後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後被遊擊隊捕獲並曝屍街頭;赫斯,納粹副元首,於1941年秘密乘飛機前往英國“和談”,被英國政府長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於1937年7月7日“失蹤”,導致日軍製造藉口發動盧溝橋事變,繼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政府為掩蓋事實真相,將其遣送回國,最後戰死在緬甸;山本五十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珍珠港事件策劃者,死於1943年盟軍“復仇行動”;帝國元帥戈林、黨衛軍總司令希姆萊,納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別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開除出納粹黨,被盟軍俘獲後畏罪自殺;東條英機,日本法西斯獨裁者,太平洋戰爭策劃者,甲級戰犯,1948年被判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二戰頭號元兇,1945年4月30日與愛娃·勞恩舉行婚禮後在總理府地堡自殺;卡爾·鄧尼茨,希特勒繼承人,前帝國首席潛艇官,海軍總司令,戰後接受審判,出獄後定居聯邦德國。
矗立的柏林墻
戰後,美蘇兩國開始冷戰,日本接受美國改造,天皇和神道至高無上的地位開始動搖,美國積極幫助日本恢復經濟,日本成為美國的戰略合作夥伴。德國被英、美、法、蘇分別占領,蘇占區成立民主德國,而英、美、法三國占領區合併成聯邦德國,柏林墻把柏林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兩德分裂開始。柏林墻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二戰的深遠影響
1945年9月2日的東京受降儀式在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美國駐日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剋阿瑟嚮全世界人民發表講話:“今天,槍炮沉沒,一場大悲劇結束了,一個偉大的勝利贏得了。天空不再降臨死亡,海洋衹用於貿易,人們在陽光下可以到處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寧和平,神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喜悅,從中領悟到决不能走回頭路。我們必須前進,在和平中維護在戰爭中贏得的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 作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爭,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範圍最廣的一場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遠的影響.
一、世界政治局勢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並開始分化,形成約半個世紀的“冷戰”國際關係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出現了一係列人民民主國傢,在共産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範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麯折發展。中蘇關係破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
2. 二戰後,西歐國傢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傢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同時,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製,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衝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兩大陣營趨嚮瓦解。
3、美國和蘇聯為了在全球稱霸,展開全面鬥爭。在政治上雙方各自擁立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在經濟上蘇聯實行計劃主義經濟,美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在軍事上美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則成立華約組織。雖然美蘇雙方沒有正面開戰,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對其它國傢發動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文化上蘇聯推行共産主義,美國推行民主主義。最後以蘇聯解體為標志結束冷戰格局。
4、由於雙方都有足以摧毀地球的核武器,因此雙方都不敢開戰,二戰結束後幾十年沒發生新的世界大戰。
二、客觀上推動了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1. 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了高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黃金時期”。
2.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布雷頓森林體係。
3. 日本、聯邦德國迅速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強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這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傢,經濟雖然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是各國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製,弊端日益顯露,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未能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嚴重製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潛伏着各種危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民族解放運動嚮縱深發展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傢,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係徹底瓦解。
四、聯合國誕生
聯合國由中、美、蘇、英等國在戰後創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它在實現全球非殖民化、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聯合國公佈的材料,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製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World War II, or the Second World War (often abbreviated WWII or WW2), was a global military conflict which involved a majority of the world's nations, including all of the great powers, organized into two opposing military alliances: the Allies and the Axis. The war involved the mobilization of over 100 million military personnel, making it the most widespread war in history. In a state of "total war", the major participants placed their entire economic, industrial, and scientific capabilities at the service of the war effort, eras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ivilian and military resources. Over seventy million people, the majority of whom were civilians, were killed, making it the deadliest conflict in human history.
The start of the war is generally held to be September 1, 1939, with the German invasion of Poland and subsequent declarations of war on Germany by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and by France. Many countries were already at war before this date, such as Ethiopia and Italy in the Second Italo-Abyssinian War and Nationalist China and Japan in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nd many who were not initially involved joined the war later, as a result of events such as the German invasion of the Soviet Union (Operation Barbarossa), and the attacks on Pearl Harbor and British and Dutch colon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1945 the war ended in a victory for the Allies.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ubsequently emerged as the world's superpowers, setting the stage for the Cold War, which lasted for the next 46 years. The United Nations was formed in the hope of preventing another such conflict. The accept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self-determination accelerated decolonization movements in Asia and Africa, while Western Europe itself began moving toward integration. 德國、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國傢發動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世界性戰爭。戰爭首先於1931年9月在亞洲爆發,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日本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9年9月,德軍嚮波蘭發動進攻,隨後英、法兩國對德宣戰,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德軍侵占北歐和西歐。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同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日軍占領東南亞。同年美、英、蘇、中、法等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蘇軍轉入反攻,美、英軍迫使意大利投降。次年,美、英軍在法國登陸,開闢第二戰場,蘇軍解放本土後越境作戰。1945年5月,蘇軍攻剋柏林,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也對日本宣戰,中國抗日戰爭轉入反攻階段。15日,日本宣佈投降,9月簽訂投降書,戰爭結束。這場戰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傢和地區、二十億以上的人口捲入。 dì èr cì shì jiè dà zhàn dì èr cì shì jiè dà zhàn 1939年至1945年在法西斯軸心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與反法西斯同盟國中國、美國、蘇聯、英國等國傢間進行的世界規模的戰爭 法西斯國傢:
德國、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
反法西斯國傢:
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波蘭、南斯拉夫王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比利時、加拿大、捷剋斯洛伐剋、希臘、印度、法國等47個國傢。 (World War II)
簡稱二戰。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北非,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傢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後以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傢的敗北,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傢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公開挑戰《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體係。隨後將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 全面爆發。
1940年5月10日,德軍决定采用曼斯坦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傢的侵略。
為了接着徵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占英屬索馬裏和肯尼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嚮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裏、肯尼亞、蘇丹、埃塞俄比亞、意屬索馬裏、厄立特裏亞,意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了珍珠港。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8日,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納粹德國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國傢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睏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傢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總統興登堡元帥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不久後,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意志帝國的束縛,希特勒在上臺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製而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製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戰前歐洲局勢
希特勒並不是衹會叫囂喊空話的政客,他上臺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加上他具備遠見,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采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製。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剋斯洛伐剋其它部分被瓜分。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剋保持獨立),立陶宛的剋萊佩達地區(德國稱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剋斯洛伐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歐洲局勢不穩的時候占領了阿爾巴尼亞;西班牙則處於內戰狀態,內戰的結果以親法西斯的叛軍獲得勝利而告終。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最高限額(其實在希特勒上臺時就已經將十萬人的軍隊限額秘密擴展成30萬人),把10萬陸軍迅速擴充至60萬,但是這些行動僅僅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正式抗議(當時希特勒宣稱這衹是尋求德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使得當時各國的輿論都偏於同情德國,英法無法有大動作反對)。1936年3月7日,希特勒藉口法蘇訂立《互助協定》,違反國聯規定,因而進兵萊茵河非武裝地區(希特勒稱其目的僅在求取自衛的平等權利),並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巴黎和約》。而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在萊茵河東岸50公裏內不得設防(這使得德國西部門戶洞開法國隨時可長驅直入,為德國的致命傷)。但是這次行動就像上次一樣,並沒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國雖然有一些人主張用軍事行動來對付德國,但是又恐引發全面性戰爭,加上當時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使得與意大利交惡的英國反對法國入侵德國),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絶與其簽訂不侵犯公約等建議為由,在西綫興建堅強的防禦工事,於是德國的國防置於磐石之安,成為希特勒發動二次大戰的先决條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張中強烈反對共産主義,1933年2月,納粹黨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給德國共産黨,並在德國境內取締共産黨。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産國際協定》,一年後,意大利加入該協定,該協定是在反對共産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有史學家分析,德國的矛頭主要是指嚮共産主義的蘇聯,這是德意日軸心的初步形成。
1936年,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傢商定了《反共産國際協定》。形成了“柏林—東京軸心”。
意大利的法西斯勢力登場
一戰後,意大利中央政府無法控製地方,全國面臨無政府狀態,共産黨人與社會黨人控製着工會,很多人擔心布爾什維剋式的共産革命將席捲意大利。在幾個自由政府無法解决這些威脅後,國王維剋多·愛麥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請右翼政客墨索裏尼以及他所領導的法西斯黨組成政府。法西斯黨人上臺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産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在幾年時間內,墨索裏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意大利也淪為一個警察國傢。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嚴重衝擊了意大利,墨索裏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進而走嚮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裏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10月3日,意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徵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反共産國際協定》,由此,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國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爆發,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顛覆。在眼見德國把歐洲局勢推嚮戰爭邊緣的時候,墨索裏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占領阿爾巴尼亞。
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比西尼亞後,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意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意志帝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軸心國,簽署《三國公約》,羅馬-柏林-東京軸心就此正式形成。在太平洋地區,戰爭的硝煙從1930年代早期就開始彌漫。日本擴大了其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逐漸嚮中國擴張。日本鼎承其大陸政策,圖謀徵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並迅速占領中國的東北三省,強行成立由關東軍控製的滿洲國。
日本軍國主義擡頭
日本裕仁天皇繼位後大肆宣傳“武士道精神”,對日本民衆加強思想教育,即將絶對服從天皇為核心的思想灌輸給日本民衆,並把宗教和皇權集中到一起(即天皇就是神,服從天皇就是服從神的旨意),從而達到控製本國民衆的精神和思想的目的,這為後來在本國內發展法西斯主義奠定了群衆基礎。後來裕仁天皇為了完全控製國會,糾結了東條英機等極端法西斯份子,排斥國會內的進步人士,從而日本法西斯取得了對日本的絶對控製權。緊接着以裕仁天皇為首的法西斯份子開始謀劃對外侵略的策略,經過數月的探討和商議,决定主要入侵對象是中國,對中國進行北下南進的侵略方針,即先占領擁有豐富戰略資源的中國北方地區,使得本國資源貧瘠的日軍能夠得到資源補給來維持戰爭,再由北而下,攻占中國南方地區。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藉故嚮中國東北守軍發動攻擊,稱為九一八事變,日軍迅速地占領了東北三省。次年,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政權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譴責。在日本,具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秘密社團發動了數次對國內反戰進步人士進行殘酷鎮壓和暗殺行動。軍國主義的普及導致民選政府逐漸喪失了政府的控製權,軍人開始執政,「軍部」作為日本軍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賦予比以前更多的權力,軍國主義在普通民衆中蔓延,很多時候軍隊為了天皇的利益而不是國傢利益采取行動。同時隨着軍事擴張野心的膨脹與仇外情緒的上升,使得日本絶大部分民衆認為在中國的侵略行為是合理的。
戰前的蘇聯
當德國法西斯政權崛起之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傢就一直采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等國傢的綏靖政策除了維護自己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意志帝國損害以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將德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嚮蘇聯。在歐戰戰雲密佈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佈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意志帝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綫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意志帝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西方社會認為是最強大的專製國傢,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傢的勢力範圍。這時,當時歐洲面積第三大的國傢(當時面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面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面對強悍的法西斯德國,衹能吞咽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蘇维埃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干涉,並占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聯和日本關係持續緊張。在和中國關係方面,列寧認為沙俄占領的中國領土應當歸還中國,並許諾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但斯大林掌權後,蘇聯收回了這個承諾。1921年和1924年,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脫離中國,蘇聯逐漸實際控製了這兩個地區。1929年,中蘇之間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關係惡化。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蘇聯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間正式開戰後,蘇聯認為其遠東邊境受到日本威脅,《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並派遣航空兵參與中國對日作戰,蘇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主要援助國。1938年和1939年,蘇日之間由於滿洲國邊境問題爆發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蘇軍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1941年,蘇聯在蘇德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除了規定互不侵犯外,還互相承認了對方在外蒙古和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中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英國和法國是老牌的殖民國傢,也是納粹德國的死敵,因為一戰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一手炮製了對德國極為嚴厲的《凡爾賽條約》,納粹黨也是通過煽動對該條約的仇視纔上臺的,納粹黨剛上臺就製定了針對英法兩國的報復措施。對此,英國和法國當局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安撫瘋狂的德國,對德國一係列的侵略擴張行為采取了對德意志帝國懷柔的綏靖政策。德國屢屢衝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懲罰。德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帝國支持的叛軍和蘇聯支持的政府軍之間采取騎墻的態度。到了德意志帝國要吞併捷剋斯洛伐剋的時候,英法則發展到了綏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會議,在捷方未與會的情況下,強行將捷剋的領土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如此明目張膽的姑息退讓行為被史學家譏諷為“慕尼黑陰謀”。
第二次世界大戰 爆發之後,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也越來越不得人心,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走到了盡頭,1939年9月3日,英國內閣進行了改組,有一個已下野的議員突然被請出來擔任海軍大臣,後又出任戰時聯合政府的首相,此人就是一直主張以強硬態度對待法西斯主義的丘吉爾。
美國立場的改變
美國,一個高枕無憂的國傢,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經營後,美國已經悄然成為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國,當世界太平時,覺得歐洲和亞洲離自己太遠,當世界不太平,歐洲和亞洲的各大國為爭奪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時,又慶幸自己躲在兩洋堡壘的後面。雖然美國總統富蘭剋林·羅斯福對德國和日本的擴張野心已經了如指掌,但是孤立主義和中立主義思想卻彌漫着整個美國,美國人普遍對他國的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羅斯福衹能嚮反法西斯國傢提供物資援助,但常常遭到嚴格執行中立政策的國會的阻撓。直到1941年3月,美國國會纔在西歐戰事吃緊,全世界都有陷入戰火危險的時候通過《租藉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總統嚮他認為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傢提供軍火和戰爭物資,至此,美國已由中立國成為事實上的反法西斯國傢。同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軍艦上舉行會談,並簽署旨在摧毀納粹政權的《大西洋憲章》。直到美國的太平洋軍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襲。 中國抗日戰爭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1920年代的中國四分五裂,被各個當地的軍閥控製,中央政府無法控製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得以通過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形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
1926年起,以蔣介石為司令的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北伐。北伐軍成功地擊潰了華中、華南地區的舊軍閥,而且國民政府即將與北方的軍閥達成和解協議。由於過去有着親日背景的奉係軍閥張作霖一再拖延與日本簽訂能夠給日本帶來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條約,並表現出將與蔣介石合作的跡象。於是,日本關東軍的少壯派在1928年發動了“皇姑屯事件”,暗殺了張作霖,並且逼迫張作霖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東北軍總長官)繼續同日本合作。然而張學良卻因此更加偏嚮於同蔣介石政府合作。在張學良完全控製住東北軍政局勢後,宣佈“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失去對中國東北本地軍閥的控製後,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並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滿洲國”,將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安插為滿洲國的皇帝。因為中華民國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所以稱之為“偽滿洲國”。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日本軍隊於1937年7月7日製造盧溝橋事件,導致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七七事變後,建立了國民黨、共産黨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綫,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决、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團结抗日的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綫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製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占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閃擊波蘭,大戰爆發 Blitzkrieg in Poland,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着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擊戰”。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敗。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占領華沙。波蘭再一次遭到瓜分。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一次消失了。
與此同時西綫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𠔌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眼睜睜地看着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着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衹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纔和英法爆發正式衝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西方則稱為“假戰”。希特勒在占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傢,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産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並且在挪威登陸。德軍撤退到挪威腹地並據此堅守。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加上上西綫戰事爆發隨後撤退,挪威被德國占領。 1940年5月10日,德軍决定采用改良過的施裏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計劃)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綫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
第一階段作戰:5月13日德軍A集團按曼施坦因意圖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坦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製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到5月19日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衹有50英裏處。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已經逼近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致命失誤,被包圍的盟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刻爾剋大撤退。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衹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爾剋,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低落。
第二階段作戰: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由於先前在低地國地區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紛紛進行一場競速比賽,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國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停戰簽字的貢比涅地區的福煦車廂內簽署與法國的停戰條約。根據此項條款,法國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領土疆域由德國武裝部隊來進行實質占領,而南部地區則成立由貝當執政的附庸政權: 維希政府。
從德國展開西綫進攻到法國敗降衹經歷了6個星期,閃電戰的威力讓法國體會到了亡國的恥辱。法國的戰敗令英國必須獨自面對德國。
占領法國後德國空軍就在法國北部集中,準備可能的登陸英國(海獅計劃)。德國决定首先進行空戰消滅英國皇傢空軍,這即不列顛戰役。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登陸戰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即使德國空軍能夠將皇傢空軍趕出南英格蘭,剩餘的英國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蘭中北部對德國登陸造成威脅,德國的登陸部隊很有可能被英國海空力量切斷,然後逐個消滅。
但是德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劃”,即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憑藉着數量上的優勢與已經十分疲勞的皇傢空軍飛行員作戰,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英國空軍也不時在夜間轟炸歐洲大陸。8月25日晚上皇傢空軍第一次對柏林進行了轟炸。德國在關鍵時刻决定改變戰略。他們開始對英國的主要城市狂轟爛炸,希望能夠摧毀敵人的信心,令敵人迅速投降。這為英國的飛行員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但轟炸也對英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幾乎所有的英國工業重鎮遭到襲擊,倫敦更是從9月7日到11月3日連續57個夜晚遭受轟炸,其他受襲擊的城市還包括工業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軍基地等。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衝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嚮了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僕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也叫蘇聯衛國戰爭。
而除了德國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隊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對蘇聯發動襲擊。另一個參與進攻蘇聯的國傢是芬蘭,由於蘇聯在建立“東方戰綫”的時候侵略芬蘭,並割占了芬蘭的部分土地,所以芬蘭在1941年6月25日宣佈將攻擊蘇聯,以取回其在兩年前的鼕季戰爭中所喪失的土地。芬蘭在戰爭初期奪回被蘇聯割占的土地後就停止了進攻。另外芬軍亦參與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這場被稱為“繼續戰爭”的衝突持續到1944年。
在戰事的最初幾個星期對蘇聯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由於斯大林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斯大林發動的肅反行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聯對德意志帝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戰爭前蘇聯著手建立的“東方戰綫”被德軍坦剋一碾而過,進而喪失了大片國土,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剋和烏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國占領,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也被包圍,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大規模圍殲,蘇軍僅被俘人數就達60萬人之多,這一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此戰導致蘇聯西南防綫的潰退。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嚴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補給。蘇聯廣袤的土地意味着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後勤補給將無法及時跟上。所以儘管1941年11月初,剋裏姆林宮已遙遙在望,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已遷往莫斯科以東800公裏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樣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受閱部隊剛剛接受完檢閱即被投入戰場,到1941年12月5日德國人的攻勢被遏止時,他們的後勤補給綫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綫後方蘇聯遊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綫部隊的進攻已經難以維繼,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巴巴羅薩計劃最初製訂時認為蘇聯紅軍會在鼕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真實情況是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采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後勤問題更為突出。當鼕天來臨時,大量德國士兵因蘇聯嚴寒的鼕天和蘇聯的反攻而死亡。
雖然德軍最後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鼕天而停止進攻計劃,但他們還是占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而蘇聯直到1944年末纔完全收復失地。
當德軍占領了大部分蘇聯東歐部分的土地後,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悲劇開始了:圍攻列寧格勒。當德意志帝國與芬蘭的部隊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抵達列寧格勒外圍後,希特勒下令必須“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命令消滅城內的所有人口。德軍開始包圍列寧格勒以切斷來自外部的援救物資,同時用炮擊和空軍轟炸。包圍持續了900天,在饑餓、嚴寒和恐懼的氛圍中,大約100萬平民死亡--其中80萬死於饑餓;但列寧格勒始終沒有嚮納粹屈服。著名音樂傢肖斯塔科維奇為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七交響麯》(又稱《列寧格勒交響麯》)去表現蘇聯軍民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的英勇抗爭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鼕天後,德軍開始準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進攻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地區的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這座城市,並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斯大林格勒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重要轉折點
希特勒的猶豫不决、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綫,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噩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着食品、燃料和彈藥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為了確保前綫軍官不會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雷德裏希·鮑羅斯為陸軍元帥(歷史上的德國陸軍元帥沒有一個投降過。鮑羅斯沒有投降,但也沒有“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被蘇軍俘虜)。斯大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加載史册,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該戰役與中途島海戰同時成為二戰最重大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漸漸喪失戰場的主動權,但蘇聯人也因為戰爭損耗太大而沒有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1943年開始,蘇軍在戰場上逐漸轉入反攻。1943年夏天,蘇德雙方的軍隊集結於庫爾斯剋突出部,德軍由曼施坦因將軍領導下準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庫爾斯剋戰役打響。庫爾斯剋戰役是德軍在東綫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剋戰役。由於蘇聯方面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剋突出部的防御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衹前進了17英裏。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後,紅軍就始終控製着戰爭的主導權,發動了一係列猛烈的攻勢(蘇聯歷史上稱為十次突擊),直到1945年5月2日占領柏林。 大西洋交通運輸綫爭奪戰 The battle for the Atlantic Transport Line 歐洲戰區無論是東綫或者是西綫作戰,都與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與德國爭奪運輸綫暢通與否有密切的關係。而這個運輸路綫當中又以美洲大陸往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陸前往英國的運輸綫擔負維係英國持續作戰的力量,以及纍積返回歐洲大陸的行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浮出水面的德國海軍U型潛艇
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海軍實行“無限製潛艇戰”的整體戰略。德軍始終將潛艇作為海軍重中之重,德軍依靠潛艇,極大彌補了德國海軍水面艦艇與皇傢海軍相比的劣勢。德國潛艇戰術:“狼群戰術”。
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宣佈正式參戰開始,至1943年9月10日意大利海軍艦隊在馬耳他島嚮英國投降止。歷時3年3個月。地中海海戰主要是英美為首的同盟國與意大利、德國圍繞着地中海海上交通綫展開的爭奪戰。意大利和德國海軍總共損失艦船389艘,噸位306423噸;商船損失132艘,2106521噸。英美盟國海軍損失艦船349艘,噸位506061噸。 意大利戰場 Italian battlefield 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裏島的登陸迫使墨索裏尼的法西斯政府垮臺,由巴多格利奧組成的新政府開始與美英秘密談判,但由於在是否“無條件投降”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一再延誤,使希特勒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來加強其在意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裏尼垮臺後的次日便下令占領德意邊境和法意邊境的阿爾卑斯山的所有山口,並從法國和德國南部迅速集結了8個德國師,稱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任司令,做好進軍意大利的準備。8月初,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意大利南部的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
盟軍於8月17日奪占西西裏島後,决定繼續進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剋拉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
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國代表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裏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意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嚮意南部快速挺進。9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廣播了意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9月9日凌晨,由剋拉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在薩勒諾灣登陸。已有戒備的德軍聞訊立即將80萬意軍解除武裝,逮捕了大批意軍軍官,並於9月10日占領了羅馬,控製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本土。意國王和巴多格利奧等倉皇乘潛艇逃到南端的盟軍占領區。9月13日,希特勒派黨衛軍突擊隊將囚禁於大薩索山頂旅館的墨索裏尼營救出來,隨後墨索裏尼在希特勒的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與巴多格利奧政府對抗。10月13日,巴多格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同盟,嚮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三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1944年初,亞歷山大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為了打破僵局,加快戰役進程,决定在加強正面進攻的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在羅馬南部小鎮安齊奧實施登陸作戰,從背後突破德軍防綫。
凱塞林在得知盟軍在安齊奧登陸後,立即從法、德及南斯拉夫調派兵力支援,到了28日,已有4個師面對美第6軍,並準備進行反擊。到2月16日,已有10個德國師包圍安其奧的盟軍。2月28日,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擊,試圖一舉將盟軍趕下海去,但遭到盟軍空軍的大規模空襲,凱塞林不得不於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擊,維持對美軍的包圍。
1944年6月4日羅馬解放。1945年4月,西綫盟軍和蘇軍同時對德國發起強大攻勢,德軍面臨全面崩潰的危機,意大利戰場也再度活躍。4月9日,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先後從東西兩翼發起攻勢,德軍士氣低落,無力抵抗,節節敗退。接着,盟軍渡過波河天險,於26日攻剋曼圖亞和維羅納,27日進占熱那亞。當天遊擊隊在科摩湖抓住了企圖逃往德國的墨索裏尼和他的情婦,在美國人尚未趕到之前便將他們槍斃。第二天他們的屍體被運到米蘭,倒挂於市中心廣場示衆。4月29日,美第5集團軍進駐米蘭,英第8集團軍進駐帕多瓦。同日,德C集團軍群司令菲廷霍夫的代表在卡塞塔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並於5月2日生效。至此意大利戰役全部結束。
盟軍在整個意大利戰役中,共傷亡32萬多人,殲滅德軍65.8萬人,並一直牽製着德軍1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這對其它戰場上的盟軍作戰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盟軍對西歐的戰略轟炸===
1942年2月,哈裏斯中將接任英國皇傢空軍轟炸機部隊司令官。主張對德國的大城市實施徹底的、大面積的轟炸,以挫敗德國的民心和士氣,迫使德國屈服。於是,哈裏斯着手研究新戰術。過去,皇傢空軍空襲德國,采取的方法多是分成多批,以小編隊出擊。哈裏斯認為,采取這種方法,炸彈散布面太大,削弱了轟炸效果。這就是戰略轟炸。美國從1943年展開對德國占領下的西歐地區進行戰略轟炸的行動,可以說是第一次持續性,並且大規模的實行。杜黑在他的空權論著作當中的理念。蘇聯由於空軍規模以及技術問題,對於破壞德國的工業與生産能力的影響非常有限,蘇聯並未在二次大戰中有機會進行戰略轟炸。德國空軍的實力也在戰略轟炸進行的過程當中受到無可輓回的重創,終至將整個西綫與部分東綫的製空權拱手讓出。 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後終於開始反攻。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盟軍諾曼底登陸後,希特勒任命剋盧格為德軍西綫總司令,將駐法兵力增至26個師,企圖阻止盟軍。但這些師兵員和裝備都缺額較大(坦剋衹有900輛,飛機不足500架)。盧格以14個師防守塞納河口至科蒙一綫,10個師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峽沿岸,2個師駐守布列塔尼半島。
為解放法國西北部,盟軍集中了4個集團軍〔包括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4個空降師,4000輛坦剋和6500架飛機〕。1944年7月5日,美國第一集團軍率先發起攻擊,突破德軍防綫後,嚮縱深推進50公裏,抵達塞納河地區。8月1日, 巴頓指揮美第三集團軍在法國遊擊隊配合下,嚮布列塔尼半島推進,由於德軍抵抗微弱,美軍主力移師東進,轉嚮巴黎以南塞納河地區突擊。
面對盟軍進攻,德軍第7集團軍試圖反擊,但未成功。盟軍在兩翼繼續發動進攻。到8月底,盟軍全綫進抵塞納河,在河東建立登陸場,至此,除個別港口外,盟軍已占領整個法國西北部。當盟軍逼近巴黎之際,法國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軍發動武裝起義。經4天戰鬥,於8月25日解放巴黎。當天下午,法軍第二裝甲師接受巴黎地區德軍投降。次日,戴高樂率軍進入巴黎,法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法國南部土倫、馬賽相繼解放。9月11日,法軍與從巴黎嚮東推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先頭部隊會師,留守法國南部的德軍投降。殘餘德軍嚮東北潰逃,退守德法邊界齊格菲防綫,法國全部解放。
9月中旬後,西歐戰綫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的廣大地區,逼近荷蘭邊界。盟軍統帥部决定:以英、加(拿大)聯軍發起荷蘭戰役,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9月17日,英第30軍在美第101空降師,英第1空降師等空降兵的配合下,嚮荷蘭奈梅根、阿納姆一綫突擊(市場花園行動),英第8、12軍從兩翼配合。英軍初期進展順利,20日即進抵奈梅根。由於德軍集中兵力突擊英軍兩側,配合作戰的英、波(蘭)空降兵因使用不當遭受嚴重損失,戰況急劇逆轉,英30軍面臨被合圍危險。9月27日,英軍被迫在萊茵河南岸阿納姆以西轉入防禦。10天後,得到增援的英軍再次發動進攻,在20至40公裏正面突破德軍防綫,嚮縱深推進80公裏。加拿大軍隊也奪取了布倫和加萊港。10-11月,盟軍在德國邊境地區展開“秋季戰鬥”,開始把戰場推嚮德國本土。
為避免徹底崩潰,希特勒在阿登地區集中包括黨衛軍坦剋第6集團軍在內的“B”集團軍群25個師(25萬人),坦剋和自行火炮900輛,企圖以突然反擊挫敗荷、比境內的盟軍,穩定後方,騰出兵力與東綫蘇軍交戰。1944年12月16日拂曉,德軍開始阿登戰役。德軍在數百具探照燈掩護下突然發起進攻,毫無準備的美軍未作有組織的抵抗便倉惶退卻,損失慘重。德軍組織一支特遣隊,着美軍軍服,潛入美軍防綫進行破壞和騷亂,引起美軍極大混亂。德軍突破美軍防綫後,嚮馬斯河方向推進。為阻止德軍前進,英美軍調整部署,以航空兵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空襲,終於在距馬斯河僅4公裏處阻止了德軍前進。德軍受挫後,仍未放棄反擊計劃。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盟軍陣地和機場,炸毀盟軍飛機260架,對斯特拉斯堡盟軍發動攻擊。德軍的新進攻,使戰局再度緊張。盟軍統帥部一面組織反攻,一面由丘吉爾致電斯大林,要求蘇軍提前從東綫發動攻勢吸引德軍,以減輕西綫盟軍壓力。1月12 日,蘇軍從北起波羅地海,南至喀爾巴阡山長達1200公裏的正面,對德軍發起強大攻勢。希特勒被迫東援對付蘇軍,英美盟軍乘機迅速推進,將德軍全部趕回原出發地,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擊被徹底粉碎。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剋柏林
據統計,此役德軍死傷及失蹤人數達8.2萬人,損失坦剋、強擊火炮600輛、飛機1600架、其它車輛6000輛。盟軍損失7.7萬人,被俘及失蹤2.1萬人,大量武器裝備被毀。阿登戰役後,德軍士氣更加低落,徹底喪失了反攻能力,盟軍從此牢牢掌握了西歐戰場主動權。希特勒企圖在西歐取得决定性軍事勝利,迫使盟軍妥協的企圖徹底破産。不久,東、西對進的蘇、美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蘇軍攻剋柏林,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初希特勒繼承人卡爾鄧尼茨以元首身份下令德軍停止嚮除蘇軍以外所有盟軍的攻擊並投降,1945年5月9日凌晨,納粹德國正式嚮盟軍投降。納粹德國滅亡。德國在整整26年後,又一次成為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為抑製日軍擴張勢頭,美國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供應大為削減,致使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更加艱難。為此,與陸軍部甚為不和的海軍部極力主張打一個漂亮仗給陸軍的笨蛋們看。物資供應的奇缺使天皇裕仁也傾嚮於嚮美國挑戰。東條英機上臺後,極力主張實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以便從東南亞掠奪資源支援前綫,做一個幅員遼闊、物産豐富、名副其實的“大日本帝國”。羅斯福總統宣佈對日宣戰
珍珠港事變前夕,日本積極實施外交和談的政策,實行假和談、真戰爭的陰謀。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是個癡迷的賭徒,在軍事上也是一樣好賭,要麽大獲全勝,要麽一敗塗地。山本在美國考察過,深知美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工業的強大,本來山本是不同意貿然同美國開戰的,但得知東條一意孤行的命令下達後,便服從命令。作為一個軍人,山本認為,當戰爭無可避免的時候,就應該拿出武士道精神,同宿敵美國决一死戰,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與美國豪賭一把。在外交談判上,蒙在鼓裏的美國政府拒絶了日本政府提出的“甲案”和“乙案”,談判徹底破裂。馬上,日本對美宣戰,與此同時,日本提前派遣的軍隊已襲擊了菲律賓和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
1941年11月17日,偷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離開柱島錨地;26日,集結後的攻擊艦隊離開單寇灣,取道北太平洋航綫嚮珍珠港進發,太平洋戰爭序幕掀開。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和宋卡登陸。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並空襲英美在遠東的軍事設施。12月9日,日美英相互宣戰,步其後塵者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廿餘個國傢,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12月10日,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擊沉。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在軍官酒井隆的縱容下,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3月9日,印尼荷軍投降。由於麥剋阿瑟的輕敵,致使美、菲聯軍被睏巴丹半島。3月11日,麥剋阿瑟離菲赴澳就任聯軍統帥。4月18日,美國使用航母編隊運載B-25中型轟炸機,首次轟炸東京。5月6日,由於藥品奇缺、疾病流行,溫萊特中將被迫嚮敵本間雅晴中將投降,菲律賓淪陷。5月8日,珊瑚海海戰結束,美軍損失“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但挫敗了日軍攻占莫爾茲比港的企圖,重創日軍兩艘航空母艦。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6月3至6日,日本中途島戰役敗北,損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艦,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1942年8月美國和日本圍繞搶占瓜達爾卡納爾島在之後的6個月雙方部隊發生激烈戰鬥,日本海軍被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拖纍,從此便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敗戰使太平洋戰爭攻守之勢互換。至此日本不得不開始打一場防禦戰。1943年4月1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親自簽發“‘復仇’行動”作戰命令,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遭伏擊喪命。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召開開羅會議,並簽訂《開羅宣言》。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的日軍投降代表
1944年1月31日,美軍進攻馬紹爾群島。1944年4至11月,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綫”,在中國展開“一號作戰”計劃,既豫湘桂戰役。1944年6月15日,美國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1944年8月10日,美軍完成攻占馬裏亞納群島任務。1944年10月23至25日,萊特灣海戰日軍慘敗。
日本投降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衝繩島。7月16日,美國成功試炸原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9日早晨,長崎原子彈爆炸後在天空升起一個高度達6萬英尺(18公裏)的蘑菇雲。
在硫磺島、衝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着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衝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還是遭到了美軍的轟炸。在中國戰區,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製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綫。日軍意圖反製而發動湘西會戰與鄂西會戰,中國皆防衛成功。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佈《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投機的斯大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入中華民國東北地區。國軍亦對華南地區發動躁進作戰,目標廣東及湖南。而同月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震撼日本。
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天皇裕仁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正式宣佈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簽署的,此後麥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占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佈,美日兩國已經不處於敵對狀態。 戰爭的殘酷後果 Brutal consequences of war 在這場决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傢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美、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裏,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着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三千五百萬,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數達兩千一百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三十萬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佈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八百六十六點八四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六千七百九十億盧布。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四十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二十七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而法國則最少,有約二十萬人陣亡。
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是發動二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傢和人民嚴厲懲罰。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傢國內的民衆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於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法庭審判戰犯戰後,依照《波茨坦公告》,戰勝國分別對戰犯進行了審判,並成立了紐倫堡和東京兩大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其中也有少數人逃過製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裕仁天皇,死於1989年;原日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受到國民政府包庇,躲過審判;墨索裏尼,意大利法西斯領袖,法西斯主義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對軸心國宣戰後被捕,後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後被遊擊隊捕獲並曝屍街頭;赫斯,納粹副元首,於1941年秘密乘飛機前往英國“和談”,被英國政府長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於1937年7月7日“失蹤”,導致日軍製造藉口發動盧溝橋事變,繼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政府為掩蓋事實真相,將其遣送回國,最後戰死在緬甸;山本五十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珍珠港事件策劃者,死於1943年盟軍“復仇行動”;帝國元帥戈林、黨衛軍總司令希姆萊,納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別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開除出納粹黨,被盟軍俘獲後畏罪自殺;東條英機,日本法西斯獨裁者,太平洋戰爭策劃者,甲級戰犯,1948年被判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二戰頭號元兇,1945年4月30日與愛娃·勞恩舉行婚禮後在總理府地堡自殺;卡爾·鄧尼茨,希特勒繼承人,前帝國首席潛艇官,海軍總司令,戰後接受審判,出獄後定居聯邦德國。 矗立的柏林墻 Stands of the Berlin Wall 戰後,美蘇兩國開始冷戰,日本接受美國改造,天皇和神道至高無上的地位開始動搖,美國積極幫助日本恢復經濟,日本成為美國的戰略合作夥伴。德國被英、美、法、蘇分別占領,蘇占區成立民主德國,而英、美、法三國占領區合併成聯邦德國,柏林墻把柏林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兩德分裂開始。柏林墻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1945年9月2日的東京受降儀式在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美國駐日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剋阿瑟嚮全世界人民發表講話:“今天,槍炮沉沒,一場大悲劇結束了,一個偉大的勝利贏得了。天空不再降臨死亡,海洋衹用於貿易,人們在陽光下可以到處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寧和平,神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喜悅,從中領悟到决不能走回頭路。我們必須前進,在和平中維護在戰爭中贏得的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 作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爭,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範圍最廣的一場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遠的影響.
一、世界政治局勢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並開始分化,形成約半個世紀的“冷戰”國際關係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出現了一係列人民民主國傢,在共産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範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麯折發展。中蘇關係破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
2. 二戰後,西歐國傢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傢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同時,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製,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衝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兩大陣營趨嚮瓦解。
3、美國和蘇聯為了在全球稱霸,展開全面鬥爭。在政治上雙方各自擁立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在經濟上蘇聯實行計劃主義經濟,美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在軍事上美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則成立華約組織。雖然美蘇雙方沒有正面開戰,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對其它國傢發動戰爭,如美國的越南戰爭,蘇聯的阿富汗戰爭;文化上蘇聯推行共産主義,美國推行民主主義。最後以蘇聯解體為標志結束冷戰格局。
4、由於雙方都有足以摧毀地球的核武器,因此雙方都不敢開戰,二戰結束後幾十年沒發生新的世界大戰。
5、交通規則方面的影響,德國是實行靠道路右側行駛的國傢,在二戰期間,德國在被占領國傢中強行統一實行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如在奧地利,捷剋等靠左行駛的國傢強行改為靠右行駛另靠右行駛得以在歐洲普及。雖然德國戰敗但靠右行使的交通規則得以保留。朝鮮半島,中國臺灣地區在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在美國,蘇聯等國的影響下全部由靠左行駛改為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
二、客觀上推動了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1. 主要資本主義國傢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了高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黃金時期”。
2.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布雷頓森林體係。
3. 日本、聯邦德國迅速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強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這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傢,經濟雖然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是各國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製,弊端日益顯露,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未能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嚴重製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潛伏着各種危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民族解放運動嚮縱深發展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傢,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係徹底瓦解。
四、聯合國誕生
聯合國由中、美、蘇、英等國在戰後創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它在實現全球非殖民化、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聯合國公佈的材料,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製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Di-er Ci Shijie Dazhan
第二次世界大戰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傢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帝國主義制度處於全面危機期間德、日、意法西斯國傢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的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傢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係體係。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意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這些因素孕育着新的國際衝突。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或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隨着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從根本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帝國主義制度危機的産物。
20世紀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它很快成為本國統治階級藉以穩定政權、強化統治、鎮壓人民運動的支柱。1922年10月B.A.A.墨索裏尼在意大利掌握政權。1933年 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 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製,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這些法西斯政權的共同特徵是對內鎮壓一切民主進步力量,實行反民主製的專製獨裁極權統治;對外進行侵略擴張,奪取別國領土,兼併弱小國傢。它們既與社會主義的蘇聯和被壓迫民族、周邊弱小國傢為敵,也與西方民主製國傢為敵。它們嚮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範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擴大陸海軍,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製,秘密頒布《國傢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製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剋斯洛伐剋的“緑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意大利在侵略和兼併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的過程中與德國接近,並在武裝干涉西班牙期間同德國密切合作。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意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占中國,進而徵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在1936年 8月五相會議製訂的《國策基準》和此前軍部修訂的《帝國國防方針》等文件中,規定了嚮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 個法西斯國傢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逐步相互接近,開始結成侵略集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Causes of World War II 根本原因
由於一戰戰過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製,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製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準備嚮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其實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引起的。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主要事件 The main events of World War II 1929年10月2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這場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正是這種背景下,法西斯主義開始擡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中國瀋陽,其後全面吞併中國東北,為以後的全面侵華戰爭做準備。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公開挑戰《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華盛頓體係。隨後將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諾門罕戰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此戰後,日本基本死了與蘇聯再戰之心,間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9月5日,美國發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 正式爆發。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4月9日攻占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傢的侵略。
為了接着徵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嚮英法宣戰,戰火燒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6月,德發起總攻,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還有其他20多個國傢同時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全面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傢簽署了《聯合國傢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綫最終形成。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裏”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 戰爭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the war 納粹德國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國傢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睏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傢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總統興登堡元帥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不久後,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意志帝國的束縛,希特勒在上臺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製而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製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戰前歐洲局勢
希特勒並不是衹會叫囂喊空話的政客,他上臺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加上他具備遠見,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采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製。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剋斯洛伐剋其它部分被瓜分。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蘇臺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並入第三帝國,捷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剋保持獨立),立陶宛的剋萊佩達地區(德國稱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剋斯洛伐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歐洲局勢不穩的時候占領了阿爾巴尼亞;西班牙則處於內戰狀態,內戰的結果以親法西斯的叛軍獲得勝利而告終。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製,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最高限額(其實在希特勒上臺時就已經將十萬人的軍隊限額秘密擴展成30萬人),把10萬陸軍迅速擴充至60萬,但是這些行動僅僅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正式抗議(當時希特勒宣稱這衹是尋求德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使得當時各國的輿論都偏於同情德國,英法無法有大動作反對)。1936年3月7日,希特勒藉口法蘇訂立《互助協定》,違反國聯規定,因而進兵萊茵河非武裝地區(希特勒稱其目的僅在求取自衛的平等權利),並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巴黎和約》。而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在萊茵河東岸50公裏內不得設防(這使得德國西部門戶洞開法國隨時可長驅直入,為德國的致命傷)。但是這次行動就像上次一樣,並沒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國雖然有一些人主張用軍事行動來對付德國,但是又恐引發全面性戰爭,加上當時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使得與意大利交惡的英國反對法國入侵德國),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絶與其簽訂不侵犯公約等建議為由,在西綫興建堅強的防禦工事,於是德國的國防置於磐石之安,成為希特勒發動二次大戰的先决條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張中強烈反對共産主義,1933年2月,納粹黨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給德國共産黨,並在德國境內取締共産黨。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産國際協定》,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一年後,意大利加入該協定,該協定是在反對共産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有史學家分析,德國的矛頭主要是指嚮共産主義的蘇聯,這是德意日軸心的初步形成。 為抑製日軍擴張勢頭,美國對日本的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供應大為削減,致使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更加艱難。為此,與陸軍部甚為不和的海軍部極力主張打一個漂亮仗給陸軍的笨蛋們看。物資供應的奇缺使天皇裕仁也傾嚮於嚮美國挑戰。東條英機上臺後,極力主張實行“大東亞共榮圈”政策,以便從東南亞掠奪資源支援前綫,做一個幅員遼闊、物産豐富、名副其實的“大日本帝國”。羅斯福總統宣佈對日宣戰
珍珠港事變前夕,日本積極實施外交和談的政策,實行假和談、真戰爭的陰謀。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是個癡迷的賭徒,在軍事上也是一樣好賭,要麽大獲全勝,要麽一敗塗地。山本在美國考察過,深知美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工業的強大,本來山本是不同意貿然同美國開戰的,但得知東條一意孤行的命令下達後,便服從命令。作為一個軍人,山本認為,當戰爭無可避免的時候,就應該拿出武士道精神,同宿敵美國决一死戰,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與美國豪賭一把。在外交談判上,蒙在鼓裏的美國政府拒絶了日本政府提出的“甲案”和“乙案”,談判徹底破裂。馬上,日本對美宣戰,與此同時,日本提前派遣的軍隊已襲擊了菲律賓和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
1941年11月17日,偷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離開柱島錨地;26日,集結後的攻擊艦隊離開單寇灣,取道北太平洋航綫嚮珍珠港進發,太平洋戰爭序幕掀開。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和宋卡登陸。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並空襲英美在遠東的軍事設施。12月9日,日美英相互宣戰,步其後塵者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廿餘個國傢,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12月10日,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擊沉。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在軍官酒井隆的縱容下,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3月9日,印尼荷軍投降。由於麥剋阿瑟的輕敵,致使美、菲聯軍被睏巴丹半島。3月11日,麥剋阿瑟離菲赴澳就任聯軍統帥。4月18日,美國使用航母編隊運載B-25中型轟炸機,首次轟炸東京。5月6日,由於藥品奇缺、疾病流行,溫萊特中將被迫嚮敵本間雅晴中將投降,菲律賓淪陷。5月8日,珊瑚海海戰結束,美軍損失“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但挫敗了日軍攻占莫爾茲比港的企圖,重創日軍兩艘航空母艦。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6月3至6日,日本中途島戰役敗北,損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艦,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1942年8月美國和日本圍繞搶占瓜達爾卡納爾島在之後的6個月雙方部隊發生激烈戰鬥,日本海軍被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拖纍,從此便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敗戰使太平洋戰爭攻守之勢互換。至此日本不得不開始打一場防禦戰。1943年4月1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親自簽發“‘復仇’行動”作戰命令,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遭伏擊喪命。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召開開羅會議,並簽訂《開羅宣言》。密蘇裏號戰列艦上的日軍投降代表
1944年1月31日,美軍進攻馬紹爾群島。1944年4至11月,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綫”,在中國展開“一號作戰”計劃,既豫湘桂戰役。1944年6月15日,美國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1944年8月10日,美軍完成攻占馬裏亞納群島任務。1944年10月23至25日,萊特灣海戰日軍慘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嚴峻考驗中,技術上出現了驚人的發明和改進。例如無綫電引信,"錐形裝藥"、火箭筒(反坦剋火箭的原型)、無後坐力炮、火箭(消失了一個世紀,又回來了)以及伴隨出現的炮火瞄準和控製方面的改良。機動軍用器材、快速坦剋、自行防坦剋火炮和其他越野車輛的廣泛改進,結合在一起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強了機動作戰的能力。
從古斯塔夫·阿道夫時代以來,美國陸軍在加強炮兵火力方面的發展,意義最為重大。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在俄剋拉何馬州西爾堡的野戰炮兵學校發展了集火射擊技術。單一的射擊指揮所能夠在寬闊的陣地上迅速而準確地指揮許多炮兵連或許多炮兵營的火力進行轉移,因而炮兵火力效果增強了許多倍。火力集體轉移的能力和對單一目標的多炮同時彈着集火射擊技術,形成了瓦解士氣的強大摧毀力。美國在戰場上的火力優勢確非其他國傢可比,不過蘇聯同樣重視火力,他們以數量充質量,即以炮的數量代替技術改進的不足。
德國人偶爾發現88毫米高射炮用以反坦剋非常有效。事實上,那是當時世界上最優良的炮,在平地或起伏地形上亦可用於常規的火炮支援,在那種地形上,低伸的彈道不構成障礙。埃爾溫·隆美爾將軍在北非沙漠中使用88毫米火炮的效果最好,他積極調遣88毫米與裝甲兵一同前進,形成威脅性極大的火力基地,基地周圍的坦剋迅速嚮前機動,使英軍驚恐萬狀。
二戰中及以後陸上、海上使用的戰術火箭,當然比V-1和V-2火箭小得多,並且用的幾乎全是固體推進劑。第一枚"火箭筒"和防衛倫敦的防空火箭是用無煙火藥作為推進劑的,改良的速燃硝化纖維推進劑,具有足夠推力以發射無後坐力炮炮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一場比賽機動力、人力和後勤支援能力的戰爭。這次戰爭中作為機動出發點的工事-不論是永久的或是臨時的,再次證明還是有價值的。至於包圍戰,除了習理作用之外,並無明顯效果。空軍作為戰鬥力量與陸軍、海軍已處於同等重要地位。
自從1782年熱空氣球首次飛行成功以後,專業軍人和軍事學的初步涉獵者夢想把部隊或彈藥從空中運往敵後方敏感地區,就有了實現的1794年在莫伯日的法國革命戰爭中,氣球首次用於軍事的例子。當1870-1871年普法戰爭中,巴黎被圍四個月,共有65個氣球在巴黎煤氣廠充氣後,執行嚮城外單程空運任務,共運輸了23485磅急件,164名人員和381衹信鴿。
1903年萊特兄弟的發明找到了更好的路子。從第一次動力飛行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間隔11年時間,飛機已發展成為戰鬥武器。第一架飛機意在補充信鴿進行通信和加強騎兵偵察。1907年美國陸此目的建立了陸軍通信兵所屬航空小隊。
法國人臨時想出了一個原始的解决辦法,即在蠃旋槳翼上包一層鋼板,這樣本來要穿透槳翼的子彈就可彈跳出去。德國人繳獲的法國飛機上看到了這粗糙的防彈裝置,進而在福剋爾型單翼機上安裝了性能良好的固定機槍,在這方面的研究很快就處於領先地位。德國機槍射擊時與蠃旋槳轉同步,子彈可在旋轉的蠃旋槳翼之間射出。後來在此基礎上,法國人在紐波爾特飛機上安裝機槍時,又作了改進。機槍裝在機翼上的做法,當時還很少見。
英國皇傢陸軍航空隊隊長來休·特倫查德將軍於1917年發展了合成戰鬥轟炸機,這是最重要的進步。把戰鬥機稍作改動,攜帶四顆輕型(25磅)炸彈,用以支援地面戰鬥,而戰鬥機的性質未變。這樣,戰鬥機奪取空中優勢的主要目的達到之後,就可以單獨使用機槍,也可投擲輕型炸彈以支援地面部隊。1918年使用戰鬥轟炸機,對於德國大規模進攻獲得初勝是有貢獻的。英國的戰鬥轟炸機在抑製德方進攻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英國的索姆河反攻(1918年8月)和美國的聖米耶爾進攻中(1918年9月),首次大規模使用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進行航空火力準備。
空軍領導人員,尤其特倫查德將軍強烈要求組建獨立的空戰軍種,就像陸戰有陸軍,海戰有海軍一樣。1918年初,特倫查得將軍獲得如願,英國皇傢陸傢航空隊改編成了獨立的皇傢空軍。當然,應否獨立這個問題還是可以爭論的,但采取空軍獨立方針的英國和別的國傢,總的看來,更加有利於靈活而大膽地使用空軍。[2]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衝繩島。7月16日,美國成功試炸原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9日早晨,長崎原子彈爆炸後在天空升起一個高度達6萬英尺(18公裏)的蘑菇雲。
在硫磺島、衝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着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衝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還是遭到了美軍的轟炸。在中國戰區,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製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綫。日軍意圖反製而發動湘西會戰與鄂西會戰,中國皆防衛成功。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佈《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投機的斯大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入中華民國東北地區。國軍亦對華南地區發動躁進作戰,目標廣東及湖南。而同月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震撼日本。
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天皇裕仁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正式宣佈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簽署的,此後麥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占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佈,美日兩國已經不處於敵對狀態。 在這場决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傢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裏,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在歐洲,蘇德戰場為對抗德國的主要戰場,也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着反對日本侵略者陸地侵略的任務。在太平洋,美國擔負着反對日本侵略者海洋侵略的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為2700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萬死亡),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傷亡人數達3500萬。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數據漸漸明了,中國死亡約1800萬,但是依然有很多學者質疑這個數據。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佈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傷亡在6000萬,其中死亡2700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866.84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蘇聯傷亡多為男性,導致戰後的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42萬人在二戰中死亡,英國有27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而法國則最少,有約二十萬人死亡。
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是發動二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傢和人民嚴厲懲罰。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傢國內的民衆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於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法庭審判戰犯戰後,依照《波茨坦公告》,戰勝國分別對戰犯進行了審判,並成立了紐倫堡和東京兩大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其中也有少數人逃過製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裕仁天皇,死於1989年;原日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受到國民政府包庇,躲過審判;墨索裏尼,意大利法西斯領袖,法西斯主義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對軸心國宣戰後被捕,後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後被遊擊隊捕獲並曝屍街頭;赫斯,納粹副元首,於1941年秘密乘飛機前往英國“和談”,被英國政府長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於1937年7月7日“失蹤”,導致日軍製造藉口發動盧溝橋事變,繼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政府為掩蓋事實真相,將其遣送回國,最後戰死在緬甸;山本五十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珍珠港事件策劃者,死於1943年盟軍“復仇行動”;帝國元帥戈林、黨衛軍總司令希姆萊,納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別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開除出納粹黨,被盟軍俘獲後畏罪自殺;東條英機,日本法西斯獨裁者,太平洋戰爭策劃者,甲級戰犯,1948年被判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二戰頭號元兇,1945年4月30日與愛娃·勞恩舉行婚禮後在總理府地堡自殺;卡爾·鄧尼茨,希特勒繼承人,前帝國首席潛艇官,海軍總司令,戰後接受審判,出獄後定居聯邦德國。
矗立的柏林墻
柏林墻有超過155公裏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綫: 302座瞭望臺
第一層防綫: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墻,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綫: 鋼製拒馬
第三層防綫: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綫: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綫: 鐵絲網(通電的)
第六層防綫: 碉堡(共22個) 《使命召喚》係列
《使命召喚》采用了強化過的《重返德軍總部》引擎(即再次強化過的Quake III引擎),因此在畫面表現上,可以達到驚人的效果,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引擎完美的表現出大批士兵玩傢搭船渡河、領取彈藥進攻紅場的畫面。而在爆炸,破損的城市、人物動作等視覺效果上更是可圈可點,當玩傢遭到炮轟或者炸彈引爆時,玩傢的角色甚至瞬間失去意識,視綫模糊一陣子。《戰爭地帶》係列
與其他的二戰遊戲不同,《戰爭地帶》係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他給予玩傢許多移動的方法,而不僅僅是靠雙腿。它是唯一擁有可以操作的35種“戰爭機器”的團隊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是否正確地使用和管理這些機器,决定着每個戰爭勝利或者失敗的結局。
《榮譽勳章》係列
在《榮譽勳章》係列的歷史上,玩傢首次可以在激烈的戰鬥中控製整個小隊,通過一種戰鬥小隊控製技術(Combat Squad Control)體驗更佳的小隊戰術機動性。利用戰鬥小隊控製技術,玩傢可以通過簡單地按鍵對戰友發出諸如“前進”、“後退”、“火力支援”、“集合”之類的命令,這絶對是《榮譽勳章》係列的重大突破!
網絡遊戲《激戰海陸空》
《激戰海陸空》試圖在網絡上模擬二戰,遊戲中每組服務器將允許數千名玩傢同時在互聯網上綫,是一款規模龐大、高度仿真的網絡遊戲。遊戲中有超過36000個戰略設施,包括各種建築、碉堡、橋梁等;共有4000多個工廠分佈於1000多座城鎮中;遊戲中地圖總面積超過37萬平方公裏;武器多達100餘種,包括各類的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坦剋、戰車、裝甲車、卡車、防空炮、反坦剋炮等。他們開發團隊是曾經世界聞名的《戰鳥》(WarBird)的原班開發團隊。他們是MMOG的真正先驅之一。他們的技術使《激戰海陸空》擁有多個世界第一。目前《激戰海陸空》在中國已啓動正式運營
《重返德軍總部》
重返德軍總部(Return to Castle Wolfenstein,RTCW),又譯為重返狼穴,是一款由id Software開發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由Activision在2001年發佈。單人遊戲和多人遊戲部分分別由Gray Matter Interactive和Nerve Software開發。id公司則由於開發了前作德軍總部3D而作為主要開發者對整個開發過程進行指導和監控。
遊戲故事背景
遊戲的主角——一名優秀的陸軍突擊隊員,被重新徵召進入軍方的特殊任務辦公室(OSA)裏面執行特殊任務:從戰俘營逃脫並再次潛入德軍大本營——狼穴(Wolfenstein)去阻止海因裏希·希姆萊的一項秘密的生化試驗。希姆萊相信他自己就是十世紀的黑暗王子:狩獵者亨利(Henry the Fowler,也叫做海因裏希)的轉世。由於使用了基因工程並且利用了神秘的力量,所以希姆萊希望通過這個計劃建造一支無敵的軍隊來對付盟軍。
《獵殺潛航》係列
獵殺潛航是SSI公司開發的最為真實的潛艇模擬遊戲,玩傢要扮演一名潛艇指揮官的角色,操縱自己的潛艇奔波於各大洋之上,尋找並擊沉敵方的艦艇。遊戲迄今為止共推出4代,每代的畫面、場景都比前代更為逼真。 n.: the Second World War, World War Ⅱof 1939-1945, World War 2 抗日戰爭 日本戰犯 日本大將 戰犯 百科辭典 將軍 軍事傢 CPU 軍事 元帥 蘇聯 反法西斯戰爭 歷史人物 美國總統 美國 五星上將 歷史 人物 閃擊戰 日本 太平洋戰爭 日本首相 百科大全 更多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經濟後果第二次世界大戰 :憤怒之刻第二次世界大戰 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 七大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圖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政治傢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海上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 實錄全册第二次世界大戰 末期的日本空軍尤指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逃離德國納粹統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日本的零式戰鬥機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的德國海軍戰略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的壟斷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的軍用飛機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的作戰飛機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的財團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的財閥 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的壟斷組織 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的壟斷組織 美國人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斯大林格勒凱特爾:德國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 主要戰犯 戈林:德國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 主要戰犯 舉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勝利的酒杯——世界與中國 舉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勝利的酒杯——中國與日本 舉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勝利的酒杯——歷史與現實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 史研究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 太平洋戰場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典叢書:山本五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典叢書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典叢書山本五十六圖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空軍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 十大名將叢書尼米茲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