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指文字或詩文書畫等~流暢ㄧ西湖美麗的景色,不是用~可以形容的。 |
|
指文字或文章 |
|
我們的心情難以用筆墨來形容 |
|
筆墨酣暢 |
|
淚珠和筆墨齊下。——清· 林覺民《與妻書》 |
|
筆和墨。泛指文具。《漢書·揚雄傳下》:“上《長楊賦》,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藉 翰林 以為主人, 子墨 為客卿以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案上放着筆墨畫硯,磁器古董,都極其古雅而精緻。” |
|
指文字或書畫詩文作品。 漢 王充 《論衡·亂竜》:“ 子駿 漢 朝智囊,筆墨淵海。” 宋 陳師道 《上曾樞密書》:“某不更遠引筆墨所載,直以 慶歷 以來耳目所及者明之爾。”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二:“ 漢 魏 名人筆墨俱在, 淮南王 劉安 隸書最工,自 曹子建 以下,稍近 王 風格。” 聞一多 《關於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 |
|
謂寫字,畫畫,作文章。 漢 王充 《論衡·超奇》:“觀 𠔌永 之陳説, 唐林 之宣言, 劉嚮 之切議,以知為本,筆墨之文,將而送之。” 清 沉復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吾父曰:‘媳婦既能筆墨,汝母傢信付彼司之。’” 曹靖華 《飛花集·懷周恩來同志》:“這期間,我住在 重慶 郊外,每周三天在城,處理事務工作;三天在傢,從事筆墨工作。” |
|
在牘簡上刻寫成文的書寫體係遠在殷商時期就已經非常完善了。刻寫的牘簡經較長時間閱讀後,刻劃之處自然就積滿汗泥塵土,而比牘簡表面顔色深一些,反而容易識讀。古代刀筆吏們註意到這個現象,有意找些墨粉或墨塊之類塗在牘簡表面,染黑字跡,提高閱讀性能。
很可能用墨塗抹刻寫文字的方法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被普遍采用。殷商時就已有墨刑,在人面額上刻字並用墨塗抹刻痕,以示懲戒。春秋以前一種墨定制度,君王用墨圈定刻有法令或計劃的牘簡,然後付諸實施,墨定也就是君王批準執行的法定程序。我懷疑,所謂墨定也就是君王用墨塗抹刻寫的文字內容。商周時期,我國南方民族盛行斷發文身習俗,文身就是用針刺破皮膚,再用染料塗抹刺孔,以達到顔色永駐的效果,其過程也類似於墨塗刻痕。墨刑和文身兩種現象可以佐證,在毛筆發明前,存在以墨塗抹刻寫字跡的可能性。
用墨塗抹刻痕需要專用工具,最現成的工具顯然就是當時刷漆用的毛刷子,以毛端把墨粉塗在刻痕中,再擦去牘簡表面的餘墨就完成塗墨過程。為了更好地把墨塗在細細的刻痕之內,古人會把刷子做得窄一些,甚至故意留出毛鋒,變成筆尖。這樣,最原始的毛筆也就應運而生了。考古發現,在殷商時期的甲骨上發現有用紅漆寫成的文字,意味着當時已經出現毛筆。另外,在甘肅、青海發現的四千多年以前的彩陶上,有些圖案的圖劃內有類似於書法中“飛白”的現象,飛白是毛筆尖中墨汁接近枯幹時寫字導致筆畫中出現無墨的現象,說明是用類似於毛筆的工具塗畫而成。
在刻寫過程中,可能有一位聰明的刻寫匠人想到,與其刻好之後再用毛筆塗抹墨粉,為何不用筆直接塗畫出文字呢?可能他也確實這樣做了,但由於墨粉直接塗抹在牘簡上無法長期保留墨跡,即使用水把墨粉調成汁再塗,幹後也容易被抹掉。好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擁有完善的刷漆技術,所以那時的書吏,特別是那些不愛墨守成規、極想找到省力快捷的書寫方法的書吏們,自然想到用漆來書寫,結果是任何人都會想象的。所以自那時起有很長一段時間,書吏們是用漆做墨進行書寫的。推測筆的出現並廣泛用漆書寫的年代大約始於春秋早期,盛於春秋未期。因為那時戰爭頻繁,國傢之事多而雜,書吏們的書寫工作越來越繁雜,以刀刻寫的方法已難以滿足需要。但是由於漆存在不易乾燥、花費大兩大弊端,促使書吏們不得不考慮用墨書寫,改造墨的性能,並通過漆有膠粘性的性質,試着在墨和水的調劑中加入膠類物質,以代替漆用。可能這種方法也已在木工中使用,書吏們僅是藉來再加以改造。戰國中期的莊子就已經記載有墨繩之法,推測在戰國時期已發明出專用於書寫的墨。 |
|
- n.: pen and ink (=pen-and-ink), words or writing, pen and ink, words, writing
|
|
- n. pinceau et encre, composition littéraire
- n. pinceau et encre / composition littérai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