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蛇目蝰科蝮亞科的 1種。又名青竹蛇,焦尾巴。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在西部,嚮北可達北緯33°(甘肅文縣)。吉林長白山也曾發現。通身緑色,腹面稍淺或呈草黃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紅色。體側常有一條由紅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鱗綴成的縱綫。頭較大,呈三角形,眼與鼻孔之間有頰窩(熱測位器),尾較短,具纏繞性,頭背都是小鱗片,鼻鱗與第一上唇鱗被鱗溝完全分開;軀幹中段背鱗19~21行;腹鱗150~178;尾下鱗54~80對。
發現於海拔 150~2000米的山區溪邊草叢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邊枯枝上或田埂草叢中。多於陰雨天活動,在傍晚和夜間最為活躍。以蛙、蝌蚪、蜥蜴、鳥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胎生,8~9月間産仔蛇4~5條。在福建、臺灣、廣東等省,是造成毒蛇咬傷的主要蛇種。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約30毫剋。人被咬傷後,傷口局部劇烈灼痛,腫脹發展迅速,其典型特徵為血性水泡較多見,且出現較早;一般較少出現全身癥狀。竹葉青蛇咬雖不致有生命危險,但咬傷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 | 蛇目蝰科蝮亞科的 1種,屬於竹葉青蛇屬。又名青竹蛇,焦尾巴。
拉丁文名:Trimeresurus medoensis
英文名:Medog green pit-vip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Zhao,1977
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在西部,嚮北可達北緯33°(甘肅文縣)。吉林長白山也曾發現。
棲息地:樹棲性。常發現於近水邊的灌木叢,山間溪流邊。
成體體型:全身可達60—90釐米
適合溫度:22—32度
活動時間:喜居樹上,多夜間活動。
性情:神經質,具攻擊性
毒性: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極少發生致命事件,但傷口處理不當則有危險。
通身緑色,腹面稍淺或呈草黃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紅色。體側常有一條由紅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鱗綴成的縱綫。頭較大,呈三角形,眼與鼻孔之間有頰窩(熱測位器),尾較短,具纏繞性,頭背都是小鱗片,鼻鱗與第一上唇鱗被鱗溝完全分開;軀幹中段背鱗19~21行;腹鱗150~178;尾下鱗54~80對。
發現於海拔 150~2000米的山區溪邊草叢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邊枯枝上或田埂草叢中。多於陰雨天活動,在傍晚和夜間最為活躍。以蛙、蝌蚪、蜥蜴、鳥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胎生,8~9月間産仔蛇4~5條。在福建、臺灣、廣東等省,是造成毒蛇咬傷的主要蛇種。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約30毫剋。
咬傷癥狀:竹葉青咬人時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變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傷口牙痕2個,間距0.3-0.8釐米。傷口有少量滲血,疼痛劇烈,呈燒灼樣,局部紅腫,可潰破,發展迅速。全身癥狀有惡心、嘔吐、頭昏、腹脹痛。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嚴重的有中毒性休剋。 | | 竹葉青蛇屬 | 鄉城竹葉青蛇 | 大鱗竹葉青蛇 | 福建竹葉青蛇 | 墨脫竹葉青蛇 | 岡氏竹葉青蛇 | 白唇竹葉青蛇 | 西藏竹葉青蛇 | 雲南竹葉青蛇 | 臺灣竹葉青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