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 > 端午節
目錄
duān wǔ jié duān wǔ jié
  中國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夏歷五月初五。這一節日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之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天,民間有賽竜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門上挂菖蒲的習俗。
duān wǔ jié duān wǔ jié
端午节 duān wǔ jié
端午节 duān wǔ jié
端午节 duān wǔ jié
  中國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日。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做節日,有吃粽子、劃竜舟等風俗
端午節簡介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漢服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 ,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竜舟、挂菖蒲、蒿草、艾葉、薫蒼術、白芷,喝雄黃酒、係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竜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挂菖蒲、艾葉,薫蒼術、白芷,喝雄黃酒,貼符則據說是為了避邪。“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同炒,大約是以這幾種菜象徵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備菜餚,現在少見。但是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 蔥 蒜 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因為食材比較常見。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08年起為國傢法定節假日放一天假。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9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决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由來 This holiday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一、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竜所睏,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竜。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纔逐漸發展成為竜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竜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 紀念孝女曹娥,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三、 迎濤神,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捨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挂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四、 竜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竜”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竜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竜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竜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竜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竜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五、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薫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六、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係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七、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別稱 Another name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竜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竜日、午日·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瀋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係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挂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習俗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衹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闢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註)。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製,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製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闢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闢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闢惡”。故民間多取虎為闢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闢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綫穿之,懸於釵頭,或係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藉雄黃以驅毒,二藉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麯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綫,別稱“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製、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係小兒手臂,或挂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製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綫合股成繩,係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挂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綫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綫穿之,懸於釵頭,或係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綫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綫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着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纔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纔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衆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採藥。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捲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挂起來晾幹,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闢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採藥草之俗。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纔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闢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闢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製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製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紮作人外,也將艾紮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註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紮的蒲竜。《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竜艾虎。”《清嘉錄》捲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闢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挂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闢邪。
  與採藥、采艾蒲等相聯繫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遊戲,是古人往野外遊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五毒圖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闢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製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捲三:“士官等傢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挂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闢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挂鏡驅邪。
  挂艾草、菖蒲、榕枝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挂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鬍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竜,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挂石榴、鬍蒜或山丹,鬍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着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着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衹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衹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衹要門上懸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傢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傢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遊《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竜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註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註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竜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竜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捲五:“天子乘鳥舟、竜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竜今北徵,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竜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竜”即竜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竜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禦竜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藥。”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廣東湛江第三屆海上國際竜舟(賽況). 竜舟,與普通船衹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竜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竜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竜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竜舟長18米,撓手32人。竜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竜頭,船尾飾竜尾。竜頭的顔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竜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紮的)。竜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竜頭竜尾外,竜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竜舟上飾以竜牌、竜頭竜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竜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竜舟沒有這麽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竜舟也很華麗,如畫竜舟競渡的《竜池競渡圖捲》(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竜舟的竜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竜尾高捲,竜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竜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竜船,也是竜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竜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竜船競渡前,先要請竜、祭神。如廣東竜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竜頭、竜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竜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竜頭,殺雞滴血於竜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竜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竜頭上,再安竜頭於船上競渡,既拜竜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麯》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竜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竜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竜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竜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竜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挂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竜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着來看竜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竜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着錦綺彩竿,作為標志。竜舟嚮着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竜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竜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竜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竜舟遊鄉,是在竜舟競渡時劃着竜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竜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竜舟,輓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竜舟起伏如遊竜戲水一般。浙江余杭縣竜舟,有的是讓人把竜尾踩低,使竜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竜嘴中噴吐出來,如竜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竜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着竜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竜舟六衹,戲於湖中”。湖上有竜舟,衹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竜舟的娛樂,也屬於遊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捲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竜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竜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竜船。除大竜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竜舟,看禦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竜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竜舟,在四面挂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竜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彩的竜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竜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竜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竜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竜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竜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遊緒市。”另有把小型旱竜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竜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竜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竜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麯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竜船歌,是在四月竜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竜船歌,在競渡時由衆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竜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竜船歌》組麯,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
  『端午節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産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釐米;具緑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决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遊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衆傢,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衆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鬆。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傢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麽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麽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時被問住,便笑着說:“依你說,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着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裏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鱢!”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着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衆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端午節其他的遊藝娛樂活動』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捲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衆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纔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絶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捲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墻下。無江城係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鐘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鐘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屈原故裏的三個端午節
  在屈原故鄉秭歸有三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為“末端陽”。秭歸人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忙碌――泡糯米,殺雞鴨、掃庭院,備鑼鼓,修竜舟……。到了五月初五頭端陽這天,人們開始包粽子、煮雞蛋、吃大蒜、喝雄黃酒,還采來白艾和菖蒲用紅紙條紮成束後懸於門前。到了農歷五月十五這天,各傢各戶備下佳餚接女兒、女婿回傢同享,俗稱“過大端陽”,這期間的重頭戲包括劃竜舟、投粽子、辦詩會,這種熱鬧的節日氣氛一直持續到農歷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陽”,前後長達20天。
  各地節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傢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綫,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纔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係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竜”。隰州端午,各村祭竜王,並在田間挂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緻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傢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閤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竜舟之戲,晚上在竜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係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挂“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綫結成的絡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竜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子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傢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傢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竜舟之竜首前祈求安産。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傢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竜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綫,係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傢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竜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着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竜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竜舟,奔嚮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竜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竜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竜水和洗草藥澡。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製的米飯。
  遊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中國端午申遺 Chines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scription
  2009年5月,中國已啓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程序,該項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嚮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當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
  繼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後,中國已啓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遺程序。昨日,記者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獲悉: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嚮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目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 據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朱林飛介紹,本次申報的遺産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裏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國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佈為首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竜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麽“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
  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傢每年衹允許嚮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2008年正式成為國傢法定假日,也是我國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
  端午節由湖北、湖南、江蘇三省四地共同申報,共包括4部分內容,分別是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裏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紮比審議並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占據22項,端午節、粵劇、書法、篆刻、剪紙等均名列其中。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國外端午節 Foreign Dragon Boat Festival
  1.日本的端午節
   二戰前,日本的端午節又稱兒童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竪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竪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竜”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遊。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着這麽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姦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製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端午的習慣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到現在,與中國的意義大不相同了。中國是在陰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為紀念屈原而吃粽子和舉行賽竜舟活動的;在日本,主要是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菖蒲因為葉子的形狀像劍,被用來避邪的。其實依我看,菖蒲是中藥,能夠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至於為什麽端午節定在5月5日,老闆也說不上,或許是從中國傳過來變了樣也未可知。 雖說中日兩國的端午節意義已不相同了,但中日兩國的文化還是源遠流長。 2.韓國江陵端午祭
   韓國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繼承和發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習俗而舉行的慶典活動,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産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産。江陵端午祭以大關嶺祭神為始拉開帷幕,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並會舉行跳繩、假面製作等傳統遊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
  韓國江陵端午祭久負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間,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是什麽東西吸引了如此衆多的參與者、參觀者?――這不能不歸功於韓國江陵市政府對民間無形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有效的保護。正是這一舉措,使得一個民間節日成為江陵文化的標志,韓國民族精神的象徵;成為一種無形文化遺産,供人類享受;成為外界認識韓國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個窗口。韓國 “申遺”事件中提到的韓國端午節,指的就是江陵的端午祭。
端午節詩詞 Dragon Boat Festival Poems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竜。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衹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梅已佐鼎,麯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嚮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嚮道是竜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嚮杯盤。
  七律 端午 老捨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綫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挂緑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陽采擷(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
  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婦把景擷。
  六幺令·天中節(不詳)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裏,對酒攜樽俎。
  竜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不詳)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傢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
  姦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傢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端午快樂》
  之一:
  【端】來一盤大粽子,【午】陽高照普天慶。
  【快】請剝葦啖黃米,【樂】嚮此中尋真趣。
  任春來作於戊子端午(2008年6月8日)
  之二:
  【端】杯遞盞慶佳節,【午】月艾粽有奇香。
  【快】將閑愁都拋卻,【樂】而談笑享天倫。
  任春來作於己醜端午佳節(2009年5月28日)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傢。葵蒿三四花。
  漁傢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緑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驪時一弄。猶鬆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節對聯 Dragon Boat Festival couplets
  九子粽;
  五彩絲。
  天中節;
  地臘辰。
  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
  天中令節;
  地臘良辰。
  蘭湯試浴;
  蒲酒盈眉。
  釵符艾虎;
  蒲劍蒿人。
  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
  海國天中節;
  江城五月春。
  酒酌金卮滿;
  盤盛角黍香。
  千古諍臣罹禍;
  爾今屈子開顔。
  憶曹娥兮江上;
  吊屈子乎湘潭。
  五月端陽春穗黃;
  八月中秋月兒圓。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裏歡。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生子興宗王鎮惡;
  良辰競渡屈靈均。
  冰盤錯出仙人掌;
  珠履頻窺處士星。
  青粽嘉旬稱益智;
  赤符靈術善驅邪。
  端午池蓮花解語;
  夏晨岸柳鳥能言。
  榴花彩絢朱明節;
  蒲葉香浮緑醑樽。
  榴裙萱黛增顔色;
  艾酒蒲漿記歲華。
  堂前萱草舒眉緑;
  石上榴花照眼紅。
  結艾釵頭輕戰虎;
  奪標船首慣成竜。
  緑艾懸門漆藻彩;
  青蒲註酒益芬芳。
  節啓朱明,榴圖獻瑞;
  輝增翠葆,艾綬翔華。
  畫鼓朱旗,錦標齊奪;
  香羅細葛,紗服新成。
  畫鼓朱旗,錦標競奪;
  粉團角黍,綺序欣逢。
  葛細含風,羅香疊雪;
  釵頭顫虎,屋角盤蛛。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竜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竜舟,萬水歡歌。
  竜舟競渡,不忘楚風餘韻;
  詩臺抒懷,更憶聖哲先賢。
  竜舟競渡,憑吊屈子懷石恨;
  赤縣雄飛,喜譜今朝愛國篇。
  艾可驅邪,處處慶天中令節;
  粽能益智,傢傢逢地臘祥光。
  令節屆天中,處處輝增艾綬;
  良辰逢地臘,傢傢樂飲蒲觴。
  美酒雄黃,正氣獨能消五毒;
  錦標奪紫,遺風猶自說三閭。
  焚艾草飲雄黃,清瘴防病別為邪崇;
  飛竜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端午節諺語 Proverbs Dragon Boat Festival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鬆。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節日簡介 Festival Introduction
  漢服端午節日信息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 ,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竜舟、挂菖蒲、蒿草、艾葉、薫蒼術、白芷,喝雄黃酒、係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竜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挂菖蒲、艾葉,薫蒼術、白芷,喝雄黃酒,貼符則據說是為了避邪。“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同炒,大約是以這幾種菜象徵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備菜餚,現在少見。但是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 蔥 蒜 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因為食材比較常見。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08年起為國傢法定節假日放一天假。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9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决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竜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竜日、午日·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瀋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係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挂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節日習俗 Holiday customs
  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衹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闢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註)。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製,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製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闢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闢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闢惡”。故民間多取虎為闢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闢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綫穿之,懸於釵頭,或係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藉雄黃以驅毒,二藉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麯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綫,別稱“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製、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係小兒手臂,或挂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製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綫合股成繩,係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挂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綫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綫穿之,懸於釵頭,或係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綫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綫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着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纔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纔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衆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採藥。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捲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挂起來晾幹,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闢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採藥草之俗。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纔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闢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闢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製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製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紮作人外,也將艾紮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註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紮的蒲竜。《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竜艾虎。”《清嘉錄》捲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闢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挂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闢邪。
  與採藥、采艾蒲等相聯繫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遊戲,是古人往野外遊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五毒圖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闢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製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捲三:“士官等傢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挂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闢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挂鏡驅邪。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挂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鬍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竜,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挂石榴、鬍蒜或山丹,鬍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着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着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衹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衹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衹要門上懸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傢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傢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遊《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竜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註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註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竜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竜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捲五:“天子乘鳥舟、竜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竜今北徵,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竜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竜”即竜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竜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禦竜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藥。”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竜舟,與普通船衹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竜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竜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竜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竜舟長18米,撓手32人。竜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竜頭,船尾飾竜尾。竜頭的顔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竜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紮的)。竜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竜頭竜尾外,竜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竜舟上飾以竜牌、竜頭竜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竜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竜舟沒有這麽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竜舟也很華麗,如畫竜舟競渡的《竜池競渡圖捲》(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竜舟的竜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竜尾高捲,竜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竜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竜船,也是竜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竜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竜船競渡前,先要請竜、祭神。如廣東竜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竜頭、竜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竜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竜頭,殺雞滴血於竜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竜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竜頭上,再安竜頭於船上競渡,既拜竜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麯》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竜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竜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竜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竜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竜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挂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竜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着來看竜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竜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着錦綺彩竿,作為標志。竜舟嚮着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竜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竜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竜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竜舟遊鄉,是在竜舟競渡時劃着竜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竜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竜舟,輓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竜舟起伏如遊竜戲水一般。浙江余杭縣竜舟,有的是讓人把竜尾踩低,使竜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竜嘴中噴吐出來,如竜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竜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着竜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竜舟六衹,戲於湖中”。湖上有竜舟,衹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竜舟的娛樂,也屬於遊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捲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竜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竜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竜船。除大竜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竜舟,看禦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竜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竜舟,在四面挂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竜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彩的竜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竜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竜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竜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竜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竜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遊緒市。”另有把小型旱竜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竜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竜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竜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麯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竜船歌,是在四月竜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竜船歌,在競渡時由衆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竜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竜船歌》組麯,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産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釐米;具緑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决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遊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衆傢,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衆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鬆。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傢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麽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麽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時被問住,便笑着說:“依你說,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着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裏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鱢!”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着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衆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其他的遊藝娛樂活動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捲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衆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纔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絶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捲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墻下。無江城係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鐘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鐘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各地節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傢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綫,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纔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係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竜”。隰州端午,各村祭竜王,並在田間挂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緻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傢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閤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竜舟之戲,晚上在竜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係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挂“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綫結成的絡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竜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子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傢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傢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竜舟之竜首前祈求安産。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傢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竜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綫,係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傢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竜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着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竜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竜舟,奔嚮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竜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竜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竜水和洗草藥澡。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製的米飯。
  遊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民俗與節日 Folk and Festival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竜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竜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纔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發表評論》》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duanwujie
  端午節
  Dragon-boat Festival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端陽、蒲節。時在夏歷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歷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古人還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於是端五又稱為重午。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傢、仡佬等民族地區。竜舟競渡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此外還有挂艾蒲、吃角黍(粽子)、飲雄黃酒以及在小兒衣襟上係香袋等習俗。節日的起源有各種解釋:或認為古人把五月看作惡月,有許多禁忌,因而形成了上述禳災逐邪、祛毒闢穢的習慣;或認為這是竜的節日,來源於古代越族的圖騰崇拜。關於競渡的傳說,也因地而異。在湖北、湖南一帶,相傳楚國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沉,後人乃用競渡的方式,作為拯救死者的象徵,並藉以表達對詩人的哀悼和懷念。但在古越國(今浙江紹興)地區流行的傳說認為,勾踐曾於是日操演水師,競渡的風俗就是人們仿效這一作法而産生的。在古吳國(今江蘇蘇州)地區,又把競渡與伍子胥被夫差殺害,投屍錢塘江,日後江潮怒涌,其女駕舟迎潮的故事聯繫起來。但以悼念屈原一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端午競渡有悠久的歷史,後來人們又將它作為一項水上體育運動,迄今仍然受到喜愛。(見彩圖端午節汨羅江上賽竜舟)、
     端午節──汨羅江畔的高蹺戲
     (柯建中 容觀□)
    
英文解釋
  1. 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法文解釋
  1. n.  Fête des Bateaux-Dragons
相關詞
歷史習俗民俗民間文化屈原風俗漢族飾物
動物哺乳動物鼬科人物文化黃酒酒令酒俗
飾品民間藝術香包刺綉品傳說歷史人物更多結果...
包含詞
端午節習俗侗族端午節
端午節食俗但誇端午節
端午節活動端午節快樂
布依族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祝福封
端午節大禮包端午節飲食文化
祝你端午節快樂端午節闢邪大仙
端午節,端五節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挂葛藤的來歷仁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端午節放假有關事宜的通知
將至古渝虞憲以三絶同端午節見寄用韻為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