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
詩人: 杜甫 Du Fu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 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
詩人: 韋莊 Wei Zhuang
青帝東來日馭遲,暖煙輕逐曉風吹。罽袍公子樽前覺, 錦帳佳人夢裏知。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緑楊絲。 殷勤為作宜春麯,題嚮花箋帖綉楣。 |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
詩人: 黃庭堅 Huang Tingjian
韭苗香煮餅,野老不知春。 看鏡道如咫,倚樓梅照人。 |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
詩人: 文天祥 Wen Tianxiang
無限斜陽故國愁,朔風吹馬上幽州。 天翻地覆三生劫,歲晚江空萬裏囚。 烈士喪元端不惜,達人知命復何憂。 衹應四十三年死,兩度無端見土牛。 |
|
請鑒賞:
|
|
交立春節氣;春季開始明天~ㄧ立了春,天氣就要轉暖了。 |
|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2月3、4或5日。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 |
|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二月三、四或五日。《逸周書·時訓》:“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禮記·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史記·天官書》:“立春日,四時之始也。” 司馬貞 索隱:“謂立春日是去年四時之終卒,今年之始也。”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翦綵為鷰戴之,帖‘宜春’二字。” |
|
立春(spring begins) |
|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鼕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鼕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鼕藏”,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産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遊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志,失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遊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衹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産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
|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裏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麽,為什麽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鼕至的規模。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着鼕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製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産。
山西民間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衆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衆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竈,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傢,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𠔌等雜糧,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薑、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傢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註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發,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髒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髒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鬍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蘇的春季的開始。此刻“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自然特色。隨着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人們按舊歷習俗開始“迎春”,我國的臺灣還將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這是鼕三月農閑後的最後一天休息。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註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嚮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藉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後,也就是春天,所以稱之為春節,在此節日,人們共同歡度,舉國同慶!
立春打牛
今天是立春,自古以來,立春時皇朝與民間都有很多祭祀、慶賀活動,除大傢熟知的吃春盤、春餅外,還有打春牛。“打春牛”的民俗盛行於各地,其儀式由各府縣執行,在某縣志上有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裏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聖,鞭土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也。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傢夫不用力耕田。”
這說的是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立春日當天,官府要奉上供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官員執紅緑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及農民輪流鞭打,打春牛頭象徵吉祥,打春牛腰象徵五穀豐登,打春牛尾象徵四季平安,無論鞭打春牛的哪個位置,都象徵着驅寒和春耕的開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隨後人們要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傢放入牲圈,象徵興旺。當天如天晴則預示着豐收,若遇雨則預示年景不佳。
另外,至今有些農村仍延續着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小鑼鼓,唱迎春的贊詞,挨傢挨戶送上一張紅色春牛圖,圖上印有二十四節氣和一個人手牽着牛在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
立春農事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盤算。
走親訪友把年拜,莫忘怎樣種好田。
二十四節掌握好,才能豐收奪高産。
看天看地講科學,農林牧漁齊發展。
土地漸漸把凍化,耙耮保墒莫遲緩。
劃鋤耙壓鼕小麥,保墒增溫分蘖添。
抗旱雙保不能忘,開動機器灌春田。
農具機械早籌措,化肥農藥備齊全。
糧棉種子準備足,優良品種要精選。
瓜菜窖子常檢查,大棚瓜菜要細管。
林木果樹看管好,嚴防破壞和糟踐。
畜禽飼喂要認真,疫病防治須普遍。
魚塘晝夜常巡邏,管魚勝似管糧棉。
萬衆齊把春潮鬧,爭取又一豐收年。 |
|
張穎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鬥柄正指嚮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鼕,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鼕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鼕、春分、秋分、夏至、鼕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纔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示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衆多節令一樣有衆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産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裏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定的儀仗,製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後進宮朝賀並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志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裏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緑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着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傢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傢院裏要高挂“春幡”,各傢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墻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裏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着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着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着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傢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後衆農傢敲着鑼鼓,從田野裏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傢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傢興旺”等紅條幅貼在墻上,並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着小鑼鼓,唱着迎春的贊詞,挨傢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着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墻上,也常貼着春牛圖及24節氣文圖並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衆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薑、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嚮民間,更以食餅製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徵·歲時》載:立春,富傢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腌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幹粉、雞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餅捲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傢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着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傢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一傢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一指,買回傢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一吃,那纔是一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製,可用溫水燙面烙製或蒸製,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面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傢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幹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傢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炸春捲,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傢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捲,即當今常吃的“春捲”。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雲:“是日,富傢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睏也。”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云:“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睏,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衆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裏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着挑子車串鬍同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裏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格
樣兒橫竪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傢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着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喲。 |
|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人心裏沒有計,三人肚裏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鹼。
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産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鼕幹多風。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個八。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兩春加一鼕,無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
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凍人不凍水。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不懂二十四節氣,不會管園種田地。
看地種田,出海觀天。
人隨節氣變,保證吃上飯。
天變人不變,種田難增産。
種地不看天,瞎了莫埋怨。
種地不得時,必定討苦吃。
種地不及時,囤裏缺糧食。
看天看地種莊稼。
初一高粱初二黍,七𠔌八麥,九果十菜。
走親訪友拜年,莫忘討論種田。
也收早,也收晚,也收深,也收淺,也收勤的也收懶;該早就早,該晚就晚,該深就深,該淺就淺,勤動腦筋不停閑;順天時,量地力,科學來種田。
科學種田,越種越甜。
土地不認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糧。
七十二行,莊稼人頭一行。
三百六十行,種田為上。
萬物土中生。
要得寶,土裏找。
五穀雜糧數米大。
珍珠為寶,稻米為王。
農業興,百業旺,糧棉不收斷百行。
地裏糧棉不出産,工廠城市缺吃穿。
莊稼地裏不打糧,萬傢買賣倒了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地是聚寶盆,糧是寶中寶。
土地是個聚寶盆,又出金來又出銀。
土地是個聚寶盆,看你手腳勤不勤。
地是颳金板,人勤地不懶。
人勤地生寶,人懶地長草。
地是萬寶囊,潛力無限長。
耍竜耍虎,不如耍土。
搞好農林牧副漁,廣大農民纔富裕。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平原重點靠糧棉。
平原的莊戶經,搬到山區念不通。
積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
幫錢幫物,不如幫技術。
要想富,專業戶,規模經營是出路。
不搞責任製不聯心,不聯産量不認真。
聯産聯着心,八分力氣掏十分。
包了工,聯了産,又治窮漢又治懶。
責任到了田,人人爭當技術員;責任到了戶,
傢都有隊幹部。
責任到了人,幹部不當監工,滑人不挑輕工,懶
人不磨洋工。
聯到隊,隊翻身;聯到戶,戶操心;聯到人,人使
勁,聯到哪裏哪刷新。
大鍋飯,清水湯;二鍋飯,有點香;小鍋飯,賽蜜
糖。
大鍋飯,懶手懶腳;二鍋飯,毛手毛腳;小鍋飯,
不停手腳。
大包幹,辦法強,出幹勁,出産量,殺大豬,宰大
羊,從此不吃供應糧。
大包幹大增産,幹部群衆都喜歡,個體集體都能
富,國傢還要蓋倉庫。
要想富,修公路。
月出月落:
初一生,初二長,初三初四鬧嚷嚷。
初一月不見,初二一條綫。
大二小三,天黑月一竿。
大二小三見月牙,二十七八月一霎。
初三初四娥眉月。
初八、二十三,月出月落半夜天。
十五沒有十六圓,十七夜裏少半邊。
十五六,兩頭露。
十七八,黃昏摸瞎。
十八九,坐着守。
二十正正,月出一更。
二十二三,月出半夜天。
二十四五,傍明月出。
二十四五月黑頭,月亮出來就使牛。
二十七八,月亮出來一霎。
二十八九,光明出來扭一扭。 |
|
片名:《立春》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領銜:蔣雯麗飾 王彩玲
主演:李光潔飾 黃四寶
張瑤飾 高蓓蓓
董璇飾 小張老師
焦剛飾 鬍金泉
吳國華飾 周瑜
出品人:董平
出品:保利華億 |
|
拼音:lì chūn
意思:交立春節氣;春季開始
英語:spring begins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鼕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鼕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鼕藏”,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産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遊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志,失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遊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衹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産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着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與生肖(屬相)
立春是24節氣之首,所以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於現代的"春節",陰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1913年(民國二年)7月,袁世凱擬定陰歷元旦為“春節”,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歷歲首稱春節,一直相沿至今。故屬相應當從立春開始計算.,確定屬相也是以立春為準,而不是以正月初一為界。 |
|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裏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麽,為什麽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鼕至的規模。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着鼕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製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産。
山西民間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衆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衆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竈,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傢,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𠔌等雜糧,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薑、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傢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河北南部地區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諺,瓜指的是南瓜,當地居民有在這天吃南瓜餡兒餃子或南瓜餡兒包子的習慣。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註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需要夜臥早起,免冠披發,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髒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髒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鬍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註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嚮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藉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
|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盤算。
走親訪友把年拜,莫忘怎樣種好田。
二十四節掌握好,才能豐收奪高産。
看天看地講科學,農林牧漁齊發展。
土地漸漸把凍化,耙耮保墒莫遲緩。
劃鋤耙壓鼕小麥,保墒增溫分蘖添。
抗旱雙保不能忘,開動機器灌春田。
農具機械早籌措,化肥農藥備齊全。
糧棉種子準備足,優良品種要精選。
瓜菜窖子常檢查,大棚瓜菜要細管。
林木果樹看管好,嚴防破壞和糟踐。
畜禽飼喂要認真,疫病防治須普遍。
魚塘晝夜常巡邏,管魚勝似管糧棉。
萬衆齊把春潮鬧,爭取又一豐收年。 |
|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鬥柄正指嚮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鼕,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鼕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鼕、春分、秋分、夏至、鼕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纔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衆多節令一樣有衆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産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裏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定的儀仗,製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後進宮朝賀並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志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裏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緑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着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傢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傢院裏要高挂“春幡”,各傢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墻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裏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着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着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着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傢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後衆農傢敲着鑼鼓,從田野裏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傢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傢興旺”等紅條幅貼在墻上,並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着小鑼鼓,唱着迎春的贊詞,挨傢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着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墻上,也常貼着春牛圖及24節氣文圖並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衆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薑、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嚮民間,更以食餅製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徵·歲時》載:立春,富傢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腌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幹粉、雞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餅捲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傢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着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傢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一傢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一指,買回傢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一吃,那纔是一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製,可用溫水燙面烙製或蒸製,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面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傢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幹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傢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炸春捲,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雲:“京師富貴人傢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捲,即當今常吃的“春捲”。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雲:“是日,富傢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睏也。”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云:“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睏,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衆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裏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着挑子車串鬍同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裏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格
樣兒橫竪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傢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着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
|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人心裏沒有計,三人肚裏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鹼。
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産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鼕幹多風。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個八。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兩春加一鼕,無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
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凍人不凍水。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不懂二十四節氣,不會管園種田地。
看地種田,出海觀天。
人隨節氣變,保證吃上飯。
天變人不變,種田難增産。
種地不看天,瞎了莫埋怨。
種地不得時,必定討苦吃。
種地不及時,囤裏缺糧食。
看天看地種莊稼。
初一高粱初二黍,七𠔌八麥,九果十菜。
走親訪友拜年,莫忘討論種田。
也收早,也收晚,也收深,也收淺,也收勤的也收懶;該早就早,該晚就晚,該深就深,該淺就淺,勤動腦筋不停閑;順天時,量地力,科學來種田。
科學種田,越種越甜。
土地不認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糧。
七十二行,莊稼人頭一行。
三百六十行,種田為上。
萬物土中生。
要得寶,土裏找。
五穀雜糧數米大。
珍珠為寶,稻米為王。
農業興,百業旺,糧棉不收斷百行。
地裏糧棉不出産,工廠城市缺吃穿。
莊稼地裏不打糧,萬傢買賣倒了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地是聚寶盆,糧是寶中寶。
土地是個聚寶盆,又出金來又出銀。
土地是個聚寶盆,看你手腳勤不勤。
地是颳金板,人勤地不懶。
人勤地生寶,人懶地長草。
地是萬寶囊,潛力無限長。
耍竜耍虎,不如耍土。
搞好農林牧副漁,廣大農民纔富裕。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平原重點靠糧棉。
平原的莊戶經,搬到山區念不通。
積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
幫錢幫物,不如幫技術。
要想富,專業戶,規模經營是出路。
不搞責任製不聯心,不聯産量不認真。
聯産聯着心,八分力氣掏十分。
包了工,聯了産,又治窮漢又治懶。 |
|
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C值=3.87,22世紀C值=4.15。
舉例說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計算步驟[58×.0.2422+3.87]-[(58-1)/4]=17-14=3,則2月3日立春。
【春節巧逢立春日】:(1645年-2800年)
1685 1704 1715 1734 1753 1772 1810 1829 1886 1905 1924 1943 1992 2038 2087 2106 2144 2201 2220 2258 2296 2315 2326 2410 2440 2459 2478 2535 2554 2592 2611 2630 2649 2668 2687 2706 2763 2782 2801
【除夕巧逢立春日】:(1645年-2800年)
1647 1666 1723 1742 1780 1799 1818 1837 1848 1867 1932 1962 1981 2000 2019 2057 2076 2133 2152 2171 2239 2285 2323 2334 2353 2372 2391 2429 2448 2467 2505 2524 2543 2562 2573 2657 2725 2744 |
|
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節氣,氣溫逐漸升高,人之陽氣步步升發,講究食補的中國人,此時選定了具有辛甘發散之特質的食物,讓身體順應天時。
古時,人們在立春時要擺咬春宴,咬春宴上除了蘿蔔生菜,還要有春餅春捲,凡可咬可食可補之物,皆可入席。
今天,人們發現了更多“春味”,衹要有“咬”這個動作的人們都要吃一吃,衹要是性屬辛甘升發的食品人們都要補一補,有葷有素,有中有洋,組成了現代咬春宴。
衹做一道菜的竹魚坊真正把一道烤魚口味做到了傢。泡椒、麻辣,從魚到整道菜中的蔬菜,無一不浸染着辣的芳香,是酸辣的綿香,也是幹辣椒的嗆香,筷子一伸出手,就再也停不住了。東單的竹魚坊深深地埋在北極閣三條的小巷裏,不花點工夫是找不到的,不提前定位也是吃不上的。一條魚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碳火細烤,等客人落座店內後,開始烹製湯汁,魚與汁伴隨着青筍,藕塊以及豆幹芹菜等各種材料隆重匯合在烤盤之上,被細碳小火邊烤着,邊端上桌來,不多會兒,各式配菜都深深地浸入了魚的肉香和調汁濃郁的味道,先拿蔬菜“開牙”。稍安勿躁,等魚肉變了顔色,捲麯着浸在湯汁裏的時候,再挑來吃掉,此時纔是最佳味覺。坐在竹魚坊的落地大玻璃前,腳下流過清澈的小溪,茶室一般的環境下是吃烤魚的熱火朝天。烤魚雖然貌似一道粗菜,可當你跨進竹魚坊的玻璃大門時就開始覺得,烤魚除了滿足口腹之欲之外,也能吃得很有情調,也能吃得很享受。 |
|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過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要到了,萬物生發,一派生機勃勃。在這個時候許多鼕季見不到的新鮮蔬菜紛紛上市,那麽,不妨趁着這個時機趕快來給傢人做幾道美味又可口的傢常小炒,讓這個春天更加的美麗吧。
1:韭菜蝦皮炒雞蛋
材料:韭菜一把洗淨、雞蛋2-3個、????、蝦皮適量
做法:韭菜洗淨切小段,雞蛋破殼後打勻。炒鍋上火,植物油燒溫熱後,放入蝦皮煸炒至香。然後倒入打勻的雞蛋,待雞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狀後將韭菜倒入。煸炒一陣後加????,薑末、味精,再翻炒一陣即可。
功效:韭菜含大量膳食纖維,可清潔腸壁,促進排便。加入蝦皮後,更加適於春季食用。這道菜營養豐富,所含熱量少,並能溫中養血,溫暖腰膝。是很好的春季傢常菜。
2:豌豆炒牛肉粒
主料:豌豆、牛裏脊肉、新鮮紅尖椒兩根、醬油、白糖、生粉、鬍椒粉、????、料酒、花椒粉、大蒜瓣、食用油。
做法:先將牛裏脊肉切成丁,放入碗中加入醬油及一點白糖、料酒和鬍椒粉、清水拌勻,再加入生粉繼續拌勻。燒開水,加入一小勺油及一點????,將洗淨的豌豆米倒入燙一分鐘,撈出後放入冷水中浸泡至涼備用;紅尖辣椒切片,鍋內倒油燒熱,將牛肉粒中加一勺食用油拌勻後下入熱油中,翻炒至牛肉粒約七分熟時盛起備用;鍋內的餘油中下入辣椒煸炒出香味時,再將大蒜瓣剁碎成茸入鍋內一同煸炒出香味時,將氽燙好的豌豆和炒好的牛肉粒一同下入鍋中,翻炒均勻,撒上一點花椒粉、????調味,最後淋上一點味汁關火,趁着鍋中的餘溫再翻炒一下盛盤即可。
功效:牛肉營養健康,能迅速提升體力,豌豆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含有優質蛋白質,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並且其中富含粗纖維,能促進大腸蠕動,保持大便能暢,起到清潔大腸的作用。
3:傢常木須肉
材料:黑木耳、瘦肉、雞蛋2個、黃瓜、油、料酒、花椒、醬油、????、雞精、澱粉、蔥、薑、蒜末兒適量。
做法:黑木耳泡發洗淨,撕成小塊,黃瓜切片;瘦肉切片放入碗中,倒上少許料酒、醬油和一點點澱粉或嫩肉粉,拌勻漬一會兒;雞蛋磕入碗中,打散;炒鍋置於火上,放油,油熱後把雞蛋攤熟,打散,盛出;再添些油,油熱後下花椒,待花椒變色出香味後把花椒撈出,放肉片翻炒,斷生後放蔥、薑、蒜末兒、醬油翻炒,上色後把雞蛋、木耳、黃瓜倒入繼續翻炒,加少許????,也可以加點湯或水,最後放些雞精,炒勻出鍋。
功效:木耳有清熱排毒的功效,很時候鼕春交接之際時食用,瘦肉和雞蛋的加入為人體補充了豐富的蛋白質,但是是脂肪含量又很少,春天吃既不會長肉又美味。
4:臘肉炒飯
材料:鼕季風幹的臘肉、冷米飯、雞蛋、蔥、????等
做法:熱油,放入臘肉丁過油爆香後撈起備用。另熱鍋油,炒香蔥花後打入蛋後將其用鍋鏟炒散。然後加入米飯翻炒,接着放入臘肉粒繼續翻炒,加????、味精等即可盛盤。 |
|
清江引·立春
元·貫雲石
金釵(chāi)影搖春燕斜,木杪(miǎo)生春葉。
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
土牛兒載將春到也。
賞析:女子戴上了金釵,剪彩為燕;人們扮神,鞭(biān)土牛,開始迎春儀式。中間三句從樹梢、水池、地氣等方面渲染出生機初綻的春意,讀時有春風撲面之感。 “杪”、“始”、“初”都準確地點出立春時萬物蘇醒、生機萌發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
貫雲石,字浮岑(cén),號酸齋,曾任翰林侍讀學士,後棄官隱居,在錢塘市中賣藥為生。這支元麯是應酬之作,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位於每句之首,每句都用了“春”字,這是作賦前所定的規則。安石沒有被作麯所限,而是扣緊“春”字,全方位地展現立春時節的春景春情,寫得清新自然,情趣橫生。木杪:樹梢;火候:本指烹煮食物的火功,這裏指氣候溫度;土牛兒:即春牛。古代每逢立春前一日有迎春儀式,由人扮神,鞭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禮,勸農民耕種,即“打春”,象徵春耕開始。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
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註釋:
春盤:古代習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即為“春盤”。
兩京:即長安、洛陽兩都。
那對眼:那,通挪,挪動、移動;對眼,雙眼。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目光隨着巫峽的滾滾江流移動。
杜陵遠客:詩人的自稱。杜陵,即長安東南的杜縣,漢宣帝在此建陵,稱杜陵。杜子美的遠祖杜預是京兆杜陵人,他本人又曾經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因而經常自稱為杜布衣、少陵野老、杜陵遠客。 |
|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鞭春牛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裏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麽,為什麽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鼕至的規模。
(一)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擡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擡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二)迎春
立春之日民間習俗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三)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歷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嚮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傢,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四)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註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麽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睏。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睏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薑、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
|
◎片 名 立春
《立春》電影海報 ◎譯 名 And the Spring Comes
◎年 代 2007
◎國 傢 中國
◎類 別 劇情/音樂
◎語 言 國語 內蒙古包頭方言
◎字 幕 中文/英文(內嵌)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視頻尺寸 640x352
◎文件大小 per: 1CD 49 x 15MB
◎片 長 90 mins
◎導 演 顧長衛
◎出品人:董平
◎製片人:顧長衛 二勇
◎服裝設計:相紅輝
◎剪輯:楊紅雨
◎主 演 蔣雯麗 .....王彩玲
張瑤 .....高貝貝
李光潔 …… 黃四寶
董璇 .....小張老師
焦剛 ……鬍金泉
吳國華……飾 周瑜
劇情介紹:
《立春》講述了蔣雯麗扮演的王彩玲在小縣城學校教授音樂,雖然貌不出衆,但她卻有一副好嗓音,對歌劇尤其着迷。然而,閉塞小縣城的普通百姓對歌劇並不感冒,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調到北京,在那裏一展歌喉發揮自己的天才。
事業知音難覓,生活中同樣。雖然她和小縣城的幾位男人都有過瓜葛,但是愛她的人她不愛,唯一一次付出的真情,卻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絶望的王彩玲甚至想到了以死了結。
張瑤飾演的高貝貝找到王彩玲,她自稱身患絶癥,唯一的心願就是可以參加全國歌手大賽並獲奬。在北京求職多次碰壁已經讓王彩玲深深失望,同時為了幫助高貝貝,王彩玲放棄了進京的夢想,將這筆金錢用來資助後者打通關係。卻沒想到,自己的好心面對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謊言。
在新年的飄飄雪花裏,在母親點燃的鞭炮和祝福裏,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鼕天也快到了盡頭,雖然春天的溫暖還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會遠了。她到孤兒院收養了女孩小凡做女兒,在對女兒的教育和天倫之樂裏,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單。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片名
顧長衛說,對於影片的片名不是一下就能說清的事,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導演一直在想這個是不是最好的名字。《立春》到現在也沒有第二個可以一聽就可以取代它的名字,所以就一直用這個。就像劇本裏開篇有這麽幾句話,說立春一過城市裏還沒有什麽春天的跡象,風就不一樣了,一吹就過,從這個角度它跟電影還是有聯繫的。
關於影片中的歌麯
顧長衛宣稱影片主題麯有很多。比如有很經典的歌劇的著名詠嘆調,有美聲的著名藝術歌麯,還有九十年代流行的通俗歌麯,包括國語的粵語的等等,片中音樂的元素份量較大。
蔣雯麗在片中扮演教唱歌劇的老師,蔣說片中歌麯不是她自己演唱,但她跟另一名演員張瑤都學了很長時間,能夠完全用意大利文來演唱這個歌麯,以便在請專業演員唱時,能在口形、神態等方面都跟歌麯貼合。
涉及歌麯名稱:
意大利 普契尼《托斯卡》中《詠嘆調》麯名為《為藝術為愛情》這也是該片主題音樂。
舒伯特《慕春》
蒙德爾鬆《乘着歌聲的翅膀》
德沃夏剋《月亮頌》
馬斯卡尼《鄉村騎士·幕間麯》
花絮:
·《立春》因為後期製作的時間原因,錯過了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
·蔣雯麗為拍攝本片增肥了15公斤。
·影片在包頭拍攝,片中演員需要講包頭話。
·張瑤為處女作犧牲剃光頭,在最初拍攝時頭戴絲襪像個搶銀行的。
·片中張瑤的NG次數最多。
·本來最後《孔雀》的媽媽、姐姐、哥哥和弟弟都會出現在《立春》,後來還是覺得這些人物的存在有點刻意,被全部剪掉。
·蔣雯麗對於歌劇是徹底的外行:“學也衹能學形,所以都是對口型的‘假唱’。雖然我在拍攝的時候,真唱出了聲音,但那肯定不是電影裏你們聽到的。”
·為了演好角色,蔣雯麗還特意去音樂學院體驗生活。那場王彩玲去報考音樂學院,最後唱得跪下的戲,就是蔣雯麗聽音樂學院一個老師說的真實的事情。 |
|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裏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麽,為什麽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鼕至的規模。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着鼕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製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産。
山西民間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江浙一帶在立春日的早晨悠然放鞭炮的習俗,而在河南山西等中部地區則沒有這個習俗。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衆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衆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竈,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傢,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𠔌等雜糧,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薑、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傢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河北南部地區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諺,瓜指的是南瓜,當地居民有在這天吃南瓜餡兒餃子或南瓜餡兒包子的習慣。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註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需要夜臥早起,免冠披發,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髒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髒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鬍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註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嚮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藉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此為明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收錄的一套養生功法,為宋朝陳希夷所創。這套功法針對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保健共有二十四勢,此為其一。原文如下:“運主厥陰初氣。時配手太陽、三焦。坐功;宜每日子、醜時,迭手按髀,轉身拗勁,左右聳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三次。治病:風氣積滯,頂痛、耳後痛、肩臑痛、背痛、肘臂痛,諸痛悉治。”
本法以“立春”命名,正是順應這一時令特點而特定的氣功鍛煉方法,適宜於立春時節鍛煉,可於立春時開始,練至雨水為止。風為令主氣,在氣候變化上,春季以風的變化較為突出。《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風邪侵襲人體,常表現為遊走性的關節疼痛,痛無定處。原書所列本法主治病癥,頭頂、耳後、肩背、肘臂等處疼痛,均與春令風邪的偏勝侵襲有關,堅持采用本功法鍛煉,有利於這些病癥的祛除,無病者還有強身防病的作用。
具體方法為:在每天夜十一時至凌晨三時,運氣調息,去除心中雜念,將呼吸調整得極其細長緩慢,然後盤腿而坐,將雙手相迭壓在腿上,嚮兩側轉動上肢及頭頸,同時兩肩上聳,身體上提,各三、五次,將口中津液咽人丹田三次,可治:風氣積滯,頭痛,耳後及肩背疼痛、背痛、肘臂等各種雜病都可以治愈。 |
|
【立春】 立春,則三陽交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萬物萌生。是日持齋修道,即能緻福也。 |
|
- n.: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