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 > 立剋次氏體
目錄
微生物
  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比細菌小,在普通顯微鏡下看得見。種類很多,多以虱、蚤、壁虱等節肢動物為傳播媒介。衹有少數能引起人類疾病,如斑疹傷寒、恙蟲病等。由美國病理學家立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發現而得名。
No. 2
  1909年,美國醫生h.t.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發現落基山斑疹傷寒的獨特病原體並被它奪取生命,故名.立剋次氏體(rickettsia)是一類專性寄生於真核細胞內的g-原核生物.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於細菌的一類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狀或桿狀,是專性細胞內寄生物,主要寄生於節肢動物,有的會通過蚤、虱、蜱、蟎傳入人體、如斑疹傷寒、戰壕熱。
  立剋次氏體的特點:
  ①細胞大小為0.3~0.6μm×0.8~2.0μm,一般不能通過細菌濾器,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②細胞呈球狀、桿狀或絲狀,有的多形性。
  ③有細胞壁,呈革蘭氏陰性反應。
  ④除少數外,均在真核細胞內營專性寄生,宿主一般為虱、蚤等節肢動物,並可傳至人或其他脊椎動物。
  ⑤以二等分裂方式進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較細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⑥有不完整的産能代謝途徑,大多衹能利用𠔌氨酸和𠔌氨酰胺産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機酸産能;
  ⑦大多數不能用人工培養基培養,須用雞胚、敏感動物及動物組織細胞來培養立剋次氏體
  ⑧對熱、光照、乾燥及化學藥劑抵抗力差,60℃30min即可殺死,100℃很快死亡,對一般消毒劑、磺胺及四環素、氯黴素、紅黴素、青黴素等抗生素敏感。⑨基因組很小,如普氏立剋次氏體的基因組為1.1mb。
  立剋次氏體在虱等節肢動物的胃腸道上皮細胞中增殖並大量存在其糞中。人受到虱等叮咬時,立剋次氏體便隨糞從抓破的傷口或直接從昆蟲口器進入人的血液並在其中繁殖,從而使人感染得病。當節肢動物再叮咬人吸血時,人血中的立剋次氏體又進入其體內增殖,如此不斷循環。立剋次氏體可引起人與動物患多種疾病,如立氏立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落基山斑點熱、普氏立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流行性斑疹傷寒、穆氏立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地方性斑疹傷寒、伯氏考剋斯氏體可引起人類患q熱以及恙蟲熱立剋次氏體可引起人類患恙蟲熱。它與衣原體的不同處在於其細胞較大,無濾過性,合成能力較強,且不形成包涵體。
英文解釋
  1. n.:  rickettsia
相關詞
疾病
包含詞
立剋次氏體痘立剋次氏體科立剋次氏體病
立剋次氏體目類立剋次氏體莫氏立剋次氏體
類立剋次氏體病伯氏Q熱立剋次氏體立剋次氏體性肺炎
斑疹傷寒立剋次氏體抗真菌藥和抗立剋次氏體蜱媒介的立剋次氏體
其他特指的立剋次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