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新疆 > 窩闊臺汗國
顯示地圖
目錄
朝政
  窩闊臺汗國(Ögedei Khanate)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位於今日中亞的葉密立河流域,都城在葉密立,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的額敏縣。窩闊臺汗國據有蒙兀兒斯坦的一部分,其地基本上是乃蠻故地。窩闊臺汗國成立於1225年,由成吉思汗把今阿爾泰山以西一些土地封給其子窩闊臺,到1309年被察合臺汗國及元朝瓜分,察八兒出走元朝,窩闊臺汗國滅亡,是四大汗國之中最短國祚的汗國,衹有84年歷史。
  
  窩闊臺汗國成立之時,其實並沒有國名。現在的名字其實是歷史學家從其第一代君主“窩闊臺”的名字而作為汗國的通稱。
  
  1225年,成吉思汗把今阿爾泰山以西一些土地封給其第三子窩闊臺,成立窩闊臺汗國,領有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在葉密立(今中國新疆額敏縣)。1229年,窩闊臺繼任成為蒙古大汗後,同時領有本部及窩闊臺汗國兩塊地方。2年後的1248年,貴由從葉密立的領地巡幸時因急病去世。
  
  貴由死後,有實力的拖雷之子蒙哥奪得大汗之位,在1251年登位成為蒙古帝國的第4代君主。由於蒙哥並非窩闊臺後裔,對一些窩闊臺係後王有戒心,以窩闊臺係後王屢與作難的緣故,改變了他們的封地,將封地分割,分授諸王,以去其勢。另有一種說法是:為了追討失去了的權力,窩闊臺的遺兒聯合察合臺汗國諸王,意圖暗殺蒙哥汗。結果,蒙哥識破了計謀,所以把包括了貴由的傢族,包括了他的遺孀在內所有人判刑及流放。而窩闊臺汗國的領地,則由窩闊臺的其他兒子瓜分。當中,窩闊臺子合丹領別失八裏(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事實上,窩闊臺汗國在這時已經解體了。窩闊臺其中一位孫子海都被封於海押立(今伊犁西),另一個孫子脫脫則占領葉密立。
  
  蒙哥去世後,忽必烈與阿裏不哥爭奪大汗之位,窩闊臺傢族所承受的壓力雖然減輕了,但這時窩闊臺的孫兒海都擡頭,並與察合臺傢諸子選擇站在阿裏不哥一方。然而,窩闊臺的兒子合丹所屬的傢族卻選擇追隨原來領有河西走廊一帶的忽必烈,與海都傢族對立。阿裏不哥失敗後,海都仍然與忽必烈為敵。由於海都與察合臺傢諸子的友好,海都的實力逐漸增強,稱雄中亞,甚至察合臺汗國也在其勢力範圍內。
  
  公元1260年忽必烈稱帝並於其後(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後,海都與察合臺汗國和金帳汗國君主組成同盟與忽必烈的元軍交戰,並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忽必烈去世後,海都繼續與元成宗交戰。1301年(大德五年)海都兵敗並於不久後去世,其子察八兒立,汗國開始走下坡。1304年,察合臺汗國入侵窩闊臺汗國,元軍趁機進攻,察八兒兵敗,投靠察合臺汗國。1309年(至大三年),察八兒在察合臺汗國的內爭中失敗,為察合臺係後王怯伯所敗,逃入元朝境內,窩闊臺汗國滅亡,其地多被納入察合臺汗國。
基本內容
  窩闊臺汗國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窩闊臺及其兒子貴由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5年,亡於1309年,因海都參與奪汗之位失敗,窩闊臺汗國遭到巨大削弱,是四大汗國中國祚最短的汗國。
  窩闊臺(1186—1241年),成吉思汗三子及其汗位繼承人。窩闊臺汗國是窩闊臺氏族諸汗的世襲領地,疆域包括原蒙古乃蠻部落的廣阔土地和西遼國的大部分領土,即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葉密立城。
  1229年,窩闊臺繼承蒙古帝國的大汗位後,將汗國領地封給其子貴由。
  窩闊臺汗死後,中間經過五年的汗位虛懸(由乃馬真後監國,1241-1246)和三年的貴由汗的統治(1246—1248年)。貴由汗死後,術赤、拖雷後裔宗王與窩闊臺、察合臺後裔宗王間發生汗位紛爭,在欽察汗拔都(術赤之子,1227年術赤病逝,其主要封地欽察草原指定由其次子拔都繼承)的支持下,拖雷長子子蒙哥於1251年即蒙古帝國大汗位,汗權由窩闊臺後裔(貴由)轉至拖雷後裔(蒙哥)。
  蒙哥成為大汗後,即着手鞏固汗的地位,加強汗的權力。對窩闊臺後裔諸王中的反抗者進行鎮壓,將封地分割,分授諸王,以去其勢。窩闊臺之子合丹領別失巴裏地區,滅裏領額爾齊斯河之地,窩闊臺之孫脫脫領葉密立地區,海都領伊犁以西地區。
  1259年,阿裏不哥、忽必烈先後自稱大汗,雙方激戰5年。1264年,以阿裏不哥戰敗結束。然蒙古統治階段內部的矛盾和鬥爭並未終止。海都自以窩闊臺嫡孫不得立為由,先後又聯合乃顔(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玄孫)、篤哇(察合臺汗國第九代大汗)爭奪汗位。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當時北方東有乃顔之亂,西有海都稱兵。與海都鬥爭的時間持續更久,繼而戰敗察合臺汗國巴刺汗,並於1272年扶立巴刺之子篤哇為汗,使察合臺汗國也納入其勢力範圍。海都又於1289年進兵哈刺和林城,忽必烈率兵親徵之後,聞訊遠逃。但直到忽必烈死時(1294年),海都問題仍然沒有解决。
  海都、篤哇於1301年又舉兵東犯,為元軍擊敗,不久海都病死,窩闊臺汗國勢力漸衰。1303年,海都之子察巴兒與篤哇遣使請和,戰事始平。1310年,海都之子察巴兒汗為察合臺後裔篤哇之子怯伯所敗,窩闊汗國被並入察合臺汗國。
詳細介紹
  窩闊臺是成吉思汗第三子。按蒙古人的風俗,諸子成年之後,除了幼子繼承父業以外,其他諸子均從父親那裏獲得一部分財産(蒙古人稱為“忽必”qubi,此言“份子”),各自營生。窮苦的百姓是這樣,貴為可汗的傢族也是這樣。在成吉思汗分封宗親貴戚時,窩闊臺同其兄術赤和察合臺一道,從父親那裏得到了一部分土地和軍隊,形成了自己的兀魯思,窩闊臺的始封地在霍博(今新疆和布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縣一帶)。
  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繼承了父位,是為元太宗。其原有封地葉迷立一帶成為長子貴由的營地,次子闊端封於河西。窩闊臺利用手中的權力,把成吉思汗留給幼子拖雷的一部分軍隊劃歸闊端,引起了拖雷傢族的不滿。1241年窩闊臺死去,其子貴由繼承皇位,即元定宗。貴由死後,皇位為拖雷之子蒙哥奪去,皇位轉入拖雷傢族。
  蒙哥即位的忽裏臺大會受到窩闊臺傢族的抵製。闊出之子失烈門與貴由子腦忽等人密謀突襲蒙哥營帳,事泄失敗,受到嚴厲製裁。失列門、忽察和腦忽被發配中原和高麗充軍;畏兀兒亦都護薩倫的被處死。窩闊臺即皇位時,與會諸王曾立約:皇位永屬他的後嗣。後來以海都為首的窩闊臺係宗王因為這個事件,指責拖雷傢族違約奪權,長期與元廷為敵。
  蒙哥對其他窩闊臺傢族的成員加以優待:闊端仍保持其河西封地,其子蒙哥都和窩闊臺三皇后乞吉忽帖尼則居於闊端封地之西;窩闊臺第六子合丹封於別失八裏;窩闊臺第七子滅裏封於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流域;窩闊臺第四子哈剌察兒之子脫脫占據其祖父的始封地葉迷立一帶;海都則得到了海押立(今哈薩剋斯坦共和國塔爾迪·庫爾幹以東)。占據窩闊臺汗國大斡耳朵的是元定宗貴由之子禾忽,時禾忽年幼,由乃馬真後少娣主斡耳朵。但這些措施並未能安撫窩闊臺傢族,海都曾長期扣留蒙哥使臣石天麟。
  在中統年的戰亂中,合丹的後裔及海都支持阿裏不哥。阿裏不哥率兵入西域討伐背叛他的察合臺兀魯思汗阿魯忽時,禾忽與阿魯忽結盟,聯兵抵禦入侵,被阿裏不哥打垮。海都乘機取而代之,把窩闊臺係宗王的力量網羅到自己部下。阿裏不哥失敗後,海都在欽察汗別兒哥的支持下,與察合臺汗國在中亞角逐。他利用阿魯忽死去,木八剌沙新立之際,控製了包括察合臺汗國大斡耳朵附近的阿力麻裏在內的整個忽闡河以東草原;並在欽察汗蒙哥帖木兒的支持下,在忽闡河流域擊敗繼木八剌沙而立的八剌,迫使八剌背叛忽必烈與之結盟,並把勢力伸及阿姆河以北地區。在東北方,他在占據阿力麻裏以後不久便嚮忽必烈的軍隊發動進攻,但被擊敗。
  八剌入侵伊利汗國失敗後於1271年死去,海都變察合臺汗國為附庸,四出擴張。在東方,與元朝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奪取了今天山以南大片土地,並數度侵入漠北,甚至攻取和林;在北方,支持白帳汗國內的分裂勢力;在西方,與伊利汗國摩擦不斷;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駐於哥疾寧之地,瀕臨印度,盛極一時。大德五年(1301),海都在按臺山帖堅古之地與元朝軍隊展開大戰,使元朝軍隊遭受重大損失。
  帖堅古山之戰後,海都病勢日重,把兀魯思諸事托附給都哇後不久死去。都哇違背海都遺願,在海都諸子中選擇了較為懦弱和易於控製的察八兒為窩闊臺兀魯思汗,把窩闊臺汗國變為自己的附庸,引起了窩闊臺傢族宗親諸王的分裂。都哇對反對者各個擊破,使察八兒更加依賴他。
  大德七年(1304),都哇與察八兒、明裏帖木兒等諸王協商,决定改變與元朝為敵的政策,以承認元成宗為成吉思汗大位的繼承人為條件,換取元朝承認他們在西北地區立國的合法性。元成宗立即響應,終於達成了和約。元成宗、都哇與察八兒共同遣使伊利汗國,嚮新即位的合兒班答(完者都)詔告和平。
  元朝雖然與窩闊臺汗國實現了和平,但對察八兒仍存戒心,希望削弱窩闊臺汗國。元成宗采取扶持都哇的政策,慫恿都哇嚮察八兒掠地,並許諾都哇占有他從窩闊臺汗國奪回的土地。都哇與元廷合作,一步一步地削弱窩闊臺汗國。海都在世時,駐於阿姆河上遊的是其子撒班斡兀立(Sarban Ughul),其屬下除窩闊臺係諸王以外,還有都哇之子忽都魯火者(Qutlugh Khwa-jah)等。都哇未經撒班斡兀立同意,便命己子也先不花為忽都魯火者禹兒惕及軍隊的統領,並先發製人,派軍進攻撒班,但都被擊敗。最後,也先不花親自渡阿姆河攻擊,終於取勝,撒班衹得嚮宿敵伊利汗國投降。
  回歷705年(1305—1306),海都之子沙(Shah)斡兀立與站在都哇一邊的拙赤合撒兒係諸王牙撒兀兒和長史(Jinkshi)之間在撒麻耳幹到忽氈之間一再發生衝突。牙撒兀兒和長史利用都哇出面調停、對方等待開會不設戒備的機會,率領大軍奔襲,一舉擊敗沙和八八的軍隊。兩年中,都哇陸續控製了阿姆河以北地區至哥疾寧之地,對窩闊臺係諸王,或收其兵權,或迫使他們聽命於己,以各種手段奪取了原先在海都控製下的大片土地和大批軍隊,使窩闊臺汗國進一步削弱。
  同時,元朝駐於漠北的大軍也從按臺山方向威脅窩闊臺汗國的側背,察八兒陷於兩面受敵的境地,率十萬軍從也兒的石之地出動,至按臺山以為備,時為大德十年(1306)七月。元軍海山所部軍隊首先發動攻擊,乘勝追至也兒的石之地,策動察八兒軍中的蒙哥之子明裏帖木兒叛變,使察八兒駐守在按臺山、也兒的石河境的大軍頃刻瓦解,察八兒後妃、營帳和數十萬部衆均為元軍所獲。察八兒衹得嚮都哇請降①。
  察八兒投降都哇後,他在阿力麻裏附近的禹兒惕被轉賜於海都之子仰吉察兒斡兀立。都哇還把貴由的禹兒惕委之於降元後又叛逃歸來的貴由曾孫禿苦滅。窩闊臺係諸王的勢力僅限於也兒的石河之西的葉迷裏、阿力麻裏一帶及塔剌思河流域。都哇在阿力麻裏附近的忽牙思草原召集忽裏臺大會,都哇當着與會蒙古諸王三百六十餘人之面,列數察八兒之“罪狀”,宣佈廢黜他,另立海都之子仰吉察兒為窩闊臺兀魯思汗②。其時應為大德十一年(1307)。
  察八兒雖然被仰吉察兒取代,但元廷仍把他視為窩闊臺兀魯思汗。在察合臺、窩闊臺兩汗國之間,元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安撫寬徹、孤立察八兒。大德十年,海山擊敗察八兒時,得降衆十餘萬口,元政府置歸降諸部於金山之陽,即稱海城一帶,而元軍則駐於金山之北,以割斷歸降部落與察八兒的聯繫,一旦有變亦便於擊敵。元廷的這一行動使察八兒等十分驚恐,欲奔寬徹,寬徹不納。察八兒去留無所,衹得歸降元,但仍不斷尋機復國。
  寬徹死後,察合臺汗國統治集團內部陷於混亂,激起了窩闊臺係宗王復國的願望。察八兒利用這個機會,糾集軍隊進攻位於忽牙思草原的察合臺汗國大斡耳朵,怯別潰不成軍。不久怯別得到包括海都之子沙在內的其他諸王的援助,再度與察八兒交戰,獲大勝。察八兒和仰吉察兒被迫越亦列河倉皇嚮東北逃竄,途中仰吉察兒被毒殺,察八兒投奔元朝,窩闊臺汗國最終滅亡。
  窩闊臺汗國滅亡後,許多窩闊臺係宗王留在察合臺汗國內,在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十四世紀三十年代末,窩闊臺係諸王阿裏取代也孫鐵木兒汗成為察合臺兀魯思之主。十四世紀四十年代,紮剌亦兒貴族合札罕擇定窩闊臺傢族的答失蠻為察合臺汗國傀儡汗。
相關詞
蒙古伊利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哈剌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