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窩坑茶
  【名稱】:窩坑茶
  【産地】: 江西省南康縣
  【簡介】
  窩坑茶又名蕉溪茶,産於江西省南康縣南嶺山脈北端的浮石、蕉溪一帶。主要産區為蕉溪上遊海拔600餘米、林木蔥鬱的窩坑。
  【歷史淵源】
  窩坑茶創始於三國,而盛於宋代,據南康縣《文藝志》記載,宋代蘇東坡謫官廣東,路過南康,舟至浮石時,曾作詩一首,其中有“浮石已千霜後水,蕉溪閑試雨前茶”之句,這裏所指的“雨前茶”就是早期的“窩坑茶”。可見這裏産茶至今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品質特徵】
  窩坑茶外形條索纖細,形麯呈蠃狀,顆粒近似珠茶,又似眉茶,芽毫隱藏;色澤翠緑,緑中帶白;內質香氣清高持久。湯色嫩緑明亮,滋味鮮醇回甜,葉底嫩緑勻齊。衝泡後,芽鋒直立,白毫翻滾,成為緑茶中之珍品。
  【采製】
  窩坑茶製作精細。鮮葉采摘十分考究,在清明前後開始采摘新芽、標準為一芽一葉,鮮葉要求勻、整、潔、清,不采單片葉、魚葉、病蟲害葉、傷葉、紫魚葉、瘦小芽葉和雨水葉。芽葉采回後,及時攤放於潔淨、通風處,約6小時後開始炒製。
  【加工工藝】
  窩坑茶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揉捻、烘幹、搓團、攤涼、足幹、揀剔七道工序。窩坑茶的獨特品質,主要在“初幹”和“搓團”兩個工序中形成。初幹時,將揉捻葉倒入鍋中,鍋溫為90╠100℃,滾炒和抖炒相間,操作要求輕與快,撈葉要均和淨,到茶坯炒至六成幹時,將鍋溫降至70℃左右,開始搓團。搓團時將茶葉攏在兩手心中,五指稍並攏,沿同一方向,運用掌力,逐步由輕到重搓揉茶團一並結合解决,反復進行四五次,隨後將茶坯在沿鍋壁內回轉搓揉,要求由得漸輕,其間不斷抖散團塊,至茶坯達九成幹,條索呈蠃狀顆粒為止。茶葉出鍋後,稍經攤涼,烘焙至足幹,再經過揀剔,即行包裝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