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中草藥 > 突厥雀
目錄
No. 1
  "突厥雀"在古突厥語中作kekalik或keklik,【異名】鵝鳩、寇雉(《爾雅》),沙雞(《爾雅義疏》)。
  據巴紮羅娃考釋,此名是擬鳥聲"咯、咯"而來的,現代吉爾吉斯語仍稱為kekhjihk。這種鳥在唐代名聲鵲起,始於高宗晚年。從此之後,直至明朝末年,在近千年的漫長歲月裏,"突厥雀南飛"成了塞北邊警的自然信號,今漢人觸目驚心。崇禎朝的翰林院檢討楊士聰在其《玉堂薈記》中寫道:
  "塞外有鳥,缺後趾,其名曰沙雞。自壬申(崇禎五年,1632)年人京,有捕得鬻於市者,每來則有邊警應之,蓋古突厥雀也。丙子(崇禎九年,1636)宣邊有警,舉朝無一人知者,上從宮中傳諭本兵,始知其事。邇來部中偵探無人,斷絶消息,有愧此雀多矣。"
  諸如此類的由突厥雀體現出來的人天感應,雖然迷信色彩甚濃,卻完全以國運的盛衰為轉移。兆兇還是兆吉,其實與鳥性毫不相幹。清朝從滿洲勃興之後,突厥雀南飛就再不是什麽"邊警"之應,而變成"蒙古歸順之兆"了:
  天聰七年(1634),沙雞群集遼東。國人日:遼東嚮無此鳥,今蒙古雀來,必蒙古歸順之兆。明年、察哈爾來降。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甲戌(十九年,1754),連年鼕月,京師西北一帶此鳥群來萬計,次年準噶爾來降。和太蒫《突厥雞詩》:"綴産風沙鎮可憐,褐身毛足羽翩翩。群飛兩獻熙朝瑞,禽鳥由來得氣先。"註謂:"突厥雞即沙雞,味如雌雉。"
  在古人心目中,突厥雀從"報警"到"獻瑞"的演變,反映了王朝的變遷。打開歷史的塵封,鳥類志竟包藏着人類學的玄機,豈不奇哉。
No. 2
  突厥雀
  (《本草拾遺》)
  【異名】鵝鳩、寇雉(《爾雅》),沙雞(《爾雅義疏》)。
  【來源】為沙雞科動物毛腿沙雞的肉。
  【動物形態】毛腿沙雞
  雄鳥體長約40釐米。嘴藍灰色。虹膜暗褐。頭頂前部、眉紋及頭側純黃色;頭頂後部及後頸棕灰;頸側灰色;喉和後頸基處兩側的塊斑均銹紅色。上體砂棕色,滿雜以黑色橫斑;肩羽與背相同,但其先端在黑斑間還雜以慄灰色斑。尾上覆羽的雜斑在羽端處沾藍灰色。兩翅的覆羽和三級飛羽均砂棕色;三級飛羽雜以藍灰以至黑色的不規則狀斑紋;中覆羽先端綴以黑色圓斑;大覆羽外翈先端深慄色,前後各羽相駢,形成一條慄帶;初級飛羽大都為藍灰色,第一枚形特尖長,末端呈絲狀。尾大都呈砂棕色,具灰和黑色斑紋,中央尾羽特別延長,延長部形甚細尖而呈藍灰色;羽幹黑褐色;外側尾羽羽端綴白。胸灰棕色;下胸貫以一道淡棕色帶,其中雜以數條黑色細斑;腹淡砂棕色中央具一大形黑塊;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較長的尾下覆羽具一條暗灰羽幹紋;腋羽白而綴以黑端。腳僅三趾,無後趾,上被羽毛;爪黑色。雌鳥羽色相似,但頭、頸和背部白色。
  常在開闊地帶結群覓食。主食植物種子。繁殖於新疆、甘肅、內蒙古一帶;鼕季見於東北地區南部及河北、山東等地。
  【性味】《綱目》:"甘,熱,無毒。"
  【功用主治】《本草拾遺》:"補虛暖中。"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