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uān shān jiǎ chuān shān jiǎ |
鱗甲目穿山甲科(Manidae)穿山甲屬( Manis )有胎盤哺乳動物 |
|
哺乳動物。體和尾被有覆瓦狀的角質鱗。頭呈圓錐形,吻尖,口、耳和眼較小。無齒,舌細長,伸縮自如。四肢較短,爪長而尖銳有力,用以刨土覓食或掘洞穴居。産於我國 長江 以南及 越南 、 緬甸 等地。鱗片可入藥,主治惡瘡、瘋癥、乳汁不通等癥。 |
|
哺乳綱,穿山甲科。身體和尾部有覆瓦狀角質鱗片,像鯉魚鱗,故又稱“鯪鯉”。尾扁而寬,四肢短,爪銳利,能掘洞穴居。頭圓錐形,吻尖。舌細而長,能舐食白蟻、螞蟻等昆蟲。産於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為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
|
【中文名稱】:穿山甲
【拉丁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俗名】:鯪鯉,陵鯉,竜鯉,麒麟,石鯪魚,川山甲
【英文名】:malayan pangolin
【商品名】:甲片,肉,血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漸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
【生態環境】:森林
【緻危因素】: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因為貿易被捕獵,棲息地破壞
【國內分佈】: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貴州, 四川, 雲南, 臺灣, 福建, 廣東, 廣西, 海南 |
|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鱗甲目 pholidota → 鱗鯉科 manidae
→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
|
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成體身長50~100釐米,尾長10~30釐米。體重1.5~3公斤。不同個體的體重和身長差異極大。頭呈圓錐狀,眼小,吻尖。舌長,無齒。耳不發達。足具5趾,並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後足爪較短小。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面都有。鱗甲從背脊中央嚮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竜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折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2對。 |
|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蚊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裏,用長舌舐食之。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産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隻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納500剋白蟻。據科學家觀察,在250畝林地中,衹要有一隻成年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可見穿山甲在保護森林、堤壩,維護生態平衡、人類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時獨居於洞穴之中,衹有繁殖期纔成對生活。與洞穴生活相適應,穿山甲有愛清潔的習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邊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個5—10釐米深的坑,將糞便排入坑中以後,再用鬆土覆蓋。洞穴的結構也很有講究,常常隨着季節和食物的變化而不同,一般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風涼爽,地勢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進雨水,洞內隧道較短,大約為30釐米左右,裏面結構比較簡單;另一種是鼕天住的,叫做鼕洞,築於背風嚮陽,地勢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內結構比較復雜,隧道彎彎麯麯,形似葫蘆,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墻,長度可達10餘米,還經過二、三個白蟻的巢,成為其鼕季的“糧倉”,洞的盡頭有一個較為寬敞的凹穴,裏面鋪墊着細軟的雜草,用以保暖,是其越鼕期的“臥室”,也用作“育嬰室”。 |
|
穿山甲一般在4—9月間交配,鼕末或春初産仔,每胎1—2仔。出生後的幼仔體重僅有100剋左右,身體是白色的,沒有鱗甲,眼睛也不能睜開。半個月後體重增至250剋左右,眼睛可以睜開了。一個月後纔慢慢長出淡色柔軟的甲片,以後逐漸變硬,並變為暗褐色。兩個月後,小穿山甲就常常爬伏在雌穿山甲的背上,跟隨母親四處活動覓食,直到半年以後,纔開始獨立生活。 |
|
穿山甲在我國僅有一屬,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島)、廣西、雲南等地。我國鄰近之越南、緬甸、印度、錫金、尼泊爾等地亦有。屬於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
|
【用量】 5g~10g。
【禁忌】癰疽已潰,氣血虛者忌用。
【附註】
我國穿山甲的産量少,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尚須自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進口。一般進口商品分為大甲片與小甲片。大甲片呈灰黃色,又稱為“銅甲片”,品質較次,民間常製成搔癢器;小甲片呈褐色,又稱為“鐵甲片”,品質較優。
【性狀】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狀或半折合狀,中間較厚,邊緣較薄,大小不一,長寬各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寬端有數十條排列整齊的縱紋及數條橫綫紋;窄端光滑。內表面色較淺,中部有一條明顯突起的弓形橫嚮棱綫,其下方有數條與棱綫相平行的細紋。角質,半透明,堅韌而有彈性,不易折斷。氣微腥,味淡。
【鑒別】取本品粗粉約1g,加氯仿60ml,加熱回流4 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穿山甲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醋酐-硫酸(9:1) 的混合液,在80℃加熱數分鐘,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顔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性味歸經】鹹,微寒。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通經下乳,消腫排膿,搜風通絡。用於經閉發瘕,乳汁不通,癰腫瘡毒,關節痹痛,麻木拘攣。
【用法用量】 5~9g,一般炮炙後用。
【註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本品為常用中藥,原名“鯪鯉甲”,始於“名醫別錄”,列為下品。宋“圖經本草”稱為“穿山甲”。
[采製]
全年均可捕捉,遇着時撒泥沙於其身上或利用狗至陵墓的洞穴去找。穿山甲見到狗或被撒上泥沙,身體即刻蜷縮成球狀,靜止不動,此時極易捕捉。捕獲後殺死,去淨骨肉,曬幹,即為甲殼(亦稱甲張)。將甲殼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脫落,曬幹;或將甲殼放入石灰水中,爛去皮肉,以清水洗淨,曬幹。或捉到後即刻放入沸水中燙,甲片自行脫落,曬幹亦可。
[炮製]
取漂淨的山甲片,按大小分開。先將砂土置鍋內炒熱,倒入山甲片同炒至鼓起呈金黃色,取出,篩去砂土,趁熱放入醋盆內攪拌,(每100斤用醋40斤)浸濕後撈出,曬幹即成。
[産地及銷售習慣] 主産於廣西百色、宜山、田東、竜津、靖西、河池,雲南思茅、普洱、永平、大姚,貴州榕江、印江、湄潭、錦屏、獨山,廣東海南島、佛山、臺山、平遠,湖南邵陽、黔陽、常德,浙江景寧、竜金、青田,福建建陽、建甌,臺灣嘉義等;以廣西、雲南、貴州産量較大,銷全國各地;此外四川、江西、湖北、安徽等地亦有出産。
[化學成份]
鱗片含大量的角蛋白,粗蛋白含量為85.35%,另含甾體皂甙元。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本品因生長部位不同,形狀大小也不一致,一般呈三角形、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中央較厚,邊緣較薄,背面有縱的生長綫紋,腹面底部近緣或有數條橫皺紋。表面棕黑色或灰棕色,腹面色淡,較滑潤。角質,微透明,堅韌有彈性;很難折斷。臭微腥,味鹹。
以片較小、色棕黑或棕黃、無腥氣、不帶皮肉者為佳。
[效用]
[性味] 鹹,微寒。
[功用] 活血通絡,消腫排膿,下乳汁。
[臨床應用]
1. 用於血滯經閉,癥瘕結塊,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等癥。穿山甲善於走竄,性專行散,能活血散瘀、通行經絡,故可用治上述諸種癥候。用於血滯經閉,可與當歸、川芎、赤芍、紅花等同用;用治癥瘕痞塊,配伍三棱、莪術等藥同用;用治風濕痹痛,可配合當歸、川芎、羌活、防風等同用。
2. 用於乳汁不通。穿山甲有較佳的通下乳汁功效,用於産後乳汁不通,可單味為末,黃酒送服。為增強下乳功效,多與王不留行配伍;若産後氣血兩虛、乳汁稀少,可合益氣補血的黃耆、當歸等藥同用。
3. 用於癰腫初起或膿成不潰等癥。穿山甲有消腫排膿的功效,能使癰腫未成膿者消,已化膿者速潰,在臨床上常與皂角刺、乳香、沒藥、金銀花等同用;如癰疽已潰者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治瘰歷痰核腫痛,可配夏枯草、牡蠣、貝母、玄參等同用,用取消腫通絡散結之功。 |
|
穿山甲
(《本草圖經》)
【異名】鯪鯉甲(《別錄》),鱧鯉甲(《補缺肘後方,),鯪鯉角(《本草衍義》),川山甲(《三因方》),鱉鯉甲(《本草經疏》),山甲(《本草求真》),甲片(《瘍科遺編》),麒鱗片,鱗片、隨鹼片(《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鯪鯉科動物鯪鯉的鱗甲。動物形態詳"鯪鯉"條。
【採集】捕得後殺死,去淨骨肉,曬幹,即為"甲殼"(亦稱"甲張")。將甲殼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脫落,曬幹;或直接用沸水燙死,取下甲片,洗淨曬幹。
【藥材】甲片隨生長部位不同而形狀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長或寬1.5~5釐米,中央較厚,邊緣較薄。背面青黑色,有縱綫紋多條,底部邊緣,有效條橫綫紋。腹面色淡較滑潤,中央有一條弓形的橫嚮棱綫。角質,微透明,堅韌有彈性,很難折斷。氣微腥,味鹹。以片勻、色青黑、無腥氣、不帶皮肉者為佳。
主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浙江、福建、湖南、安徽等地亦産。
進口的穿山甲商品,多來自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一般分大甲片與小甲片。大甲片灰黃色,習稱"銅甲片",品質較次;小甲片褐色,習稱"鐵甲片",品質較優。
【炮製】炮山甲:取揀淨的穿山甲片,分開大小,另將砂子置鍋內炒至輕鬆,加入穿山甲片,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醋山甲:用上法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篩去砂子,立即將炮山甲片倒入醋盆內,攪拌略浸,撈出,用水漂洗,曬幹。(每穿山甲片100斤,用醋20~25斤)
①《滇南本草》:"土炒,炮用。"
②《綱目》:"方用或炮,或燒,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當各隨本方,未有生用者。仍以尾甲為力勝。"
【性味】鹹,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論》:"有大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涼,味鹹。"
【歸經】入肝、胃經。
①《綱目》:"入厥陰、陽明經。"
②《本草匯言》:"入足太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消腫潰癰,搜風活絡,通經下乳。治癰疽瘡種,風寒濕痹,月經停閉,乳汁不通。外用止血。
①《別錄》:"主五邪驚啼悲傷,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療蟻瘻。"
②陶弘景:"療瘡癩。"
③《藥性論》:"治山瘴瘧。惡瘡,燒敷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小兒驚邪,痔漏、惡瘡、疥癬。"
⑤《滇南本草》:"治疥癩癰毒,破氣行血,胸膈膨脹逆氣,治膀胱疝氣疼痛。"
⑥《綱目》:"除痰瘧寒熱,風痹強直疼痛,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
⑦《本草再新》:"搜風去濕,解熱敗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氣血不足,癰疽已潰者慎服。
《本草經疏》:"癰疽已潰不宜服,痘瘡元氣不足不能起發者,不宜服。"
【選方】①治癰疽無頭:穿山甲、豬牙皂角(去皮、弦)各一兩。共炙焦黃,為末。每用一錢,熱酒調下。其瘡破,以鼕瓜藤為末敷,瘡幹即水調敷之,諸癤瘡皆可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②治腫毒初起:穿山甲插入𠔌芒熱灰中,炮焦為末二兩,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半,溫酒下。(《仁齋直指方》)
③治癰疽,托毒排膿,五毒附骨在髒腑裏,托出毒氣,止痛內消:蜂房一兩,穿山甲,蛇蛻、油發(並燒帶生存性)各一分。上為末。每服二錢,入乳香末半錢,暖酒調下。(《普濟方》穿山甲散)
④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黃)、木通各一兩,自然銅半兩(生用)。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計時候。(《本草圖經》)
⑤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單驤·涌泉散)
⑥治便毒便癰:穿山甲半兩,豬苓二錢。並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錢。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輕粉塗之。(《仁齋直指方》)
⑦治聤耳出膿:穿山甲燒存性,入麝香少許吹之。(《鮑氏小兒方》)
⑧治瘰癧潰壞:鯪鯉甲二十一片。燒研敷之。(《姚僧坦集驗方》)
⑨治蟻瘻瘡多而孔小:燒鱧鯉甲。豬膏和敷。(《補缺肘後方》)
⑩治氣痔膿血:穿山甲一兩(燒存性),肉豆扣仁三個。同為末。米飲調二錢服。甚者加蝟皮一兩,燒入。中病即已,不必盡劑。(《本草衍義》)
⑾治喉癬:甲片五分(炙),白霜梅一個(炙),雄黃五分,枯礬一錢。上共研末。吹喉內。(《瘍科遺編》穿山甲散)
⑿治中風,手足偏廢不舉:川山甲、紅海蛤(如棋子者)、川烏頭(大者,生用)各二兩。上為末。每用半兩,搗烈蔥白汁,和成厚餅,約徑一寸半,貼在所患一邊腳中心,用舊帛裹緊縛定,於無風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湯一盆,將貼藥腳於湯內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藥,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為妙。切宜避風,自然手足可舉,如病未盡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後,再依此法用一次。仍服治風補理藥。忌口遠欲以自養。(《三因方》趁痛膏)
⒀治但熱不寒瘧:穿山甲一兩,幹棗十枚。上同燒灰留性,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當發日,日未出時井水調下。(《楊氏傢藏方》)
⒁治痢,裏急後重:穿山甲,好蛤粉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好酒空心調服。(《普濟方》)
⒂治疝氣膀胱疼痛:穿山甲(炒)三錢,茴香子二錢。為細末。每服二錢,滾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⒃治婦人陰頽,硬如卵狀:穿山甲五錢。以沙炒焦黃為末。每服二錢,酒下。(《摘元方》)
⒄治痘瘡變黑:穿山甲,蛤粉炒。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許,溫酒服。即發紅色。(《仁齋直指方》)
【臨床應用】用於止血
將穿山甲洗淨曬幹,用植物油炸成黃色(不宜過火),經日曬或自然揮發除去油質,研成細末(越細越乾燥效果越好),分裝於瓶內,高壓滅菌,再入烤箱內乾燥即成。用時將出血處沾幹,迅速把止血粉均勻地撒在出血部位上(包括動脈出血),輕輕加壓包紮。一般能在1~5分鐘內完全止血。需縫合的傷口,把多餘的止血粉用消毒????水輕輕衝出後即可縫合(經動物實驗證明,穿山甲粉縫於組織內完全可以吸收)。用於疝修補、闌尾切除、胃次全切除、骨瘤、脊椎骨折鋼板固定、截肢等37例手術,有36例獲得滿意的止血效果,衹有1例直腸息肉摘除後因不好壓迫而效果不佳。
【名傢論述】①《綱目》:"穿山甲,古方鮮用,近世風瘧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蓋此物能竄經絡達於病所故也。諺曰: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言其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又按《德生堂經驗方》雲:凡風濕冷痹之證,因水濕所致,渾身上下,強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於五積散加穿山甲七片,炮熟,同全蝎炒十一個,蔥、薑同水煎,入無灰酒一匙,熱服取汗,避風。"
②《醫學衷中參西錄》:"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髒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以治疔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並能治癥瘕積物,周身麻痹,二便秘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長於治瘡,而忘其他長,猶淺之乎視山甲也。疔瘡初起未成膿者,餘恆用山甲、皂刺各四錢,花粉、知母各六錢、乳香、沒藥各三錢,全蜈蚣三條。以治橫痃,亦極效驗。其已有膿而紅腫者,服之紅腫即消,膿亦易出。至癥瘕積聚,疼痛麻痹,二便閉塞諸證,用藥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嚮導。" |
|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鱗甲目 Pholidota → 鱗鯉科 Manidae
→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
|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蚊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裏,用長舌舐食之。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産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隻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納500剋白蟻。據科學家觀察,在250畝林地中,衹要有一隻成年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可見穿山甲在保護森林、堤壩,維護生態平衡、人類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時獨居於洞穴之中,衹有繁殖期纔成對生活。與洞穴生活相適應,穿山甲有愛清潔的習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邊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個5—10釐米深的坑,將糞便排入坑中以後,再用鬆土覆蓋。洞穴的結構也很有講究,常常隨着季節和食物的變化而不同,一般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風涼爽,地勢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進雨水,洞內隧道較短,大約為30釐米左右,裏面結構比較簡單;另一種是鼕天住的,叫做鼕洞,築於背風嚮陽,地勢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內結構比較復雜,隧道彎彎麯麯,形似葫蘆,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墻,長度可達10餘米,還經過二、三個白蟻的巢,成為其鼕季的“糧倉”,洞的盡頭有一個較為寬敞的凹穴,裏面鋪墊着細軟的雜草,用以保暖,是其越鼕期的“臥室”,也用作“育嬰室”。
[原動物] 穿山甲 別名:鯪鯉、鱗鯉。
Manis pentadactyla L.--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鱗甲目Pholidota,鯪鯉科Manidae
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般多棲息於山麓、丘陵或灌叢雜樹林、小石混雜泥地等較潮濕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築洞於泥土地帶。洞道較長,末端有巢。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行動活躍,能爬樹。遇敵或受驚時常蜷成球狀。其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蟻及其幼蟲、蜜蜂、鬍蜂和其它昆蟲幼蟲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
穿山甲在我國僅有一屬,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島)、廣西、雲南等地。我國鄰近之越南、緬甸、印度、尼泊爾等地亦有。 |
|
【拼音名】 líng lǐ
【別名】石鯪(《臨海異物志》),竜鯉(郭璞《江賦》),鱗鯉(《本草圖經》),石鯪魚(《綱目》)。
【來源】為鯪鯉科動物鯪鯉的肉或全體。全年均可捕捉。遇着時撒泥砂於其身上,或使獵犬到洞穴尋找。鯪鯉見狗或被撒上泥砂,即蜷縮成團,此時極易捕捉。
【原形態】
體形狹長,成獸體長差異很大,由50~100釐米。頭呈圓錐形。吻尖,舌細長,無齒。耳小。尾扁平而長,尾背略隆起。前肢略長於後肢,各具五趾,有堅而銳利的爪。從頭、背、體側至尾端均被以覆瓦狀排列的硬角質鱗片,鱗片黑褐色或灰褐色,鱗片間雜有稀毛;背鱗闊菱形;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眩鱗片呈盾狀,中央有竜骨狀突起;尾,側鱗片星折合狀。下頷、兩頰、眼、耳部過胸腹部至尾基部無鱗片而被稀疏的棕色硬毛。雌獸胸部有乳頭2對。
棲於丘陵或樹木潮濕地帶,掘洞穴居。夜出覓食,食物主要為白蟻、黑蟻。也食蜜蜂等昆蟲。能爬樹遊水。受敵時踡成一團。常雌雄同居。
【生境分佈】分佈廣東、海南島、廣西、雲南、貴州、湖南、江西、福建、臺灣、浙江、安徽、江蘇等地。
【性味】《綱目》:"甘澀,溫;有毒。"
【功能主治】《醫林纂要》:"殺蟲,行血,攻堅散瘀,治痹通經。"
【附方】治大麻風:活鯪鯉一個,揀最大者。用生桐油一斤(小者桐油半斤),先用雄黃末一錢,沒藥末七分,黃槍末一兩,共攪入生桐油使勻。將鯪鯉架起,下用炭火熏灼,使其口渴,即能張口,然後將藥末和油灌入口內,不吃再烘,以油吃完為度,再加大火,將鯪鯉炙酥,研為細末。另加百草霜一兩,共研細,入瓷瓶內,封緊不可泄氣。每用五錢,以燒酒調服,上用棉被重盞臥一時許,候滿身汗出,隔一日再如法服五錢。復後七、八日,身面如蛇殼脫皮。(《串雅內編》)
穿山甲的養養殖
穿山甲又叫鯪鯉,屬鯪鯉科動物。其鱗甲是名貴中藥材,具有通經下乳、消腫排膿、搜風通絡的功能,用於治療經閉癜瘕、乳汁不通、痛腫瘡毒、通竅殺蟲等癥,是國傢保護的二類珍稀動物之一,目前嚴禁捕殺。隨着我國中醫事業發展,對穿山甲的需求也在增多。因此,發展穿山甲養殖是解决藥用日趨緊缺的重要途徑,養殖前景十分看好。現將其養殖方法介紹如下。
一、繁殖特性
穿山甲是胎生動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其發情交配時間以4~5月為主,發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後便分開,分娩期為12月至翌年1月。妊娠期8個月左右,每胎通常産1衹,也有的産2衹,一年可繁殖2胎。小穿山甲在産出後6個月跟隨母體外出活動覓食,6個月以後便離開母體獨立生活。
二、養殖方法
1.飼養場地建造:穿山甲飼養場地宜選擇潮濕、陰涼背風、無沙石地處。由於穿山甲四肢粗短發達,五趾鋒利,趾爪似尖刀,善於扒土,且迅速,建場時應把表土層疏土挖出,直到硬土為止,再用石灰、粗沙、黃坭打成混合土,曬幹後再在上面澆灌水泥鋪面,然後用石塊或磚在築好的水泥板四周砌起1.5米高的圍墻,墻的四周用水泥抹面,使表面光滑,防止逃跑。場地的大小視養殖量而定,將挖出的土放在場內堆成假山,假山不宜超過圍墻,假山上可種植小灌木、雜草,從而營造適宜穿山甲生活環境,小灌木未成蔭時要搭棚,註意灌木枝條不能伸出墻外,並離墻1米。在假山旁建一個小池供其飲水和遊泳,假山上可放一些牛糞和腥味餌料,以引誘螞蟻、昆蟲。一般每10平方米面積可放養3對穿山甲。
2.種源及飼養環境:飼養穿山甲的種源,目前仍依靠捕捉野生獲得,捕到的穿山甲放入飼養處後,為了使其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環境,必須保持飼養場地內清潔衛生和安靜環境條件。同時飼養場內做到鼕暖夏涼,溫度保持在16~32℃之間,最為理想的溫度為22℃以上。研究表明,溫度與穿山甲的生長有着密切關係,溫度在18℃時停止生長,鼕季低溫體重下降,而在最佳氣溫下月增重可達250~300剋。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調節好飼養場內溫度,有利於穿山甲生長發育。
3.飼料及投喂:穿山甲是肉食性動物,以白蟻為主要食物,有時也食一些螞蟻、蜂及昆蟲蛹卵。覓食時,先用前肢的長爪抓住蟻巢,然後用嘴插入蟻洞內,用黏性及善於伸縮的舌頭舔食白蟻或其它蟻類。飼養穿山甲要準備有充足的飼料,其飼料分為活體飼料和單品種飼料兩種,在飼養過程中以活體飼料為主,單品種飼料為補。活體飼料有白螞蟻及昆蟲;單品種飼料有牛奶、稀飯、奶粉、黃蟻粉、黑蟻粉、蜂蜜等。活體飼料可通過以下途徑獲得:(1)人工誘集白蟻,在長有鬆木林的山坡上挖若幹個深50釐米、寬50釐米的坑,坑內放入雞毛、雞骨和鬆葉,以招引白蟻進入覓食和建巢,每隔一段時間採集白蟻作穿山甲飼料;(2)燈光誘蟲,在飼養場安裝黑光燈,晚上誘來飛蟻和各種昆蟲,供穿山甲選食。
穿山甲飼料應定時、定點、定量進行投喂,使之形成習慣,到時便到投放點覓食。通常每天投放1次,在下午4時投喂,投喂時按穿山甲體重3%左右為宜,成年穿山甲每衹每天投放100剋左右。
穿山甲對喜歡的飼料一般能自己取食,如白蟻及其他一些昆蟲等活體飼料,但是對單體飼料往往剛開始還不會自行取食,可通過引誘方法而達到最終自己取食的目的。方法是左手按住穿山甲的尾部,將一小塊塑料薄膜放入口吻處,用塑料吸管吸取兌好的食物,擠壓吸管,食物順嘴角流到薄膜上,穿山甲受到刺激伸出舌頭舔食薄膜上的食物,然後把盤放到薄膜上,穿山甲便會自己舔食,這種方法叫吸管誘食,通過數天的誘食,穿山甲就會采食喜歡的單體飼料。
4.日常管理:(1)每天將水池內的水灌滿,供穿山甲飲用和遊泳,並經常清洗,保持池水清潔衛生。(2)鼕季氣溫下降,宜在飼養場內設木箱,內墊幹草,讓其入箱保暖過鼕。有條件的采取加溫保暖,使飼養場內溫度保持在22℃以上,打破其鼕眠習性,加快生長發育。一般可在飼養場內建一定面積的保溫室,鼕季把穿山甲集中在溫室內,並照常投喂飼料,在炎熱的夏季,氣溫過高,則宜在飼養場內搭涼棚,保持有涼爽的環境。(3)經常打掃飼養場,清除糞便和殘留食物,並保持安靜的環境,以利於其生長發育。(4)防治疾病,腸胃病是穿山甲常見的疾病,通常是食量過度和誤食質量不良的飼料引起的。癥狀表現為:食欲減少或絶食,排出糊狀稀糞,次數增多,嚴重時肛門失禁,邊走邊拉,到處有稀便。防治方法:可用酵母粉拌入飼料中內服,拒食者可肌肉註射抗菌藥物。 |
|
根據陶弘景著《本草經集註》的記載,穿山甲是一種食蟻動物,它“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習性果真是這樣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李時珍跟隨獵人進入深山老林,進行穿山甲解剖,發現該動物的胃裏確實裝滿了未消化的螞蟻,證明了本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但李時珍發現穿山甲不是由鱗片誘蟻的,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他修訂了本草書上關於這一點的錯誤記載。同時他又在民間收集了穿山甲的藥用價值,記載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的順口溜。 |
|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拼音名】Chuān Shān Jiǎ
【英文名】Pangolin Scales
【別名】鯪鯉甲、鱣鯉甲、鯪鯉角、川山甲、鱉鯉甲、山甲、甲片、麒麟片、麟片、隨鹼片、山甲片、錢鯉甲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鯪鯉科動物鯪鯉的鱗片。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後殺死,剝取甲皮,放入沸水中燙,等鱗片自行脫落,撈出,洗淨,曬幹,名甲片。
【原形態】鯪鯉,身體背面、四肢外側和尾部披覆瓦狀角鱗片,頭細,吻尖,眼小,舌長,無齒,趾(指)爪強健有力。全身的鱗片間雜有數根剛毛,顔面從下頜開始,過胸腹直尾基以及四肢內側無鱗而着生稀毛。兩頰、眼、耳周亦被毛。四肢精短,前肢比後肢長;前足爪長於後足爪,中間趾爪特別粗長,是為挖掘的強勁工具。鱗甲顔色有黑褐色和棕褐色兩種類型,以前者為多見。老獸的鱗片邊緣,呈橙褐色或灰褐色,每一鱗片自基部始有縱紋,年齡越大紋數越短少。初生獸則鱗軟色白,1月齡後漸次角化並變為褐色。鱗片形狀大體有3種:背鱗呈闊棱形,較扁平;腹側,前4肢近腹內側和後肢鱗呈盾狀,鱗片中央有竜骨狀突起,該突起亦隨年齡而減少,老年個體幾乎沙失;尾側鱗呈折合狀。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棲息於丘陵山地的樹林、灌叢、草莽等各種環境中但極少在石山禿嶺地帶。掘洞穴居,晝伏夜出,能爬樹遊水,遇敵受驚時,將頭裹在腹部,躑成一團。聽覺、視覺差,嗅覺靈敏。食物以白蟻為主,亦食黑蟻、蟻的幼蟲和其他昆蟲的幼蟲。發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後即分開,幼仔由雌獸培育,産仔期多在鼕季,每胎1仔。
資源分佈:主要分佈於我國南方,其中以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數量較多。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狀或半折合狀,中間較厚,邊緣較薄。大小不一,長寬各約0.5-5cm。背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腹面色較淺,中部有一條明顯突起的弓形橫嚮棱綫,其下方有數條與棱綫相平行的細紋。角質微透明,堅韌而有彈性,不易折斷。氣微腥,味微鹹。
顯微鑒別,粉末淡黃色,呈無定形碎塊,近無色、淡黃色或黃色,大多有大小不一的類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空洞,碎塊緣凹凸不平或有凹陷,偶見細紋斑。
【化學成份】穿山甲的鱗片含硬脂酸(stearic acid),膽甾醇(cholesterol),N-丁基-二十三(碳)酰胺(N-butyl tricosylamide),碳原子數為26-29的兩個脂肪族酰胺,環(L-絲氨酰-L酪氨酰)二肽[cyclo(L-seryl-L-tyrosyl)]和環(D-絲氨酰-L-酪氨酰)-L-酪氨酰二肽[cyclo(D-seryl-L-tyrosyl)],又含鋅、鈉、鈦、鈣、鉛、硅、磷、鐵、錳、鉻、鎂、鎳、銅、鋇、硼、鋁、鉬、錫等18種元素。水溶液含天鼕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𠔌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半胱氨酸(cysteine),纈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等16種遊離氨基酸。還含揮發油和水溶性生物鹼等。
【藥理作用】
1.降低血液粘度作用:1.1.對大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取大白鼠30衹,體重300±20g,隨機分成2組,分別腹腔註射穿山甲片水煎液(濃度10%)及等容量生理????水,1小時後,再次給藥。然後註射戊巴比妥鈉麻醉,鼠尾取血,測定玻片、毛細管凝血時間及毛細管高度。本實驗結果表明,穿山甲片的水煎液有明顯延長大白鼠凝血時間的作用和降低大白鼠血液粘度的作用。
1.2.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取小白鼠36衹(18±2g),隨機等分為3組,分別灌胃穿山甲片水煎液及等量生理????水,3天後,眼眶後靜脈叢取血,用毛細管法測定凝血時間。實驗結果表明,穿山中片的水煎液有明顯延長小白鼠凝血時間和降低小白鼠血液粘度的作用。
2.抗炎作用:取小白鼠84衹,隨機分組,灌胃穿山甲片水煎液和生理????水,1周後,將小鼠左耳正反面塗以巴豆油液(內含巴豆油2%,無水乙醇20%,無水乙醚78%)使其發炎腫脹,4小時後,將小白鼠處死,迅速剪下兩耳,以直徑4mm的不銹鋼圓衝衝下一圓面,精稱,左右耳之差即為左耳實際腫脹重量,計算腫脹百分率,結果見表4。實驗結果表明穿山甲片的水提液、醇提液均有明顯的抗巴油油引起的小白鼠耳部炎癥作用(P<0.01,P<0.05)。
3.對小白鼠常壓缺氧的耐受能力的影響:穿山甲片中的環二肽Ⅵ和Ⅶ能夠提高小白鼠常壓缺氧的耐受能力。
【鑒別】理化鑒別,取炮製後的穿山甲片5g,研碎,加95%乙醇50ml浸泡過夜,過濾得乙醇提取液。取上述乙醇提取液5ml蒸幹,用氯仿1ml溶解,沿管壁滴加濃硫酸,則上層呈淡藍色,中間有一棕色環,下層黃棕色,紫外光燈下可見緑色熒光。取上述醇提取液1ml加茚三酮試劑水浴加熱10min,呈紫色,取炮製後的穿山甲片2g,研碎,用稀????酸浸泡過夜,過濾,得酸水提取液加硅鎢酸試劑,則可産生白色絮狀沉澱。
【炮製】
炮山甲:取揀淨的穿山甲片,分開大小,另將砂子置鍋內炒至輕鬆,加入穿山甲片,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醋山甲:用上法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篩去砂於,立即將炮山甲片倒入醋盆內,攪拌略浸,撈出,用水漂洗,曬幹。(每穿山甲片100廳,用醋50斤)1.《滇南本草》:土炒,炮用。
2.《綱目》:方用或炮,或燒,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當各隨本方,未有生用者。仍以尾甲為力勝。
【性味】味鹹;性微寒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活血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潰堅。主血瘀經閉;癥瘕;風濕痹痛;乳汁不下;癰腫;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註意】氣血虛弱、癰疽已潰者及孕婦禁服。
【附方】①治癰疽無頭:穿山甲、豬牙皂角(去皮、弦)各一兩。共炙焦黃,為末。每用一錢,熱酒調下。其瘡破,以鼕瓜藤為末敷,瘡幹即水調敷之。諸癤瘡皆可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②治腫毒初起:穿山甲插入𠔌芒熱灰中,炮焦為末二兩,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半,溫酒下。(《仁齋直指方》)③治癰疽,托毒排膿,五毒附骨在髒腑裏,托出毒氣,止痛內消:蜂房一兩,穿山甲、蛇蛻、油發(並燒帶生存性)各一分。.上為末。每服二錢,入乳香末半錢,暖酒調下。(《普濟方》穿山甲散)④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黃)、木通各一兩,自然銅半兩(生用)。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計時候。(《本草圖經》)⑤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單驤·涌泉散)⑥治便毒便癰:穿山甲半兩,豬苓二錢。並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錢。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輕粉塗之。(《仁齋直指方》)⑦治耵耳出膿:穿山甲燒存性,入麝香少許吹之。(《鮑氏小兒方》)⑧治瘰癧潰壞:鯪鯉甲二十一片。燒研敷之。(《姚僧坦集驗方》)⑨治蟻瘻瘡多而孔小:燒鱣鯉甲。豬膏和敷。(《補缺肘後方》)⑩治氣痔膿血:穿山甲一兩(燒存性),肉豆扣仁三個。同為末。米飲調二錢服。甚者加蝟皮一兩,燒入。中病即巳,不必盡劑。(《本草衍義》)11.治喉癬:甲片五分(炙),白霜梅一個(炙),雄黃五分,枯礬一錢。上共研末。吹喉內。 (《瘍科遺》穿山甲散)12.治中風,手足偏廢不舉:川山甲、紅海蛤(如棋子者)、川烏頭(大者,生用)各二兩。上為末。每用半兩,搗烈蔥白汁,和成厚餅,約徑一寸半,貼在所患一邊腳中心,用舊帛裹緊縛定,於無風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湯一盆,將貼藥腳於湯內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藥,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為妙。切宜避風,自然手足可舉,如病未盡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後,再依此法用一次。仍服治風補理藥。忌口遠欲以自養。(《三因方》趁痛膏)13.治但熱不寒瘧:穿山甲一兩,幹棗十枚。上同燒灰留性,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當發日,日未出時井水調下。(《楊氏傢藏方》)14.治痢,裏急後重:穿山甲、好蛤粉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好酒空心調服。(《普濟方》)15.治疝氣膀胱疼痛:穿山甲(炒)三錢,茴香子二錢。為細末。每服二錢,滾水酒送下。(《滇南本草》)16.治婦人陰TUI,硬如卵狀:穿山甲五錢。以沙炒焦黃為末。每服二錢,酒下。(《摘元方》)17.治痘瘡變黑:穿山甲,蛤粉炒。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許,溫酒服。 即發紅色。(《仁齋直指方》)
【各傢論述】
1.《綱目》:穿山甲,古方鮮用,近世風瘧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蓋此物能竄經絡達於病所故也。諺曰: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言其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又按《德生堂經驗方》雲:凡風濕冷痹之證,因水濕所致,渾身上下,強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於五積散加穿山甲七片,炮熟,同全蝎炒十一個,蔥、薑同水煎,入無灰酒一匙,熱服取汗,避風。
2.《醫學衷中參西錄》: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髒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以治疔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並能治癥瘕積聚,周身麻痹,二便秘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長於治瘡、而忘其他長,猶淺之乎視山甲也。疔瘡初起未成膿者,餘恆用山甲、皂刺各四錢,花粉、知母各六錢、乳香、沒藥各三錢,全蜈蟻三條。以治橫痃,亦極效驗。其已有膿而紅腫者,服之紅腫即消,膿亦易出。至癥瘕積聚,疼痛麻痹,二便閉塞諸證,用藥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嚮導。
3.《別錄》:主五邪驚啼悲傷,燒之作灰, 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療蟻瘻。
4.陶弘景:療瘡癩。
5.《藥性論》:治山瘴瘧。惡瘡,燒敷之。
6.《日華子本草》:治小兒驚邪,痔漏、惡瘡、疥癬。
7.《滇南本草》:治疥癩癰毒,破氣行血,胸膈膨脹逆氣,治膀胱疝氣疼痛。
8.《綱目》:除痰瘧寒熱,風痹強直疼痛,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
9.《本草再新》:搜風去濕,解熱敗毒。
【臨床應用】用於止血。將穿山甲洗淨曬幹,用植物油炸成黃色(不宜過火),經日曬或自然揮發除去油質,研成細末(越細越乾燥效果越好),分裝於瓶內,高壓滅菌,再入烤箱內乾燥即成。用時將出血處沾幹,迅速把止血粉均勻地撒在出血部位上(包括動脈出血),輕輕加壓包紮。一般能在1-5分鐘內完全止血。需縫合的傷口,把多餘的止血粉用消毒????水輕輕衝出後即可縫合(經動物實驗證明,穿山甲粉縫於組織內完全可以吸收)。用於疝修補、闌尾切除、胃次全切除、骨瘤、脊椎骨折鋼板固定、截肢等37例手術,有36例獲得滿意的止血效果,衹有1例直腸瘜肉摘除後因不好壓迫而效果不佳。
【摘錄】《中華本草》 |
|
穿山甲
拼音名:Chuanshanjia
英文名:SQUAMAMANI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20
本品為鯪鯉科動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Linnaeus的鱗甲。收集鱗甲,洗淨,
曬幹。
【性狀】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狀或半折合狀,中間較厚,
邊緣較薄,大小不一,長寬各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寬端有數
十條排列整齊的縱紋及數條橫綫紋;窄端光滑。內表面色較淺,中部有一條明顯突起的
弓形橫嚮棱綫,其下方有數條與棱綫相平行的細紋。角質,半透明,堅韌而有彈性,不
易折斷。氣微腥,味淡。
【鑒別】取本品粗粉約1g,加氯仿60ml,加熱回流4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
幹,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穿山甲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
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
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醋酐-硫酸(
9:1)的混合液,在80℃加熱數分鐘,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
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顔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檢查】雜質不得過4%(附錄ⅨA)。
【炮製】穿山甲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炮山甲取淨穿山甲,大小分開,照燙法(附錄ⅡD)用砂燙至鼓起,洗淨,乾燥。
用時搗碎。
醋山甲取淨穿山甲,大小分開,按上法燙至鼓起,醋淬,取出,乾燥。用時搗碎。
每100kg穿山甲,用醋30kg。
【性味與歸經】鹹,微寒。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通經下乳,消腫排膿,搜風通絡。用於經閉{徵}瘕,乳汁不通,癰
腫瘡毒,關節痹痛,麻木拘攣。
【用法與用量】5~9g,一般炮炙後用。
【註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乾燥處。 |
|
名稱:
穿山甲
漢語拼音:
Chuanshanjia
英文名:
SQUAMA MANIS
基原:
本品為鯪鯉科動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的鱗甲。收集鱗甲,洗淨,曬幹。
性狀:
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狀或半折合狀,中間較厚,邊緣較薄,大小不一,長寬各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寬端有數十條排列整齊的縱紋及數條橫綫紋;窄端光滑。內表面色較淺,中部有一條明顯突起的弓形橫嚮棱綫,其下方有數條與棱綫相平行的細紋。角質,半透明,堅韌而有彈性,不易折斷。氣微腥,味淡。
鑒別:
取本品粗粉約1g,加三氯甲烷60ml,加熱回流4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穿山甲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醋酐-硫酸(9:1)混合液,在80℃加熱數分鐘,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顔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檢查:
雜質 不得過4%(附錄Ⅸ A)。
炮製方法:
穿山甲 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炮山甲 取淨穿山甲,大小分開,照燙法(附錄Ⅱ D)用砂燙至鼓起,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醋山甲 取淨穿山甲,大小分開.按上法燙至鼓起.醋淬,取出,乾燥。用時搗碎。
每100kg穿山甲,用醋30kg。
性味:
鹹,微寒。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通經下乳,消腫排膿,搜風通絡。
主治:
用於經閉癥瘕,乳汁不通,癰腫瘡毒,關節痹痛,麻木拘攣。
用法用量:
5-9g,一般炮炙後用。
用藥禁忌:
孕婦慎用。
貯藏:
置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SQUAMA MANITIS |
|
穿山甲
squama manitis
穿山甲(squama manitis)活血祛痕藥。出
《本草圖經》。見《司牧安吸集》。又名峻鯉甲、川山
甲、山甲。為嫂鯉科動物坡鯉A勿”臺加”匆由cty勿
Linnaeus的鱗甲。燙製或再醋淬後用。主産長江以南
各省區。鹹,微寒。入肝、胃經。功能散血通絡,攻
瘡排膿,通竅下乳。主治:①牛胎衣不下,與大戟、滑
石、海金沙、豬油配伍。②瘡黃,與白及、花粉、牙
皂、知母、貝母等配伍,如甲珠托膿散(《獸醫中藥學》)。
③缺乳,與通草、川芍、甘草等配伍,如通乳湯(《醫
宗金鑒》)。④風濕痹痛,肢體拘攣,與羌活、荊芥、川
芍、蘇木、防風、蟬蛻等配伍。⑤癰瘡成膿不潰,與
川芍、當歸、皂角刺、生黃衊配伍,如透膿散(《外科
正宗》)。馬、牛15一45;豬、羊3一9剋。為末或煎
湯灌服。本品有增加白細胞的作用。
(趙隆錦) |
|
- : Pangolin Scale, Squama Manitis
- n.: pangolin
- lat.: Manis pentadactyla
|
|
|
|
穿山甲科 | 穿山甲屬 | 穿山甲片 | 穿山甲散 | 燜穿山甲 | 穿山甲爪 | 穿山甲牙 | 穿山甲鱗 | 穿山甲眼 | 醋穿山甲 | 穿山甲炮 | 穿山甲肉 | 馬來穿山甲 | 中華穿山甲 | 長槍穿山甲 | 槍盾穿山甲 | 穿山甲外衣 | 錘盾穿山甲 | 雙鈎穿山甲 | 穿山甲免煎 | 穿山甲苦力 | 穿山甲監工 | 巨型穿山甲 | 熔岩穿山甲 | 穿山甲元魂珠 | 高雙鈎穿山甲 | 高錘盾穿山甲 | 高長槍穿山甲 | 高槍盾穿山甲 | 螞蟻和穿山甲 | 老虎和穿山甲 | 當歸燉穿山甲肉 | 穿山甲燉豬蹄湯 | 九宮八卦穿山甲 | 受感染的穿山甲 | 摸金校尉穿山甲 | 大鐵鋤穿山甲開山工 | 小鐵鋤穿山甲開山工 | 甘肅穿山甲地下網管工程有限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