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臺空間天文研究室是天文衛星tw-l的研製機構。
紫臺空間天文研究室正式成立於1976年(97年9月改為空間天文實驗室)。它是為研製我國第一顆天文衛星任務而設置的,負責和承擔衛星的天文課題和探測器研製分係統工作。1983年紫臺負責的五個探測器研製任務完成(包括環模試驗)。
五個探測器的名稱,探測器能量範圍和目的
電離室 1130-1350埃 (氫lα,紫外) 太陽紫外觀測
mylar 膜窗 0.20-0.28kev
正比計數器 0.6-2.0 太陽超軟x射綫觀測
鈹窗正比計數器 2-15 kev 太陽x射綫觀測
大窗正比計數器(窗口面積1ooc平方釐米,100μbe) 2-15 kev宇宙x射綫源觀測
全天監測器
宇宙γ射綫暴x射綫探測器 0.2-1.3 kev φ50mm propylene膜窗2一12kev觀測
鈹窗 φ60mm宇宙γ射綫暴、x射綫觀測
氣球X射綫天文觀測
1980年開始調研,1983年正式開始氣球觀測。研製的主要觀測設備包括:
高氣壓式正比計數器: 窗門面積 870平方釐米(有效面積570平方釐米)
氣壓 2.5大氣壓 xe/ch4
觀測能量範圍25一12okev,六能道, 陽極絲20根,陰極絲209根
具有姿態控製係統和目標指嚮的吊籃: 姿態係統包括反捻電機,反作用飛輪,地磁敏感器等
指嚮跟蹤係統采用地平式,指嚮穩定度土0.1度.
該觀測係統於1988年在中日(日方為l5as)合作氣球越洋飛行中取得成功觀測。獲得cygx-l,cygx-2和一暫現源的能譜觀測數據。此次飛行吊籃重量256kg,氣球體積85000立方米,平飛高度34.5公裏,飛行時間 15.5小時。
最近幾年對探測器作了改進,幅度分析器改為多道分析器。改進了反符合電路及正比管屏蔽,並建立了氣體純化係統,目的是提高背景扣除效率相提高能量分辨率。同時吊籃係統采用80c196單片機為核心和std總綫結構的數據和控製係統,還采用了gps(全球定位係統)接收機,從而可進行程控跟蹤目標,實際上可以預先確定若幹觀測目標,做到自動對嚮和跟蹤觀測目標,使整個觀測變為自動化、自主的閉環係統,十分適合準直器加正比管的x射綫天文觀測係統。 在上述改進的基礎上,目前正在研製大的吊籃係統,正比管總面積為7350平方釐米(有效面積6400平方釐米),比原先的探測面積大9.5倍。
921-2工程空間天文分係統任務
該分係統是為探測器γ射綫暴和太陽高能輻射課題而設置。 紫臺負責三套探測器中的二套:
超軟x射綫探測器:探測能段0.2一2kev,此能段至今還沒有對γ射綫暴作過觀測,但它可能對γ射綫暴至今還是一個謎的距離問題提供綫索。此探測器研製難度較大,在我們原先的tw-1天文衛星研製經驗的基礎上又作了很多改進。
bgoγ射綫探測器:bgo是一種新材料,對γ射綫的探測效率比nai 等材料要高,期望延伸到lomev,從而有可能探測到某些γ譜綫。
除上γ暴探測課題外,實驗室還負責一項與921-2任務有關的宇宙塵捕集課題。該課題的任務是研製一宇宙塵捕集器,該捕集器將放人美國航天飛機的搭載桶,由航天飛機帶入空間收集宇宙塵,捕集器獨特的設討、有可能測出宇宙塵的飛行方向和速度,宇宙塵收集後,將帶回到地面實驗室分析。
天文衛星資料處理
利用國外天文衛星資料,開展課題研究是一重要的途徑。它與從文獻到文獻的研究不同,它將直接去處理分析衛星取得的原始資料,從而研究者將熟悉探測過程,數據的由來,掌握當今國際上的發展動態,在這方面理論聯繫實際有寬廣的領域。80年代中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工作,陸續引進了處理軟件和資料,涉及的衛星如:exosat、iue、einstein、iras、smm、yohkoh等。在x射綫雙星,γ射綫暴,太陽高能輻射等課題開展了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