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空竹
目錄
No. 1
  用竹木製成的玩具,在圓柱的一端或兩端安上周圍有幾個小孔的圓盒,用繩子抖動圓柱,圓盒就迅速旋轉,發出嗡嗡的聲音。
kōng zhú kōng zhú
  一種用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玩具,在圓柱的一端或兩端安上周圍有幾個小孔的圓盒,用繩子扯動圓柱,圓盒就迅速旋轉,發出嗡嗡的聲音
No. 3
  即空鐘。 清 李虹若 《朝市叢載·時尚》:“抖空竹。每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仍以繩承接,演習各樣身段。”參見“ 空鐘 ”。
No. 4
  種中文名:空竹
  種拉丁名: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種別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空竹
  屬拉丁名:cephalostachyum
  海 拔:1200-2000
  族中文名:梨竹族
  族拉丁名:melocanneae 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命名來源:[ann. roy. bot. gard. calcutta 7: 107,94. 1896]
  中國植物志:9(1):030
  形態特徵:
  竿直立,或因梢頭細長而呈半攀援狀,高16—20米,粗3—3.5釐米;節間長50— 80釐米,平滑而具光澤,無毛,節下具白粉環,竿壁較薄;竿環平;竿每節分枝多數,呈 半輪生狀,彼此近同粗或有1-2枝較粗。竿籜質薄,早落:籜鞘長20—38釐米,基底寬15-25釐米,背面被貼生淺棕色短柔毛,縱肋及小橫脈均明顯,故成網脈狀,頂端圓形,兩肩聳起,鞘口寬1.5—2釐米,凹下部分深2釐米左右,具流蘇狀長毛;籜舌低矮;籜片紙質,反捲,狹披針形,先端鑽狀,長達25釐米,底寬1.5—2釐米,腹面被短柔毛,背面無毛。葉鞘長7—8釐米,邊緣具纖毛;葉耳狹窄,不明顯,具直立繼毛;葉舌低矮,平截;葉片卵狀橢圓形,長25—30釐米,寬8-10釐米,基部圓形,先端具一粗糙扭麯之長尖頭,兩面無毛,次脈7—10對。假小穗叢球形,單個着生於具葉小枝之頂端,直徑2.5—5釐米,下方托以多數苞片,苞片頂端有時還可具緑色葉片;小穗無毛,長2—2.5釐米,寬3—4毫米;小穗軸延伸,較短;穎長1.5—2釐米,先端具粗糙長芒狀尖頭,多脈,無毛;外稃與穎相似,小橫脈明顯;內稃稍長於其外稃,膜質,具彼此緊靠的2脊,脊上被白色短毛,先端鈍或凹缺,簇生以白色短毛;鱗被披針形,基部具 3—5脈紋,先端被短纖毛;花藥黃色,先端具2小尖頭;子房卵圓形,花柱細長,柱頭2,羽毛狀。果實呈堅果狀,慄褐色,頂圓,具短尖頭,長寬約1釐米;果皮堅脆,易與種子分離。
  用途:
  空竹在雲南盈江有隔38年開一次花的說法。其果實較大,呈堅果狀,可作竹米飯。
  産地分佈:
  産雲南(景洪、盈江)。生於海拔1200—2000米的林間山地。分佈於印度至東喜馬拉雅地區及緬甸。模式標本采自不丹。
  參考文獻:
  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in ann.roy.bot.gard.calcutta 7:107.pl. 94.1896.et in hook.f.,fl.brit.ind.7:413.1897;brandis,ind.trees 681.1906;e.g.camus,bambus.166.1913;hsueh et j.l.sun in bamb.res.2(2):44.1983;雲南樹木圖志下册,1300頁,圖601.1991.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鐘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以北京、天津所産的最為著名。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幹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換手、一綫二、一綫三等多種形式。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鐘,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鐘,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製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這裏所說的與現代的孩子們玩的音響玩具“地軸”相符,以竹木製成,用繩繞其柄,繩穿入竹尺,用力勒繩地軸即落地飛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轉移時。因空腔周圍有口,故發聲。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邊另有一童子捂着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係綫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此處抖空竹之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編者註釋,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此說如果屬實,那麽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經相當成熟。明定陵出土的兩件刺綉百子衣,一件被命名為“紅暗花羅綉萬壽字過肩竜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另一件被命名為“紅素羅綉平金竜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鐘圖”,兩童子輓臂並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個大型的空鐘。從圖中可見其特點,與空竹不同。這裏的放空鐘應該是放“地軸”。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産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製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係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綫”、“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擡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係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嚮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嚮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No. 5
  種中文名:空竹
  種拉丁名: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種別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空竹
  屬拉丁名:cephalostachyum
  海 拔:1200-2000
  族中文名:梨竹族
  族拉丁名:melocanneae 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命名來源:[ann. roy. bot. gard. calcutta 7: 107,94. 1896]
  中國植物志:9(1):030
  形態特徵:
  竿直立,或因梢頭細長而呈半攀援狀,高16—20米,粗3—3.5釐米;節間長50— 80釐米,平滑而具光澤,無毛,節下具白粉環,竿壁較薄;竿環平;竿每節分枝多數,呈 半輪生狀,彼此近同粗或有1-2枝較粗。竿籜質薄,早落:籜鞘長20—38釐米,基底寬15-25釐米,背面被貼生淺棕色短柔毛,縱肋及小橫脈均明顯,故成網脈狀,頂端圓形,兩肩聳起,鞘口寬1.5—2釐米,凹下部分深2釐米左右,具流蘇狀長毛;籜舌低矮;籜片紙質,反捲,狹披針形,先端鑽狀,長達25釐米,底寬1.5—2釐米,腹面被短柔毛,背面無毛。葉鞘長7—8釐米,邊緣具纖毛;葉耳狹窄,不明顯,具直立繼毛;葉舌低矮,平截;葉片卵狀橢圓形,長25—30釐米,寬8-10釐米,基部圓形,先端具一粗糙扭麯之長尖頭,兩面無毛,次脈7—10對。假小穗叢球形,單個着生於具葉小枝之頂端,直徑2.5—5釐米,下方托以多數苞片,苞片頂端有時還可具緑色葉片;小穗無毛,長2—2.5釐米,寬3—4毫米;小穗軸延伸,較短;穎長1.5—2釐米,先端具粗糙長芒狀尖頭,多脈,無毛;外稃與穎相似,小橫脈明顯;內稃稍長於其外稃,膜質,具彼此緊靠的2脊,脊上被白色短毛,先端鈍或凹缺,簇生以白色短毛;鱗被披針形,基部具 3—5脈紋,先端被短纖毛;花藥黃色,先端具2小尖頭;子房卵圓形,花柱細長,柱頭2,羽毛狀。果實呈堅果狀,慄褐色,頂圓,具短尖頭,長寬約1釐米;果皮堅脆,易與種子分離。
  用 途:
  強身健體
  産地分佈:
  産雲南(景洪、盈江)。生於海拔1200—2000米的林間山地。分佈於印度至東喜馬拉雅地區及緬甸。模式標本采自不丹。
  參考文獻:
  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in ann.roy.bot.gard.calcutta 7:107.pl. 94.1896.et in hook.f.,fl.brit.ind.7:413.1897;brandis,ind.trees 681.1906;e.g.camus,bambus.166.1913;hsueh et j.l.sun in bamb.res.2(2):44.1983;雲南樹木圖志下册,1300頁,圖601.1991.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鐘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以北京、天津所産的最為著名。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幹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換手、一綫二、一綫三等多種形式。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鐘,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鐘,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製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這裏所說的與現代的孩子們玩的音響玩具“地軸”相符,以竹木製成,用繩繞其柄,繩穿入竹尺,用力勒繩地軸即落地飛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轉移時。因空腔周圍有口,故發聲。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邊另有一童子捂着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係綫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此處抖空竹之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編者註釋,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此說如果屬實,那麽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經相當成熟。明定陵出土的兩件刺綉百子衣,一件被命名為“紅暗花羅綉萬壽字過肩竜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另一件被命名為“紅素羅綉平金竜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鐘圖”,兩童子輓臂並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個大型的空鐘。從圖中可見其特點,與空竹不同。這裏的放空鐘應該是放“地軸”。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産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製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係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綫”、“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擡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係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嚮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嚮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植物
  種中文名:空竹
  種拉丁名: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空竹
  屬拉丁名:Cephalostachyum
  海 拔:1200-2000
  族中文名:梨竹族
  族拉丁名:MELOCANNEAE 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命名來源:[Ann. Roy. Bot. Gard. Calcutta 7: 107,94. 1896]
  中國植物志:9(1):030
  形態特徵:
  竿直立,或因梢頭細長而呈半攀援狀,高16—20米,粗3—3.5釐米;節間長50— 80釐米,平滑而具光澤,無毛,節下具白粉環,竿壁較薄;竿環平;竿每節分枝多數,呈 半輪生狀,彼此近同粗或有1-2枝較粗。竿籜質薄,早落:籜鞘長20—38釐米,基底寬15-25釐米,背面被貼生淺棕色短柔毛,縱肋及小橫脈均明顯,故成網脈狀,頂端圓形,兩肩聳起,鞘口寬1.5—2釐米,凹下部分深2釐米左右,具流蘇狀長毛;籜舌低矮;籜片紙質,反捲,狹披針形,先端鑽狀,長達25釐米,底寬1.5—2釐米,腹面被短柔毛,背面無毛。葉鞘長7—8釐米,邊緣具纖毛;葉耳狹窄,不明顯,具直立繼毛;葉舌低矮,平截;葉片卵狀橢圓形,長25—30釐米,寬8-10釐米,基部圓形,先端具一粗糙扭麯之長尖頭,兩面無毛,次脈7—10對。假小穗叢球形,單個着生於具葉小枝之頂端,直徑2.5—5釐米,下方托以多數苞片,苞片頂端有時還可具緑色葉片;小穗無毛,長2—2.5釐米,寬3—4毫米;小穗軸延伸,較短;穎長1.5—2釐米,先端具粗糙長芒狀尖頭,多脈,無毛;外稃與穎相似,小橫脈明顯;內稃稍長於其外稃,膜質,具彼此緊靠的2脊,脊上被白色短毛,先端鈍或凹缺,簇生以白色短毛;鱗被披針形,基部具 3—5脈紋,先端被短纖毛;花藥黃色,先端具2小尖頭;子房卵圓形,花柱細長,柱頭2,羽毛狀。果實呈堅果狀,慄褐色,頂圓,具短尖頭,長寬約1釐米;果皮堅脆,易與種子分離。
  産地分佈:
  産雲南(景洪、盈江)。生於海拔1200—2000米的林間山地。分佈於印度至東喜馬拉雅地區及緬甸。模式標本采自不丹。
  參考文獻:
  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in Ann.Roy.Bot.Gard.Calcutta 7:107.Pl. 94.1896.et in Hook.F.,Fl.Brit.Ind.7:413.1897;Brandis,Ind.Trees 681.1906;E.G.Camus,Bambus.166.1913;Hsueh et J.L.Sun in Bamb.Res.2(2):44.1983;雲南樹木圖志下册,1300頁,圖601.1991.
  空竹圖片
玩具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鐘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也有稱之謂"天皇皇"(包括另一種類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着轉的叫"地皇皇")。以北京、天津所産的最為著名。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幹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産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製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係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綫”、“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擡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係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嚮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嚮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歷史上的空竹
  大傢在街頭巷尾,可曾見過有人用繩子挑起來一個“竹筒”,玩出各種花樣,而高速轉動的“竹筒”發出一種清脆的響聲。這就是空竹
  空竹,也叫舞鈴,即用一根長繩舞耍一個啞鈴形狀的滾軸;花毽不同於毽球,主要是背踢、側踢等花樣的表演。這兩個體育項目都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老的民族體育奇葩。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麽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徵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鬍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云:“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陀蠃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兒童玩具。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們叫它“空鐘”、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風葫蘆”或者“悶葫蘆”、四川人叫它“響簧”、上海人叫它“啞鈴”、山西人叫它“鬍敲”、長沙人叫它“天雷公”、臺灣人叫它“扯鈴”、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裏邊描寫:“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鐘,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鐘,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製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裏是說,把空鐘“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綫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鐘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並發出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鐘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着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係綫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裏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瞭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麽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鐘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以北京、天津所産的最為著名。
空竹的玩法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幹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換手、一綫二、一綫三等多種形式。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鐘,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鐘,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製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這裏所說的與現代的孩子們玩的音響玩具“地軸”相符,以竹木製成,用繩繞其柄,繩穿入竹尺,用力勒繩地軸即落地飛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轉移時。因空腔周圍有口,故發聲。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邊另有一童子捂着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係綫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此處抖空竹之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編者註釋,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此說如果屬實,那麽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經相當成熟。明定陵出土的兩件刺綉百子衣,一件被命名為“紅暗花羅綉萬壽字過肩竜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另一件被命名為“紅素羅綉平金竜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鐘圖”,兩童子輓臂並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個大型的空鐘。從圖中可見其特點,與空竹不同。這裏的放空鐘應該是放“地軸”。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産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製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係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綫”、“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擡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係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嚮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嚮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空竹花樣技巧
  唐偉根據自己多年練習空竹的體會,寫成《單頭空竹花樣技巧》一書,約2萬字。
  書中談到:
  空竹的歷史大約有1700多年,相傳三國曹植,曾作詩一首《空竹賦》裏面曾描寫了空竹。還有宋江曾作了一首詩名曰:“一聲底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雲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慢徒勞。”明朝時劉侗所著《帝京景物略》中描寫到“楊柳兒活抽陀蠃,楊柳兒青放空鐘”,這裏的“空鐘”指的就是空竹。清代坐官老人在《清代野記》一書中提到“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鐘者,即外省之地鈴”等。也是說的空竹
  空竹各地叫法不一樣,北方叫空竹,風葫蘆,嗡子,空箏,風葫蘆,響葫蘆,悶葫蘆,嗡子,地竜等。南方叫扯鈴,地鈴,響鈴,啞鈴,轉鈴,天雷公公等。但是在開封我們叫“抖牛(ou)”,或叫“空竹”。
  空竹分:雙頭的、單頭的、多頭的、異性的、塑料的、橡膠的、玻璃鋼的、音樂的、燈光的等等。在開封大部分抖的是單頭空竹,也有抖雙頭空竹的,女的較多。在丌封~般用的空竹有開封王三、王四的空竹,和洛陽的空竹,還有鄭州的塑料空竹等。它們各有特點。我一般用的是洛陽的空竹。它的平衡度比較高,而且耐摔、耐碰。開封王三的空竹,聲音比較好聽,而且全是手工製作,材料原始,收藏着具名多,好看,是很好的工藝品。
  抖空竹光有空竹也不行,還得有竿。竿分:竹子的、木頭的、鐵的、玻璃鋼的等等。竹子竿,從古代到現在用的人都很多,材料好找,表面光滑,結實,價錢便宜。木頭的竿用的人不多,一般用楠木的,加工麻煩,不太結實,而且很沉,價錢很高。玻璃鋼竿的出現,大大的帶動空竹的發展,玻璃鋼竿結實,彈性好,買來就能玩,不用加工,省力。
  竿的長度也有要求,一般長度40~50公分左右。有用長的,有用短的,各有長處,應人而定。竿上的綫有棉的,棉麻的,棉化纖的,什麽都行,綫長度一般3.5--4桿左右。
  抖空竹有利於身體健康,減少疾病,還可以陶冶情操,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抖空竹可以提高人們的神經,消化係統,改善其它身體係統的機能。由於運動,血液循環和消化係統的加快,使胃腸道的功能得到刺激,加快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便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抖空竹不單單是上半身的運動,而且是大腦,眼睛和全身運動。每做一個動作必須由大腦反映給四肢,再由眼睛所看到空竹的位置再反映到大腦,大腦再傳達到四肢。使身體的肩、肘腕、胯、膝、腰、頸、腿等關節不斷運動。再抖時,不停的變換位置,又使各關節得到了不同位置運動,從而提高了四肢的協調能力,加快了血液循環,提高了大腦,小腦的開發,使身體的靈活性得到了提高。由於眼睛不停的註視空竹,眼神經係統也到了鍛煉,調節了視力,對眼睛起到很好保護。由於,抖空竹是很多人在一起,有說,有笑,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沒有壓力,再加上它是有氧運動,衹要合理的掌握不讓運動過量。對視力、關節炎、全身的協調能力、老年癡呆、消化係統、呼吸係統、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可提高身體各器官的機能,使人越活越年青,長生不老。
  學習抖空竹,前提必須熱愛和喜歡空竹。還得有一定的恆心和毅力,必須長時間的練習和不恥下問的决心,才能把空竹,練好、練熟。
  學抖空竹不能馬馬虎虎,要一絲不苟。每學一個動作要標準化,學會後要多加練習,練精。然後在學另外一個動作,不要貪多。步伐要正確,跟步要到位,身體也要轉到位。
  不管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功底的空竹愛好者,都應該把所學的動作反復練習,邊練邊考慮。到那掉,為什麽掉,到那不掉等,達到動作協調一致。在抖空竹時,要擡頭,挺胸,身體要站直。玩動作時。更不能彎腰哈背,低頭。抖時,應該使空竹和身體保持平行和垂直,(就是平常說的平牛和立牛)還要有一定的距離。這樣空竹纔不會碰到或打到自己,同時不要有任何壓力和不愉快的心情,這樣,抖起空竹來動作才能舒展,好看,協調一致,身體纔不會感到很纍。才能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才能感覺到空竹無窮無盡的魅力和樂趣。
  劉振玉老師的《花樣空竹技法》,和李鴻寬老師的《空竹淺談》兩書中講的是雙頭空竹。單頭空竹衹是一帶而過。下面我就將單頭空竹加一介紹,以供參考。
單頭空竹
  單頭空竹的花樣很多,能叫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還有現在抖空竹人研究的,就不下幾百種。動作各式各樣,有快的,有慢的,快的如閃電,饅的如蝸牛。有動有靜,有剛有柔,有力量形,有持久形的,因人而定,抖法各一。空竹起的名字也很有意思,由來自古代傳說和古典文學的,如海底撈月,張飛騙馬,二郎擔山,魯班拉鋸等等。各地叫發不一,但動作都一樣。
  要想把動作與動作之間全部相連,那就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每一個動作與每一個動作之間不是都可以相連的。例如“小猴翻竿”過後不能做“上下翻飛”等,因為做完後就沒有速度,所以每一個動作與每一個動作之間就得設計好,分配好,使每一個動作之間相互連接順當,恰倒好處。
  速度是做動作之間的關鍵,不是每一個動作都可以加速的。在空竹運行時,受空氣的阻力,綫於空竹中心軸的摩擦力,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切換,動作是否做到位,竿於空竹軸的摩擦等等,都會使空竹的速度減慢。但是空竹的減速問題主要原因還是空氣的阻力,這是空竹本身設計的原因。因為空竹不但要抖轉,還得抖響,所以空竹就要加上哨孔,使空竹發出響聲。這樣一來,空竹一頭就得加寬,加厚,形成大小兩頭,大頭就成了空芯。做動作時,空竹本身的重力.哨孔與空氣的阻力也相對加大,再加上綫的摩擦,速度也就由快到慢,到停,所以動作與動作之間的相連就的考慮到加速的問題。如果做一個動作加一次速.這樣就形成不了套路。同時動作做起來也就不協調,死板,所以用動作加速就成了抖好空竹的最好辦法。比如,空竹沒有速度,就用“魯班拉鋸”來加速,這樣一來速度就上來了。動作也玩了,銜接也跟上了,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而且使套路動作做起來更加流暢,更加完美。
空竹健身
  鍛煉協調靈敏
  抖空竹,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
  當雙手握桿抖動空竹做各種動作技巧時,人的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下肢的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加之頸椎,腰椎都在同時運動,以帶動身軀的前後、左右的移動、轉動,兩臂的舒張、收縮。腳步的跟隨,經過反復的鍛煉,從而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提高四肢的協調能力,促進人腦的發育,提高靈敏性,還可以延緩衰老。
  提高視力和智力
  抖空竹時,人的註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各種花樣時,眼睛始終都要註視着空竹在空間旋轉位置的變化,隨時反映給大腦,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雙眼和腦神經在抖空竹的過程中會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尤其是在藍天白雲下眼球不停地轉動,這能起到提高視力的作用。
  做各種空竹的花樣技巧時,還能促進人的大腦發育,提高機能,尤其是青少年經常參加此項活動效果更佳,可增強精神集中的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
  加強血液循環
  人體各部位的骨骼肌肉的周期性的收縮與舒張可以加強靜脈的血液循環,肌肉的動作保證了靜脈的血液回流,在抖空竹時,人的心情舒暢,呼吸自然,這樣就會加強血液循環,從而促進人體各器官的組織供血、供氧充分,物質代謝也得到改善。因而使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現象得到緩解。
  刺激消化係統
  古代醫學理論認為:“人身常動搖則𠔌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就是說,神經係統的活動能力提高,可以改善其他係統的機能活動。抖空竹運動對胃腸道消化係統起着機械性的刺激作用,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能力的作用,預防便秘,這對老年人更為重要。
植物
  科屬分類
  種:空竹 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科:禾本科 Gramineae
  屬:空竹屬 Cephalostachyum
  海 拔:1200-2000
  族:梨竹族 MELOCANNEAE Benth.
  超族:竹超族 BAMBUSATAE
  亞科:竹亞科 BAMBUSOIDEAE Nees
  目:禾本目 GRAMINALES(POALES)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命名來源:[Ann. Roy. Bot. Gard. Calcutta 7: 107,94. 1896]
  中國植物志:9(1):030
  形態特徵
  竿直立,或因梢頭細長而呈半攀援狀,高16—20米,粗3—3.5釐米;節間長50— 80釐米,平滑而具光澤,無毛,節下具白粉環,竿壁較薄;竿環平;竿每節分枝多數,呈 半輪生狀,彼此近同粗或有1-2枝較粗。竿籜質薄,早落:籜鞘長20—38釐米,基底寬15-25釐米,背面被貼生淺棕色短柔毛,縱肋及小橫脈均明顯,故成網脈狀,頂端圓形,兩肩聳起,鞘口寬1.5—2釐米,凹下部分深2釐米左右,具流蘇狀長毛;籜舌低矮;籜片紙質,反捲,狹披針形,先端鑽狀,長達25釐米,底寬1.5—2釐米,腹面被短柔毛,背面無毛。葉鞘長7—8釐米,邊緣具纖毛;葉耳狹窄,不明顯,具直立繼毛;葉舌低矮,平截;葉片卵狀橢圓形,長25—30釐米,寬8-10釐米,基部圓形,先端具一粗糙扭麯之長尖頭,兩面無毛,次脈7—10對。假小穗叢球形,單個着生於具葉小枝之頂端,直徑2.5—5釐米,下方托以多數苞片,苞片頂端有時還可具緑色葉片;小穗無毛,長2—2.5釐米,寬3—4毫米;小穗軸延伸,較短;穎長1.5—2釐米,先端具粗糙長芒狀尖頭,多脈,無毛;外稃與穎相似,小橫脈明顯;內稃稍長於其外稃,膜質,具彼此緊靠的2脊,脊上被白色短毛,先端鈍或凹缺,簇生以白色短毛;鱗被披針形,基部具 3—5脈紋,先端被短纖毛;花藥黃色,先端具2小尖頭;子房卵圓形,花柱細長,柱頭2,羽毛狀。果實呈堅果狀,慄褐色,頂圓,具短尖頭,長寬約1釐米;果皮堅脆,易與種子分離。
  産地分佈
  産雲南(景洪、盈江)。生於海拔1200—2000米的林間山地。分佈於印度至東喜馬拉雅地區及緬甸。模式標本采自不丹。
玩具
  空竹,也叫舞鈴,即用一根長繩舞耍一個啞鈴形狀的滾軸;花毽不同於毽球,主要是背踢、側踢等花樣的表演。這兩個體育項目都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老的民族體育奇葩。空竹圖片
  它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鐘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也有稱之謂"天皇皇"(包括另一種類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着轉的叫"地皇皇")。以北京、天津所産的最為著名。 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陀蠃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兒童玩具。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們叫它“空鐘”、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風葫蘆”或者“悶葫蘆”、四川人叫它“響簧”、上海人叫它“啞鈴”、山西人叫它“鬍敲”、長沙人叫它“天雷公”、臺灣人叫它“扯鈴”、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産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製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係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綫”、“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擡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係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嚮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嚮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來歷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麽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徵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鬍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云:“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裏邊描寫:“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鐘,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鐘,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製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裏是說,把空鐘“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綫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鐘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並發出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鐘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着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係綫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裏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瞭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麽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空竹的玩法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幹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換手、一綫二、一綫三等多種形式。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鐘,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鐘,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製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這裏所說的與現代的孩子們玩的音響玩具“地軸”相符,以竹木製成,用繩繞其柄,繩穿入竹尺,用力勒繩地軸即落地飛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轉移時。因空腔周圍有口,故發聲。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邊另有一童子捂着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係綫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此處抖空竹之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編者註釋,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此說如果屬實,那麽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經相當成熟。明定陵出土的兩件刺綉百子衣,一件被命名為“紅暗花羅綉萬壽字過肩竜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另一件被命名為“紅素羅綉平金竜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鐘圖”,兩童子輓臂並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個大型的空鐘。從圖中可見其特點,與空竹不同。這裏的放空鐘應該是放“地軸”。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産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製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係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綫”、“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擡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係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嚮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嚮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健身作用
  抖空竹,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
  當雙手握桿抖動空竹做各種動作技巧時,人的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下肢的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加之頸椎,腰椎都在同時運動,以帶動身軀的前後、左右的移動、轉動,兩臂的舒張、收縮。腳步的跟隨,經過反復的鍛煉,從而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提高四肢的協調能力,促進人腦的發育,提高靈敏性,還可以延緩衰老。
  抖空竹時,人的註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各種花樣時,眼睛始終都要註視着空竹在空間旋轉位置的變化,隨時反映給大腦,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雙眼和腦神經在抖空竹的過程中會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尤其是在藍天白雲下眼球不停地轉動,這能起到提高視力的作用。
  做各種空竹的花樣技巧時,還能促進人的大腦發育,提高機能,尤其是青少年經常參加此項活動效果更佳,可增強精神集中的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
  人體各部位的骨骼肌肉的周期性的收縮與舒張可以加強靜脈的血液循環,肌肉的動作保證了靜脈的血液回流,在抖空竹時,人的心情舒暢,呼吸自然,這樣就會加強血液循環,從而促進人體各器官的組織供血、供氧充分,物質代謝也得到改善。因而使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現象得到緩解。
  古代醫學理論認為:“人身常動搖則𠔌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就是說,神經係統的活動能力提高,可以改善其他係統的機能活動。抖空竹運動對胃腸道消化係統起着機械性的刺激作用,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能力的作用,預防便秘,這對老年人更為重要。
百科大全
  kongzhu
  空竹
  diabolo
  中國民間玩具。以竹筒製成,中空,因而得名。古稱空箏。江南稱扯鈴。北京産的空竹最為著名。
  空竹由空鐘發展而來。明代《帝京景物略》等記載,空鐘為木製,圓形,直徑最大約為30cm,中空,四周開口,中有竹軸。人們以綫纏竹軸,並穿過一帶孔的竹板,用力拽拉,空鐘即旋轉落地,並在離心力作用下落地後繼續旋轉。清代,空鐘改為以竹筒製成,圓盤狀,中空,四周開口為哨,圓盤中有木軸。人們以竹棍係綫繩,纏繞木軸而拽拉、抖動,即可旋轉發音。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幹小哨口為高音孔。空竹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4響、5響、6響,直至36響。人們拽拉、抖動時,各哨口同時發音,高亢雄渾。用力越大,聲音越響。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即在綫繩用力拽拉後,將空竹脫離竹棍而往上拋至空中,下落後又以綫繩接住,繼續拽拉;爬桿,即空竹順綫繩而上;調換,即兩人同時將空竹相互投給對方,對方接空竹後繼續拽拉等,並發展為中國傳統的雜技項目。
  (王連海)
英文解釋
  1. n.:  diabolo,  devil on two sticks
相關詞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