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空棘魚(coelacanth)
此中型食肉魚類起源於三億六千萬年前,活躍於三疊紀的淡水及海水中。令人訝異的是這種始祖魚仍存在於印度洋的深海中,體長約一公尺半,體重約五十公斤。 |
|
空棘魚(Coelacanth)
此中型食肉魚類起源於三億六千萬年前,活躍於三疊紀的淡水及海水中。令人訝異的是這種始祖魚仍存在於印度洋的深海中,體長約一公尺半,體重約五十公斤。
1938年12月22日,在世界科學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發現了陸上四腳動物的“老祖宗”—一嚮被認為早已絶滅的空棘魚。
這一天,在南非東倫敦港附近查倫馬河口外5.6公裏處的印度洋裏,漁民們從80米深的海水中捕撈到 條長1.5米左右、重57公斤多的奇異海魚這條魚全身被覆着粘滑的大圓鱗片,發出美麗的藍豔豔的光澤。當它被捕獲後,在甲板上竟頑強地掙紮了3個多小時纔斷氣。漁民們誰也沒有見過這種奇異的怪魚,他們立即把怪魚送到當地的博物館,請專傢來認定。
博物館館長考拉希奈·蘭絲瑪女士看到這條已經斷氣的怪魚時,不禁驚訝地喊了起來:“啊,上帝!這究竟是一條什麽樣的魚呀?”這條怪魚除有特殊的棒錘形的尾巴外,還有胸鰭、腹鰭和尾鰭。這是怎麽回事?這種總鰭類魚不是早在1億多年前就已絶跡了嗎?蘭絲瑪女士無法解答。她預感到事件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立即給南非阿紮尼亞大學的美國科學家尼·史密斯教授打了一個緊急長途電話,請求給予幫助。
史密斯教授由於另有急事處理,遲到幾天才趕到。這時,那條海魚已經開始腐爛了。史密斯一看到那條奇異的怪魚,立即意識到自己來遲了:如果能早來幾天,將能看到這條珍稀海魚完整的外貌和內臟,可是,現在已經有點面目全非了。史密斯教授不得不一邊記着筆記,一邊清理出內臟腐肉,用魚皮作了一個標本。他經過周密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是生活在5000萬至6000萬年前的總鰭類魚。這種魚一嚮被人們認為早已絶跡,可現在它仍然活着,生活在浩瀚深邃的大海裏。
史密斯的結論轟動了世界生物學界,使許多閱歷深頗深的學者名流都感到震驚。是啊,生活在五六千萬年前的總鰭類魚,不是早就絶跡了嗎?它怎麽會活到今天呢?難道歷史上曾出現過某種奇跡,而使這個哺乳動物最早的祖先存活至今?這一個個有趣的問題,引起古生物學家的濃厚興趣。
史密斯為了紀念這次重大發現的發現人,特地把這條魚命名為“蘭絲瑪麗亞”。這條“蘭絲瑪麗亞”不是別的,正是英國著名進化論學者赫胥黎根據化石所命名的空棘魚。
大傢都知道,人類的進化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進程:先由魚類登上陸地進化為兩棲類動物;然後完全脫離水域進化為陸地上的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最後纔發展到人類。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確切地說,兩棲類是由總鰭類魚兩支當中的一支—骨鱗魚類進化來的。當它嚮前進化發展後,最終進化為人類;另一支(空棘魚類)則相當保守,始終沒有離開過水。現在捕到的“蘭絲瑪麗亞”正是空棘魚類的後代。那麽,這種空棘魚為什麽經歷了幾千萬年的漫長歷程,仍能繁衍生存下來呢?原來這種魚是一種生活在深海裏的魚類,而深海處的水溫和水流幾萬年來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因此它也沒有必要進化,一直保持了原來的形態,並且僥幸地生存了下來。
繼1938年12月22日第一次發現存活的空棘魚後,1952年12月和1954年11月,人們又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北方向的科摩羅群島安朱安島附近的深海中,捕撈到好幾條活的空棘魚。
空棘魚的發現,為人們研究生物進化,尤其是四腳動物的進化提供了一份極其寶貴的活化石。通過對這種史前活化石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瞭解這種運動各個部分結構的功用,更可以在它們活着的時候來觀察它們的生活情況,從而為瞭解整個生物進化過程提供更有力的科學依據。 |
|
- n.: coelacanth
|
|
古空棘魚 | 空棘魚目 | 空棘魚類 | 空棘魚科 | 中華空棘魚 | 空棘魚亞目 | 超古深海王·空棘魚 | 超古深海王空棘魚 | 古空棘魚古空棘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