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稻縱捲葉螟
[別名] 縱捲螟 稻縱捲葉蟲 颳青蟲
[學名] cnaphalocrocis medialis guenee
[ 目 ] 鱗翅目
[ 科 ] 螟蛾科
[寄主] 水稻、大麥、小麥、甘蔗、蘆葦等
[為害特點] 初孵幼蟲取食心葉,出現針頭狀小點,也有先在葉鞘內為害,隨着蟲齡增大,吐絲綴稻葉兩邊葉緣,縱捲葉片成圓筒狀蟲苞,幼蟲藏身其內啃食葉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條斑。嚴重時“蟲苞纍纍,白葉滿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損失最大。
[特徵描述]
成蟲 長7一9毫米,淡黃褐色,前翅有兩條褐色橫綫,兩綫間有1條短綫,外緣有暗褐色寬帶;後翅有兩條橫綫,外緣亦有寬帶;雄蛾前翅前緣中部,有閃光而凹陷的“眼點”,雌蛾前翅則無“眼點”。卵 長約l毫米,橢圓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産白色透明,近孵化時淡黃色,被寄生卵為黑色。幼蟲 老熟時長14~19毫米,低齡幼蟲緑色,後轉黃緑色,成熟幼蟲桔紅色。蛹 長7~10毫米,初黃色,後轉褐色,長圓筒形。
[發生規律]
稻縱捲口十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自北而南—年發生1~11代;南嶺山脈一綫以南,常年有一定數量的蛹和少量幼蟲越鼕,北緯30‘以北稻區不能越鼕,故廣大稻區初次蟲源均自南方遷來。成蟲有趨光性,棲息趨蔭蔽性和産卵趨嫩性,適溫高濕産卵量大,一般每雌産卵40~70粒;卵多單産,也有2—5粒産於一起,氣溫22—28~c、相對濕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達80~90%以上。初孵幼蟲大部分鑽入心葉為害,進入2齡後,則在葉上結苞,孕穗後期可鑽入穗苞取食。幼蟲一生食葉5—6片,多達9一10片,食量隨蟲齡增加而增大,l一3齡食葉量僅在10%以內,幼蟲老熟多數離開老蟲苞,在稻叢基部黃葉及無效分孽嫩葉上結滿繭化蛹。稻縱捲葉螟發生輕重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適溫高濕情況下,有利成蟲産卵、孵化和幼蟲成活,因此,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濕天氣,有利於猖獗發生。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長發育健壯,防止前期猛發旺長,後期戀青遲熟。科學管水,適當調節擱田時間,降低幼蟲孵化期田間濕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殺死蟲蛹。 2. 保護利用天敵,提高自然控製能力:我國稻縱捲葉螟天敵種類多達80餘種,各蟲期均有天敵寄生或捕食,保護利用好天敵資源,可大大提高天敵對稻縱捲葉螟的控製作用,縱捲葉螟天敵約80多種,:各蟲期都有天敵寄生或捕食。卵期寄生天敵,如擬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蟲期如縱捲葉螟絨繭蜂,捕食性天敵如蜘蛛、青蛙等,對縱捲葉螟都有很大控製作用。 3. 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縱捲葉螟為害,尤其是穗期損失更大的特點,藥劑防治的策略,應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鬆分蘖期為害嚴重代別的原則。藥劑防治稻縱捲葉螟施藥時期應根據不同農藥殘效長短略有變化,擊倒力強而殘效較短的農藥在孵化高峰後1-3天施藥,殘效較長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後1-3天施藥,但實際生産中,應根據實際,結合其它病蟲害的防治,靈活掌握。參考實用藥劑:40%毒死蜱乳油、2%阿維菌素乳油、5%氟鈴脲乳油、10%氟鈴·毒死蜱乳油。以上製劑山東麯阜市爾福農藥廠有生産。
[地理分佈]
1、周年繁殖區:1月份平均氣溫4-16度等溫綫以南地區,包括雷州半島、海南島、臺灣省的南端以及滇南鼕季溫暖區。2、越鼕區:1月份平均氣溫4-16度等溫綫之間,以南嶺山脈為界,嶺南為常年越鼕區,嶺北為零星越鼕區。3、鼕季死亡區:1月份平均氣溫4度等溫綫以北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