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稅收資本化是後轉嫁的一種特殊的形式,是指納稅人在購買不動産或有價證券時,將以後應納的稅款在買價中預先扣除,以後雖然名義上是買方在按期繳納稅款,但實際上是由賣方負擔。同樣屬於買方向賣方的轉嫁。
稅收資本化,即稅收可折入資本,衝抵資本價格的一部分。當然,稅收資本化是有條件的。
首先,交易的財産必須具有資本價值,可長時間使用,並有年利和租金,如房屋、土地等。這類財産稅款長年徵收,如為其他商品一次徵稅後即轉入商品價格,無需折入資本。
其次,衝抵資本的價值可能獲取的利益應與轉移的稅負相同或相近。
二、通俗說法:
稅收資本化又稱為稅收轉化為資本,是指將纍次應納稅的稅額作一次性的轉移,爾後再進行稅收轉嫁,且轉嫁是在每次經濟交易時,稅款隨商品一並出售給消費者。比如一個農場主想嚮土地所有者租用十畝土地,租用期限為十年,每年每畝地要繳納稅款200元。農場主在租用之際就嚮土地所有者索要其租用期內所租土地的全部稅款。這樣便獲得2000元的由土地所有者十年纍積應納十畝地的全部稅額,而該農場主每年所支付的稅額衹有200元,餘下的1800元就成了他的創業資本。這種名義上由農場主按期納稅,實際上全部稅款均由土地所有者負擔的結果必然導致資本化。
稅收資本化是商品經濟發展一個必然産物。在商品經濟社會任何延遲納稅或預選徵稅的作法,都是稅收資本化的表現形式。國外利潤收入推遲匯回國的目的是推遲納稅,以便納稅者有更多的資本投入,擴大生産規模;國內納稅者延期納稅的目的,也是利用應納稅款協助其滿足資本周轉需要;政府預先徵稅也是為了增加政府手中持有的資金量和投入資本量這個目的。凡此種種事實表明稅收和資本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其原因在於稅收是以貨幣為最終和最主要表現形式,而資本也以貨幣形態為其主要表現手段。徵稅要收貨幣,資本投入也需要貨幣。貨幣是將稅收轉化為資本的聯繫鈕帶及中價力量。對政府來說,稅收轉化為資本比較好理解,因為政府課稅後,有相當部分是作為資本投入出去的,沒有稅收,也就沒有政府資本投入,也就沒有政府擁有的企業和各種辦事機構。然而對納稅人而言,稅收若要轉化為資本就比較睏難,因為納稅人是貨幣的支付者,他不會增加或積蓄貨幣,而衹能是損失貨幣。因此納稅人要想實現資本化,必然研究自己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及與他人進行經濟交往的具體方法和可能的途徑。
從目前各國的情況來看,稅收轉化為資本必須具備這樣一些條件:
第一,被課稅的商品必須是獨一無二的,或者是分佈很不均勻的。比如購買債券的人,依據政府規定,凡債券收入按20%稅率納稅,用債券收入再投資,或繼續購買債券可免除徵稅。這樣,對購買者來說,如果他想獲得債券收入,就要納20%的稅,即債券收入五分之一他不能獲得。如果該購買債券的人用債券收入再投資或繼續購買債券,他就免納20%的稅款。這20%稅率確定的稅額就成為他投資資本和其他資本的組成部分。
第二,被課稅商品必須具有耐久性的性質,衹有經久不變的商品纔可以經受多次課稅,而且每年課稅稅額相同,纔可能預計今後各年應納稅額總數。比如土地、房地産等。這些商品課稅額的確定有助於從課稅商品的資本價值中扣除。
第三,課稅商品必須具有資本價值,而且擁有年利和租金額。比如長期債券、土地等均可作為資本,它們既有應納稅款,又有年利和租金,便於稅款一次性收取和轉嫁的分期進行。
第四,課稅商品不能是生産工具。因為生産工具,如機器、設備、廠房等課稅後稅負轉移到産品的價格上去,可以隨産品出售而順轉給消費者,因此沒有必要折人資本內,不能達到稅收轉化為資本的目的和要求。 | | 稅收資本化是後轉嫁的一種特殊的形式,是指納稅人在購買不動産或有價證券時,將以後應納的稅款在買價中預先扣除,以後雖然名義上是買方在按期繳納稅款,但實際上是由賣方負擔。同樣屬於買方向賣方的轉嫁。
稅收資本化,即稅收可折入資本,衝抵資本價格的一部分。當然,稅收資本化是有條件的。
首先,交易的財産必須具有資本價值,可長時間使用,並有年利和租金,如房屋、土地等。這類財産稅款長年徵收,如為其他商品一次徵稅後即轉入商品價格,無需折入資本。
其次,衝抵資本的價值可能獲取的利益應與轉移的稅負相同或相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