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稅收乘數
目錄
稅收乘數的概述
  稅收乘數用來反映稅收變動與其引起的國民收入變動的倍數的關係。
  稅收乘數是指因政府增加(或減少)稅收而引起的國民生産總值或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倍數。由於稅收是對納稅人收入的一種扣除,稅收高低會影響到投資並進而影響到國民收入。稅收變動與國民收入呈反方向變化,即稅收減少,國民收入增加;稅收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因此,稅收乘數是負值。稅收乘數又指收入變動對稅收變動的比率。
  稅收乘數有兩種:一種是稅率變動對總收入的影響;另一種是稅收絶對量變動對總收入的影響。
  稅收乘數的公式為:
  kf=Δy/Δt
  其中kf表示稅收乘數,Δy表示收入數量,Δt表示稅收變動額。
  根據投資乘數理論,並把消費支出看成投資,則Δy/Δc=1/(1-b),Δy=Δc/(1-b),其中Δc表示消費增量,Δc/Δy表示邊際消費傾嚮。由消費增量和稅收增量的關係可知,徵稅額變動——消費變動額之絶對值應為徵稅變動額乘以邊際消費傾嚮,即:
  Δc=-b·Δt,
  Δt=Δc/(-b),
  因此,kf=Δy/Δt=[Δc/(1-b)]/[Δc/(-b)]=-b/(1-b)
  稅收乘數要比投資乘數小,而且是負數。這是由於稅收的最初影響可支配收入,而投資乘數的最初影響是國民收入,因此,稅收乘數的可這樣表示:
  kf=-(k-1)=1-k
  其中k表示投資乘數。
  收入乘數效應在西方經濟學中通常用以說明稅收對經濟的製約作用。
三部門的稅收乘數問題
  假設是三部門,政府按比例稅徵收,那麽稅收乘數應該是:
  -b/1-b(1-t) (一般教科書) 或-b(1-t)/1-b(1-t)(尹伯成《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第四版)。
  式中b表示邊際消費傾嚮,t表示邊際稅率。
  兩者不同原因在於前者假設消費邊際傾嚮隨着稅率水平變動而發生了改變,為b(1-t)。而按照凱恩斯本人觀點,消費中邊際消費傾嚮是不變的。需要註意的是:如果按照前者計算,平衡預算乘數恆為一;如果按照後者計算,定量稅為1,比例所得稅下不為1。
稅收乘數效應
  稅收乘數效應是指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對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程度。由於增加了稅收,消費和投資需求就會下降。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又會引起另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環下去,國民收入就會以稅收增加的倍數下降,這時稅收乘數為負值。相反,由於減少了稅收,使私人消費和投資增加,從而通過乘數影響國民收入增加更多,這時稅收乘數為正值。一般來說,稅收乘數小於投資乘數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數。
稅收乘數對國民收入的作用機製
  對於稅收乘數的作用機製,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稅收乘數是一個負數,這表明稅收與國民收入之間是一種反嚮運動關係。當政府增加稅收時,國民收入則成倍減少;當政府減少稅收時,國民收入則成倍增加。
  稅收乘數的大小由邊際消費傾嚮β决定。從稅收乘數公式看,邊際消費傾嚮越大,則稅收乘數的絶對值越大,對國民收入的倍數影響也越大。可以舉例說明稅收與國民收入的乘數關係。假設政府增稅100億元,若邊際消費傾嚮為0.8,則稅收乘數為kt=-0.81-0.8=-4,意味着國民收入將減少400億元(4×100億);若邊際消費傾嚮為0.6,則稅收乘數為kt=-0.61-0.6=-1.5,意味着國民收入將減少150億元(1.5×100億)。假如政府變增稅為減稅而其他條件不變,則國民收入將會增加,增長量與減稅時國民收入減少量相同。
  如果考慮到增稅和減稅對納稅人消費偏好的不同影響,我們發現增稅帶來的國民收入減少往往大於減稅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原因是:當增稅時,納稅人可支配收入下降或者實際收入降低,此時,邊際消費傾嚮上升,而邊際儲蓄傾嚮則下降;當減稅時,納稅人可支配收入或實際收入水平增加,邊際消費傾嚮下降,而邊際儲蓄傾嚮則上升。增稅時邊際消費傾嚮上升和減稅時邊際消費傾嚮下降,使增稅引緻的國民收入減少大於同一數量的減稅引緻的國民收入增加。
  稅收乘數對國民收入的影響還應結合政府購買支出乘數和政府轉移支付乘數來分析。政府支出乘數是指政府購買支出變化給國民收入帶來的倍數效應,其公式kg=1÷(1-β);政府轉移支付乘數是指政府轉移支付變化給國民收入帶來的倍數效應,其公式為ktr=β÷(1-β)。兩個乘數綜合起來,就是政府總支出對國民收入的效應。從公式上看,這兩種效應都是正相關效應,支出的增長會帶來國民收入的增加。衹有把稅收乘數和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政府轉移支付乘數結合起來,才能體現政府收支行為對國民收入的綜合影響。通過政府的一收一支和國民收入的一減一增,這樣就維持了國民收入的總量平衡,確保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增長
包含詞
稅收乘數公式稅收乘數效應稅收乘數的概述
三部門的稅收乘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