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 : 地理學教育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目錄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後在這裏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衆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裏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麽大,數量這麽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衹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着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着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嚮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着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嚮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裏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裏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擡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鍁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裏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秦始皇陵兵馬俑內呈品字狀。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衹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帥部。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為史所罕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l0年)繼位後不久,便開始在曬山營建他的陵墓,統=六國後,更從全國各地徵調70萬人參加陵的修建。前後費時近40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據史籍記載∶陵丘高五十佘丈,周圍五裏有佘,墓內建有各式宮殿,陳列各式奇珍異寶,工程之浩大為史所罕見。
秦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
  l974~l977年在秦始皇陵東l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俑坑。-號坑在南,東西長2l6米,寬62米,面積l3260平方米。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已發掘部分,共出土武士傭800件,木質戰車l8輛,陶馬l00多匹。按兵馬{甬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傭可能有7000件,戰車l00輛,戰馬l00匹。由模擬的軍陣,可以想見二幹多年前橫掃六國,統一全國,所嚮披靡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強大。陶傭身材高大,ˉ般在1.8米左右,形態各異,表情逼真。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水平。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開古代帝王陵寢制度之先河
  秦代以前,對先王的祭f巳不在墓地進行,秦始皇首次將祭f巳用的寢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園內有,兩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於內城垣中偏南側。陵丘的西北50米處建有寢殿,現可見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他建築遺址。在寢殿中,對秦始皇像進行供奉和祭祖。這種陵寢制度對後代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以後歷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這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個發展。
概述
  兵馬俑(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 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傢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它還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塚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塚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裏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裏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纔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嚮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嚮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鈎、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着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綫履係帶,免盔束發,輓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嚮的過洞裏,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麯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佈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係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繮,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鬍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佈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衹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衹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佈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鈎連,折麯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傢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藉他“揮劍决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咤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鬍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係。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嚮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經國傢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傢5A級旅遊景區。
  滄海桑田,雄壯的兵馬俑軍陣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紀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馬俑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走嚮了新的輝煌。
  兵馬俑共計8000餘件,規模十分宏大。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裏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麯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側1千米處。這就是震動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陵兵馬俑。
  秦陵兵馬俑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號坑為步兵部隊,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面積為14220米,是一位農民打井時挖出的。2二號坑呈麯尺形,面積為5000米2,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三號坑呈凹字形,面積為520米2,似為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三個坑共有7000餘件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陶馬和數十萬件兵器。
  秦兵馬俑場面宏大,威風凜凜,隊列整齊,展現了秦軍的編製、武器的裝備和古代戰爭的陣法。秦兵馬俑皆仿真人、真馬製成。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體格魁偉,體態勻稱。陶俑又按兵種的不同分為步兵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將軍俑等。步兵俑身着戰袍,背挎弓箭;騎兵俑大多一手執疆繩,一手持弓箭,身着短甲、緊口褲,足蹬長統馬靴,準備隨時上馬拚殺;車兵俑有馭手和軍士兩種,馭手居中,駕馭着戰車,軍士分列戰車兩列,保護馭手;弓弩手張弓搭箭,凝視前方,或在立姿,或在跪姿;將軍俑神態自若,表現出臨陣不驚的大將風度。陶馬高1.5米,長2米,體形健碩,肌肉豐滿,昂首伫立,鬃毛分飛,表情機警敏捷,匹匹都像是奔馳戰場的駿馬。這些都顯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表現了極高的造型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寶庫。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嚮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
出土過程
  1974年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公裏處,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一個陶製武士頭。後經國傢有組織的發掘,終於發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裏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裏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麯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製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决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傢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鬍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鹹陽的佈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捨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裏,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衝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嚮的水流改成東西嚮。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塚,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塚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製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傢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佈衆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在陵園裏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佈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着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緑色和高大的墓塚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裏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着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裏還註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着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裏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綫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嚮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着4座建築遺存,有專傢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製,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嚮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禦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嚮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纔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傢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麯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註,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製、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啓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産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秦始皇陵的歷史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徵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修了37年。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為了防範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着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製的野雞;墓室內點燃着用鯨魚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佈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平鄉)。死後2個月,屍體運回鹹陽,舉行喪葬儀式。人葬時,秦二世鬍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項羽對秦始皇陵的破壞
  據《漢書》和《水經註》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註》中說,項羽人鹹陽之後,以30萬人運了30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 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毀, 說大火延續燒了90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裏的陵區地面,也隨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籠絡人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安排20戶人傢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陝西巡撫畢沅,還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竜、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裏。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
  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墻,宮墻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了若幹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衹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着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毀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
  但也有人認為司馬遷寫《史記》,距秦始皇人葬僅百餘年。司馬遷《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毀一事,卻衹字未提,而六百年後的哪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探察,尤其在秦兵馬俑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在地宮周圍打了兩百多個探洞,衹發現了2個盜洞,一個在陵東北,一個在陵西側,盜洞直徑約 90釐米,深達9米,但離陵中心還差250米,都沒進入地宮。現在,這兩個盜洞部己被探埋地層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來了。至於封土層,除當年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
  根據封土層未被掘動、地宮宮墻無破壞痕跡以及地宮中水銀有規律分佈等情況,可以得出地宮基本完好、末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班固、酈道元所說的項羽掘墓、地宮失火之說是不可靠的。據估計,當年項羽盜毀的可能是陵園的附屬建築。如確實如此,始皇陵又將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地下宮殿,對秦始皇屍體能起防腐作用,所以,發掘之時人們很可能還能一睹顯赫一世皇帝的真面目呢!
四大謎底揭開
  1、地宮在不在驪山?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專傢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與否?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墻,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3、地宮有無水銀?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4、墓道有幾條?探測結果表明,衹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傢極大關註。
  史記·勘察
  關於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裏,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路綫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宴寨鄉西揚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裏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後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1987年就與秦始皇陵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
  到達方法:從西安去臨潼坐305和306路公交車,建議買往返汽車票,省錢。兵馬俑門票:65元;暑期門票:成人:99元 兒童免費。
英文解釋
  1. :  Qin shihuang tomb reach terra-cotta figures del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