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後),趙氏(趙城非子之後),其後非子復封時恢復贏姓,續贏姓後。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占領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秦人善戰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傢,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傢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傢,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纔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趙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徵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統一歷程】
前230年 秦滅韓
前228年 秦攻占趙都邯鄲
前225年 秦滅魏
前223年 秦滅楚
前222年 秦滅燕、趙
前221年 秦滅齊,秦王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傢——秦朝。
【歷代國都】
1.西垂 (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於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2.秦邑(甘肅天水市故秦城)
3.汧邑(陝西隴縣南)
4.汧渭之會(陝西眉縣東北)
5.平陽(陝西眉縣西)
6.雍城(陝西鳳翔縣治)
7.涇陽
8.櫟陽(陝西臨潼縣北)
9.鹹陽(陝西鹹陽市東)
【國傢屬性】
始封此國者
1. 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
2. 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
興亡年代
前9世紀 至 前206年
滅亡原因
秦王子嬰嚮劉邦投降
史書記載
史記 5、6
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桓公四年
社會經濟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産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製陶最為發達。發明了鉻????氧化處理兵器的新工藝;建築材料頗具特色,瓦當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葬儀
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發現13座,芷陽陵區發現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掘到近千座,國君稱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製,稱王後使用“亞”字形王級墓製,廣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豐富,規模宏大。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及秦景公墓地)殉葬186人,為中國有史以來發覺墳墓中殉葬人數最多的一座。
軍事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奬勵軍功政策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傢和將領。 |
|
秦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國君嬴姓趙氏(據《史記》記載,秦、趙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上古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到戰國姓氏逐步統一,而一般以氏作為單一的姓氏。秦、趙皆為嬴姓趙氏,戰國末演變為“姓趙氏”,故秦始皇當曰趙政而非“嬴政”。後世出於誤解叫秦始皇為“嬴政”)。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馬之功,將他們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占領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秦始皇趙政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秦人善戰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傢,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傢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傢,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纔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趙政登基,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徵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
|
前230年 秦滅韓
前228年 秦攻占趙都邯鄲
前225年 秦滅魏
秦統一形式圖前223年 秦滅楚
前222年 秦滅燕、趙
前221年 秦滅齊,秦王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郡縣製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傢——秦朝。 |
|
1.西垂 (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於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2.秦邑(甘肅天水市故秦城)
3.汧邑(陝西隴縣南)
4.汧渭之會(陝西眉縣東北)
5.平陽(陝西眉縣西)
6.雍城(陝西鳳翔縣治)
7.涇陽
8.櫟陽(陝西臨潼縣北)
9.鹹陽(陝西鹹陽市東) |
|
始封此國者
1. 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
2. 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
興亡年代
前9世紀 至 前206年
滅亡原因
秦王子嬰嚮劉邦投降
史書記載
史記 5、6
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桓公四年
社會經濟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産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製陶最為發達。發明了鉻????氧化處理兵器的新工藝;建築材料頗具特色,瓦當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葬儀
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發現13座,芷陽陵區發現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掘到近千座,國君稱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製,稱王後使用“亞”字形王級墓製,廣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豐富,規模宏大。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及秦景公墓地)殉葬186人,為中國有史以來發覺墳墓中殉葬人數最多的一座。
軍事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奬勵軍功政策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傢和將領。 |
|
稱號國君名字在位年數在位年份出身與關係資料出處秦非子約40餘年約前900年 - 前858年惡來五世孫《史記·秦本紀》秦侯10前857年 - 前848年秦非子之子《史記·秦本紀》秦公伯3前847年 - 前845年秦侯子《史記·秦本紀》秦仲仲23前844年 - 前822年秦公伯子《史記·秦本紀》秦莊公
《史記年表》謂名其
《索隱》認為“其”非名
44前821年 - 前778年秦仲長子《史記·秦本紀》1秦襄公(立為諸侯)開12前777年 - 前766年秦莊公子《史記·秦本紀》2秦文公50前765年 - 前716年秦襄公子《史記·秦本紀》秦靜公
《秦本紀》作秦竫公,皆通用未即位秦文公子《史記·秦本紀》3秦憲公
《秦本紀》誤作秦寧公立12前715年 - 前704年秦靜公子《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
《漢書·古今人表》4秦出子《漢書·古今人表》謂其名曼6前703年 - 前698年秦憲公子《史記·秦本紀》5秦武公族譜載其名說20前697年 - 前678年秦憲公長子《史記·秦本紀》6秦德公族譜載其名嘉2前677年 - 前676年秦憲公子、秦武公弟《史記·秦本紀》7秦宣公族譜載其名恬12前675年 - 前664年秦德公長子《史記·秦本紀》8秦成公族譜載其名載4前663年 - 前660年秦德公子、秦宣公弟《史記·秦本紀》9秦穆公任好39前659年 - 前621年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史記·秦本紀》10秦康公罃12前620年 - 前609年秦穆公子《史記·秦本紀》11秦共公稻,《史記索隱》名貑4前608年 - 前605年
舊誤作前608年 - 前604年秦康公子《史記·秦本紀》
《左傳·宣公四年》12秦桓公《春秋分紀》謂名榮28前604年 - 前577年
舊誤作前603年 - 前577年秦共公子《史記·秦本紀》
程公說《春秋分紀》
《左傳》13秦景公《世本》謂名後伯車
《春秋分紀》謂名石40前576年 - 前537年秦桓公子《史記·秦本紀》
《春秋分紀》14秦哀公
《秦記》作秦畢公
《史記索隱》作秦[王畢]公族譜載其名籍36前536年 - 前501年秦景公子《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秦夷公未即位秦哀公子《史記·秦本紀》15秦惠公族譜載其名寧9前500年 - 前492年秦夷公子《史記·秦本紀》16秦悼公族譜載其名盤15前491年 - 前477年秦惠公子《史記·秦本紀》17秦厲共公
《秦記》作秦剌龔公
《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刺34前476年 - 前443年秦悼公子《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18秦躁公
《史記索隱》作秦趮公族譜載其名欣14前442年 - 前429年秦厲公子《史記·秦本紀》19秦懷公族譜載其名封4前428年 - 前425年秦厲公子、秦躁公弟《史記·秦本紀》20秦靈公
《秦記》作秦肅靈公肅10前424年 - 前415年秦懷公孫、秦昭太子之子《史記·秦本紀》21秦簡公悼子
楊寬及王蘧常認為“悼子”非名
15前414年 - 前400年秦厲公子、秦懷公弟
《秦記》謂秦靈公子《史記·秦本紀》22秦惠公族譜載其名仁13前399年 - 前387年秦簡公子《史記·秦本紀》23秦出公
《世本》作秦少主族譜載其名昌2前386年 - 前385年秦惠公子《史記·秦本紀》24秦獻公
《世本》作秦元獻公
《越絶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名師隰
《呂氏春秋》名連23前384年 - 前362年秦靈公子《史記·秦本紀》
《越絶書》
《呂氏春秋》25秦孝公
《越絶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名渠梁24前361年 - 前338年秦獻公子《史記·秦本紀》
《越絶書》26秦惠文王
簡稱秦惠王《史記索隱》名駟27前337年 - 前311年
前324年改元秦孝公子《史記·秦本紀》27秦武王
《秦記》作秦悼武王
《世本》作秦武烈王《史記索隱》名蕩4前310年 - 前307年秦惠王子《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引《秦記》28秦昭襄王
簡稱秦昭王《史記索隱》名則,一名稷56前306年 - 前251年秦惠王子、秦武王弟《史記·秦本紀》29秦孝文王《史記索隱》名柱1前250年秦昭王子《史記·秦本紀》30秦莊襄王
簡稱秦莊王本名異人,後改名楚,又作子楚3前249年 - 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史記·秦本紀》
《戰國策》
31秦始皇帝政37前246年 - 前210年秦莊襄王子《史記·秦本紀》
《始皇本紀》32秦二世皇帝鬍亥3前209年 - 前207年秦始皇子《史記·秦始皇本紀》
《李斯列傳》
秦王子嬰子嬰,一說單名嬰1(實際僅46天)前206年《史記》 |
|
113333.htm>秦國是27201.htm>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6405.htm>華夏族的一支,傳說30023.htm>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680年,147841.htm>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28495.htm>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傢,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傢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傢。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2999.htm>商鞅變法纔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69456.htm>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徵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請參看秦統一中國之戰。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傢——秦朝。 社會經濟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産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製陶最為發達。發明了鉻????氧化處理兵器的新工藝;建築材料頗具特色,瓦當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葬儀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發現13座,芷陽陵區發現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掘到近千座,國君稱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製,稱王後使用“亞”字形王級墓製,廣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豐富,規模宏大。 軍事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奬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製)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傢和將領。統一時機的成熟 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傢的統一事業,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從經濟條件講,由於生産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繫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這給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其次,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國境內形成一個相當鞏固的華夏民族共同體,且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所以華夏族能夠作為一個核心民族,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逐漸融合。第三,各國人民都要求統一。農民是統一最熱誠的支持者,因為封建割據以及紛爭混戰,給農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負擔。工商業者也渴望統一,以打破限製工商業發展的各國關卡。地主階級更要求統一,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傢,以保證自身的利益最後,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大吃小,強吞弱,改變了大國之間的局勢,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統一的中心力量。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說趙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統帥。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傢--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在皇帝的直接控製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製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闢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製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衹要嚮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製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製。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鹹陽通嚮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鹹陽經云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製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傢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傢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鹹陽。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在徵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嚮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鬍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鬍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秦二世鬍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兩字,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兒時歷難少年成帝王。勵精圖治十年滅六國。政治改革建立大秦國。焚書坑儒苛政猛於虎。嚮東求仙壽終卻歸西。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說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出生後,姓趙。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時年13歲。相國呂不韋掌握實權。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加冕親政。這年,宦官嫪毒發動宮廷政變,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圍剿長信侯嫪毒,並懸賞說:“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史記·秦始皇本紀》)。將把叛亂者一網打盡。第二年,又藉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呂不韋的相國職務,把朝政大權收回到自己手中。又聽從李斯之議,繼續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誘與武力打擊相結合的方略,加快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趙攻燕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奪占趙國大片地區。十三年,桓齮攻趙國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十四年,在攻平陽,取宜安,破趙軍,殺趙將。桓齮定平陽﹑武城。十七年,派內史騰滅韓,俘韓王安。將韓國設為三川郡。十八年,用計離間趙國君臣,除去曾兩次大敗秦軍的趙國良將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顔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於趙地設邯鄲郡。代地趙軍與燕軍聯合駐上𠔌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北進。二十一年(前227年)又為秦軍擊敗。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餘勢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趙徹底滅亡。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被秦王發現,將荊軻體解。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出兵攻秦軍,秦軍在易水之西破燕軍。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軍,奪取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太子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嚮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於燕、趙的殘餘勢力已不足為患,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暫停進攻。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賁攻魏,魏軍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設置碭郡。同年,秦將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將項燕打敗,遭到重創。二十三年,秦王親自登名將王翦之門謝過,請其出徵。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嚮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占領楚國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同年,在滅楚、魏之後,秦王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絶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占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置齊郡和琅邪郡。秦王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西周末年以來諸侯長期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傢。秦王自稱皇帝,追莊襄王為太上皇。秦始皇稱帝後,頻繁用兵,開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調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占領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軍隊北擊匈奴,收復被匈奴占據的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剋昭盟一帶),迫匈奴退往陰山以北。為了防止匈奴的侵擾,他把昔日秦、趙、燕所築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秦始皇又南徵百越,設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專製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嚮戶,北據河為塞,(傍)陰山至遼東”。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加強手中的權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否定了丞相王綰提出的恢復分封製的主張,實行郡縣製,分天下為36郡,後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縣置縣令,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這一政治體製加強了皇帝對政權的控製,開創了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為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為鞏固中央統治,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並將六國貴族和豪富12萬戶遷到鹹陽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製。同時以鹹陽為中心,修築了兩條馳道:一條東通海邊;一條南入吳楚,以便一旦發生叛亂,迅速調動軍隊鎮壓。秦始皇還多次到各地巡遊,以“威服海內”。在經濟上,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發佈命令,“使黔首自實田”,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以加強各地區的經濟交流。在思想領域,秦始皇為了打擊儒生淳於越等反對郡縣製的言論,穩定民心,維護皇帝的權威,他采納了李斯的主張,下令除了醫藥、卜筮、種植(指農業)之書、秦國史書和博士官收藏的《詩》、《書》、《百傢語》等外,其它書籍一律燒毀。次年,又因為方士侯生、盧生違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結果活埋400多名儒生,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焚書坑儒”事件。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陵墓。僅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工程,就動用了70餘萬人力,給勞動人民帶來繁賦重役和饑寒交迫,激起人民起來反抗,為秦朝的迅速滅亡種下禍根。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途中患病,七月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平鄉東北)。死後不入,即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點評: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纔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衹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評論的:“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鬍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傢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但秦僅二世而亡,其中的歷史教訓足以警世後人,引以為鑒。 |
|
歷史 | 人物 | 軍事傢 | 戰國 | 百科大全 | 宦官 | 皇帝 | 歷史人物 | 名人 | 丞相 | 墓葬 | 都城 | 古地名 | 古代 | 春秋 | 東周 | 諸侯王 | 變法 | 法律 | good5hdm | 政治 | 中國歷史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