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科學探測衛星
目錄
No. 1
  科學探測衛星
  用來進行空間物理環境探測的衛星。
  假如我們把地球看成一個雞蛋的蛋黃,那麽地球四周的大氣層就像是一團蛋清。這團蛋清厚達700千米以上。那麽這團蛋清中的情況如何?對人類的航天活動有什麽影響?隔着這麽厚的“蛋清”去觀察天體,可識“廬山”真面目嗎?
  科學探測衛星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坐地觀地和坐地觀天的傳統。它攜帶着各種儀器,穿過大氣層,自由自在,不受幹擾為人類記錄着大氣層,空間環境和太空天體的真實信息。而這些十分寶貴的資料又為人類登上太空,利用太空提供了攻關指南。世界各國最初發射的衛星多是這類衛星或是技術試驗衛星。
  美國發射的第一顆衛星“探險者一號”就是一顆科學探測衛星,以後“探險者”發展成了一個科學衛星係列,到1975年這個係列共發射了55顆,有53顆進入軌道。它們的主要作務是:(1)探測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2)測量地球高空磁場;(3)測量太陽輻射,太陽風,研究日—地關係;(4)探測行星際空間;(5)測量和研究宇宙綫和微流星體;(6)測定地球形狀和地球引場。這些衛星傳回環境模式,更多地瞭解了太陽質子事件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加深了對太陽—地球關係的認識。探險者號衛星係列多為小型衛星,但其外形結構差別很大,由於探測的空間區域不同,它們的運行軌道有高有低,有遠有近,差別也很大。
  電子號衛星是蘇聯的科學衛星係列,1964年1—7月共發射了4顆衛星,重400—544千克。星上裝有高,低靈敏度的磁強計,低能粒子分析器,質子檢測器,太陽x射綫計數器以及研究宇宙輻射成分的儀器等。它們的主要任務是研究進入地球內,外輻射帶的粒子與其相關的各種空間物理現象。
  中國的“實踐”係列衛星既是技術實驗衛星,又是科學探測衛星。它1971年,1981年發射了2次共4顆。實踐一號衛星裝有紅外地平儀,太陽角計等探測儀器,取得了許多環境數據。實踐二號和二號甲,二號乙是用一枚火箭同時發射的3顆衛星。其中實踐二號重257千克,外形為八面棱柱體,它的任務是探測空間環境,試驗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嚮姿態控製和大容量數據貯存等新技術。衛星獲取了有關地球磁場,大氣密度,太陽紫外綫,太陽x射綫,帶電粒子輻射背景等數據,也圓滿地完成了新技術的試驗。
  天文衛星也是一種科學衛星,不同於上述衛星之外在於它不僅僅探測空間環境,而且在地球軌道上建起了一座座太空天文臺,專門對宇宙天體和其他空間物質進行科學觀測。天文衛星在離地面幾百千米或更高的軌道上運行,由於沒有大氣層的阻擋,星上的儀器可以接收到來自天體的從無綫電波段到紅外波段,可見光波段,紫外綫段直到x射綫波段和γ射綫波段的電磁波輻射。
  天文衛星的軌道多數為圓形或近圓形,高度為幾百千米,但一般不低於400千米。這是因為太陽係以外的天體離開地球極遠,再增加軌道高度也不能縮短距離和改善觀測能力;而軌道太低時,大氣密度增加,衛星難以長時期運行。
  天文衛星上安裝了復雜的科學觀測儀器,如紅外,紫外,x射綫和可見光望遠鏡等。除這些儀器本身必須保證製作精度外,天文衛星在結構上也必須有很高的安裝精度和結構穩定性,否則儀器壞了,人到天上雲修理代價可就太大了,而且衛星“立足”不穩,也會直接影響儀器的觀測效果。
  第一顆天文衛星是美國1960年發射的“太陽輻射監測衛星”,它測到了太陽的紫外綫和x射綫通量。從1962年開始,美國又發射了專門觀測太陽的“軌道太陽觀測臺”衛生係列,專門用於紫外綫天文觀測的“軌道天文臺”衛星和x射綫觀測衛星。這些衛星發現了宇宙天體的各種輻射源,為人類分析研究宇宙的演化過程,揭開地外文明的奧秘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相關詞
英國人物天文學家遠紅外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