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秋瑾故居投訴電話紹興市旅遊投訴電話:0575-512074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秋瑾故居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故居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宜秋瑾故居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202)公裏
從杭州至此(59)公裏
從南京至此(337)公裏秋瑾故居美食紹興老酒
紹興老酒是用上等精白糯米作為主要原料,優質黃皮小麥作為酒麯釀製的,而得天獨厚的鑒湖水是形成紹興老酒特色的關鍵所在。鑒湖水係由於其獨特的地質、地貌和土壤結構,形成了國內外少見的適於釀造黃酒的優良水質。有關科研單位對鑒湖作了長時間的考察研究,認為鑒湖水係有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鑒湖的源頭出自會稽山的北麓,那裏茂林修竹,植被良好,水的礦化度比較低,水色透明清澈,水中含有多種微量礦物質,極有利於釀酒。同時,鑒湖水源充沛,湖水平均每7天多就可更換一次,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在我國的淡水湖泊中是極為少見的。再一方面,鑒湖沿岸及湖底的泥煤層具有對金屬離子的吸附和變換的功能,對湖水中有害物質有吸附與過濾作用,使鑒湖水常年保持高度的潔淨狀態。
紹興老酒聲譽斐然,清朝時被評為全國十大名産之一。在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1915年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36年浙贛特産展覽會上,多次榮獲金牌和優等奬狀。1952年、1963年,紹興加飯酒分別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棥?979年加飯酒又獲“國傢名酒”稱號,由國傢經委授予金質奬章和奬狀;同時,元紅酒、善釀酒雙獲“國傢優質酒”稱號,由輕工業部授予“優質産品證書”。1980年香雪酒也榮獲省府頒發的“優質産品證書”。1983年加飯、元紅雙獲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金杯奬,善釀獲銀杯奬,香雪獲部優稱號。1985年在法國巴黎世界美食旅遊産品評比中,紹興塔牌加飯酒獲金質奬,同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博覽會上,兩次奪得金奬。在全國衆多的酒類中,紹興老酒是獲奬次數最多的品種之一。幾年前,國傢宣佈禮賓改革,紹興加飯酒代替茅臺成為招待外賓的國宴酒。
茴香豆
茴香豆是一種紹興的小食用品,常作零食或下酒之用。由於魯迅小說中的描寫,使紹興的茴香豆身價百倍,成為外地旅遊者爭相購買的商品之一。為適應遊客購買的需要,茴香豆的包裝已作了很大改進,因此小小的茴香豆已在紹興形成了一個大市場。
還有烏幹菜,香糕,紹興腐乳,新昌小京生,紹興大菱,紹興麻鴨,紹興蘭花,蘭亭水蜜桃,新昌白术,蓋北葡萄,上虞魁慄,諸暨銀杏,二都楊梅等。秋瑾故居住宿紹興的住宿以中、低檔賓館為多,如紹興飯店、蕭山賓館、紹興鹹亨大酒店等三星級酒店,在紹興已經是住宿標準最高的酒店,但其內部設施齊全,服務上乘,基本可滿足遊客的需求。
對那些自助旅遊者而言,在這要找一傢價廉物美的賓館更非難事,如紹興華僑飯店、竜山賓館等就很適合你住宿。
秋瑾故居購物說起紹興的特産,紹興黴幹菜可說是遠近聞名,街頭巷尾可說是隨處可見。買了黴幹菜別忘了再帶回兩瓶紹興老酒,紹興老酒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多次獲全國酒類大奬,是酒中的上品。還有鹹亨酒店的茴香豆,也已隨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孔乙己名揚四海。
此外,紹興著名的工藝品還有:紹興花邊、慕本緞、烏氈帽、王星記紙扇等,土特産有紹興腐乳、紹興平水珠茶、紹興麻鴨、齋大茂香糕、丁大興年糕等。
紹興市區有很多超市,其中規模大、信譽好的也不少。像黃酒、茴香豆、醬豆腐這樣的當地著名土特産在超市和酒類專賣店裏可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到。
紹興城內魯迅廣場對面的古玩市場非常值得一逛。古色古香的石牌坊,裏面長長的石板街,依着水,一傢傢玲瓏的小店,可以看到古樸精緻的古玩、有些年月的字畫,後來還有了郵、幣、卡交易市場。更有味道的是還保留了早先花鳥市場的部分,全是活潑潑的小東西,彌散着小城市特有的熱鬧和一點世俗的豔麗。
紹興市郊遍布着很多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紹興縣柯橋鎮的中國輕紡城,嵊州市的浙東服裝領帶市場,以及諸暨市全國最大的珍珠市場等。
秋瑾故居位於紹興古城南部塔山南側和暢堂,背依青山,面臨和暢堂街道,是秋瑾長期生活、學習和戰鬥過的地方。秋瑾是我國傑出的女革命傢,婦女解放的先驅者,辛亥革命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因此,秋瑾故居就成了民主革命重要文物,現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瑾故居共分五進,第一進為門廳,有平房五間。門楣匾額“秋瑾故居”四字為何香凝所題。第二進結構較為復雜,有會客室、客廳、過道、餐廳和秋瑾臥室,也是秋瑾傢人當年的活動中心。臥室中的陳列多為秋瑾使用過的遺物,臥室後壁有夾墻,內有一間小密室,是秋瑾密藏文件和槍枝的地方。第三進原為其兄住室。第四進是秋瑾母親的住處。第五進為廚房。
秋瑾(1875—1907),字璇卿,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生於福建閩縣,後隨傢人回紹興。1904年留學日本,年底回國,在紹興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第二年七月再次赴日,並參加了同盟會。1906年回到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宣傳民主革命。1907年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共同策劃與領導浙皖兩地起義。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後波及紹興,七月十三日,清兵圍攻大通學堂,秋瑾率衆抵抗,經過激烈戰鬥,終因寡不敵衆而被捕,七月十五日英雄就義於紹興軒亭口。紹興有關秋瑾的文物古跡還有大通學堂、秋瑾烈士紀念碑、風雨亭、秋瑾祖居等,都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物。 |
|
秋瑾故居聯繫方式地址:紹興市城南和暢堂35號
電話:0575-8063369
郵編:312000秋瑾故居投訴電話紹興市旅遊投訴電話:0575-512074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秋瑾故居位於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清代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暢堂原為明代大學士朱賡的別業。1891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從福建告老還鄉,嚮朱氏後裔典入其別業桂花廳的一部分,為晚年隱居之所。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裏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竜泉壁上鳴!”
在紹興,與魯迅遙呼相應的人物,竊以為是鑒湖女俠秋瑾。
三味書屋西南塔山附近的和暢堂,就是秋瑾故居。和暢堂佈局嚴謹,風格簡約無華。黑漆大門沒有任何裝飾,莊重樸實。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故居共有房屋5進,青磚白墻烏瓦,穿鬥結構,硬山頂。第一進為門廳,門楣上“秋瑾故居”匾額係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傢對另一個女革命傢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
第二進自西至東分別為會客室、堂前、餐室。正屋的東邊有小樓,樓下為秋瑾臥室,均按原狀佈置,木床、書桌皆為當年原物。至今屋內仍挂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颯爽,確有巾幗不讓須眉的俠客仗義之氣。臥室裏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了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傢。秋瑾出身仕宦之傢,從小聰慧穎秀,念過的詩詞幾乎能夠過目不忘。傢人看到秋瑾小小年紀,抱着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捨,非常驚喜。秋瑾的愛國思想,大概在那時就深埋心底了。也許,如果不是時代風雷的激蕩,秋瑾衹是一個在閨中吟詩作詞的詩人,而非一個女俠,一個革命傢。臥室後壁有一夾墻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處,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闢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傢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績。
在和暢堂默默地移動腳步,衹覺得有一雙清亮的眼睛在沉思,在凝視着歲月。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瀟瀟的細雨,絲絲縷縷,綿長不斷。回眸歷史,那一絲絲含淚的心緒,也化為了絲絲縷縷的細流,在我的心田緩緩潺動,永不止息。
二、“肉食朝臣盡素餐,精忠報國賴紅顔。”
關於秋瑾的婚姻,一般的說法是認為他們夫妻感情淡薄,關係失和。“知己不逢歸俗子,終身長恨咽深閨”,這是秋瑾創作的彈詞《精衛石》中的一句詩。一般人認為它們實為秋瑾本人在婚姻上不幸遭遇的寫照,包含了她對這種不幸婚姻無限辛酸的感嘆。秋瑾是由父母做主,嫁給了比她年小兩歲的王廷鈞。王傢是湖南的一個暴發戶,封建保守且充滿銅臭味。王廷鈞從小養尊處優、性格相對軟弱,不喜讀書,也沒有多少才情。這樣的家庭和丈夫,自然不甚中秋瑾之意。但是,他們的夫妻關係並非像所傳說的那般差。王廷鈞長相清秀,一幅溫文爾雅模樣,對秋瑾也是極盡包容。秋瑾前期詩詞亦未擺脫風花雪月的範疇:
十分惆悵,燈無語,一味相思夢亦嘆。——《梧葉》
一灣流水無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紅。——《踏青記事》
秋瑾和王廷鈞雖有性格與文學才能等方面的差異,但他們基本上是和睦安寧的。在婚姻的前期,秋瑾更多的遺憾,或許是沒能擁有宋朝纔女李清照與其夫趙明誠那種並肩吟詩作詞的琴瑟和鳴。後來秋瑾走上了革命道路,王廷鈞卻依然停步不前,甚至有可能成為革命的對象。二人關係惡化,但夫妻關係仍存。而秋瑾走上革命道路,即與隨王廷鈞進京有關。
維新變法前後,王廷鈞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帶着秋瑾去北京赴任。對於秋瑾來說幸運的是,她正趕上時代潮流來到了最易感受時代脈搏的北京。她在北京的住處又恰好同一位頗負文名且思想進步的婦女吳芝瑛為鄰。吳芝瑛是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學者吳汝綸的侄女,丈夫廉泉也是個思想開明的人物。秋瑾與吳芝瑛情投意合,她們都對詩詞有着濃厚的愛好和很深的造詣,思想又都傾嚮革新,嚮往着當時傳入中國的種種新事物,於是結拜為姐妹。通過吳芝瑛,秋瑾經常看到當時出版的一些新書、新報,接觸到一些新思想,眼界不斷擴大,思想境界不斷提高。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熟。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輕衫濕!——《滿江紅》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1904年、1905年秋瑾兩次來到日本留學,尋求志同道合的同盟。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後,秋瑾成為浙江籍留學生中加入同盟會的第二人,入會後被舉為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加入同盟會並任浙江省的主盟人,是秋瑾在革命道路上跨出的又一决定性的一步,從此她把自己同中國民主革命的事業自覺地聯繫在一起了。1906年初,秋瑾從東京動身回國,走完了留學生活,走嚮已全部身心投入婦女解放和組織武裝起義,並最終為之獻出自己生命的階段——她生命中最後的,也是最燦爛的階段。
三、“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回國後,秋瑾從事教育活動,並大力呼籲男女平等,提倡婦女解放,創辦了《中國女報》。1907年秋瑾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大通學堂全名“通師範學堂”,是1905年由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的,是藉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之機,以辦學掩護革命活動的基地。秋瑾以大通學堂為中心據點積極地聯絡、組織和訓練浙江各地會黨、積聚革命力量,同時多次到杭州,在新軍和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做聯絡工作,積極發展革命組織。
1907年春,秋瑾同摯友徐自華同遊西湖,來到了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墳墓前,久久徘徊。二人約下死後同埋西湖的誓言,秋瑾這時似乎已預感到自己未來鬥爭將付出生命作代價了。
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了紹興。這對光復軍,對秋瑾,都是極其嚴酷的打擊,但他們依然堅持鬥爭。浙江各地連續發生的事件及一些密報,使浙江官府確信紹興大通學堂和秋瑾,是清政府在浙江統治的最大威脅。於是,清政府的魔爪就立即伸嚮大通學堂,伸嚮秋瑾及其同志們。
1907年7月13日下午,杭州派來的清軍包圍了大通學堂。這時,秋瑾已經組織大批學員和武器轉移了。清軍逮捕了來不及轉移的她和幾位教員,清政府又立即在各地偵緝逃亡在外的革命黨人,並在浙江各地屠殺革命黨人。秋瑾艱辛經營了半年的光復軍起義,就這樣尚未正式發動,就被鎮壓了。
秋瑾被押到紹興知府衙門後,當晚就在知府衙門大堂上受到嚴訊。秋瑾揮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作為交給清政府的唯一的“筆供”,也以此表達自己對革命失敗的惋惜,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從此再也不肯寫什麽了,說什麽了。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清兵推出紹興(當時叫山陰縣)大牢,走嚮了刑場。她懷着“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輓”的遺恨,為開創民國理想噴灑了一腔的熱血!這位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英勇鬥爭的戰士,就這樣懷着對革命未成、壯志未酬的遺恨,結束了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年僅二十九歲。
紹興解放北路的軒亭口,是秋瑾就義的地方。秋瑾紀念碑於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於右任寫的碑記,碑身鎸有張靜江的題書“秋瑾烈士紀念碑”。後壁上鎸刻“巾幗英雄”四字,係孫中山先生手書。現在紀念碑西面建有“軒亭口”牌坊,東面塑有秋瑾漢白玉塑像。
“無限傷心傢國恨,長歌慷慨莫徘徊。”譚嗣同等維新派“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中國的變革灑下了鮮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多的勇士前赴後繼,為中國的獨立與富強而奮鬥、犧牲。
軒亭恨,痛惜丹心英魂一縷,深願英名天地常駐!
四、“湖雲山樹總無語,後人憑吊立斜陽。”
杭州西湖西泠橋附近有風雨亭,曾是秋瑾埋骨處,因秋瑾就義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詩句而得名。伫立風雨亭旁,看着西湖氤氳的景色,傾聽亭裏的人們撥弦拉彈的樂聲——不是《秋窗風雨夕》,而是《紅樓夢·枉凝眉》。不知秋瑾執筆時,是否想起《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風雨夕》,我卻總聯想到了那份深沉的凄婉: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
……
幸而,烈士的奉獻和犧牲,換來的是和平與富強。如今人們氣定神閑地坐在風雨亭裏吟唱,不就是當年的英烈們奮鬥的目標嗎?
讓英烈安眠於地下,讓安寧與幸福長伴人間,這是多麽簡單的願望。可秋瑾的安眠卻是如此來之不易,想在西湖憑吊秋瑾卻是多麽的來之不易。
秋瑾殉難時,傢人已躲身外地,紹興城內的族人無人敢出面領烈士的屍骸。挨過了大約三個時辰,纔有
當地幾個仗義的士紳出面,雇人把烈士的遺骸收殮到一口白木棺材,擡到郊外臥竜山(俗稱府山)腳下停放。可悲一位為國為民犧牲的英烈,竟落得如此之凄涼野棲。三個月後,徐自華籌集錢款,在西湖畔買地造墓,實現了秋瑾“埋骨西泠”的夙願。然被清政府發現後,又被迫起出靈柩,運回紹興。辛亥革命後,歷經磨難的烈士遺骸,第二次安葬西湖西泠橋畔。在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纔被重葬於西泠橋畔的孤山腳下。烈士遺骸九遷,至此方安。自此之後,秋瑾終與她所崇敬的嶽飛,與於謙、張煌言等愛國志士並峙湖山,與青山碧水同在。
國亡傢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傢祠!——張煌言《甲辰八月辭故裏》
如今秋瑾墓基座由花崗石砌築而成,上有漢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石鑲嵌孫中山題字“巾幗英雄”。人間百色,也許惟有這純潔無瑕、縞素如雪的漢白玉石才能配得上她。經過時已是黃昏,湖山之畔,暮色蒼茫中,衹見秋瑾長裙曳地,持劍沉吟。曾經羅衫裙琚,曾經男裝騎服,曾經拈花微笑,曾經彈鋏當歌。但無論如何,剛柔相濟、卓然獨立、熱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一束鮮花擺放於墓碑前,傳達着後人對她,那份猶如西湖不盡碧波的綿長紀念與崇敬。 |
|
秋瑾故居
1、浙江省紹興市城南塔山南麓……秋瑾故居
“莫道女兒非英物,夜夜竜泉壁上鳴”。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城南塔山南麓和暢堂十八號的秋瑾故居,這裏北靠林木蒼翠的塔山,離清波蕩漾的鑒湖不遠,境古雅清幽,盛滿一代女中英傑的豪氣壯志。秋瑾,號競雄,清末女革命傢,
秋瑾故居,坐北朝南,依山而築。秋瑾曾經在此習文練武,度過她的少女時代。一九○六年回鄉後,這裏又成了她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建國以後,對秋瑾故居進行了幾次整修,並把它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秋瑾故居原來是明代大學士朱賡別墅的一部分。故居共五進,第一進是門廳,第二進為三間平房加一樓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間,其餘三進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處。秋瑾所居住的二進房屋有客堂、會客室、餐廳、臥室,秋瑾曾在這裏接待同志,秘密商議起義事宜。臥室的後墻為夾墻,在夾墻的密室內,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經多次修繕,在第三、四進設立有秋瑾史跡陳列室。
故居大門上面懸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題的“秋瑾故居”匾額,筆力遒勁,情意內藴。進入故居,就是一個石板鋪成的小天井。越過天井是三間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間小樓,當中的堂屋裏挂有“和暢堂”的堂匾,筆調清峻,字跡挺拔,顯示了主人不凡的性格。西首一間陳設着圓桌、方椅等簡樸的傢具。少年時代的秋瑾,就是在這裏誦讀詩文,特別是杜甫林、辛棄疾等人愛國憂民的詩詞,常使她托腮沉思,心潮難平。一九六○年歸國後,這裏又是她與徐錫麟、陶成章等戰友共商革命大計的地方。東首一間是餐室,墻上挂有秋瑾摯友吳芝瑛贈送給她的一副對聯:“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與餐室毗連的耳房為秋瑾的臥室,裏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書桌都是烈士用過的原物。書桌上還放着秋瑾當年使用的文房四寶和她犧牲前幾天的遺墨,以及刻有“鑒湖雌俠”、“秋閨瑾印”的象牙印章。秋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女革命傢,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女詩人。她的許多聲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戰鬥檄文和洋溢着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就是在這 張書桌上寫成的。特別引人註目的是墻上挂着的秋瑾男裝照片,英姿煥發,神采動人。
秋瑾臥室後壁還有一間狹長的夾墻密室,這裏曾藏放過槍枝彈藥和革命文件。據說當時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後,形勢十分危急,有人曾勸秋瑾暫避一時,然而她卻拒絶了,堅持鬥爭直至不幸被捕。當時的知府貴福多次派人來查抄,但這間密室始終未被發現。
穿過堂屋,走過植有花木的明堂,前面是三間平房,現已闢為秋瑾烈士文物陳列室。第一室介紹秋瑾誕生的時代背景及其青少年時期的情況,第二室陳列秋瑾留日時的詩詞、文稿、信札、照片和生前用過的物品,第三室反映秋瑾回國後從事革命活動的業績。
第四進也是三間平房,陳列着秋瑾殉難後人們對她的紀念,其中有周總理和孫中山、宋慶齡、吳玉章、郭沫若、周建人的題詞,這些墨跡都給秋瑾以高度的評價。“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秋瑾詩)。志士壯烈成仁的事跡,永為後敬仰。
2、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位於荷葉鎮神衝街口。曾國藩的姐夫叫王鵬運,秋瑾丈夫王廷鈞的曾祖叫王擇遠。據《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擇遠與王鵬遠是排房兄弟。曾國藩的外甥王瑞臣與秋瑾丈夫的爺爺王寶田是尚未“出服”的堂兄弟。因此,以前研究秋瑾的所有資料所說的,秋瑾的“傢爺”是曾國藩傢的管傢,是靠鎮壓農民起義發了財之說是不成立的。王廷鈞的祖父是在神衝街上靠蒸酒作豆腐、開雜貨店起傢,繼之在湘潭開紙行、錢莊而致大富的。
據最新研究史料表明:秋瑾婚前,即拜曾國藩之長孫曾廣鈞為師,學習書法、詩詞。因此,秋瑾婆傢與曾傢還是有密切的關係。且兩傢相距僅五華裏。
秋瑾之子王沅德,原是湖南省文史館館員,1955年逝世於長沙,女兒王燦芝是我國第一個女飛行員,譽之為“東方女飛將”。上個世紀60年代在臺灣去世。秋瑾故居現僅殘存一角,計劃在2010年前予以修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