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棘竜簡介
在中生代,在距今1.4~1.0 億年前的時代中可以找到禽棘竜。衹見它:身軀高大、體形笨重、尾部粗而巨大,體長一般在10米左右,體重十幾噸。它的前肢較短,但堅實有力,前肢有5個指頭,末端無爪呈“人手狀”。最特別的是,禽棘竜的大拇指變大而成為一副尖利的“釘子”般的裝備,這是它們的自衛武器。可以想象,當它遇到想要吃它的霸王竜時,就用這種大而尖硬的“釘耙”去刺傷敵手。禽竜是形形色色鳥腳竜類中的一員,因為它們常用兩腳行走,兩腿直立的姿勢和它們腳的三趾構造,與現代的鳥禽頗為相象,所以人們叫它“禽竜”。禽竜的後肢很長且粗壯有力,腳趾分節寬而渾厚。禽竜大部分時間靠後肢行走,但有時在茂密的叢林、濕熱的沼澤或寧靜的湖畔尋食、飲水、漫遊時,也會用四足緩慢行走,但是遇見了霸王竜,還是要用兩衹後腳逃命的,因為這樣速度更快。它的“自衛武器”僅是在迫不得已、無路可逃時使用。
禽棘竜是由原始的鳥腳竜類進化來的,在體形上與彎竜極為相似,所以人們又稱禽竜是“放大了的彎竜”。禽棘竜的頭骨長而低平,鼻孔部位呈寬扁的喙狀,並有一層角質覆蓋,加上它們長在牙床上到一定時期自行替換的單排牙齒,就像一臺食物磨碎機,把吃進口中的樹葉、枝條磨碎咽下。鳥腳竜類的恐竜都是素食者,即吃植物的。禽竜生活的時代,氣候炎熱,森林繁茂,湖泊、沼澤星羅棋布,由此促進了它們嚮大型化發展。儘管它前肢上有“尖硬的釘子”,但比起甲竜(身披鎧甲)、三角竜(頭上長有三衹伸嚮前方的角)、劍竜(尾巴長刺)來, “自衛武器”太弱了,因此它還未到白堊紀的末期,就被霸王竜給滅絶了。
發現與研究
禽棘竜,在恐竜傢族中是一批赫赫有名的成員。它對專傢的印象就如同少年同學們對霸王竜那樣深刻。因為,在恐竜化石中,人們最早發現的恐竜便是禽棘竜。但是,發現禽竜的人並不是一位專業人員,而是一位英國普通的鄉村醫生,叫曼特爾,他的業餘愛好是採集化石。1822年,曼特爾夫婦發現了一種不尋常的牙齒和骨骼化石,他們把標本寄給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葉。居維葉認為發現的牙齒是大型哺乳動物的,可能是絶滅了的犀牛一類;而骨骼可能是一種河馬化石,因而斷定化石生存的年代不會太古老。曼特爾對居維葉的鑒定有懷疑,又把標本郵給英國古生物學家巴剋蘭,巴剋蘭聽說居維葉已看過了,又從經驗主義出發,便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居維葉的鑒定。
但是小人物曼特爾並沒有相信居維葉所作的鑒定,在無法得到專傢幫助的情況下,他决心自己動手研究。首先他訪問了許多有鑒定化石經驗的人,並刻苦地查閱文獻,對照了許多標本,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和實踐,終於從大量可靠的資料中得出結論,認為這不是任何哺乳動物化石,而是一種年代久遠、早已絶滅了的爬行動物,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於是給它起名叫“禽竜”。後來,禽竜化石在英國、比利時等地大量發現,證實了曼特爾的正確鑒定。
我國的禽棘竜
我國是世界上恐竜化石種類最多的國傢之一,禽棘竜化石也有發現,但是有些麯折。1929 年古生物學家楊鐘健在陝西神木縣首次發現了禽棘竜的腳印化石,它印在岩石上趾痕清晰,栩栩如生,是研究禽竜腳趾構造和形態的生動記錄,是大自然為禽竜活動拍攝下來的特寫鏡頭。當時專傢們就預言:中國的地下埋有禽竜的化石。1937年終於在內蒙古烏蒙地區發現了白堊紀時期的禽竜化石,為專業工作者瞭解和研究禽竜的形態增添了新的資料。禽棘竜是最早發現的恐竜之一,禽棘竜的發現為探索爬行動物的進化揭開了新的一頁。而發現禽竜的過程,也嚮人們展示了一個道理,即權威人士所說的話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應該多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有收穫,才能有新的發現。 |
|
|